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什麼是文化人?學歷高就是文化人嗎?

文伯的春天


我眼中的文化人,既有“高大上”的氣質,更有“真善美”的良知。

文化人的“高大上”:我眼中的文化人不一定都有高學歷,但是都曾博覽群書,他們境界更高、視野更大,具有頑強向上的勇氣和定力!高爾基曾經說過:“我讀書越多,我和世界就越接近,生活對我也就變得更加光明和有意義。”因為讀書,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體會到千萬種情感;因為讀書,我們遠離浮誇,學會與自己相處;因為讀書,我們連接個千萬個未知、與古往今來的偉大靈魂對話,收穫更廣袤的生命;因為讀書,我們無論身在何處、心靈總有歸宿;因為讀書,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登高望遠,自然是豁然開朗!文化人的“高大上”,體現在其面臨現實生活中的一地雞毛時不會怨天尤人,體現在其面臨個人前進中的挫折失敗時不會一葉障目,體現在其面臨社會生活的威逼利誘時卻總能巋然不動!

文化人的“真善美”:我眼中的文化人不一定都有高學歷,但是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他們懂得“真善美”才是人生的終極追求。文化人求真,既能夠實事求是地看待世間萬物,也能夠鍥而不捨地修身養性;既能夠客觀地認識他人,又能夠地真實地感知自己。文化人向善,“人之初,性本善”。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文化人向上向善,追求自己內心深處的安寧與平衡。文化人懂美,真正的“美”在於心靈,而不在於外表,至真至善便是至純至美,美是“真”和“善”的融合匯聚,也是“以文化人”的終極目的!

 








雲捲雲舒雲起


判定什麼樣的人是文化人,首先我們得對文化的屬性有一定的瞭解。

在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裡面就提到文化的屬性。後來改編拍成電視連續劇《天道》,在這部劇裡丁元英曾提到“文化屬性”,可謂是將文化體現得淋淋盡致,在這部劇裡丁元英就是個十足的文化人。他提到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概念,“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

放眼社會上的強者和弱者本質上和其自身的文化程度並無關係。

文,在哲學上有著“紋理”的解釋說法。“紋理”從自面上研究就是“痕跡”。所有事物的紋理就是它運行過的痕跡。我們再延伸一步來說痕跡其實就是規律,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萬物皆有其道,宇宙萬事萬物的運行都有其運行的規律。所有的“強者”都是能很好的掌握規律的人,能夠掌握規律就能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不管是在工作上、事業上以及生活上皆是如此。在工作上你能掌握工作的規律,你就是工作上的強者;在事業上你能掌握商業的規律,你就是商業的高手;在生活上你能掌握生活的規律,你就是生活的幸福者。這就是真正“文化人”最大的特點。

很多人錯把學歷當文化,這是個錯誤的認知。

學歷,只是過程,只是經歷。而文化卻是實踐,是經驗,是總結。若能將所學之識用於社會、生活實踐,並持續產出對人類對社會有用的價值才能算是個文化人。

所以學歷高的人不一定能成為文化人,而成為文化人學歷也不是關鍵。




龍門天成


文化不是學歷,不是經歷,也不是閱歷。

過去有人曾講,文化是這四句話:

  • 培植於內心的修養
  • 無需提醒的自覺
  • 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時至今天,再沒有人給出過更加通俗易懂的話來給文化定義。確切的說,文化一詞,確實不是一句半句就能夠表述清晰,讓人一目瞭然,耳目一新。

至於文化人,更是各有千秋。就我對文化人的理解在此向提問老師予以回答,請賜教。

  • 年代不同,認知有別。小時候,七十年代,在農村長大。那時,唸了幾年書,會寫毛筆字,尤其春節貼對聯都去找這個人給寫,人家都說這個人是文化人。再者誰家有個結婚生子的事,都會找一個人幫助張羅,也說這個人是個文化人。這些都是教導人們多讀書。
  • 地域差異,說法不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博大精深,但每個地域都有每個地域的說法,比如赤峰講究的是紅山文化,山東講究的是“孔孟之鄉”……這些都是督促人們積極向上。
  • 站位層次,理解分明。格局不同,理解也就不一樣。站在人民公僕的位置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文化,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誠信友善就是文化。這些在告訴人們愛崗敬業、尊重他人。
  • 崗位職責,定位迥異。俗話說,幹什麼吆喝什麼,文化也是這樣。站在建設銀行員工的崗位上,善建者行,成其久遠,強調的善文化,住房租賃、金融科技、普惠金融就是文化,站在建設銀行客戶的定位上,享受金融服務、開啟幸福生活是文化。這是在傳遞真善美的文化。

文化,是個大命題,需要不斷研究;文化人,是大格局,需要持續錘鍊。文化可以學習,文化人需要塑造;文化能夠學到,文化人很難做到。讓我們在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下,不斷進步,不斷修煉,增強文化自信,做好我們的每一天,迎接美好的未來。


做有本事的老實人0


關於什麼是文化人,我最最欣賞的回答,是作家梁曉聲的四句概括: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01

一位叫做“Judy”的空姐,在微博上講了一件關於劉詩詩的趣事。因為是空姐,在飛機上服務,Judy常會遇見各種大咖和明星。

但這些大咖和明星都沒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直到前幾天,她遇見了劉詩詩。那一天,劉詩詩坐的頭等艙。飛機落地後,Judy去整理頭等艙時,赫然發現:劉詩詩座位上的被子竟然疊得整整齊齊。

Judy一下就被電到了:“以前頭等艙的客人,都是把被子團成一團,扔在腳底下就走了,沒想到詩詩竟會疊放整齊,我好感動。”

坐頭等艙的人,一般都是很有身份的人,但是你看,疊被子的人卻這般少,偶爾有一個,空姐就會感動半天。

02

五一,陪媽媽逛街時遇到一位流浪歌手。

聽完一曲後,我走過去,隨手把五元零錢扔進了那帽子裡。

但接著,媽媽的舉動讓我大吃一驚。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輕輕將兩個硬幣放進了帽子裡,並微笑著向流浪歌手點頭示意。

我媽,沒有念過多少書。但這一刻:我實在輸她太多。對比這幾件事,我想起了白巖松的一句話:“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

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

03

吳小閒講過另一個感人故事。一次,他跟著老總去談業務,午餐時,便在酒店點了一桌菜。

吃飯中途,服務生端上一道特色菜,老總禮貌地說:“謝謝,我們不需要菜了。”

服務生解釋:“這道菜是免費贈送的。”

老總依然笑著回答:“免費的我們也不要了,吃不了,很浪費。”

飯畢,老總將吃剩的菜打了包。

回公司途中,老總將車子開得很慢,好像在打量什麼,吳小閒正納悶時,老總把車停了下來,拿起打包的食物,下車走到一位乞丐跟前,雙手遞了過去。

什麼是文化?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04

在《人民日報》上看過另一個故事。

週末,侄兒跟著一華人去澳大利亞雪梨海域捕魚。每撒下一網,總有收穫。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華人總要挑揀一番,然後將其中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

他侄兒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

華人回答:“符合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

他侄兒說:“遠在公海,誰也管不著你呀?”華人淡淡




ASTONGZL


“文化”(culture)一詞來源於古羅馬,意為耕作和栽培,引申為開拓、教化、修煉之意,它源自於古代的農業生產,注重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品味。文化與自然、天然的狀態相對,特指人為的產物,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

我們從“文化”一詞的詞源意義來看的話,文化一詞跟學歷似乎沒有任何的關係。只是今天我們習慣於把文化與學歷放在一起講,甚至成了一種正比例關係:學歷高似乎就意味著文化水平高,因為現代漢語的“文化人”就是對知識分子的總稱。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理解:

“學歷”只能說明一個人的專業知識水平,強調的是“知”的層面。而“文化”所要說明的是一個人的品格、修養和精神世界,更強調一個人“行”的層面,因為人外在的行動、言詞往往反應其內心世界。

那是不是說學歷和文化就絕對沒有關係呢?當然不是!否則教育對人格就沒有意義了。孟子和荀子雖然在人性論的主張上截然相反,孟子主張人性善,而荀子主張人性惡。但是他們兩位都強調教育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無論是孟子的“擴而充之”,還是荀子的“化性起偽”都是如此。

教育把“學歷”和“文化人”聯繫了起來。所以,真正的文化人,是把所“知”的“行”出來,即“知行合一”。可是現代社會的問題是,存在許許多多的知識巨人,行動小矮人。


五餅二魚Shaun


“文化”的定義是諸多學者一直試圖定義卻難以定義的。

曾記得多年前讀餘秋雨先生的《何謂文化》,先生分別從學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個層面來回答何謂文化。還有在《文化苦旅》中藉助山水風物等去尋求文化內在靈魂與人生的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讓人深感文化魅力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自豪。(安利一下[呲牙]很好看的書籍!文筆流暢優美,而且很有思想。)

馬克思則認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勞動對象化中產生的,是以人化為基礎,以人的本質或本質力量的對象為實質的,它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是一個廣義的文化概念。而狹義的文化概念,即意識形態的精神文化僅偶有使用。

而文化落於人類個體生命上,即問題中所謂的“文化人”則應是集知識與文化底蘊素養於一身的人。“學歷高”可能意味著他學習能力,自制能力強,知識豐富,但不能只單憑“學歷高”就認定一個人是“文化人”。沒上過學校但通過自身努力學習,擁有了豐富知識,高審美水平,熱愛文化,敬畏文化,將文化薪火相傳。這樣不也是“文化人”嘛。當然所謂的“經歷”與“閱歷”豐富,就是汲取營養的過程,文化成長的過程。美好的因素當然是多多益善好啦,如果可以最好是學歷高,經歷閱歷豐富,做一個優秀的“文化人”!



雜燴百味


學歷高不一定代表有文化。

“有學歷沒文化”,這其實不僅僅是一種說法,而是現實情況的某種現象的概括性總結。

所謂學歷,就是接受教育的經歷。自從1999年大學開始大擴招後,擁有學歷的人越來越多了,接受了大學教育的人越來越多。90後,00後這些人,相對於80後、70後及出生更早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大增加。現在的適齡青少年,進入大學的比例高達80%左右。

再加上研究生招生人數幾乎年年增長,不但擁有大學學歷的人越來越多,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也越來越多。

還有一條獲得較高學歷的途徑,就是去海外留學。最近5年來,平均出國(出境)留學的人數每年達到50萬以上,不少人也因此獲得了較高學歷。

所謂文化,是一種知識、思維和經歷相結合的綜合修養,是一個人內在的素養。接受教育是擁有文化修養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擁有較多的教育經歷,並不見得就能真正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二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當前有不少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就是“有學歷沒文化”。我們不難發現,周圍有些人學歷不錯,但文化知識卻比較薄弱,有些常識性的東西都糊里糊塗的。

“沒文化”更大層面還體現在思維上,缺乏理性思維,缺乏邏輯分析能力,更缺乏通過充分的證據去做出合理判斷的能力,而容易人云亦云。在網絡上,就體現在容易不假思索地跟風,容易不分青紅皂白地“噴”。現在活躍於網絡的很多所謂的“噴子”,不少人是有學歷的,甚至往往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依然會比較容易盲從。

造成不少人“有學歷沒文化”的原因在哪裡?其實主要是教育的問題。

學歷只是接受教育的經歷,而文化則是自身內在的素養。由於我們的教育歷來以功利性為核心,以升學為導向,所以往往會更看重學歷本身,而對於提升個人素養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實在是捨本逐末的行為。加上大學的泛濫化的擴招,部分大學生接受的是劣質的所謂高等教育,結果“出產”了大量有學歷而素質相對較低的“產品”,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式教育的某種“失敗”。

學歷不等於文化,有學歷並不等於有文化,更不等於就是高素質的人才。






慷慨高歌


文化是什麼,是傳統下來的各式各樣的習俗,學歷和文化人,我覺得不一樣,你說老百姓有文化嗎,和高學歷比,他沒有文化,可是老百姓,做的一切,是不是從古至今,也是流傳下來的一種文化,真正有學歷的人,他只是知道,書本以內文化,知道百姓文化,你讓高學歷,做百姓做的事,他能做下來嗎,同樣,老百姓也做不下來,高學歷的事,我個人覺得,學歷和文化都有的人,他不一定是好人,老百姓,沒有學歷和文化,但是他們從古至今,流傳的種地本領,就代表生產,也代表著文化,也代表著一種傳統,分析完畢,個人感想,。









被風遺忘的夏天4


自古以來,做人都追求外在和內在美。外在講究面相形象,內在顯示素養修為。所謂文化人,鄙人理解通過個人奮鬥獲取的知識和體驗技能,以充實和武裝偶爾無聊的生活和大腦。這包括通過學習吸收文化知識,換取學位證明的過程和通過生活中掌握某些技能獲得內在提升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古代文化人是通過內心的探索需要來獲取道理實現理想,這一直是本分的,伴隨物質生活的提高,當今的人們選擇越來越多,科學技術的發展,學歷高不代表內心文化就高,因為這裡面有社會制度和體系不同的緣故,一個人可以考取高學歷,具備豐富知識,但道德品質缺乏就不可以的。文化人彷彿看上去普遍都氣宇不凡,但還要看內在修為!即,文化人不要只看學歷高,還要看努力獲得的素養和體驗,技能!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無德比無知更可怕!所以我們要更加註重道德的力量。

一句話,一個人要人上人,就必須先從做人育起,同時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獲得承認,這樣才能德才兼備,在社會上競爭有一席之地。我們加油!

謝謝!



123kk評人論事


什麼是文化人?學歷高就是文化人嗎?

依本人愚見,“文化人”三個字,排在最末位的就應該是這個“文”字,即文憑。

1. “文化人”中最最主要的是人。“人”字在這三個字裡是主語,是指情操高尚、光明磊落、貧富不淫、榮辱不驚、寬容大度、魄力雄渾、智勇雙全的人。

2. “文化”。一個有文化的人,應該是知識豐富、融會貫通、思維全面、條理清晰、兼收幷蓄、明辨是非、能夠理論聯繫實際的人。而所謂知識豐富,是指即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科學文化知識,又掌握了一定的社會科學知識,比如做人、交往,個人德行的孕育和養成、個人素質的提高等等。但是,這些知識不一定都是從書從師從學校學來的,有些是師傳家傳道聽途說甚至個人領悟也說不定。

3. 學歷。學歷當然也很重要,許許多多的人也是在付出了青春、付出了血汗和辛勞而後得到的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社會認定和社會評價。學歷既是一種敲門磚,又是一種向更高層次攀登的墊腳石。

竊以為,同時具備了以上三個條件的人,可以稱之為“文化人”。缺少第一條,沒人,是無主文化;欠缺第二條,叫做“有才、缺德”;缺少第三條,是為非科班出身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