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如何从萧何的自污看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萧何的能力究竟有多强能让刘邦对其存有戒心?

小骥伏枥


萧何是汉初随刘邦打天下的第一功臣。提起汉初功臣,一般人最先想起的是张良与韩信。张良以自己的计谋在危机时刻为刘帮解危除难;而韩信为大将,垓下一战,消灭霸王项羽的力量。使刘邦的大汉王朝得以建立。萧何似乎平淡了不少。但是,一国也好,一家也罢,真正的大功,可能不在一时一事的得失之上,而在天长日久的平淡生活中。萧何是刘邦的大管家,在群雄遂鹿的战争年代,刘邦常年带兵打仗,而在后方为他守住根据地,并做后勤保障工作的,就是萧何。

汉五年,刘邦灭了项羽之后,也开始分封功臣。各位武将们都觉得自己冲锋陷阵,功劳要比萧何大。于是,刘邦做了一个千古有名的比喻:“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诸将虽然承认了功狗与功人之比,但在争功臣第一之位时,大多数人依然认为,在战斗中身被七十余创的平阳候曹参的功劳要大于萧何。最后,关内候鄂君说了公道话,他说,当这些将军们在外边打仗的时候,有多少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如果没有充裕的粮草供应,是不可能打胜的。有时打了败阵,但关中的根据地十分安稳,这一切,都是萧何的功劳。至此,萧何功臣第一的地位得到普遍的承认。

自古以来,功高盖主者,必危自身,这是正常现象。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是“内圣外王”,简单的说,就是本事最大,能力最强,品德最高的人为王,为天下之主。萧何成为功臣第一之后,其能力和地位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按内圣外王的原则,具有这样能力和品德的人,是可以有资格坐天下的。于是,引起刘邦的猜忌,也就很正常了。萧何为什么要自污,就是拉低自己的德性,从而降低自己的人望,让刘邦不觉得自己对他具有威胁。

因为萧何的功劳很大,位置很重要。刘邦对他的猜忌一直存在着。汉三年,是楚汉相争关键时期,刘邦在外打仗,不但的派使者回来慰问萧何。有位姓鲍的儒生告诉萧何,刘邦这是不放心你。于是为萧何出主意,让他把子孙兄弟能打仗的,悉数送到军前,随刘邦一起打仗。刘邦的疑心解除。

汉十一年,刘邦出兵平定陈豨叛乱,其间,又派人回来加封萧何,增加五千户,并建立一个五百人的护卫部队。人们都来祝贺萧何。唯独召平不以为然,以为萧何危险了,皇帝在外打仗,你在家中无功受封。这不是皇帝要保卫你,而是要看住你。于是,建议萧何不受封赏,并把家产拿出来帮助军队打仗。萧何照做,又一次化解危机。

汉十二年,黥布造反,刘邦又带兵收拾黥布。这一次萧何依然象前一年一样,做为留守大臣,努力安抚百姓,稳住后方。而且又一次拿出自己的家产来做军用。这时,又有人劝萧何说。丞相离灭族不远了,皇帝在外打仗,你把家里弄的这么好,老百姓都拥护你。皇帝岂能放心你。你不如多卖点地,与百姓争利,把自己的名声搞坏了。皇帝就放心了。萧何又照做了。刘邦班师回朝之后,听到萧何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了之后,果然十分高兴。把许多告萧何的信交给他说:“你自己和百姓们交代吧!”

萧何做为刘邦的第一功臣,刘邦每次外出的时候,都是不放心他的。每到这个时候,萧何就面临危机。不是萧何自己能看到这个危机,而是别人看到之后告诉他的。而萧何每次都接纳了别人的意见。听从这种损害自己利益的意见,大多数人是很难听的进去的。但萧何做到了,从善如流,使他能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全身保命,是一个重要原因。

以汉十二年,萧何的自污为例。刘邦回朝之后很满意。但是,萧何的自污,并非出于本性。与老百姓争利,不是他自己的本性。所以,一有机会,他也就暴露了。当刘邦让他给老百姓们一个交代的时候,他又认真了。居然让刘邦把上林苑中闲置的土地给穷困的百姓使用。这又让刘邦大怒。这不是拿着我刘邦的东西为你萧何买名声吗?于是,把萧何给关了起来。这一次关萧何,其实是挺凶险的。这时,刘邦把天下英雄们差不多收拾完了。萧何真的成了他的心事了。这一次,其实不是萧何的自污救了自己,而确实是自己的品德救了他。

萧何被关起来之后,刘邦自己的卫士长,也就是王卫尉为萧何说了话。刘邦不是说萧何卖君市恩,有不臣之心吗?卫尉说,当陛下带兵外出打仗的时候,萧何想不利于陛下是很简单的。可是他没做。说明他是忠心的。刘邦只好把萧何放了。

刘邦放了萧何,不是卫尉的面子大。而是刘邦不傻,他整萧何,就是欲加之罪。可是卫尉的反应,让他觉得,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所以,他只好忍了。做为一个大政治家,忍是必备的素质。

刘邦虽然放了萧何,但内心是不高兴的。《史记》说,高帝不怿。当萧何很谦卑的向刘邦道谢时,刘邦说了一通酸溜溜的话:“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吾不过为桀纣主,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也就是在这一年,刘邦去世。惠帝继位,第二年,萧何也去世了。

以上从刘邦与萧何的关系上,可以看出古代的君臣关系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伴君如伴虎。下面简单的说一下,第二问,萧何倒底有多厉害?

萧何在秦末这时,是沛县县吏。比刘邦的亭长大约高那么一点。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如果没有秦末之乱,他的一生,大约也就是个副县长了。跟随刘邦起义之后,他成了刘邦最好的协助者。他的能力是不用置疑的。但是,萧何跟刘邦比起来,能力是不一样的。刘邦是天生政治家,能审时度势,随机变化,大度包容,各类人才为我所用。所以,能最终成就大事。而萧何是个实干家,他的长处在于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因此,与刘邦没有可比性。搞阴谋诡计。萧何大约不是刘邦的对手。但具体干活,刘邦没有萧何能干。问题是,刘邦的活,大多不用自己干。

开国帝王与最重要的功臣的关系,许多都与之类似。后世明代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的关系,与刘邦萧何大体相似。但李善长明显没有萧何的运气好。当然,萧何的运气好,也与他的谦卑自保有关。其中包括道德上的自污。


七月流火140400643


萧何自污是西汉萧何受到其主刘邦的猜忌,及时采取了自贬声望,收敛锋芒,明哲保身的一种小手段。

此典故在《史记·萧何世家》里有记载,公元前196年,陈豨在邯郸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出征,平叛尚未结束。朝中萧何就献计吕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刘邦听说后,就派使者回朝拜萧何为相,封五千户,并给萧何配了五百士卒做相国卫队。为此,很多人都来祝贺。唯独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旧臣就对萧何说;您的祸患开始了,皇帝统军在外风吹日晒,您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反而增加封邑,设置卫队。这是因为“淮阴侯”在京谋反,从而怀疑到您,给您设置卫队保护您并非宠信您啊。希望您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部捐助军队,这样皇帝就会高兴,于是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

公元前195年,黥布反叛。刘邦率军征讨,并多次派人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何因皇上在军中,就在后方安抚百姓,捐出全部家资助军,和刘邦讨伐“陈豨”时的做法一样。有一门客就对萧何说,您离灭族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能在加功吗?当初您进入关中深得民心,受到百姓爱戴已经十年了,皇上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怕您顷动关中,您何不采取低价,佘欠手段强行购买百姓良田,败坏自己名声来安皇上之心了。于是萧何从其计。这就是萧何自污,即便这样也没能让刘邦去了疑心,最终被下獄,幸好刘邦身边有一姓王的卫尉替萧何说话,刘邦才对萧何去了疑心。

那萧何究竟有何能耐,让刘邦存戒心,萧何在沛县令手下做事时,由于才能出众就差一点被调往京都,但被萧何谢辞了。

沛公刘邦进咸阳,将领们争先奔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宫收取“秦朝”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治理国家的体制资料,使得汉朝初建,就有完好的国之体制。

而且萧何还是会识人之人,如识得刘邦、识得韩信

汉王刘邦定三秦时,萧何留蜀中安抚百姓,给军队提供粮草。

汉王伐楚,萧何守关中又制定了法令、规章。刘邦多次弃军败逃,萧何都能及时给补充兵力。

萧何可以说除带不得兵外,几乎是个全能型人才,而萧何善管理,会识人,能得到百姓拥戴,显然声望盖过了刘邦。而古代皇帝最忌讳的俩样,一个军功盖主,一个就是声望盖主,而萧何就是声望比刘邦在百姓中的地位高,所以为了明哲保身,萧何就听了从人之计,自毁名声。


夏有凉风61


这么说吧。

你是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总。

这个公司里有一个办公室主任,或者按流行的说法,叫行政总监,或者公共事务总监。

这个人从创业之初就跟着你,事无巨细全心全意的帮你搞定了各种事情,比如帮你掌管内部事务,处理财物问题,还兼职帮你做了点招聘工作,招来了你最得力的CEO。

公司上市之后,虽然你是公司的总裁,但是。

这个人在公司里资格老,位置高,德高望重,受人拥戴,人见人敬,连你的家人都有点畏惧他,见了面要当长辈对待。

他掌握着你创业过程中所有的事迹,

公的,私的。

光明正大的,上不了台面的。

可能连你什么时候从他那里要了多少钱,去了哪个会所,找了哪位技师,做了多长时间都了如指掌。

现在你公司一切稳定,上了轨道,你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总是存在这样的一个人,晚上如何可以安心入睡?

最可怕的是你还抓不住他任何的把柄,他各个方面都无懈可击,如果交手,应该能胜,杀了他一了百了,但后果呢,我的光辉形象将不复存在,也可能遗臭万年。

换了你,你怎么想?

换了他,他又怎么想?

这里的你,换成刘邦。

这里的他,换成萧何。

大概就明白了吧?


凉拌历史


首先,古代君王,一直以来,最怕的就是权臣!地位高,功劳大,又很公正没有爱好的人,那么爱的就只有权利了!

权臣一直做的很好,当君王觉得没有办法封你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快完了,这个时候很多牛人就是自污,让自己有瑕疵,表明自己没有野心,只是想做一个富家翁!

这个从刘邦萧何的关系、秦始皇和王翦的关系都能看的出来,二位都是通过自污的方式让君主放心的!

再看看萧何到底有多强?

萧何,汉初丞相,汉初三杰之首,韩信都是萧何发现的举荐给刘邦的,才有了刘邦后来的天下,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刘邦不管败的有多惨,萧何都能源源不断的运输兵源和粮草支撑刘邦这个太厉害了!

而且在刘邦进入咸阳的时候,萧何的表现都是最好的,刘邦和他的其他的手下一下子就被咸阳的繁华吸引到不能自拔,后来在张良和樊哙的劝谏下刘邦才退出咸阳约法三章!

而萧何自始至终表现的非常好,非常克制,第一时间把丞相府包围了,把所有的重要文献全部带走,这为刘邦后来打江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刘邦夺取江山后,没多久刘邦就开始了剪除异性王的战争,萧何依旧镇国,给刘邦稳定大后方!

没有萧何,刘邦就不能放心征战!

可见萧何能力到底有多强!

这个时候问题也来了,就是刘邦觉得萧何能力太强,又很清廉,民声很好!这个时候刘邦就怕了不知道萧何想要啥了!?

就经常派人去慰问萧何!萧何的一个手下就点破了,说皇帝对你不放心,你应该自污,让皇帝觉得你贪财,而不是贪权!否则你就危险了!

萧何采纳了这个意见开始自污,果然刘邦就放心了!


鹏程日志



枫叶满山4


萧何是何许人?

我们熟知的“萧归曹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个成语和“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都来自于萧何的故事。

萧何为汉初三杰之首。在刘邦立汉斗争的起起落落中,萧何从无二心,始终在大后方的根据地为刘邦经营基业、谋财养民,为刘邦在各路义军中的独树一帜尤其是从楚汉战争中胜出起了中流砥柱的支撑保障作用,所以汉朝建国论功和行赏时刘邦毫不犹豫的给萧何记了头功。

萧何对于汉朝的功劳可没有止于此处。汉朝立国后,萧何出任首任宰相,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喜好黄老,主张无为而治,极有利于汉初民生的恢复。他死后继任宰相的曹参依然沿用萧何时的政策和治国原则,取得了积极的作用。

两个人是好基友

萧何自斩白蛇起义就追随刘邦左右,绑到一起风雨同舟了。而且两人为发小,在刘邦做亭长混日子那段时间就过从甚密,没少一块儿干扯虎皮拉大旗的勾当。刘邦未来老丈人吕公做生日,刘邦要坐上席要记账随礼一万钱,作为账房的萧何就给他写,从而成功引起了老财主吕公的注意和青睐……

自始至终看来,萧何对于刘邦来说,合作伙伴和好基友的关系倒更贴切,他深得刘邦甚至吕稚的信任和依赖。然而在利益面前人毫无人性可言,面对人间至高无上的“皇权”问题,感情和过往都脆弱的不堪一击。他们之间所谓的君臣关系就铁板一块?

你老实我才放心

关键并不在这里。功高不赏、尾大不掉是历代开国帝王最忌惮的事,况且翻脸屠杀功臣往往是做子孙计,管你什么功不功,臣不臣,朋友不朋友。

汉初三杰,病了一个张良杜门不出;韩信从楚王贬成淮阴侯还不作罢杀了了事。只有一个萧何,不光没杀,还荣身至殁。

这一切,与萧何的工作岗位分不开。萧何没有军权,从来都没有。战争时期他是刘邦的管家婆,忙些琐碎、繁杂的民政诸事,开国后的建设中更是如此——萧何是一个在大汉无限责任公司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只出钱出力,却不要份额的合作伙伴;萧何听话懂事:作为战争首功者和开国宰相,萧何亲自参与辅助刘邦夫妻剪除开国功臣的行动,哄杀彭越、还有自己亲自月下追回来的韩信,眼睛都不眨一眨。

最最关键让刘邦放心的是,基于萧何的治国理念,注定他没有经营太过庞大亥人的人事网络和集团,而这种事情才是统治者最不能容忍的。

所谓自污

英布谋反时刘邦亲征,曾派遣使数次问候萧何,回报说:“因为皇上在军中,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财辅助军队征战。”有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要被灭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提拔。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为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安心的。”

萧何认为有理,便依计行事,抢夺百姓田地。后来,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

太史公如此笔法大概是对人物的润色和烘托吧。如果刘邦真的简单的以此观察论断自己的大臣是否可靠,未免太小看这位草创四百年大汉基业的开国皇帝了,那堂堂的汉高祖岂不成了大将军曹真?

大概刘邦听到群众举报的事情,以其混混出身,看到自家伙计似是而非、不知有意无意做出来的拙劣举动大概觉得很好玩也有些孤家寡人的无奈吧?


容我漫溯


如何从萧何的自污看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萧何的能力究竟有多强能让刘邦对其存有戒心?萧何通过自污来保全自己的性命,萧何的谋略,识人之能,治国之道,让刘邦对他心存戒心。

萧何通过自污来保全自己的性命

刘邦最担心萧何对自己的江山有想法,萧何是汉初的开国功臣,历代皇帝为了稳定江山,都会对开国功臣,进行试探和清除对自己不利,或是受到威胁的人。

说到刘邦也不例外,萧何为了保命,只能通过自污保命,也算是一个比较高明的人。

萧何的谋略

说到萧何的谋略,很多都会说张良的谋略比较厉害,刘邦最早起义的时候,萧何就特别看好他,一直支持刘邦。从沛县开始,萧何就给刘邦出谋划策,拥戴刘邦。萧何算是刘邦的一个智囊袋,刘邦遇到困难的事都会找萧何商量,让萧何出点子,这也是刘邦信任萧何。

我们都知道,吕后杀韩信,就是萧何出的点子,让吕后有办法出掉韩信,真的不佩服萧何的谋略,不过萧何的谋略,也被很多人看来不如张良。但是,早期萧何的谋略,给刘邦解决了很多问题,让刘邦一步一步的走上皇帝。

萧何的识人之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告诉我们,萧何的识人之能,说的就是韩信。韩信能当大将军,能受到刘邦的重用,全靠萧何的识人之能。我们都知道,韩信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萧何通过和韩信聊天,知道韩信有将军之才,用自己的人头向刘邦担保韩信,可见萧何的识人能力非常高超,果不其然,韩信没有让萧何失望,也没有让刘邦失望。

韩信通过背水之战,垓下之战,都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刘邦能打败项羽,统一天下,都是韩信一手策划的。可见萧何能帮刘邦物色这样的人,真是厉害。

萧何的治国之道

说到萧何的治国之道,那要提到曹参了,后人说萧何制令,曹参照制令办,这就是说明了,萧何的治国之才。

萧何制定出来的制令,能汉朝老百姓丰衣足食,让老百姓称赞,也让曹参称赞,让汉朝的老百姓稳定收入,经济上涨,有富足的粮食。

萧何死后,曹参为相,整日吃喝玩乐,老百姓依然丰衣足食,这都是萧何的功劳,因为萧何的制令好,曹参让老百姓以及大小官员遵守,这也是曹参的厉害之处。

综上所述:萧何通过自污来保命,通过出谋划策,识人之能,治国之道,让刘邦对他心存戒心,刘邦也怕自己的江山受威胁。

图:来源网络


太史简


萧何自污当然是为了自保,伴君如伴虎,自古以来皇帝的疑心最重,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保住江山,凡是智商高的大臣都要列入怀疑对象,防止政变,同时又要有得力的大臣辅助朝政,所以君臣关系十分微妙。作臣子的一不小心就会掉脑袋。这就是因为功高盖主,所以功高的大臣们才极力吹捧皇上贬低自己,讨得皇上开心,至于萧何的才能有多高这个问题刘邦作了回答,刘邦在一次宴会上说自己治国不及萧何,谋略运筹不及张良,带兵打仗不及韩信。也就是说萧何的能力超过了刘邦,这样一来更让萧何感到不安,所以自污以求自保。后来韩信之死就证明了萧何这样作是对的。韩信则相反,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马?答:三千兵马。问:你能带多少兵马?答:多多宜善。也就是说越多越好。也是这一句话葬送了自己大好前程和性命。后来国家统一了,十大功劳的韩信只封了一个三齐王。这当然导致韩信不满,结果找个理由杀了。


夕阳233734493


只可与君同艰难,不可与君同富贵,在战争年代主要让着手下,一但天下打下来后,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四海升平之时,那做臣子的就得畏主,自古都是如此。

开国之君,是马上得天下,一但天下打下来了,对手下或多或少都有顾虑,第一,自己的底子这帮文臣武将那个不知,第二,这些人各有特长,都有本事,功勋着著,牛气冲天,皇帝对他们都要忌讳三分,如何管理国家治理天下,就要废一翻功夫,首先要立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萧何就是给刘邦制定宪法的人,同时兼任内阁大臣内务府总理,管钱,管粮的主,刘邦什能对他不防,什能放心,一个能臣,刘邦是需要他,但是更忌讳他。但刘邦更需要一个即会做事,又没有功劳,对自己不知底细的人来帮自己管理财政,和日常政务,这样的人自己才能放心,也才可放心,皇上说出的话下面会不拆不扣的执行。刘邦对任何人都不放心,因为他自已非常明白,自己的天下是这帮兄弟打下来的,刘邦说过,按文化,他比不上萧何,按课略他不如张良,按武功带兵他比不上韩信,他能成主,就是他能协调各方,组织洞察能力极强,知人善用有主见,敢拍板,打仗的时候需要兄弟为自己卖命,天下坐稳之后,就时刻防着这些人,怀凝臣下对自己不忠,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这伙人除去,提拨新的一拨人上来,这就刘邦要除去这些人的动机,萧何也难逃一却。


用户50487853203


自古皇帝都生性多疑善妒,喜怒无常,实在不好侍候啊,所以才说“伴群如伴虎”的说法。而作为臣子呢,想得名得利得权,想得到一切,都必须依靠君王获取,所以臣下侍候君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身不由已。萧何,从来就是一个能力被低估了的人,只因为汉初名臣悍将实在太多了,像陈平、张良、韩信、曹参、黥布。但是萧何却是无可替代的,他慧眼识人,深谋断事,整顿秩序。月下追 韩信,保障前方的粮草,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维护稳定等。所以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被刘邦评为第一。萧何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深知功高震主,于是选择自污激流勇退,和张良一样得以保全自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