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達芬奇,博學的一生


達芬奇,博學的一生

疫情期間看了《達芬奇·傳》,提到達芬奇所有人都能說出他享譽世界的名畫《蒙娜麗莎》,除此之外我們對他的瞭解甚少。

看完這本書,才發現原來他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學天才,列奧納多會去研究啄木鳥的舌頭,好奇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瞭解光與影的原理......

如果說少年時期的孩子是最充滿好奇心的,那列奧納多的好奇心貫穿了他整整一生。

也許他也沒有想到《蒙娜麗莎》會給他帶來無盡的榮耀,在他的人生閱歷中彷彿不斷的研究、學習、探索已經是和吃飯一樣的常態。他沉醉於每一件熱愛的事情,最終成就了他一生傳奇。

達芬奇,博學的一生

列奧納多是一個非常善於做筆記的人。他除了留下了世界名畫,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十分珍貴的筆記,現存的有7200多頁,而且只佔他所有筆記的四分之一。

從他的筆記裡你可以看到天馬行空,一下子人物草圖,一下子又有水利工程圖,這說明達芬奇的思維十分跳躍,腦子裡一有想法馬上就要記錄下來。

達芬奇,博學的一生

我們現在隨手可以拿起來記錄的可以是手機,善於記錄、總結,絕對利於終身,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列奧納多是一個博學的好奇天才。他的本職工作是畫家,但偏偏他又對其他領域很有興趣,放在今天大家都要稱呼他為斜杆青年,就是有多重身份的有為青年。而正是他博學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輔助,才令他每一次有出神入化的畫作。

達芬奇對解剖學很有研究,親自解剖過動物和人體,瞭解肌肉的構造和形態。你能想象在屍體腐爛的環境裡,他並沒有任何退縮的境況嗎?

他對水利工程頗有心得,筆記裡面記載了很多水利工具,當時並沒有應用,但放在現在來看他具有超乎想象的遠見;

他還是即興詩人、演出慶典專家、武器設計師...

達芬奇,博學的一生

列奧納多自己的研究理論一直說科學與藝術是一體的,他的畫作也是運用科學的方法融入到藝術畫作裡,《蒙娜麗莎》的微笑也許就是他經過無數次解剖人體嘴唇發現的最自然法則。

縱觀他的一生,達芬奇也確實生在了一個好的時代----文藝復興時期。那時的佛羅倫薩是意大利的金融中心、也是藝術開放之都。14歲的達芬奇開始跟隨潮流學習繪畫,中年時期畫作水平到達巔峰,晚年去了法國頤養天年。

總體來說,他的人生順風順水,沒有太大波動。一方面感謝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感謝他自己對萬事萬物的好奇研究。

達芬奇,博學的一生

我猜想達芬奇之所以不斷的探索與博學,是不是也是未雨綢繆,害怕哪天自己的鐵飯碗(繪畫)不吃香了,還可以有其他工作可以支撐自己。

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家都是按訂件維持生計,就是每幅畫都是任務,皇室貴族給你錢,你要按期完成。甲方爸爸說要修改你就得改,當然知名度越高,你得到的訂件就越多,報酬就越高。

而達芬奇當時的死對頭米開朗琪羅也讓他倍感壓力,後輩的初出茅廬多少會對老一輩的畫家造成危機感,幸好達芬奇用自己的特色捍衛了自己的地位。

關於達芬奇的小八卦,這本書提到他是一個同性戀,和米開朗琪羅一樣。薩達是陪伴他最久的一位同伴,達芬奇也為他畫了很多人像。他沒有生小孩,而是收養了一個兒子。

總之,蒙娜麗莎讓所有人都知道達芬奇是一個偉大的畫家,而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偉大畫家的成功秘訣是保持一顆無止境的好奇之心。

達芬奇,博學的一生

對於越來越智能化的時代而言,“短平快”的節奏養成了很多人“懶惰”的習慣,很多事情可以一鍵下單,百度搜索,抖音笑一笑。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該知道的,躺在舒適圈裡不願深挖研究,也許這本書可以給你一些熱愛生活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