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文化的求同存異,是如何實現的

翻開歷史書,可以看到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一直被外族所侵擾,從秦時的匈奴到清朝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可是說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一部被侵犯的歷史。可就是這樣,為何中華文明還是能夠延續至今,而沒有被外族同化呢?

兩族相遇,文化必有不同,觀其孰替孰興,而文化之優劣分,而民族之存亡,亦由而之判矣。

——呂思勉


戰爭是文化的碰撞

俗語說"一山不容二虎"人類的文明也是如此,而戰爭則是解決此類事情首要選擇。當一個民族的資源不夠用時,就會設法去尋找另一方資源,但是這一方資源也是有主的,此時為了生存就會發生戰爭,爭取是一回事,但是爭取到了又是另一回事。

文化的求同存異,是如何實現的

當一個族群入侵成功另一個族群時,就會帶來不同的文化,而這個文化是否能夠如戰爭一般的入侵被侵佔地的文化,就要看文化的本事。歷代中國的戰爭中,總是有異族文化隨著戰爭被帶入中華大地,但最終的結果都是被中華文化同化。戰爭,不過是一時的,但文化的碰撞則是長久的,如果連同文化一起被入侵、同化,那麼,本族文化則可說已斷傳承,正如"創業難、守業更難"這句話所說一致。

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是比實刀實槍更難的事情,並且是一場看不見的戰爭。正如幾年前的那本熱銷小說《狼圖騰》中所表達的狼性文化與農耕文化孰優孰劣一般。

中國國民族之與異族遇,不以一時爭戰之不競其見其劣,正以終能同化異族見其優,固非聊作解嘲之語矣。

——呂思勉


戰爭是一時的,同化其它文化才是根本

正如上面引語所說,爭戰不過是一時的,同化才是根本的。雖然領地被一時入侵,但是隻要自身的信念不息,文化傳承的根不息,那麼一切都可以重來。勝負本就是常事,但文化的勝負並不常有,正如魏晉時期五胡亂華一般,如果那時中國文化被民族同化,那麼後續雖然收復失土,但是文化的傳承已斷,又何談延續呢?

文化的求同存異,是如何實現的

故而文化才是根本。當然,小編也不是說,戰爭的勝利並不重要,而是說戰爭如勝則好,如敗,則文化則自立於心、於族,才是傳承的根的本。兩者區分,不要混淆。


中國文化為何沒有被同化呢?

自古,中國就自詡為文化大國、文明大國、禮儀之邦,當然,這是不是嘲諷。而古中國也是一個農耕大國,在中國周邊,則是以遊牧為主的其它族群。這也就產生了文化發展的不同,農耕文明是以地為主,也就是中國人所就根的所在。在中國的歷史中,有數次人口的遷徙,但都不是出人們的本意,中國人講落地要生根,而根就是生我養我的地方;而遊牧民族則不一樣,他們以放牧為主,哪裡的水土適合放牧就在哪裡生活。

文化的求同存異,是如何實現的

故而也就衍生出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而這兩種生活方式的不同,產生出兩種不一樣的文化。上面說到,中國人是講根的所在,故而雖遭外族入侵,但文化不同,統治的方式也就不同,為了管理好自己好不容易搶到來的東西,自然需要了解這種文化,而自己的文化離開了適合的環境,漸漸的也就沒有了養份,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亦被同化了。

當然,同化另一文化也還需自己的文化有適合方式方法及優點,否則就是說破天、談破地那也是離不了被別人同化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