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醫經方傳承千年是否合理

一,人類體質的變化

從古到今,中國人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等都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初的主要食物是粟,唐代之後才開始大規模種植小麥和水稻,再到明代玉米、土豆、南瓜之類的作物穿傳入中國,而且古代百姓很少能吃飯肉,而現代很少有人吃不上肉。烹飪方法也從最初的烤和煮變化出了燜溜熬燉炒煎炸,從宋代開始才一日三餐,也逐漸有了細糧。發展到現在,人們在一日三餐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下午茶夜宵之類的!

古代沒有農藥沒有環境汙染沒有食品添加劑,身體經受的考驗少之又少。

古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的城市居民十點半前能睡覺的都很少吧,就算農村的,也得看完央視兩集連續劇才能睡覺。生活習慣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二,對宇宙認識的變化和自然環境的變化

古代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太陽月亮星辰一切都圍繞著地球轉動,然而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個球,是我們圍著太陽轉,和其他星球相互有所關聯,甚至連月亮上都有過人類的足跡。

地球上有不同的經度緯度,不同的磁場,不同的時區,不同的氣候。

由於工業化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地球生態被破壞

地球的行進逐漸變慢,6.2億年前地球的一天只有21.9小時,現在已經24小時了,雖然不明顯,但確實在變慢

三,科技發展對人類帶來的新的疾病

科技在不停的發展,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疾病。比如很多職業病,肩周炎、塵肺、化學物質造成的傷害,噪聲傷害,輻射傷害等等等等,就算中醫是辯證治療,但不同的表證也不能用以前的方子治療吧?也得研究新的方子吧?

四,中藥材的變化

古代所有的藥材都是在野外採集。而現在有人工種植,那麼人工種植的藥材和野生的有什麼區別。比如林下參,和野生人參有什麼區別,只是年份不同嗎,那種夠年限藥效是不是和野生的就一樣了?

現代有玻璃大棚,還可以利用科技創造不同的種植環境,可是南橘北枳,不同地區種植出的藥材有什麼區別?

現代有各種各樣的育種方式,會不會現代的藥材比野生的要好的多,還有種類很多的化肥,對藥材有什麼影響。

還有現在國家逐漸開始保護野生動植物,那中醫如果要尋找替代藥材,是不是需要根據中醫理論來判斷某種替代藥材的作用和成分,具體又是什麼樣的理論呢,這次可沒有老祖宗幫忙了!


就先想這麼多吧。

這麼多方面的情況都有天翻地覆的變化,那麼,中醫理論和經方是不是也應該有所變化,畢竟雖然傳承了幾千年,但幾千年來社會一直在變化,這些理論和經方應該也有變化才對吧!就算沒有變化,中醫也應該驗證一下是否沒有變化才對吧?可是中醫做這些事情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