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strong> ○ 寫在前面

在國防動員系統威武方陣裡,有數不清的現役幹部、文職人員、職工和民兵,他們在決勝中國戰“疫”的各自戰位上,始終保持衝鋒的姿態,詮釋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好樣子。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幾位同志,有運籌帷幄、坐陣指揮的將軍、有探親休假期間奮戰在鄉村疫情防控一線的部隊機關幹部,有捨棄親人團圓、戰位守土盡責的人武部政委,有以忠盡孝、以責報國的人武部職工,有白衣丹心、千里馳援的基幹民兵護士,有以文抗疫、拎筆作槍的宣傳戰線老兵,用責任擔當築起一道道疫情阻擊戰中的“防護牆”。

這樣的官兵、類似的故事很多。

今天,我們一起向中國軍人致敬!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strong>中國戰“疫”

<strong>每一天都不平凡

<strong>因為

<strong>一群平凡的人,感動著每一天


文丨 張軍、中國民兵記者 王根成、

素材提供丨閆登科、王士剛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strong>戰 位


1


遠山如黛,月似吳鉤。


雨水將至,漫山茶園吐著初春柔和的清涼與絲絲的青澀。


坐在村口的陶明文裹緊大衣,望了望將要沉睡的山村,記憶中不知有多少年,再沒見過家鄉如此醉人的夜色。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他想,如果沒有疫情,鄉親們也會站在柏油路上,三三兩兩聚在一塊,對著傾洩下一縷清輝的月亮聊起家長裡短。


春節期間,疫情大敵壓境,村委幹部最擔心有的村民趁天黑亂串、聚眾打牌。村委排班,村幹部輪流值班。


軍人眼裡永遠有敵人,腳下永遠有戰場。探親休假的軍官陶明文看到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主動加入村裡值班隊伍,走上執勤一線。


“明文,這可是得罪人的活,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別落一身毛病。”母親想勸阻。


“這時候得罪人,也是保護鄉親們。”陶明文說。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不論是嬸子大娘,還是李奶奶張大爺,誰敢像散養的雞出門亂溜達,陶明文上前敢訓誡、敢管理、敢較真,這種脫鞋下田、吹糠見米的執著勁,給信陽溮河港鎮易廟村立起一道“籬笆牆”。


易廟村山水環繞,春茶好春色好。


捧著茶杯的陶明文,抿一口毛尖浸出來的清香,彷彿從夜幕裡看到正在走來的春暖花開的鄉土,茶園遊人如織,採茶的鄉親們拭著幸福的汗水……


中國的這個夜晚,有一名為黨分憂、為黨盡忠的軍人守著村口像守護天安門的衛兵那樣挺拔。



多年後,若回望人生,你會清楚記得庚子新春。


每一箇中國人都不曾想到,自己會被捲入一場突如其來而又驚心動魄的全民戰“疫”,成為這段歷史的主角。


張亞洲是其中一個。


春節團圓,是中國人的心願。忙碌一年,濟源市人武部政委張亞洲告訴愛人,春節他值後幾天的班,2020年的除夕回家過,岳母年關過生日,他不想再缺席。愛人好像有第六感應,隨口說了句“你當了快30年的兵,也該給俺媽過個生日,俺媽不是你親媽,年年回不來。”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嘿,張亞洲的愛人還真說中了。


臘月二十八、二十九,中國戰“疫”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的通報一道高過一道。張亞洲翻閱完案頭上的電報,拿起電話告訴愛人“這個年我回不去了”,誰知,愛人也告訴他,她擔任單位領導值班,要求吃住在單位,春節也進不了家門。


“抗大疫,打大仗!”張亞洲敏銳地意識到,參與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要早著手、早布控,第一時間組織民兵配合地方進社區、進鄉村、進路口站崗位執勤,撒開一張“民兵大網”。


濟源多數鄉鎮處於山區,居民分散。從大年初三,張亞洲早出晚歸,走遍4個鎮的每一個民兵哨位,一線摸清情況、一線解決問題,優化用兵部署。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更加忙碌的張亞洲,與愛人、與老爹老孃、與岳父岳母分隔四地,雖說沒能回家吃一頓團圓飯,但他們在微信群裡過一個團圓的除夕夜。


中國的這個春節,有一個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守夜人。



大年初九下午,緊趕慢趕,李戰永從疫情防控卡點回到家裡,見父親最後一面。


趴在床頭拉著奄奄一息的父親的手,幾分鐘後,老人家嚥下最後一口氣。處理完父親後事的第二天,忍著悲痛的李戰永又返回崗位。


忠孝難全,往往發生在胸懷天下的人身上,然而,臨潁縣人武部職工李戰永也掖藏著一個普通人的家國情懷。


大年初二,該人武部組織職工、民兵參加地方疫情聯防聯控,李戰永主動要求擔負疫情複雜的社區崗位執勤。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裡,當國家面臨災難時,總有一些普通人慷慨赴義、視死如歸、挺身而出,以與國家同生死、共榮辱的擔當寫就5000年文明圖譜,這一個個普通名字從而綻放出永不磨滅的光輝。


那幾天,李戰永的父親已病危,可入戶排查疫情的任務萬分緊急。他的肩頭,一邊擔著孝,一邊擔著忠,只好放下孝,頂起忠。盡孝轉交給愛人,每天含淚看一眼父親就走上崗位。


李戰永執勤的小區,有一戶居民從武漢回來在家隔離,別人不敢上門,他主動承擔幫忙採購日常用品的活兒,至今未間斷。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李戰永的腳步,緊緊跟著領袖的召喚。

只要每一個普通人散發一束燭火,960萬平方公里上匯聚成中國戰“疫”的東方之光,必定以磅礴之勢掃清武漢上空的陰霾。


中國的這個春天,留下一個普通人的偉岸。



落落大方的王昆麗,做夢都沒想到26歲的生日會在武漢過。而且,還是防疫一線的戰場。


2月初,“硬核”河南傾力支援湖北。抽組第五批援鄂醫療隊時,鄭州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護士、管城區醫療救護基幹民兵王昆麗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聽到這一消息,在老家的父母不太同意:“換其他任務,爸媽都支持你,去武漢能不能不去,閨女,你還沒定親呢……”


“你一個消化內科的護士,排隊也輪不到你。”大學同學提醒她。


雖說不能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形容纖弱的王昆麗,但她那衣者仁心有著“一身從遠使”的青年熱血。


來到武漢,王昆麗被安排在武鋼體育館方艙醫院,立即投入緊張的護理戰線。每天四班倒,每次輪班前,提前一個小時穿戴防護服,走出一線,還得用一個小時清洗消毒。她護理過無數人,現在才知道什麼是走上生死一線。


第五天,王昆麗向臨時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祖國有難、人民需要時刻,也最考驗我的忠誠……”


疫情不退,誓不退兵。


2月14日這天深夜,勞累的王昆麗走回宿舍,坐在床邊對著窗外高樓上零星的燈光,默默在心裡許個了生日願望。


這個祝願,不是許給自己的,而是給武漢人民的……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戰爭年代,打一仗,從炮火硝煙中能識別一個指揮員。


和平時期,看誰能夠站在桅杆上瞭望到未來戰場的走勢,看誰能夠洞察到事態變化的端倪。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大年初一,河南省軍區利用電視電話會議系統,按下全區戰鬥動員警報。


按鍵人:司令員陳兆明、政委胡永生。


“硬核”河南防控疫情的步伐悄然邁開時,與省委大院隔條馬路的河南省軍區已嗅到臨戰氣息。


聞鳴鏑而股戰。


省軍區緊急連發3道《疫情防控措施》電報,分別是7條、10條、12條細則,一道比一道具體、細緻,要求人員歸位、枕戈待旦,從而吹響戰鬥號角。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司號員:司令員陳兆明、政委胡永生。


中原與荊楚相鄰,交界線上,是疫情防控的“橋頭堡”、是疫情蔓延的高危區。


春節的大紅燈籠已經點亮,還沒意識到疫情形勢的基層官兵,已有少數人休假或準備休假。


疫情即敵情,抗疫即戰鬥。


大戰當前,最忌怠戰、誤戰。指揮員對敵情的判斷能力直接關乎戰局勝負。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司令員、政委輪流24小時坐陣“中軍帳”,指揮部署防疫、抗疫,決策直達末端。同時,兩位主官分別輕車簡行檢查信陽、駐馬店、周口等地市軍分區、人武部的應對預案及措施,傳導壓力、壓實責任。


全區官兵在拉起“隔離帶”的同時,各級指揮廣大民兵參與地方政府進社區、進鄉村等設卡執勤,打響中原人民戰“疫”。


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是軍人,要思戰、謀戰;要眼觀潮頭、心繫全局——要有對黨、國家、軍隊、人民負責的憂患意識。


中國的這場戰“疫”,有我軍“桅杆上的瞭望者”在始終注視著前線。



8年,2900多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如果你問我,這世界上,和誰呆一起的時間最長?除卻家人,就是他。8年來,我倆名字是風雨兼程的老搭檔,身披“河南省軍區”的鎧甲,衝鋒在群雄逐鹿的中央軍媒輿論場。


我見證他從一頭青絲到兩鬢飛霜,目睹他從鮮衣怒馬到滿面滄桑:陪他無數次看過零晨兩點鐘鄭州的夜空,無數次在緯一路上駐足,等候他憔悴疲憊的腳步。


8年,2900多天。時間之手抹去很多男人的壯志雄心,瓦解了許多女人的半生痴愛。我最感佩的,是他在更年期的年齡依舊保持青春期的激情。


我們宣傳了諸多部隊經驗、個人典型,發表的200多萬字文章裡,字字皆為心血釀造,句句都是燈下推敲。


可是,我從來沒有寫過他,哪怕一個字。


我想,此文的“壓軸”,應該留給他。


他像一隻停不下來的陀螺,有時候我挺心疼。原以為“蝸居”之日會修養生息,孰料,他以文抗疫,拎筆作槍。那些戰鬥檄文般的文章,見解獨到,氣勢如虹,文采飛揚: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中國戰“疫”,心勝是第一阻擊力》在《中國民兵公眾號》推送半天,點擊量破“10萬+”,隨後,《軍報記者》等軍內媒體“大V”接踵跟進,閱讀量數百萬計。


如果你錯過這篇文章,別急,接著看:《草木蔓發,春山可望》《風雲帳下,遍地英雄》《我們若無法逆行,請保留善待英雄的德行》《用中國精神打贏中國戰“疫”》等文章,站在中原看中國,置身鄭州觀神州,捧出一腔情懷,呼喚家國大義,讀之熱血沸騰,釋卷走心提氣。


回望河南省軍區抗“疫”一線的報道,同樣精心佈局、匠心碼字:《夜深萬帳燈》《“核”有多硬,情有多暖》,尤其《中國戰“疫”之中原戰報》在《中國民兵公眾號》首推後,戰報風起雲湧,勢如破竹。


“一支筆可當得過三千支毛瑟槍。”昨晚子夜,我用拿破崙這句名言,為同事、兄長魏聯軍在中國戰“疫”期間寫的文章點贊。


魏聯軍回覆:“快洗洗睡吧!咱都做不了槍,但可以做一束光。也許,會有人藉此走出迷茫!”

士兵到將軍,這是中國軍人的戰位

撣去那粒灰,扛起這座山

<strong>觀 瀾


撣去那粒灰,扛起這座山


文丨李光輝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點一滴見初心。


疫情就是敵情,崗位就是戰位。面對新冠病毒這個看不見的敵人,每個人的崗位都是前線哨所,每個人的戰位都是險要城池,每一個“守位”者都必須拿出橫刀立馬的魄力、捨我其誰的擔當。


人生天地間,該擔的擔子必須要擔起。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擔當是責任,也是本分。某種意義上講,站好崗位就是守家,守好戰位就是守國。


“擔當,須剛毅方有力”。忠誠與擔當不是寫在紙上的信誓旦旦,是畢生刻在民心之碑上的背影。抗疫戰場,就是黨員幹部檢驗初心踐行使命的考場。惟有用心作答戰疫大考的人,才能留給我們一副堅韌的精神筋骨,呈現一堂動人的“心勝課堂”。


“人之可貴,在於擔當。”奮鬥者最美麗,擔當者最帥氣。越是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時候,越需要“攀天甘獻骨為梯”的犧牲精神,越需要衝鋒一線、不惜奮命的血性膽氣,越需要“我是黨員我帶頭”的崇高境界。


“既然我是一塊火石,就讓我在鐵幕上鏗鏘。”戰疫殘酷,戰位艱磨,需要我們用盡自己的每一分力量。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戰“疫”圖景裡,每個人擔當的樣子,就是戰疫之中國的最美表情。


在五筆字形輸入法裡,“病毒”一詞的字根組成是“Ugg”,“美麗”則是“Uggm”。這裡的“M”是“me”是“my”。打贏戰疫的體系戰,好比高速運轉一架龐大機器,需要每一顆細小的螺絲釘都擰倍緊,需要每一部分都盡顯作用,需要每一個人都傾其所有。而過硬的責任擔當、良好的精神狀態、敢於亮劍的精神境界,永遠是最好的榜樣。


黃鶴樓有一副對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李白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聯中有至理,這詩中有自強;這聯詩有昭示,這聯詩有力量。疫霾之下,不只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憂慮,更有“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的自信與豪邁!

如果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那麼,當“灰”來的時候,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用行動做出這樣的回答:“撣去那粒灰,扛起這座山。”

英雄揮戈去,萬馬戰猶酣。抗疫必將勝利。當忠誠植根靈魂,擔當融入血脈,崗位當作戰位,就沒有扛不起的大山,沒有撣不去的“灰霾”。


中國民兵新媒體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