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小城的抗“疫”片段

<table> 紅色小城的抗“疫”片段

護士們正在張貼醫用防護服穿戴流程。

/<table><table> 紅色小城的抗“疫”片段

廣東醫療隊員在記錄病人病情。

/<table><table> 紅色小城的抗“疫”片段

護士正在給鏡片塗抹防霧劑。

/<table>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毗鄰武漢的“紅色小城”——荊州洪湖陷入了重重危機。距離武漢不到150公里的洪湖,是魚米之鄉,也是革命老區。1月23日,武漢“封城”後,洪湖隨即進入了抗“疫”的緊張階段……

2月11日,剛剛抵達荊州的廣東對口支援荊州醫療隊當機立斷,決定讓南方醫院黨委書記朱宏帶著80名隊員,挺進洪湖,到最需要的地方開展支援工作。

十餘天裡,廣東醫療隊在24小時內填補當地核酸檢測空白、提出分區收治的方案,科學救治重症病人……洪湖裡的南方醫療隊,帶來了防控疫情的力量,送去了希望與信心。

▶疫情來了◀

起初,這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沒有驚擾洪湖市民的正常生活,他們只是“聽說武漢出事了”。1月23日,洪湖市民才意識到疫情嚴重——當天,武漢“封城”,洪湖也緊張起來。

當天上午10時許,公交車司機黃忠燦接到信息——明早9時起全市的公共交通正式停運。黃忠燦意識到事情不對;13時許,大沙鎮廣和社區網格員楊新華接到一通電話,要求不漏死角,挨家挨戶排查,重點關注武漢返鄉人員和外來人員。放下電話後,楊新華的心向下一沉。

其實,疫情早已悄然而至。

1月17日下午,洪湖市人民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曾慶朗接診51歲的王琦:沒有武漢接觸史,但有高熱症狀,CT檢查顯示肺部有炎症。儘管沒有確診,但直覺告訴曾慶朗,那有可能是他接診的首例新冠病人;18日凌晨不到1時,科室就來了第二個病人。察覺到形勢不對後,曾慶朗開始清空感染科病房,準備收治病人。

洪湖市人民醫院感染科是一棟獨立建築,有3層樓共18個單間。四五天後,床位就滿了。陡增的病人把醫生壓得喘不過氣。儘管洪湖市人民醫院與武漢協和醫院是緊密型醫聯體,但協和醫院的電話早已打不通,曾慶朗也放棄了與武漢的聯繫。

“主要靠著自己。”在疫情暴發初期,曾慶朗對症治療,高熱就退燒,咳嗽就止咳,後來每天就看治療指南,尋找醫治辦法。不過,頭兩版指南無推薦藥物使用,曾慶朗想著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就使用阿比朵爾進行治療。

這座平靜的小城,在春節前,湧動著不安的情緒。

▶洪湖做法◀

短暫調整後,小城重整秩序。當地政府從社區防控、集中隔離、集中救治下手,目標是“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社區排查是關鍵一環。1月23日起,楊新華挨家挨戶敲門,測量居民的體溫,記錄電話號碼和身份信息,次日撥打電話,詢問有無發熱症狀病人,“手機打到發燙,剛充的電話費沒打幾天就沒了。”

村子裡、街區中,流動的小喇叭不曾歇過。

年前,洪湖市所有公職人員取消休假,到基層一線開展防控工作,核查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緩解了社區人手緊張的情況。隔離方式,也由原來的“居家隔離”改為“應隔盡隔”:洪湖市政府徵用了符合條件的賓館、酒店、招待所等資源,進行集中改造,對所有發熱病人採取胸透、拍片的方式進行篩查,集中管理“四類人群”,實現“應收盡收”,避免形成社區傳播。

“應隔盡隔”“應收盡收”的倡導發出後,卻迎來了另一層現實難題:醫療資源難以滿足需求。首先是床位緊張。於是,洪湖市人民醫院清空11樓住院部成立新的隔離病區;1月28日晚,洪湖市第四人民醫院通過緊急改建成為定點收治醫院,投入使用;2月6日,洪湖版“小湯山”醫院正式啟用,增加床位400張。

專業醫護人員的短缺,成為了救治的痛點難點。洪湖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進紅回憶,疫情剛開始時,呼吸科和重症醫學科醫生不夠用,她帶著10餘名年輕醫生,開展了早期的救治工作。雖然專業不對口,但在指南指導下,基層醫生還是“上了道”。

“及時雨”來了!1月30日,海南第一批醫療隊15人抵達洪湖。此後,援助力量接連而至,洪湖醫護人員的短缺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

▶補齊短板◀

核酸檢測被視為診斷新冠肺炎的“金標準”。在洪湖,由於缺少符合標準實驗室,無法快速完成檢測,拖慢了防控疫情的節奏。

“如果缺乏檢測能力,不僅疑似病例不能排除或確診,可能實際上已經符合條件出院的也不能出院。”廣東支援湖北荊州醫療隊副總指揮,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黃飛坦言。

CT是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重要輔助工具,在篩查、診斷及判斷療效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由於部分定點醫院缺乏CT檢測設備,疑似病人和確診病人需耗費更高成本才能拍片,完成影像學檢查。

篩查設備的缺失降低了醫療救治的效率。小城裡,有人在等床位,有人在等出院。

2月14日,廣東醫療隊的到來,迅速填補了洪湖戰“疫”的空白:24小時內就近從武漢調配設備、派駐專業人員,建立標準化的核酸檢測流程。

基層醫療機構的檢測能力是短板。在疫情衝擊下,這一矛盾更加凸顯。面對核酸檢測量巨大的現狀,廣東巧用第三方檢測力量,讓企業及時補位,保證排查工作的有序進行,推動疫情防控的節奏加快。檢測能力提升後,洪湖疫情防控的節奏也走上快車道。“疑似病人可確診,出院病人可出院,病床的週轉率提升了,醫療救治能力有了大提升。”朱宏說。

▶重症救治◀

2月11日,當廣東醫療隊抵達荊州後,曾瞭解到,洪湖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約佔全市的1/4。比例為何如此高?

楊進紅曾深度參與重症病人救治。在她看來,重症病人大多有基礎性疾病,在短時間內容易發生“輕轉重”,若是無法提前辨識危險指標,及時轉診,就可能錯過治療最佳時機。而洪湖的重症救治能力也有限。疫情暴發初期,重症床位緊張,醫護人員緊缺。由於防護設備缺乏等原因,醫護人員並沒有為病人實行插管操作。此外,危重病人未實現完全集中收治,散落在不同醫療機構,這使得“集中救治”打了折扣。目前,洪湖實施分區收治,紅區是人民醫院、第四人民醫院,主要收治為危重型、重症患者;橙色區域主要收治普通型患者,是重症危重症的預警區;黃區主要收治輕型和普通型,由第四人民醫院、人民醫院老院區和開發區醫院承擔,藍區收治疑似病人;綠區收治出院患者康復區。

2月13日,南方醫院全面接管洪湖市人民醫院感染內科和重症監護室,啃下了最硬的一塊骨頭。重症治療,關口前移,是南方醫院在洪湖探索的一條重要途徑。南方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劉來昱說,治療關口要提前,不能拖後,越到後期,搶救難度越大。在洪湖版“小湯山”醫院,7號病區的定位是預警區域,收治一些短時間內可能轉重症的輕症病人。

目前,廣東醫療隊專家定時到其他醫院排查,挑選重病人到洪湖市人民醫院集中救治,“這個做法就是以洪湖人民醫院為中心,向周邊醫院和基層醫療輻射,吸引重症病人過來。”劉來昱說。每一天下午,在指揮部駐地,專家會準點上線,隔空戰“疫”,會診重症病人。

朱宏表示,搭建遠程會診平臺,可以實現粵荊兩地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最大限度救治危重症患者,提高基層醫療救治能力,降低死亡率。

▶全面排查◀

2月15日零時起,洪湖進入“戰時封閉管理”,區內所有樓棟一律全封閉管理,居民不得外出,物資由政府定時定價配送。

“洪湖實施‘戰時封閉管理’,是希望頂住二代、三代傳染的壓力,加快戰勝疫情的步伐。”當地宣傳部工作人員陳力說。

“這是全面篩查最好的時機。”“再不做就來不及了。”2月17日下午,廣東省疾病與控制中心副主任林立豐化身“病毒偵探”,帶隊到大沙鎮,走街串巷,揪出潛在傳染源。

2月15日中午,在接到“清零”要求的催促電話,楊新華的日子變得更忙,打電話,定時排查,尋找隱瞞不報的病人。“累”“人手不夠”是社區網格員的共同心聲。楊新華其實也害怕不小心中招,但轉頭一想,如果沒“找出躲在暗處的人”,防控結果會更加不同。“咬咬牙,幹下去。”他說。

廣東醫療隊抵達洪湖後,改變了篩查的模式。17日,“今日洪湖”上線了健康情報的功能,鼓勵居民自行報填健康狀況,為社區網絡員減重釋壓。

21日,廣東醫療隊的人數增加到了126名。眾多新變化隨之出現。在洪湖市人民醫院檢驗科的窗口,白色標本運輸袋取代了原來的醫療塑料袋。運輸標本的箱子變成了標準的密封冰箱。“感謝廣東醫療隊。”檢驗科員工李丹華說。

23日,廣東醫療隊救治的首批重症病人成功出院。上車前,王平不忘感謝廣東醫生“話療”:“是你們的鼓勵給了信心與勇氣”。出發到洪湖前,朱宏心裡清楚,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危重症病人的收治率,降低病死率;另一方面,是全面排查和有效隔離,控制病毒的進一步傳播。

現在,想法正在變成現實。23日,洪湖無新增病例,出院病例數量逐漸走高。小城,重新燃起了希望。(陳力、王平為化名)

採寫: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黃錦輝

攝影: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董天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