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到底“陣法”是什麼?“陣法”在古代戰爭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陣法,或稱陣,是古代戰爭中常見且十分重要的內容。岳飛就明確說過 :“陣而後戰,兵法之常。”(《宋史·岳飛傳》)

直到今天, 我們的語言中還保留了大量關於“陣”的“遺蹟”,諸如“衝鋒陷陣 ”、“ 穩住陣腳”、“擺開陣勢”、“ 佔領陣地 ”、“敗下陣來 ”、“ 打頭陣”以及“排成一字長蛇陣”等等,俯拾皆是。

至於諸葛亮巧布“八陣圖”,楊家將大破“天門陣”之類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到底“陣法”是什麼?“陣法”在古代戰爭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自居”為“三國八陣圖遺址”的景點之一

《三國演義》中的“八陣圖”是雖然“並無一人一騎”,可“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丫似劍 ;橫沙立土,重疊如山 ;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

很明顯,這既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又有小說家著意的誇張。尤其是書中說八陣圖是“反覆八門,按遁甲”如何如何。遁甲是按所謂“三奇”“六 儀”“八門”“九宮”來推算吉凶禍福的占課迷信之術。而被稱為諸葛亮八陣圖的遺蹟,早在隋唐以前的文獻記載中,就有陝西漢中、四川奉節、四川新都三處,而且一直保存到近代。

到底“陣”是什麼?“陣”在古代戰爭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可謂要了解古代戰爭,非瞭解“陣”不可。

陣法到底指什麼?

陣,魏晉以前都寫作陳,並無“陣”字。據目前所能見到的 材料,“陣”字是在王羲之《小學章》中才首次出現的魏晉時期的 “別字”,以後逐步被人們使用,以別於作為姓氏、地名等意義的 “陳”字,並用來追改了這以前的《六韜》《論語》《左傳》等書中 、表示戰陳、行陳等意義的“陳”字(見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 並 見 王 利 器 的 《顏氏家訓集解》)。 明確這一點很重 要 。“ 陳”之本義就是“陳列”“佈置”。

那麼,我們今天在先秦文獻中見到的最早 出現的一批關於戰爭的“陣”,如《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陣於孔 子 ”,《 左 傳 · 桓 公 五 年 》“ 為魚麗之陣 ”,《 六 韜 · 虎 韜 · 三 陣 》 中“凡用兵為天陣、地陣、人陣”,等等,本來都應是“陳”,是軍隊各部分的作戰隊列的安排與變化其本義是清楚的。

到底“陣法”是什麼?“陣法”在古代戰爭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銀雀山漢墓竹簡》1972年發掘出土于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兩座漢墓中。簡文書體為早期隸書,寫於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漢文景時期至武帝初期),其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曆譜》等先秦古籍及古佚書。這些古籍均為西漢時手書,是較早的寫本。

1972 年,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孫臏兵法》竹簡四百四十餘枚,共有一萬一千多字,其中 大量竹簡討論了戰爭中的陣法問題,所有的“陣”字,漢簡中均寫作“陳”字(引用的文獻資料,凡原作“陳”者,我們均寫作“陣”,不再一一註明)。

我國很早就有了戰爭,在多次戰爭之後,將作戰中兵力佈置的 方式(即不同的“陣”)加以歸納,將作戰中因兵力佈置不同而取 得的不同效果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逐漸形成了關於調整隊形、佈置兵力的方法,這就是後人所總結的不同的“陣法”。

著名軍事家孫子曾在吳王面前將後宮的宮女分開兩隊進行軍事操練的表演,在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見吳王》中就把這樣的兩隊宮女也稱為“二陣”。由此也可見陣的本義並不神秘,就是排兵之意。

正因陣的中心內容是排兵,所以古時就將指揮軍隊稱為“排陣”,甚至在軍隊中有“排陣使”的官職。如李繼隆在澶淵和議時,就被宋真宗 “ 命為駕前東西排陣使 ”(《宋史·李處耘傳 》附《李繼隆傳》)。

軍隊投入戰鬥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而佈置為一定的戰鬥 隊列或隊形,從起碼的一卒、一伍、一列開始,一直到全隊、全營、全軍,都必須要“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司馬法·嚴位 》)。 這種一定的排列與佈置 , 就是一定的 “陣”。

到底“陣法”是什麼?“陣法”在古代戰爭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司馬法》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亡佚很多,現僅殘存五篇。但就在這殘存的五篇中,也還記載著從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古代作戰原則和方法,對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應當先布好一定的“陣”,軍隊才能作戰,這就叫“陣而後戰,兵法之常”。每一次作戰,也就是以自己一定的陣式去衝擊敵人的陣,或以自己的陣去迎擊敵人一定陣式的進攻。《楚辭·國殤》說“凌餘陣兮躐餘行”,就是說敵人在衝擊自己的陣,打亂自己按陣法排列起來的 隊伍。《孫子兵法·軍爭》說“勿擊堂堂之陣”,則是說不能輕易去攻擊隊形嚴整、實力雄厚的陣列。在戰鬥中,如果能保持陣形 進行抵抗,穩住陣足,也就保住了陣地,古人就稱之為“堅陣”。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關於陣法的記載很多,但在具體戰役中如何具體佈陣的記載並不多,下面我們可以看幾個比較具體的例子。

《漢書·李陵傳》載,李陵率軍與匈奴作戰。“引士出營外為陣,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這裡所排的陣,是前後行橫列的不同的武器配備。

《後漢書·蓋勳傳》載,蓋勳與羌人作戰,兵敗之後,“收餘眾百餘人,為魚麗之陣”。具體佈陣方式不明,但只有百餘人,當然不可能是複雜的陣式。

《宋書·朱齡石傳》附《朱超石傳》載,朱超石隨劉裕北伐,與後秦作戰,至黃河岸邊,遣丁旿“率七百人及車百乘,於河北岸上,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頭抱河,車置七仗士”。這種“卻月陣”其實就是在河邊上背水而立的 半圓形防禦性陣式“月營”,也並不複雜。

《宋史·張威傳》載,張 威在荊鄂地區與金兵作戰,地屬平川,利於金兵騎兵的馳騁,張威“乃意創法,名‘撒星陣’,分合不常,聞鼓則聚,聞金則散。騎兵至則聲金,一軍分為數十簇 ;金人隨而分兵,則又鼓而聚之。倏忽之間,分合數變,金人失措,然後縱擊之,以此輒勝”。這種頗為有效的“撒星陣”後代又稱為“百鳥陣”,就是現代所稱的“麻雀 戰”,也無神秘可言。

陣法並不奇妙,更不神秘,雖然有很多變 化,但這種變化也就是隨著戰場上各種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例如最早的所謂“三陣”,據《六韜·虎韜·三陣》所載 :“武王問太公曰 :‘凡用兵用天陣、地陣、人陣,奈何?’太公曰 :‘日月星辰斗柄,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為天陣 ;丘陵水泉,亦有前後左右之利,此謂地陣 ;用車用馬,用文用武,此謂人陣。’”

到底“陣法”是什麼?“陣法”在古代戰爭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人們通常把六韜與三略一起看作一個整體,其實他們並不是相同作者所著,六韜的成書時間有爭議,但大致都認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帶有鮮明的齊文化特色。而三略的成書時間大致為秦末漢初,並與六韜等先秦文獻的文章文體大不一樣。

這裡講得很清楚 :所謂“天陣”,就是根據日月星辰的晝夜朝夕的變化不同而 佈陣 ;所謂地陣,就是根據山川形勢的各種條件不同而佈陣 ;所謂 人陣,就是根據軍隊的配備、強弱不同而佈陣。

正因為陣法的變化就是軍隊隊形排列的變化與兵力佈置的變 化,所以古人作戰時都要盡力爭取登高一望。只要能登高一望,將 戰場盡收眼底,敵方的各種複雜陣式也就一目瞭然、洞若觀火了。例 如 春 秋 時 的 鄢 陵 之 戰 中 ,“ 楚 子 登 巢 車 , 以 望 晉 軍 ”(《 左 傳 · 成 公十六年》)。

古時還有所謂“奇陣”,仔細一看,其實也不奇。早期如戰國末年的秦國大將李牧與匈奴作戰,《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就稱 “李牧多為奇陣”,“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這是什麼“奇陣”呢? 書上講得很清楚,就是“張左右翼擊之”,即不將兵力按常規集中 於正面出“正兵”,而是將兵力集中於兩翼發動進攻出“奇兵”,這就叫“奇陣”了。

這種集中兵力於兩翼的陣法,在後來經常被使 用,一直到太平天國時,太平軍還常用“螃蟹陣”,就是一種“中一隊人數少,兩翼人數多”的陣法(見《賊情彙纂》卷四)。

到底“陣法”是什麼?“陣法”在古代戰爭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到了漢代,陣法日益複雜,《後漢書·禮儀志》說當時“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漢以後,各種陣法就更多、更復雜了, 在戰場上佈陣的兵力可以超過十萬。雖然如此,陣法的特點仍是可 以認識的。

例如《武經總要》卷七所載的宋代常用的陣是大陣、東西柺子馬陣、先鋒陣、前陣、拒後陣。

很明顯這些都是作戰時用 於不同目的的不同軍隊的具體佈置,如所謂“前陣”,就是“中軍大陣之前,別擇銳士散為奇兵,謂之前陣”。

還有,無論多麼大的 陣式,有多少人馬參加,必然在大陣之中又有小陣,即“陣間容陣 ,隊間容隊 ”,“大 陣包小陣 ,大營包小營 ”。 就是說 , 既有大部隊的總體佈置,又有小部隊的局部安排,其間又有有機的銜接。

例如北宋初年為了抵禦契丹的騎兵,特製了“平戎萬全陣”,這是一種大規模的防守型陣法。據《武經總要》卷七所載,全陣需用兵近十五萬人,下分三大陣,即中央的步兵、兩翼的騎兵、前後陣的騎兵。其中中央的步兵又分為九個小陣,每個小陣又由許多“點”組 成,每個“點”又由五個隊組成,每個隊則配戰車一乘,兵七十二 人,分別掌握弩、槍、刀、劍、牌、拒馬等兵器。

每個隊佔地的大 小、相互的間隔距離都有明確規定。這種與軍隊編制密切相關的大 陣套小陣的佈置與配備,在原則上對任何一個陣法都是必需的。

到底“陣法”是什麼?“陣法”在古代戰爭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北宋前期,為了邊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員研究歷代軍旅之政及討伐之事,並組織編纂出中國第一部新型兵書《武經總要》。

“陣圖”也同樣一點都不神秘

既然陣是在戰前就安排佈置的,所以也就有可能先畫出圖來, 這種圖就叫“陣圖”。

例如唐代大軍事家李靖制定了著名的“六花陣法”,當唐太宗問他 :“卿所制六花陣法,出何術乎?”他回答說 :“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 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 , 是成六花 。”

據 《漢書 · 藝文志 · 兵書略》所載的先秦兵書,第一部是《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並附有圖九卷,第二部是《齊孫子》八十九篇,也附有圖四卷。吳孫子即 是孫武,齊孫子即是孫臏,由是可知孫武與孫臏原來的兵法都是有圖的。此外,還有《楚兵法》、《孫軫》、《王孫》、《魏公子兵法》和《鮑子兵法》等十九種先秦兵書也都是有圖的。北魏獻文帝時,源 賀曾“依古今兵法及先儒耆舊說,略採至要,為十二陣圖”(《北史·源賀傳》)。可惜這些都未能傳於後世。

李筌的《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卷六就以《陣圖》為名,並說“力牧(傳說中的黃帝臣名) 以創營圖,其後秦由余、蜀將諸葛亮並有陣圖,以教人戰”。也正是這部兵書,給我們留下了最早的一批陣圖。可是李筌的這一批陣圖並不可靠,是不能據以排兵佈陣的。

到底“陣法”是什麼?“陣法”在古代戰爭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宋神宗等人認為 :“今論兵者俱以唐李筌《太白陰經》中陣圖為法,失之遠矣......李筌圖乃營法 ,非陣法也 。”(《宋史 · 兵志九》) 這 種 看 法 很 可 能 是 有 所 根 據的。李筌自己對他所見到的“陣圖”也有所懷疑,所以他認為古代陣圖只用於“教戰”而“戰陣無圖”,這卻是不對的。

《武經總要》卷七已對此加以討論,認為“此筌之不足為準也”,所以《武經總要》仍然“取古今陣法,繪出其圖,以存梗概”。直到明代,戚繼光仍用陣圖。他說 :“數年屢戰,一切號令行伍,俱為圖款,毫不 更易,是以每戰必全捷,而我兵不損。”(《紀效新書》卷八)在《紀效新書》和《武備志》等書中也畫了不少陣圖。

當然,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以上這些陣圖或者是後人對前人陣圖的追憶,或者是一些不很準確的示意圖,都是不能用來真正排兵佈陣的。

在我國豐富的歷史典籍中,所記載的各種陣法的名稱很多,但 如果從其陣式即隊形排列上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態 :一種是方陣,一種是圓陣。

正如《李衛公問對》卷中所說,陣法變化, “皆起於度量方圓也”。

方陣呈方形或長方形,這是古代陣法的基本形態。因為軍隊中各級建制單位都有自己的行伍隊列,排列整齊時總是方形或長方形 ;軍隊作戰的基本配置往往總是中軍與左、右兩軍的組合,也就是一個橫列的長方形陣式。

殷墟的甲骨文載殷代的軍隊編制是“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第 597 頁);《左傳·桓公五年》 載春秋時鄭國的軍隊出征是“曼伯為右拒,祭仲為左拒,高渠彌 以中軍奉公”。這些都表明最初的是橫列式方陣隊形。

而且,所謂“左拒”“右拒”,也就是“左矩”“右矩”,就是兩邊呈矩形的方陣。 正因為如此,先秦文獻中有多處關於方陣的記載,如“萬人以為方 陣 ”(《 國 語 · 吳 語 》)、“ 方 陣 並 功 ( 通 ‘ 攻 ’), 雲 何 能 御 ”(《 逸 周 書 · 大 明 武 解 》)、“ 方 陣 而 行 ”(《 吳 越 春 秋 · 吳 王 夫 差 內 傳 》) 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