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全面啟動線上教學、線上督導確保戰“疫”、發展兩不誤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打亂了老百姓過春節的常規節奏,還擾動了社會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對於擁有數萬師生的高校而言,正常的教學工作如何保障、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如何指導、科學研究與地方服務如何有效推動?這不僅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也是困擾高校師生的一大難題。近日,記者在溫州大學卻看到了另外的一番景象。

隨著疫情的蔓延,該校早早就意識到嚴峻的疫情形勢或將對學校如期開學、正常教學科研秩序帶來重大影響。因此,早在2月6日,該校就制定了《線上教學工作方案》,明確對以課堂教學為主的課程,授課教師應根據實際,抓緊謀劃線上教學工作。與此同時,組織專門班子,開通釘釘、雨課堂、溫州大學“羅山學堂在線”等直播教學平臺,雲班課、學習通等教學工具,並組織開展大規模的教師教學技能培訓,努力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目標。至2月17日,已有2132門課程實現線上教學、線上作業、線上答疑全覆蓋,一個個教師經過前期的充分籌備,紛紛化身為“線上主播”“網絡紅人”。

“線上教學儘管不是一個新事物,但要實現教師人人參與、課程基本覆蓋,難度並不小,而要達到效果不打折,則更是難上加難。”該校副校長薛偉不無憂慮地說。為此,在歷經一週時間的線上教學測試和課程導入後,該校於2月24日,組織全體校領導、中層幹部和教學督導等134人對當日121節在線課程進行集體線上聽課、評課活動。上午7時55分,聽課專家和授課教師齊刷刷地登陸線上教學平臺。

談到線上教學,主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謝建芬副教授感慨良多。她說:“線上教學對於年齡稍大的老師來說,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把課程教學內容與當前的疫情阻擊戰相關舉措聯繫起來,與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聯繫起來,更能起到貼近生活、‘如鹽入味’般進行思想引導與價值塑造的作用。” 說起講課體會,《微生物學》主講教師陳瓊珍博士的眼中滿含驚喜,她說:“結合新冠肺炎的流行和防控,更容易讓學生深切感知生命科學研究在人類發展中的意義,瞭解人類面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的希望。”聽完該堂課程的湖北籍張同學說:“整天待在家裡,真的很想念課堂了。線上教學讓我們感受到了學校、教師對我們的極大關愛和殷切期望。相信只要我們眾志成城,沒有什麼是克服不了的。”

為了加強線上課程教學質量督導與管理,除了集中聽課、線上學生成效調查、學評教等方式,該校還全面建立起“兩級三全”教學質量督導機制,即對線上教學實施“課程全覆蓋”“過程全駐留”“結果全反饋”,形成學校、學院兩級信息共享與反饋機制,推進教學質量監控閉環運行。現已有督導392人入駐2132門課程教學平臺或空間,隨時瞭解各門線上課程教學基本狀況,確保線上學習效果和教學成效。

據悉,24日上午該校共有332位老師、23348名同學,在各類在線平臺上以各種方式,進行了534門次課程的課堂教學。根據線上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今年平均得分甚至略高於去年同期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