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关于《易经》这本书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读懂呢?

用户1663820082913


租后要说真正的理解和读懂,很难有人能够做到,本人虽然读《易经》也读了很多年,也不敢说真正的读懂了,但是作为过来人,把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还是可以的。

《易经》大概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象,二是数,三是理。很多解读易经的书籍,基本都是集中在理上面,对象与数的解析则不怎么看重,但实际,这三个各有各的厉害之处,每一个方面蕴含的东西都是非常博大精深的。

先来说一下象。所谓的象,其实就是类比。《易经》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它的意象。八个基本卦里面,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兑代表泽,离代表太阳,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艮代表山。然后基本卦之间组合,也有它对应的意象,地山谦卦,地在上面,山在下面,大家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本来山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但却低于地面了,这就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啊,所以此卦名为谦。这是讲每一个卦的大象。

除了大象,还有具体每一爻的小象。比如屯卦第三爻,上下皆阴爻,就好比被莫名的东西包围着,进退两难,所以这一爻的爻辞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这是一张惶恐的画面。所以通过这种小象,可以很直观的懂得很多事情。

再来说数。所谓的数,其实就是数字,古代因为还没有阿拉伯数字,所以用甲乙丙丁这些符号来代替,所以我们现在整个的术数体系,都是从易经发展而来的,虽然是以占卜预测为主,但暗合天象、地象、人象。先天八卦的数,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后天八卦的数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顺序,分别对应六一八三四九二七。至于再详细的数理,几乎就是整个术数体系了,往下讲的话,根本讲不完。总之,“数”也是《易经》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来讲一下理。这一块其实是最表面的一部分,历来解读得最多,也比较容易懂,就是把象与数通过大家都能懂的道理展示出来。比如孔子在《序卦传》里面对《周易》六十四卦顺序的解释,这就是理。是从人文的道理上去讲《易经》。孔子说有天地而万物始生,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万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意思就是说有天地则万物生,万物刚刚出生是懵懂的,什么也不懂,所以接下来是《蒙》,蒙卦就是讲怎么教育小孩的,如何启蒙。除了要教育,还得养啊,所以受之以《需》,需就是情感与物质的需求······

所以你看,这理的层面,是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我们做事的道理,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与智慧。

以上就是本人对《易经》的一些粗略理解,不当之处,请大家点评指正。


l易耕堂l


《周易》即《易经》被称为五经之首(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六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传世至今已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但是今天的我们读起《周易》来,都有难以读懂的感觉;其实这并非是我们今天才碰到的问题,早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周易》已经是一部难以解读的神秘之书。其神秘首先是由于其来源的神秘。

关于《周易》的起源,《系辞》中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认为《周易》起源于上古包牺时代的结绳记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又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谓结绳而治,不是讲政治(以结绳治理国家,那是讲不通的。)所谓“治”,乃是“志”,志,记事也。结绳而治,即结绳而志,即结绳记事。结绳记事与《周易》及八卦的关系又是什么呢?《说卦》:“卦者,挂也。悬索以示人。”《易纬》言:“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指出“八卦”的本源来自结绳记事。但怎样记事呢?郑玄解释为:在绳索上,有大事打个大结,小事则打个小结。“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孔颖达《周易正义》引郑玄) 根据上面引用先贤的说法,结绳记事的方法,就是悬挂绳索,以绳结为符号,象征物象而示于人。这挂起来的绳索,是“卦”(挂)。通常有八条绳索,因此亦称作“八索”或“八卦”。于省吾说:“古称绳为索,八索即八条绳子。”

我们回到“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契就是在木片上书写或契刻记号。将结绳抽象为符号、文字刻在竹片或木片上。刻有书契的木片穿起来就成了册。“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实际上,册与典都是结绳记事的产物。册的本义,是竹或木简,就是远古的记事工具,连缀于一条绳索上。事件则记于竹、木条上。书册陈布于几案,就是“典”。典其实就是远古的记事档案,所以《说文》云:“典,五帝之书也。”典册显然是由结绳记事演进而来的。根据典,册于结绳记事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册与典上记载的事情就是《周易》系辞、爻辞最早的来源。明白了八卦于结绳记事的关系,我么再来了解一下“爻”是什么?

《经典释文》:“五帝时名八索。坤(之)索,于乾得之男。乾之索,于坤而得之女,遂成八卦。八八相索,产生六十四。”

这是说,在最初没有文字的时候,八索,每索上系八根绳,每绳上有六个结。结有单结(阳爻)及偶结(阴爻)两种。后来有了记号和文字,八索,每索上八结, 一结即一卦。每结与结间系有六只竹(木)简为记事,即系辞,称为谣(歌谣),又称“爻辞”。爻字的本义,是绳索的绞接。爻,绞叠韵相通。绞编于绳索上的记事之辞,就是爻辞。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八卦与爻辞组成了远古的EXCEL表格!进一步研究我们会发现,从信息论的观点来分析阳爻和阴爻,实际正是一种二元编码系统。德国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说:“这恰恰是2进制算术。……在这个算术中,只有两个符号:0和1。用这两个符号可以写出一切数字。……阴爻就是‘0’,阳爻就是‘1’。”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莱布尼兹对《周易》符号的这种解释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任何消息(事物)不管多么复杂,事实上都可以只用0、1这两个不同的符号组成编码序列来传输。这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逻辑基础。华生认为《周易》能够推演万物,正是建立在这种二进制数学的逻辑基础之上。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了解到,《周易》起源于结绳记事。而《周易》在古代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占卜”(在《周易》之前还有其他典籍用于占卜,如《连山》,《归藏》,均已失佚)。其实占卜起源于记事,古人认识到天道周期,认为人事当顺应天道之周期(天人合一学说,限于篇幅,这个问题华生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阐述),记事情的成败系于日历,有事则考日历,而验其吉凶。日积月累,抽象之即“日书”及“月历”。在《礼记》中就名曰“月令”。古代有占卜资料存档制度。《周礼•春官》:“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所以《系辞》说《周易》有“藏往知来”、“彰往察来”的功用。可见古人十分珍视占卜得来筮辞——鬼神给人们的指示,每次占筮所得的筮辞,都由卜官谨慎地存档,每年年终还要把全年积累的筮辞整理一次,统计其应验情况,作为“察来”的参考。这种制度与商人对待卜甲卜骨的态度是一致的。时间越久,筮辞档案积累越多,人们为了参考方便,把它加以挑选编排,便形成《周易》的筮辞。这就是《周易》爻辞的形成途径。这就是说,古人根据以前的历史记录(绳结,爻辞),规律性的(每日、每月)对未来的事情进行预测(占卜),并将预测(占卜)应验的事情进行总结存档,并与以前的记录(爻辞)进行对比、修正,积累完善记录(爻辞)。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就是大数据统计!并且把占卜应验的规律总结出来,再进一步抽象成象征性的概念“爻辞”。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是古人经验总结的精华。

所以剑桥大学著名汉学家李约瑟教授称《周易》为:“含义丰富的概念库”!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周易》起源于结绳记事,其爻辞是数千年来华夏古人经验的精华总结。组成八卦的阴、阳爻符号系统是一种类似二进制数学的逻辑系统,即是《周易》推演万物的逻辑基础。所以《周易》并非一部原始占筮之书,而是蕴涵着华夏上古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经验、哲学智慧,是最古老、最神秘也最难懂的国学经典!



木子又又的春天


《易经》被誉为天书,主要是易经里面用阴爻和阳爻组成了卦象,而卦象又分单卦和复卦,单卦就是我们常说的"乾坤艮兑震巽离坎"这八个卦,将这八个卦重叠就形成了六十四卦,《易经》就是讲这六十四个卦的学问!

一、要学懂《易经》首先要记住卦名,卦名的最后一个或二个字代表的是卦意,如"地天泰","泰"就代表安泰、吉祥!"风火家人","家人"内也,代表的是一家人的意思!

二、要精通《杂卦传》,杂卦传是最快能记住易经这六十四卦本义的!

三、学卦要有抽象思维,要有读象、取象的思维,每个卦大体是说什么的熟记一下就可以!

四、断卦时可根据卦象的本义或爻辞来看,也可看卦之生克,本卦、互卦、变卦的关系!

五、搞懂六十四卦,学易经就不难,如果确实还认为学《易经》难,你可购买我录制的《学懂易经六十四卦》学习便可!





福善易学讲堂


大家好,我是冀东老李,《易经》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深奥的经典著作,有一部分人把它解读为卜卦算命的书籍,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就是拿着黄金当铁用了。

这么经典的著作是一本非常难得的书籍,但大家一定要读懂悟透,真正理解书中的奥妙,他可不是算命这么简单。

《易经》是传统文化,告诉大家在社会上如何为人处世,生活中如何与人相处,事业上如何顺风顺水,这才是《易经》的真实含义。

如果大家把《易经》读懂悟透,我们的命运就会真正的把握在自己手里,《易经》把宇宙万物的大道讲的非常通透,宇宙万物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来运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我们的世界是大宇宙,而我们人的身体是小宇宙,他和世界万物一样,也都是按着规律来运行,同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理解了宇宙规律,也就了解了我们自身的命运,从此就不在为生活而烦恼。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冀东老李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总起源、总启迪的大型全面、抽象的综合经典,是一本“百科知识”全书,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哲理、哲学思想的总信仰、总理念和总概念。

继《易经》之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古圣先贤,根据各自水平、水准,根据各人的认知、认识、认可和认同,根据各人的修养、修行、修为,根据各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模式、思维导图、思维能量…………等分别理解、解释、诠释和释义,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易经》:我是纯属、纯彻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一切、一概无知的愚者,只不过是一点滴无师“自学、自娱自乐”、乱说乱谈、滥竽充数的爱好者而已。没有什么如何读懂和理解的发言权…………

关于《易经》:愚下偏见、偏激、狭隘的个人认为:对于不懂、装懂、是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人而言,一则认知、认为是“封建迷信的色彩”,二则认知、认为是深不可测、高深莫测、神奇无比、奥妙无穷玄之又玄的玄学。

对于《易经》:我认为比较“简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事情,万事万物都具有阴阳八卦之分的两面性;阴阳善辨的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人道准则;推算、研究、探索、探讨、探寻自然界的天地宇宙、自然现象、人文生态、社会生活等,一切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古与今、有与无、动与静、知与行、常与变等丛林法则。

《易经》提出了“三易”的原则,即简易、变易、不易。

简易:是指天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原始、原本简朴而平易;“容”易(”容”有两层意思和含义:一是指宇宙万事万物的“容量、能量”,二是指“内容”)。《易经》认为,遇事不畏艰难,想尽一切办法去求简、求易,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导图、模式、方式和方法。

变易:是指天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法则和规律之变化、变通、发展和人类自身自我的否定与选择。《易经》认为,天地自然万事万物,唯有变化才是永恒,才是真理,才是科学的真谛。这是宇宙的法则,也是人生的法则。

不易:是指天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其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的程序、程度可遵守、遵从、遵循法则、规范和规律。《易经》认为,着重强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不止、人丁兴旺、社会先进发达,国家繁荣富强的核心价值观和宗旨…………

通观《易经》:最显著的特点和本质是深刻而实用,精髓地论断了最经典性、最一般性、最普遍性的科学道理、真理和规律;是把抽象的哲理和具体的社会现实有机结合的智慧典范…………


袁聪


《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的研习流派分两大派:象数派、义理派。

象数派研究的方向是:占卜、禨祥、图书。

义理派研究的方向是:玄理、儒理、史事。

《易经》的完成,经历了三位圣人:第一位是伏羲;第二位是周文王父子(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文王与周公两父子算一位);第三位是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孔子在下古。

《易经》成书的时间非常长,所经历的圣人也很多,应该说,《易经》是我国古圣先贤集体创作的成果。

上古伏羲创造的八卦告诉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叫阴阳。

中古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后被称为《周易》。

下古孔子则为《易经》作了《十翼》,也称《易传》。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你从中能得到多少,要看你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自然。





松星野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易经》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包罗万象,错综复杂,相通相连,变化万端。是今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参考借鉴的文化宝库。

运用它,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精华内涵。同时,切莫将《易经》与简单的巫术和迷信联系在一起。它是一本文化经典,而不是占卜秘籍。

《易经》是一部奇妙无比的古书。看不懂的人说它是有字天书,略知一二的人对它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就爱不释手,随时摆在案头,向它请益人生各种问题,然后增长处世的智慧。

  《易经》的“义理”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充满无限的活力与生机,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妥善安排自己有限而可贵的一生?答案是努力提升道德价值,以行善为主轴,搭配求真与审美的目标,使人生趋于完美的境地。个人与群体不可区隔,所以这是成己成人之学。

  《易经》的“象数”可以用于占卦,只要秉持“不诚不占、不义不占、不疑不占”这三项原则,再依循正确的程序进行,则占卦结果将使人相信“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并非虚语。意即:即使没有老师与保护者,也会好像面临父母在指导一样。当然,人都希望趋吉避凶,但是《易经》也提醒我们“天道无吉凶”,因为吉凶在于人的欲望。

  《易经》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于:培养德行、增强能力,以及启发智慧。把握这三点,人生的主动权操之于己,生命也将变得充实也更有意义。《易经》在古代经典中属于哲学类,其故在此。哲学是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再由之找出系统的理解以及最终的目标。也因此可以说:没有哲学,人生形同盲目;脱离人生,哲学难免空疏。《易经》正是一套圆满的哲学体系。不学《易经》,将是无可弥补的知性缺憾。

  关于《易经》的学习,我用三句话来概括:一、不学一定不会;二、学了不一定会;三、学会终身受用。首先,《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基于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若是不曾学习,则这些卦象显得神秘而难解。其次,为什么学了还不一定会呢?因为它的占卦部分需要解卦,而解卦能力永远有提升的空间。这表示人生有可测与不可测的部分,同时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选择机会。占卦不同于一般的算命,也在于它要求我们以清醒的理性与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最后,学会《易经》,将可终身受用。此中妙处,其实在学习过程里就已经逐步实现了。


萨满民俗


在这里阐述一下我的理解,易经之易源于卦象,古圣贤通过对不同卦爻的变化,注辞补示,以大道至简的言词表达出卦爻所蕴含的寓意。从而汇聚成体,世称易经。易象为日月之合,日上月下,太阳的光明是直接的,而月亮之光是耀日而亮的,故人讲阴阳,实为日与月之象,日为阳,月为阴,易经反应了天体运转的规律,不同时期有满有亏,有烈日当空,也有暗黑之时,阴阳相辅,运转不息。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有大贤悟道,从易经中提炼出为人处事,天文地理,兵法乐律,数学演变等等易象之理,实乃易经反应的正是天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为一切寓象的本源。故而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

人们读易经本源之书,不同的人处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思虑是不同的,从而理解的寓意不同,大贤如此,大众也是如此。实因任何事物都可有好,坏,中,平,优劣,黑白,吉凶,明暗,生死等等可用阴阳辩证统一的思想来反应。所以易经放置于四海,皆能通用。

故而,要想正确解读这本书,要因人而异,你本身要有一个辩证的思维,再针对自身所做之事所思之事,发现适合自己的理解就已经算是读好了。不用太过介意大师名家怎么理解分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因为占位不同,所考虑事情的境界范围也不同。作为个体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悟道就可以了。既使小学生从中能知道八八六十四,也算从易经中得到了它所含的寓意。




小鱼儿游历记


全面物质平衡哲学新文化发现者说:读懂了!易经是生命、生理结构和功能优秀的古圣先贤,用他们特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天、人、地的物质及事物的运动规律,并得出的规律总结,其后又根据天、地、人的物质自然运动规律,设计出,怎样驱吉避凶的各种方法。易经也是从发现到发展,再到应用,经过慢长的历史过程,才逐步完善的。其间,有多位圣贤参与研究的。卦相,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十二属性,阴阳,都是事物运动和存在的不同状态。本来易经没有任何封建迷信,是科学的,可是由于人类的自身的观念始终偏狭,局部,俗话说,就是迷糊或目的不纯,导致了人们对易经的迷信观念的产生。要想看懂易经,就得用全面物质平衡哲学新文化——宇宙物质观念,用材料、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的物质科学分析,才能透彻的明白。每个人,不管你,学不学易经,懂不懂易经,明白不明白易经,你都在宇宙自然物质运动规律中运动生存着,所以人们都在易经的运动的奇书里。要说的话,很多,但媒体篇幅有限。望国家部门机构重要投资立项研究使用全面物质平衡哲学新文化,必有大用。谢有识之士支持!愿听回声。


怪人3621


《易经》怎么才能正确理解和读懂呢?,其实世界古人留下了很多"经",如《金刚经》,《道德经》,《圣经》等等多种"经"书,凡叫"经"的书籍,都是古代大智慧的人智慧的结晶,关于这些经书是怎么出现的,有的甚至作者是谁,都没有准确可信的说法。也可能是这些伟大的贤人经过打坐,冥想……等等的一些修练,真的见到了什么才思维出这些高深甚至玄之又玄的理论也未可知。所以做为普通人想看懂和想解这些经文,真的是很难的事。

在读《易经》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根据自己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都会对《易经》产生不同的理解,长期读易你可以感受到,随着自已年龄的不同对《易经》的理解也会不一样,不反《易经》如此,其它的"经"读起来也会这样,这也是这此经书只所以称为"经"的魅力所在,使其传续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综上所述,人们对《易经》的理解都沉浸自己的思想范围内,都在跟据自我所需来理解《易经》,并在"经"中寻找着自己想找的答案,这也造成了古代多家学派的论战,其实也无所谓正确与否,都是各自不同的看法罢了。咱普通人读《易经》也一样,不要去找"正确解读",因为你的解读你的体会,对你来说一定是"正确"的,别人当然不认为你是正确的,因为别人会有别人的看法。

再就是读《易经》的同时也可以读一些如《白话易经》,《易经半月通》……,等等一些入门书籍加深对《易经》的理解,但这些书也只是作者读《易经》自我的感想和心得,可以借鉴但不能强加给自己,因为那不是你的休会。最后总结一句,别求本不存在的"正确"理解,你现在读易的感受对自己来说一定是正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