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兩年四季深耕減貧,《我們在行動》在創造奇蹟

《我們在行動》用柔軟的情感關愛著,用平和的態度尊重著,用有力的行為支持著,通過個性化的資源對接,幫助貧困地區長出雙腿,自己走路。

文 | 喜力

2018年的10月11日,“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在麻栗坡縣掃雷作業時,為了清除一枚裸露在外的加重手榴彈,杜富國讓隊友退後,自己在上前查明情況的過程中不幸遭遇爆炸,永遠失去了雙手和雙眼。杜富國說,“我再也無法擁抱媽媽,再也沒辦法看到心愛的妻子。”

两年四季深耕减贫,《我们在行动》在创造奇迹

新疆一戶維吾爾族家庭,在喀什經營著水果市場,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火,讓他們辛苦積累的財產付之一炬。不僅如此,因為要賠償其他商戶的損失,一家人負債累累。全家唯一的財產,就只有當時身上穿的衣物。

曾經是一名舞蹈演員的陳紅疆,因練功時傷到雙膝關節,而後又患上類風溼關節炎,傷殘鑑定為肢體殘疾三級,之後又接連因為摔倒和車禍,導致右股骨壞死和左大腿骨折,身上多處植入鋼釘與人造關節。

這些故事,被《我們在行動》講述著,令人聞之心傷。也讓我們知道,每一份貧窮的背後,都藏著許多的無奈與艱難。

两年四季深耕减贫,《我们在行动》在创造奇迹

兩次遭遇地雷,分別被炸掉兩條腿的村民,在杜富國和戰友排雷後的土地上,種上了玉米、草果和茶葉。在火災中失去所有的一家人,一棵棵地栽種果樹,直到重新擁有了一片果園。安上人造關節的舞蹈演員,創辦了以佤族服飾為特色的服裝廠。

這也是《我們在行動》訴說的故事。總製片人陳蓉說,這是貧困地區的人們不斷地向命運抗爭,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爭取機會,爭取光明。

喀什巴旦木的推介會,單場成交量破億。靜寧蘋果的推介會,單場成交量破六億。麻栗坡5000餘萬的推介成績,對於雲南邊陲這一片沒有規模化產業的地區來說,也是令人振奮和感動的數字。

两年四季深耕减贫,《我们在行动》在创造奇迹

這是第四季《我們在行動》努力後的故事結果,一次次被刷新的成績,回報著人們的努力與善意。曾經的貧窮,只是因為他們的光還沒有被看到。《我們在行動》將這些發光著的人們帶到世界面前,交上了行動的答卷,也給了我們行動的力量。

真章實效的“帶貨”

節目資源力的聚變

推動扶貧成果裂變

來自青海的男孩,將母親的繡品發到了社交媒體上,可一年只成交了一單。於是,《我們在行動》請來了薇婭,那些曾經鮮少有人知道的青繡一上架就被秒光。

两年四季深耕减贫,《我们在行动》在创造奇迹

曾經,靜寧縣的農民們,用竹筐裝著自己的蘋果,蹲在村口的路上,等待著客商。節目組舉辦了推介會,外部的企業聞到了藏於深巷的果香,紛紛舉牌,6億這個嘉賓們想都不敢想的數字,成為了現實。

陳蓉介紹,節目組前期通過大量的走訪和調研,深切地瞭解了貧困地區的痛點。那裡有好的產品,但是缺乏讓他人瞭解的途徑。於是她和節目組,尋找到了產業扶貧的切入點。

“作為電視媒體,我們怎樣拉動資源?怎樣可以對接市場上的精準信息?這其實是最難的。到了第四季,因為這檔節目的影響力、知名度、社會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了,也會有很多的食品採購的供應商主動找到我們,或者也有在當地縣域的引薦下,找到精準的採購商,和他們一起來為當地的農產品做背書。”

到達一個地點後,節目組會分析當地的產品結構、問題等,再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幫扶方案。喀什的一位果農,向節目組反應自己的困惑,在3月到4月,當地總有大風,會吹掉許多巴旦木花朵,導致產量降低。節目組找來專家,告訴果農們開花的時候不能澆水、密封授粉後的花不易掉落等科學種植知識。

科學助農之外,節目組還分析出當地巴旦木加工水平參差不一、缺乏品牌創意和專業銷售渠道等問題。並在節目中,逐一解決。電視媒體的責任多為記錄,但是這檔節目卻是始終在行動。

推介會成績的節節攀升,讓《我們在行動》成為了種草節目,陳蓉也被稱為“扶貧帶貨女王”。《我們在行動》不僅是一陣風的展銷會,而是希望從產業入手,解決當地長期發展的問題。

两年四季深耕减贫,《我们在行动》在创造奇迹

陳蓉

扶貧亦扶志

不只是不窮

更是為了讓人們有體面的尊嚴

杜富國回憶,以前排雷的時候,都會經過一片芭蕉林。林子前面總會擺放著兩把已經熟透的香蕉,是當地並不富裕的老百姓送給戰士們吃的。陳蓉介紹,村民總是會表現出來許多質樸的可愛。比如,把家中的好吃的分享給他們。“新村民”執意不收,村民們也會想盡辦法塞給他們。

《我們在行動》讓觀眾看到了貧困地區人民的可愛。同時,它也為居住在這裡的人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知道如何面對、並融入外面的世界。扶貧先扶志,第四季的《我們在行動》融入了許多精神扶貧的故事。

當雲南的學生聽到高曉松曾就讀於清華大學的時候,陳蓉形容,孩子們的眼睛在發光。最讓人動容的是高曉松對孩子們說的幾句話:“我們班有34個人,其中有27個來自農村,現在要麼成為教授,要麼成為總工程師。有些人因為自己沒有努力,就說努力了也沒有用。但是無論你從哪裡來,每一個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两年四季深耕减贫,《我们在行动》在创造奇迹

一群生活在新疆貧困地區的孩子,卻從事著連北京、上海這些城市的孩子都鮮少觸碰的橄欖球運動。一切源於援疆老師原國家橄欖球隊隊員姜楠。他用一項運動,建立起孩子們的自信。一群健壯的學生們在天台之上,喊出對於姜老師的想念。讓觀眾們看到,扶貧不只是物質上的互通,更是精神的互融。

《我們在行動》傾聽著當地人民的問題,既是為了讓大家腰包鼓起來,也是為了讓當地人精神富起來。中國的精準扶貧,是為了讓每一個農民依靠自己的勞動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體面和有尊嚴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我們在行動》是一扇能夠讓陽光穿透的窗,讓外部人看到貧困地區人們的善良和美好,也讓貧困地區的人們得以瞭解外部,進而融入世界。

基於愛與尊重的扶貧模式

不是強對弱的攙扶

而是教學相長的攜手向前

在喀什,地表溫度接近50度。當地的一位農民由於擔心太陽暴曬引發瓜裂,而沒有辦法成為標準瓜進入市場。於是,《我們在行動》的公益大使們就在烈日中花了三小時搶收留香瓜,險些中暑。在雲南馬鹿寨村助力沃柑脫貧時,正值數九寒冬。但是當地床位不足,節目組只得在學校的操場上搭設了臨時帳篷,由於缺少取暖設備,工作人員們如同睡在冰窖一般。

两年四季深耕减贫,《我们在行动》在创造奇迹

陳蓉強調,《我們在行動》是一檔公益節目,要求所有的明星都是零片酬。節目不擺拍、不打斷、不演練。所有嘉賓都是真實地生活、真實地體驗勞動、真實地和農民溝通。

《我們在行動》是一檔純粹的節目,不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幫扶態度,而是教學相長的過程。高曉松、楊蓉等人來到雲南邊陲,滿目都是戰爭留下的瘡痍。當地的人們身上滿是戰爭的傷疤。他們雖然是來扶貧,卻在與當地老百姓的交流中,感受到邊民的淳樸和軍民魚水的感人。高曉松坦言,這檔節目比什麼節目都能學到東西,已經有許多年沒有這麼受教育了。

陳蓉和嘉賓們是善良而又細膩的,他們總能發現這些生活困苦的人們身上的閃光點,時時感受,總是感動。這些親近的接觸,通過鏡頭,傳遞給觀眾。《我們在行動》是一個能量傳遞的過程。貧困地區的人們用勞動換來了應有的所得,也用他們的性格與精神,換來了他人的尊重。

两年四季深耕减贫,《我们在行动》在创造奇迹

從2018年2月開播以來,《我們在行動》的足跡到達了13個省、自治區的23個貧困縣。節目還收到了聯合國的邀請,分享減貧經驗。《我們在行動》用柔軟的情感關愛著,用平和的態度尊重著,用有力的行為支持著,通過個性化的資源對接,幫助貧困地區長出雙腿,自己走路。

《我們在行動》是東方衛視周間創新編排的一抹亮色。東方衛視從2019年開始在周間排播“小切口、正能量、大情懷”的節目,並逐漸形成了以《我們在行動》《閃亮的名字》等既有社會影響力,又受到觀眾歡迎的公益文化節目播出帶。這些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內容,形成了高品質、正能量的文化高地,是東方衛視的職責堅守,和麵對新傳播環境的銳意創新。

那些在行動著,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人,都是發光的。他們都是“人類減貧”這一奇蹟的締造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