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宅谈《明史》②」朱元璋教化子民的“土办法”,现代人也会佩服

朱元璋在明朝初期,为纠正元末社会积弊,不惜矫枉过正,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反贪治吏,建立清明的政治秩序,使国家正常运转,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后人多有㤧病,虽然采用了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比如割脚筋、钩肠、剥人皮等惩治办法,但就当时稳定和发展大局来说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01 执政文化方面,他坚持中华一统文化

有人说,朱元璋出身寒微,没有文化,思想简单,是个老粗皇帝。其实,这个断语不完全正确。虽然,朱元璋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的教育,但他不是一个老粗人物,而是一个颇有思想文化的皇帝。

A 辩论式学习法让朱元璋受用终生。

他,二十五岁时参加红巾军,戎马倥偬,无暇读书,直到在南京称王后,才可能有一些时间学习文化。可见,朱元璋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教育,自学的机会和条件也极其有限。

但从渡江到称帝,他还是个非常善于借身边人之力不断提升自身学养。一有功夫就和幕府中的宋濂、刘基、范常、陶安、叶仪、杨宪等儒生列坐赋诗,讲经叙史,讨论问题;又爱好读史,《汉书》、《宋史》都是他常读的书,还跟大学问家宋濂读《春秋左传》,跟被朱元璋称为“蜀秀才”的陈南宾读《洪范九畴》,也常读道家经典《道德经》,称《道德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远在龙凤十一年六月,朱元璋便任命儒士滕毅、杨训文为起居注,命编集古无道之君如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所作之事以进,曰:“吾观此者,正欲知其丧乱之由,以为鉴诫耳。”他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古人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自己行事的根据。

B朱元璋研究音韵提升学养。

历代皇帝都喜欢写诗做赋,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手头常用元末《阴氏韵府》,以旧韵出江左,命乐韶凤参考中原音韵订定,名为《洪武正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公开出版的《故宫博物院书画卷》卷七。其中第25至28幅,是朱元璋写的三首诗,弥足珍贵。现抄录一首:“僧来相与作闲俦,风月论交去旧愁。石上三山明数劫,禅中五祖历多秋。去来感叹乘元化,由此伤怀固始谋。不预惟禅忘爱欲,那将万事与心揉。……”

这些诗虽然谈不上是传世之作,但我以为朱元璋的诗文水平,在帝王诗人中,有资格列为三流。由此看来,朱元璋由识字不多,到识字多多,还成了业余诗人,堪称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C 朱元璋活学活用历史文化资源睿智超群。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之后,如何正确认识中华帝系与元朝的相互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大汉民族与蒙古民族的关系,关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以文化祭祀为切入点,在南京创建了历代帝王庙,集中入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和元世祖忽必烈,并规定每年春秋举行国家祭典。

不计历史前嫌,超越狭隘的民族情绪,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文化视角,认可元朝为中华正统,让忽必烈同享祭祀,对于缓解汉蒙矛盾,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虽非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的夫子,终生与黄卷赤轴、左图右史、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相伴,但他的思想文化修养和政治韬略是不可小觑的。

02宗藩固明长久,他打错了算盘

每个封建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比较注意前朝覆亡的教训,从而采取新的措施,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采取方法是:

A封藩。

1370年,他大封诸王,控制要害地方以分制海内。不仅如此,他还给诸王以一定的典兵之权,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1.9万人。诸王的王国中,不仅置文官,还设武将。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长久之计”,不但没有起到“藩屏国家”的作用,反而使明王朝背上了无法卸掉的包袱。那究竟朱元璋的子孙有多少?1378年就藩太原的晋王,至嘉靖初年,已增郡王、将军、中尉等1851名。隆庆初年宗藩人数“属籍者四万,而存者2.85万有奇。万历32年,宗藩人数在8万以上。

B走眼。

朱元璋深知,其子孙系天下安危,也曾频频告诫他们要蓄养德性,博通古今,庶可以承藉天下国家之重。在他看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亲亲之道”熏陶出来的藩王们,定能成为大明一统江山的拱卫者。他却猜不透刘伯温临死时为什么送鱼给他的警示。

「宅谈《明史》②」朱元璋教化子民的“土办法”,现代人也会佩服

一筐鱼,而且是框小鱼多,齐总的鱼也仅仅表面一两条还在活着,看到这里,朱元璋深思了,因为他并不理解他的大军师送鱼的含义,而这个疑惑一直困扰朱元璋17年。时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的去世对朱元璋来说是很大的打击。 他表面上严于太子朱标,实际上从建国开始培育朱标,这时朱标完全成了“准皇帝”,但因病去世了。

但朱标的死,让朱元璋弄明白了一件困扰自己17年的事,那刘伯温去世后送的一筐鱼,终于明白为什么筐小鱼多了。

不过,在所有皇子都住在都城,朱标还活着的时候,皇子们并没有争夺皇子,这时候兄弟死了,皇子们争夺皇子。 朱元璋想让皇子的长孙朱允兆成为皇子的孙子,皇子们一定会反对,因此朱元璋命令所有皇子立即回到自己的封地,以保护朱允兆避开儿子们的纷争,没有他的敕令就回不了北京。秦王朱槠,晋王朱藩西安,燕王朱藩太原,周王朱藩燕京北平,王朱藩开封,那就是武昌等。 总之,藩出的东西都可以拿出来。

而朱元璋的这一旨意,认为就是刘伯温一筐鱼的意义,因为一筐鱼都在一个筐里,势必会为生存争斗,从而有被挤死的,而筐外有着海阔天地。

但是朱元璋忽视了,笼子里只有两条活鱼的意思是,在皇位上的争斗必然会招致亲人之间的相残,建文帝朱允冢和燕王朱隶最终像笼子里的鱼一样在争斗,而活鱼却是朱元璋亲自选择的。

03教化百姓方法独特,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A画角吹难。

朱元璋深入社会安定的重要性,派专人每天黄昏时在道路上一边敲木铎,一边高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几句话,以提醒行人。五更时,在谯楼上一边吹着古老的乐器-----画角,一边高唱“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等歌曲,以此告诫臣僚,尤其是百姓。

B逍遥楼禁风。

聪明的皇帝,就是办法另类。

朱元璋曾在南京造了一座逍遥楼,地点在淮清桥东北临河附近。这个楼是干什么用的呢?

他把喜欢下棋、养鸟、养狗的人,以及游手好闲、混饭吃的人,统统抓起来,关在逍遥楼里,任其逍遥,但不给饭吃,让他们全都饿死。

明中叶有人盛赞此楼,说“圣君制度,便超千古,今安得万间逍遥楼哉!”但也有人说,此法虽好。但“惜乎不教而诛”,过于残忍。

C民怨恶评。

”一个和尚头上戴了一顶冠。一个道士戴了十顶冠,头发却乱成一团麻。一条断桥,全副武装的士兵和一群百姓,分裂左右,等待渡河。“

此画贴在城隍庙的墙上,看的人很多。后来,官府将此画揭下,上奏朝廷。朱元璋安排人研究其中寓意。得奏说,僧顶冠,有官无法,道士十冠,官多法乱。军民立桥边,过不得。

显然,这是一幅绝妙的漫画,幽默而又尖锐地批评了朱元璋用法过严。而“有官无法”及“官多法乱”的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曾反复出现,无法根除。其中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