有人說鄭和下西洋船上沒有年輕女子,卻帶了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是真的嗎?當時怎麼回事?

Cici127602943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確實是有帶一些老夫人下海。

雖然中國古代傳統思想裡認為,女性每個月都會有血光之災,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所以一般都不會要女子登船。


但是鄭和下西洋時確實是帶有一批老夫人下海的,這是出於行程需要。

首先,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好幾萬人,這幾萬人每日所需的衣食都需要補給,而且為了宣揚大明天朝上國的國威,所以每到一個地方就會賜予一些大明的特產,冊封一些官員,因此這群婦女就可以幫助織布,教授一些紡織的方法。


而且有這批婦女幫助管理船上一干人等的吃喝拉撒,還能很好的調節人們之間的矛盾,使得這支近三萬人的船隊得以穩定的航行好幾年之久。

可以說這些老婦人都是當時的“技術工種“,不僅可以幫助鄭和的船隊做些”家務事“而且每到一個地方還能傳播大明先進的技術。

但是考慮到船上好幾萬人難免會有不軌之心,所以鄭和的船隊上只有年齡偏大一些的婦女,並沒有年輕女子更隨著出海。


這個歷史很正


鄭和於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先後7次下西洋。不過有件很奇怪的事,鄭和下西洋船上的女性大多是老婦,為什麼不要年輕女性呢?按理來說隨船人員也需要女性來滿足生理需求,其實這裡面還有很大說道。

第一,年輕女性生理問題是航行的忌諱與難題。

隨船出行按理來說只有男性也可以,但是由於出行時間長,出行官員的衣服是個問題,所以需要帶一些女性,在船上紡織,當然也包括洗衣做飯。

年輕女性有個問題,年輕女子每個月都會來幾天月事,月事來紅,在古代認為是不吉利的,航船遠行,為了吉利,當然不願意這樣。

此外在女性的那幾天裡,往往會身體不適,什麼也幹不了,這樣的時間一個月大概有四分之一。

老婦女有個好處,大多沒有月事的困擾了,她們既可以做女人的生活,又不會有那麼多事情,所以隨船出行,帶著老婦女似乎比年輕女子更加方便。

第二,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關。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是有爭議的,第一個目的肯定是為了炫耀明朝的富裕,讓其他地方的國家來朝賀。第二個目的就有爭議了,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在靖難之變中失蹤的建文帝朱允文。

既然是為了炫耀國力,那麼女性就派上用場了。在當時很多沿線國家生產力低下,紡織業更是不發達。

這些老婦女可以教當地人民紡織,教她們做一些女人的針線活,而且在她們為很多地方的女性合理接生,這也可以展現當時明朝的先進。

第三,隨行官員似乎也不需要年輕女性。

鄭和下西洋並不是去受罪的,而是去炫富的,所以在出發前皇帝給了他不少金銀財寶。

鄭和他們每到一處都是當時人眼中的鉅富之人,當地的女子更是十分崇拜。所以隨船中也不需要有年輕女性來伺候年輕官員,滿足生理需求。只要他們願意花錢,在當地找個女子還是很容易的。

鄭和下西洋不帶少女,卻帶老婦人,其實是很正常的,比較年輕女性漂泊在海上,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斯幽說歷史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古代航海史的一次壯舉,鄭和也是明朝永樂皇帝身邊的大紅人,他年輕時在燕王朱棣身邊,本姓馬,是燕王府的太監,他因“靖難之役”有軍功,賜姓為鄭,他代表大明王朝七次下西洋,最後客死異鄉。

咱們言歸正傳,為什麼鄭和的船隊中沒有年輕女子,卻帶了一群大媽呢?

作為船隊的最高領導鄭和,他沒有這種生理需求。(玩笑話不要當真)

第一、

古代出海有禁忌,古代人迷信,認為帶女人出海是不吉利的,當然這種說法也是以訛傳訛,其實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年輕女人每個月都有

“血光之災”,在這段日子中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還要注意保暖,在這段時間的女人是需要照顧的,所以帶著年輕女人上船,短期還可以,比如近海打漁;在古代,如果是遠洋,帶上女人是非常不方便的,無論是從女人的角度考慮還是從船員的角度考慮,都是如此。

第二、

鄭和的船隊有很多身體健全的兵士,年輕力壯火力旺,帶上妙齡女子會使得一群大老爺們心猿意馬,尤其是這種遠洋船隊,初次出海,可以感受大海的廣闊,欣賞美景,可時間一場,人都會憋瘋,如果有女人在船上,難免會有動歪心眼的人,所以,帶上女人會導致爭鬥。

第三、

帶上大媽們出海就好理解了,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揚我大明國威,體現我天朝上國實力的舉動,我們要給落後的地方帶去文化、知識、理念、科學技術、醫學技術,要讓他們萬邦來朝,來承認朱棣天子的地位。

所以說,大媽們意義也頗為重要,我們中國婦女自古以來都非常勤勞,尤其是古代的婦女都會針線活,成年女性都是紡織老手,更有一些懂得接生技術的女人,這些鄭和所帶的婦女很多都是這兩類人,古代產婦死亡率很高,尤其是一些偏遠的國家,他們的技術很不成熟,甚至有的地方都沒有這種技術,我們的接生婆團隊一到,就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出生率,以及產婦存活率,這在古代等於是為他們延續生命,他們定會將我大明王朝奉若神明,包括一些會針線活的婦女也為他們帶來了紡織技術,同時在船上也可以為船員們和官兵們縫縫補補,畢竟船上的資源有限。

總結:

鄭和下西洋不帶年輕女性,偏偏帶上老年婦女,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舉措。



鴻涵先生


鄭和首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1405年),然後七次下西洋。從史書記載,確實是只帶了一群上了年齡的婦女跟隨。至於為什麼只帶這個年齡的女性跟隨,應該是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首先是鄭和帶領的船隊非常大,足有兩萬多人,這樣多的人,有各種分工的人員。全都是要幹體力活的,長期在海上生活,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需求,生理需求就是一部分。為了管理好這些人,不影響正常航行,只有不帶年輕女性。古代攻伐其他國家或部落,男性可以都殺害,女性可以留下。

另一個就是,年輕女性能做的,除了生育和生理需求外,一般男性都能做到,加上經常是做的是粗活,重活,年輕女性就不能勝任。加上年輕女性的生理期也是一個問題。

還有就是沿途各國,很多都是信仰伊斯蘭教,都是穆斯林,在他們的世界裡,女性,特別是年輕的女性,都是不能拋頭露臉,一般都是呆在家裡,外出也會戴上面巾。所以一般不會帶年輕女性。

鄭和本人就是一個穆斯林,所以他很清楚沿途國家的風俗習慣。至於只帶年齡大的女性,只要是給大家洗衣、做飯、縫補破衣服、擦地板、打掃衛生等一些日常家務活。上了年齡的女性,都沒有了年輕女性的生理期,又可以做以上這些細鎖的活。

鑑於以上的種種情況考慮,也許就是鄭和歷次下西洋只帶年齡大的女性的原因吧。





百粵天話史


古人航海有很多禁忌,其中有一個禁忌即便是在現在的一些遠洋航行中,仍然存在,那就是船上不能有女人。遠洋航海的過程是不但危險,更枯燥乏味。常言道,“有女同行,航行不利”。

這裡其實不只是古人對女性航海存在傳統認知誤解。更多的原因在於遠航過程中,那是一個缺乏普通社會約束的環境,年輕的女性容易造成男性的內部爭鬥和分裂。1944年太平洋中的安納漢島上,就發生了比嘉和子和32個男人的恐怖事件。整整7年,安納漢島就像一個和世界失去聯繫的密閉環境,什麼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會發生。

但是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的鄭和下西洋,那不是一個封閉的環境,而是一支擁有200多艘鉅艦,近3萬人的小型完整“社會”,而且航線也是人口密集的東南亞到南亞以及非洲沿海地區。

但即便如此,鄭和也沒有允許帶年輕的女性在船上,但卻帶著一群老婦人。這些老婦人的真實身份,不是為了代替年輕隨軍女性,而是她們都是“技術工種”。

因為大明使節帶著軍隊遠航,面子實在是太重要了。27000多官員和士兵的著裝,自然必須日換日新,因為這代表著大明的風貌。而大明最拿得出手的自然是刺繡,常在海上,刺繡很顯然是不適合長期航行穿著的。所以就必須要保持一個穩定的服裝刺繡維護隊伍,隨時保養這些精美的服飾。

而如果在陸地上,從江浙可以聘請很多年輕的織娘。但是在船上,這些年輕的織娘就很不方便。然而50多歲的老婦人們的優勢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

她們已經不存在生理期這類不方便的因素了,而且由於年紀大、經驗豐富,刺繡手工技術更熟練,更高超。除了縫縫補補外,甚至還可以根據要求,及時生產刺繡商品。更關鍵年紀大一點的老婦人,生活經驗也更加豐富,可以及時處理一些男人無法處理的事情,比如幫當地的土著接生,等等。正如俗話所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炒米視角


誰說古代航海穿上不會帶婦女的?這是錯誤的說法。隨便就可以舉出很多反例。

就以明朝為例:

明朝明萬曆二年(1574),以臺灣為根據地的海盜林鳳為了躲避明朝的追捕,領戰船六十二艘,船上有男丁4000人,婦女1500人,全體轉移到已經被西班牙侵略的菲律賓呂宋島,並且和西班牙人進行了戰鬥。

再比如,清朝著名的女海盜鄭一嫂,她還在嘉慶十五年(1810)跟兩廣總督百齡談判招安的事宜。鄭一嫂率領的艦隊,有船226艘、炮1315尊,海盜總人數多達1.7萬餘人。

有些人所謂“有女同行,航行不利”,完全是胡扯。

這些案例都證明,古代出海遠行,並不忌諱攜帶婦女。不僅如此,婦女也可以成為船艦的領袖。

至於鄭和為什麼沒有攜帶婦女,最簡單的原因——鄭和下西洋並不是要開拓海外貿易,而是代表大明朝去和海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攜帶婦女可能就不是那麼恰當了。

總而言之,不要輕視古代的女人。


HuiNanHistor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沒什麼稀奇的。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古代江海上稍大的船隻,除了客船以外,無論商船、漁船、戰船等等,原則上一律不許搭載婦女。

即便是客船上,絕對不允許婦女觸碰船舵、風帆、船槳之內。

當然,比如江南一些地區水網縱橫,必須以船代步,那就另當別論。

為什麼會這樣?

古代傳統認為女人上船不吉利,容易導致翻船。

所以,鄭和船隊帶著婦女似乎有些奇怪。

其實,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因為,鄭和船隊的少數婦女,均是垂老的老太太。

她們為什麼跟船,只是因為沒有男人能夠取代他們。

這些老太太的職業是繡工以及接生婆。

鄭和船隊規模宏大,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

為了弘揚大明國威,船隊中的官員一律穿著高級官服。這些官服制作細緻,上面繡著各種圖案。

然而,海上的生活比較艱苦,這些官服存在破壞的可能。

然而當時中國的刺繡,只有中國的婦女繡工才會。想要補好這些衣服,保持官員的易容,就必須隨船帶著繡工。

其實,大明的繡工大部分是中青年婦女。

然而,船上都是男人,一旦有中青年婦女難免不會發生淫亂事件。所以,鄭和只允許老太太上船,以杜絕這些隱患。

另外的婦女,就是接生婆了。

當時大明的接生技術在今天看來非常落後,然而在當時世界上也算是比較先進的。

鄭和船隊的主要任務是,在東南亞和印度洋進行親善訪問。

這些地方的接生技術非常爛,帶著大明的接生婆可以幫助本地婦女生育,大大提高船隊和當地人民的親密度。

其實這些老太太接生婆的工作,也就類似於當天援助非洲的婦產科女醫生。


薩沙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鄭和七下西洋,作為一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考慮的事也很多,而且一定很有道理,那麼,鄭和在航海時,為什麼會帶上一群老婦人而不帶年輕女子呢?

船隊人多,不方便管理

<strong>很多人可能都會奇怪,為什麼帶上年輕女性就不容易管理呢?


其實很簡單,船隊有兩萬多人,絕大部分都是男人,如果帶上年輕女性,長期在海上漂泊,難免會解決生理需求,可是人數這麼多,怎麼管理呢?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帶上一些老婦人,不帶年輕女性。其實,年輕女人乾的活,老婦人都能做,無非就是做飯或者洗衣服的工作。

帶上一群老婦人,既能幹活,還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這是何樂而不為呢。

女性特殊的生理期

船隊在海上航行,這是一個長期過程,年輕女性的生理期難免會影響工作,如果影響了工作,可能就會影響船隊的航行。

女性的生理期持續時間也相對較長,在這段時間裡,如果讓他們乾重活有點不道德,但是她們不做又不行,所以為了省去這些麻煩,帶上老婦人不就解決了嗎?

這些老婦人幾乎沒有生理期的煩惱,也能保持船隊的正常運轉。

當然還有一點可能就是風俗原因,生理期見血可能會引發血光之災,古人比較相信這個,所以要避免帶年輕女性。

不同民族的風俗

鄭和下西洋,路過許多國家,這些國家也有不同的風俗,鄭和船隊作為外來者,是客人,他必須照顧當地的風俗。

鄭和本姓馬,是回族人,所以他更甚至習俗的重要性。有許多民族是不喜歡年輕女孩子拋頭露面的,如果鄭和帶著一批年輕女人出行,遇到有這個習俗的地方,很可能會發生不愉快的事,而帶上老婦人就完全能避免這些事。

綜上來看,鄭和下西洋,帶上一批老婦人而不帶年輕女性,是正確的選擇,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不得不說,鄭和真的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


歷史還有哪些事


船上這麼多男子,長期在外受得了嗎?如果年輕女都生孩子,船上孩子多不好管理,所吹找年齡大都不生育多好呀,有能解決年輕人青春不安,又不會增長人口增加!善策


陳酒23


沒有明確說沒有年輕女子,但是的確有五十多歲婦人

所有的事情只要冠上“有人說”這幾個字就顯得很離奇,我去查了一下資料,官方的記載式鄭和下西洋帥總2.7萬人,其中宮女有一寶船。

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說鄭和下西洋的船上沒有年輕女子,只是明確說了有一船宮女!其中有很多歲數大的,五十多歲!那麼為何帶了這麼一群50多歲的宮女?其實原因也很好理解。

首先看航海目的

要知道鄭和下西洋此行不是旅遊的,目的是宣揚國威,順便促進貿易。那就是他完全不需要帶一群宮女吃喝玩樂,白日宣淫對吧?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他要給各國帶去強盛的科學技術。而這些宮裡面的老宮女一個個都是人精,手裡的絕活多的是,比如接生。這項絕活年輕宮女還真的不會,只有老的穩婆才能掌握。所以這一批老宮女獨自在一個船上被帶出去,也很好理解,對吧?

其次,旅途漫漫,年輕女子很不方便。

大海是難以預測的,哪怕從今天看來也是深不可測,人類怎敢妄圖瞭解大海?以前古代每次出海都要祭拜天神,為什麼?因為怕大海吞噬了船隻,所以才會有“吃魚不翻”這些說法。帶老宮女,一來是旅途漫漫履帶年輕女子很容易出事,而已經見過世面的老宮女,沒有青春這麼一說,也更耐得住寂寞,所以還不如帶老婦人,你遠洋出海肯定是以實用為主,漂亮不能當飯吃啊!二來是年輕女子的經血會被誤認為給旅途帶來不好的影響!

所以大家知道為何帶老婦女出海了把?!

我是明清筆記,更多歷史可以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