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零售寒冬中的企業自救,我們嗅出了“風暴的味道”


零售寒冬中的企業自救,我們嗅出了“風暴的味道”

文 | 王小胖

這個冬天,零售人和餐飲人們格外的冷。

星巴克臨時關閉中國半數以上門店,蘋果宣佈臨時關閉中國大陸專賣店,海底撈暫停全部門店經營長達 20 天,最近才開始有部分門店恢復營業…如何熬過疫情,成為擺在千萬企業面前的關鍵課題。

不能開門營業的情況下,又該如何搓熱身體,保持體溫?

辦法似乎總是比困難要多。我們看到,太平鳥、安踏等服裝企業,利用微信開展全員導購;生鮮電商靠著社群營銷在拓展業務;餐飲商戶把重心挪到外賣上,甚至有些直接出售切好的淨菜還有半成品菜…

疫情製造的壓力,讓許多中國零售企業暴露並放大的平日裡的弱點——抵禦風險能力差,經營的數字化程度也很低。但一腳急剎車也並非全然壞事,一直盯著眼前路的人們有時間看看窗外,發現不遠處已經通車的快速路。

01

西貝一聲疾呼讓人們意外地發現,疫情之下,原來即便是行業裡數一數二的連鎖企業,如果掐斷收入來源,撐過三個月都成為了不可能的任務。

本來這兩年,經營難就已經成為餐飲從業者的共識,儘管餐飲產業在 2019 年邁過了 4 萬億門檻,但行業競爭也尤為激烈,相關行業數據顯示,每年倒閉的餐飲門店數量相當於新開餐廳數量的 90%,倒閉門店的平均壽命只有 508 天,連一年半都不到。

高人力成本、高房租成本、高食材成本,「三座大山」壓得餐飲人喘不過氣,而在疫情的衝擊下,收入一側則直接跌入冰點。中國烹飪協會在 2 月 12 日發佈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78% 的餐飲企業零營收,9% 的企業營收損失在 9 成以上,7% 的企業營收損失在 7 成到 9 成之間。

餐飲本就屬於現金流行業,因為疫情原因不能營業,但人工成本和房租成本等經營費用仍然需要支出,如果只進不出,再沒有外部供血,很快就會面臨經營危機。

同樣受到巨大沖擊的還有服裝行業。

銷售端,線下商場暫停營業,老百姓也不出家門,門店銷售處於完全停滯狀態,並且已經錯過了春節檔的傳統銷售旺季;生產端,服裝鞋履工廠多屬於勞動密集型,疫情防控壓力很大,目前復工受阻,產能恢復仍然需要時日,河南服裝行業協會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近 80% 的企業因人員不足無法開工,少部分已開工企業則因人員不足,產能利用率不足 60%。而且當下的停工所影響的是未來夏秋兩季的服裝供應,這將使得服裝業受影響週期被拉長。

產業本身特點來看,服裝生意對於供應鏈流轉要求高,目前大範圍的交通管制也使得貨物流通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服裝銷售具有應季特點,庫存積壓也會對企業的現金流管理形成壓力。

服裝行業以外,其他可選零售消費品類,如化妝品、珠寶首飾等行業,也都因為疫情原因強行打斷了原有的經營通路。即便是需求端旺盛的商超零售,也因為貨品和人員流動受管制的影響,面臨著供給不穩定、用工緊張等難題。但相較而言已經算是「幸福的煩惱」。

單向街書店也發出求救,他們稱,截止到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零售寒冬中的企業自救,我們嗅出了“風暴的味道”

閉店中的單向街書店

據商業諮詢機構科爾尼估算,2020 年一季度,疫情將會為餐飲及零售行業帶來至少 1.5 萬億元人民幣的損失,如果持續時間較長,至三月底經濟運作仍未基本恢復的話,則損失有可能高達 3.1 萬億元。

宏觀上的困難或許是暫時的,但被擊倒的一個個具體的企業,如果沒有外力介入,他們或許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02

寒冬中,自救行動正在迅速展開。

李麗是太平鳥女裝寧波區的店長,因為疫情的原因,太平鳥的門店暫停營業,但員工們沒有在家原地待命,而是改在線上與消費者溝通,積極開展業務。

「會定時問候客戶、進行新品介紹、穿搭推薦、折扣貨品的發佈、直播活動的預告等等」,李麗說,因為疫情的原因,客戶們也都是在家休息,這給線上營銷創造了比較多的溝通機會和時間。最近這段時間,李麗個人每天能夠做成 8 單左右,而在成交的訂單之中,八成來自熟客,兩成是新客。一位太平鳥的負責人表示,目前太平鳥女裝在線上的私域流量規模能夠達到 100 萬人左右。

實際上,疫情期間,太平鳥整個品牌矩陣都在「迎風逆行」,通過搭建線上營銷團隊,推出微信線上會員專場、社群營銷裂變、小程序分銷、不同區域輪流直播等形式,半數暫停營業的門店仍在銷售,日均零售額超過 800 萬元人民幣。

同樣藉助導購線上化,對存量用戶進行深度運營的還有運動品牌安踏。

疫情發生後,安踏開啟了「全員導購」的新銷售模式,許多員工戲稱自己是「店小二」,平時本職工作並不屬於銷售條線的員工也都在發佈產品信息。「目前喚醒忠實消費者的需求,是解決當下難題最有效的手段」,一位安踏區域店長這樣表示。

在此之前,安踏就利用企業微信與微信的互通能力,實現了購買行為線上化的閉環,即導購添加消費者、在客戶朋友圈中進行商品信息曝光、最後打通小程序商城用戶付費。

零售寒冬中的企業自救,我們嗅出了“風暴的味道”

該安踏店長店長表示,在疫情期間的成交訂單之中,60% 是老客戶,剩下的 40% 也是老客戶推薦而來的新消費者。安踏集團的平臺數據顯示,截至 2 月 10 日,安踏官網銷售額、諮詢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同期,日銷售額突破千萬,並且仍然在持續上升。

身處「餐飲重災區」的西貝,也在通過線上開展業務,積極造血。

西貝全國擁有超過 360 家門店,線下年客流量超過 6000 萬人次,此前有 100 多家門店開通了外賣業務,而在疫情到來之後,短短時間內西貝將開設外賣業務的門店數量提升了一倍。每天外賣業務能夠產生 200 多萬的營業額,保持了組織活力。

開展外賣業務的同時,西貝還通過企業微信與客戶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聯繫,據瞭解,西貝全國的門店服務經理在 1 月份添加了 30000 多名客戶,現在全國每天 200 多家門店的客戶經理能夠連接超過 9 萬名客戶,並提供線上的送餐和食材訂購服務,疫情期間,西貝的線上營收佔到總營收的 80% 以上。

面對供應與交付壓力的生鮮零售企業,也都在藉助數字化能力化解眼前難題。以「錢大媽」為例,錢大媽在疫情期間加強了精選商城小程序的運營,次日達業務緊急補充了近 50 個生鮮 SKU,以保障消費者需求,到家業務成交增長了 5 倍,訂單量增長了 3 倍。

行業整體來看,微信小程序官方數據顯示,2020 年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鮮果蔬業態交易筆數增長了 149%,社區電商業態交易筆數增長了 322%。

疫情之下,全行業迎來一次不期而至的壓力測試,能夠在平日經營中就修建多條業務通路的企業,在面對需求洪峰時也往往能夠更加從容。

而這些跡象,或許暗藏著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啟示。

03

我們不妨先將視角投向大洋彼岸。

美國有一家科技企業,已經連續 15 年採用純遠程辦公的方式開展工作,目前連一間固定辦公室也沒有。這家企業就是開發了 WordPress 與 Tumblr 等產品的 Automattic,估值達到 30 億美元。

零售寒冬中的企業自救,我們嗅出了“風暴的味道”

Automattic公司遠程辦公團隊

極客公園近期對這家公司進行了分析報道,其中有幾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Automattic 的一位前員工 Scott Berkun,將自己在該公司的工作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名字叫《The Year Without Pants(那些不用穿外褲的日子)》。

Scott 在書中提到,「目前大部分公司的管理模式,來自於上世紀由大型財閥主導創立的商學院,這套管理體系主要服務於製造業、銀行業等傳統行業,其主要特點是以職業經理人為中心,這些行業所涉及的工作也大多是重複性的勞動。」

而到了互聯網時代,這種科層制的管理體系正在扼殺具有創造力的員工,他認為,數字化的企業並不應該沿襲和製造業相同的管理模式以及辦公方式,但上一時代的管理體制有著巨大慣性,因此許多公司一直沿用,卻並沒有意識到它所造成的問題。

儘管像 Automattic 這樣完全遠程化的企業屬於比較極端的案例,但背後的道理是普遍適用的。

說到底,遠程辦公只是現象層面的描述,更根本的意義上,它代表著組織扁平,去上下級,鼓勵員工發揮創新,以及組織內部信息的足夠透明,需要在工具、制度、組織及文化上都進行完整的適配與改造。

此次疫情過後,相信很多組織都會發現一個道理:當 5G 和騰訊會議這樣的工具,讓無延時高畫質的視頻會議成為可能的時候,辦公地點就變得不那麼重要,考量辦公的唯一要素就變成了高度的組織自律和個人高度的自主性。

因為疫情的原因,原有的業務流程被中斷,當然是件壞事,但是換個角度想,其實也阻斷了企業的「慣性」。而在「不得不」尋找新通路的過程中,一些影響深遠的革新也由此埋下了種子。

比如說,服裝企業的導購線上化,在疫情之中創造了不少增量。它看起來是引入了企業微信等新的工具,改變了前臺銷售的作業方式。但如果是管理文化先進的服裝企業,很可能就把員工變成了一個「事業合夥人」,驅動他們管理著龐大的社群,樂此不疲地對外推介自家服裝,從坐商變成了行商,從被動等客上門,到主動維繫關係。

但更進一步看,它所代表的是整個社會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已經能夠支持這種購買行為的完整閉環,包括前期溝通、直播轉化、線上支付以及物流配送等等。

這使得每一個銷售人員,都能夠在方寸之間的聊天窗口,調動規模龐大的組織資源。進而,這種始於工具的改變,會倒逼企業在組織架構、管理方式上革新進化,最近今年在企業圈流傳的所謂「賦能而非管理」,就是這個道理。

上文提到的太平鳥,在疫情後就迅速在組織架構上進行了改善,新成立了四支團隊——「吸粉組」、「種草組」、「拔草組」、「助威組」,「四個團隊是總部的團隊,全部服務於我們的搭配師,就是全部服務於我們的導購」,一位太平鳥總部的管理者表示,「為員工服務,給員工方法、技巧和策略。」

實質上,這也是一種「中臺化」戰略的體現。後端部門把自己變身「工具包」去支持前端,而不再是過去的條塊分割、部門牆高聳的現狀。

層層彙報的科層管理模式,很可能在這次大考中,被敏捷組織和扁平化管理以及中臺戰略所取代,成為「工具倒逼管理模式」的勝利,不僅是服裝行業,相信在每一個行業,其前端的微小單元的生產力,也會得到巨大釋放。

不論是智慧零售,還是產業互聯網,這些理念的精髓,其實遠遠不止是使用互聯網工具、讓數據自由流轉,而從根本上是管理、組織層面的真正革新。這是疫情之下,一些企業能夠在危機中開展自救的真義所在,也是中國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密碼。

04

商業社會穩定運轉的核心要素,無外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它們都能夠被數字化所加持,成為數字的洪流。

即便因為突發事件影響,肉身流動被暫時中斷,商業活動仍然可以在比特世界繼續進行,可以看到,節後的復工,老師的教學可以在網上推進,停課不停學;企業開會、遠程辦公,也有像騰訊會議等線上工具提供支持,零售行業的商家自救,也紛紛將小程序商城、企業微信的互聯互通等線上能力作為最值得憑靠的手段。

數字化的進程是長期任務,疫情之中,「數據跑得比人快」會得到數倍於平日的體現,用戶的在線需求得到強化,這將會加速零售、以及更多產業的數字化進程,進而撬動企業在組織管理上升級轉型。

零售寒冬中的企業自救,我們嗅出了“風暴的味道”

就我們瞭解到的一些變化而言,比如說,管理部門對農牧水產正在提出更嚴格的衛生要求,而一些水產養殖基地正在摸索用集裝箱養魚,並智能監測調節水質狀況,水不會受到汙染,魚也能一直處在高效成長的環境參數下,魚群密度比在池塘裡可以做到更高,這意味著同等面積可以養更多的魚,這無疑於是一次內燃機相比馬匹的巨大革新。

相信不止是水產行業,產業互聯網新模式下的數字化、自動化、無人化契機,未來將帶來整套產業鏈的重塑。

還比如新近發生單向街求助事件,最終他們的解決方案是通過眾籌收款後,再給大家發放實體卡片用於來日兌換權益,這也依然是效率不夠高的一種變現,在萬物皆可掃碼的今天,實體卡片本身也是可以被節省掉的成本項之一,而背後郵寄所需的人力和快遞費用,自然也能被順便節約下來。更不用說,實體卡片本身的不實名、非數據化屬性,讓單向街難以洞察他們的顧客偏好訴求,讓他們損失了很多精準營銷的想象空間。而結構化的數據,對於反向推動單向街優化選書選品,實際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相信數字化理念一旦貫穿公司的經營當中,會有更多的成本項被發現被剔除,也會有更多數據反哺後的好產品被推出,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顯然能夠得到大大提高。

不止商業,疫情之下,醫院需要排著長隊通宵掛號、社區統計要挨家挨戶上門填表、出入小區靠著紙質卡片的出入證明…這些在危機中暴露出的現象,其實都能夠、也都應該被數字化的方式妥善解決。這也意味著,當「數字廣東」真正成為「數字中國」,工具賦予的公共管理效率,也將獲得幾倍的提升。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短期,對沖了疫情對生產生活所造成的影響,讓負面作用降到了最低。儘管中小企業的每一次危機,都險象環生,但我們不能白白浪費一次危機,除了反思,更應該大力革新。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從更長期看,在疫情過後,數字化的新通路將得到更多企業青睞,擁抱產業互聯網也將成為一次更廣泛的行業共識。這將形成一股更為波瀾壯闊的數字大潮,推動著中國的經濟轉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