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嗎?為何?

用戶97706346243


663年,唐高宗派軍援助新羅,與百濟、倭國聯軍大戰白江口,最終唐新聯軍取得了這次白江口之戰的勝利。

此次戰爭影響深遠,倭國方面很長時間內不敢再主動和中原國家開戰,並積極派遣使者來中原朝廷學習,但並不能說白江口戰爭的勝利讓日本從663年直到1592年臣服了900多年。

唐初時有三個不同的國家佔據朝鮮半島,以高句麗實力最強,並且和中原國家敵對,而百濟依附高句麗,新羅與中原交好,兩國經常攻打新羅。

663年,新羅被攻下數座城池後,向唐廷求救,唐朝派軍出征朝鮮半島。

唐軍沒有選擇直接去救援新羅,而是運用了逐一擊破的方法,先攻打百濟。戰爭最後,趁亂自立的百濟王次子扶余泰投降,百濟王扶余義慈以及太子扶余隆等其他一些王室成員被俘

攻破百濟後,唐軍主力回國,義慈堂弟扶余福信見狀出爾反爾,投降後又支持義慈第五子扶余豐反叛,百濟集結餘軍包圍了留守百濟的部分唐軍。唐廷派遣本朝援軍和新羅一起聯軍救援,百濟軍不敵聯軍攻勢,退守任孝城。

後劉仁軌直趨白江口,準備一舉擊破殘軍餘下城池,百濟向日本求援。劉仁軌水軍一萬三千餘人、船170餘艘先至白江口,倭國水軍四萬兩千餘人、船400餘艘很快也駛至白江口,戰爭一觸即發。

唐軍雖在士兵和戰船數量上處於劣勢,但船高而堅,設計精良,而日本船隻則相對落後。唐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倭軍團團圍住,其船隻過多而相互碰撞,無法靈活作戰,士兵大亂。唐軍連續發火箭攻擊倭軍400只戰船,煙火赤紅於海上,日軍大敗。

白江口之戰雖然很長一段時間內讓日本臣服,不敢再不尊挑釁中原國家,但600多年後,元朝的建立打破了這一局面。1264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分別於1266年和1268年派遣使者到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並望其和高麗一樣臣服新朝,但日本方面拒不聽從。

此後忽必烈或通過高麗傳達或自派使者訪日,持續和日本溝通並以戰相脅都未使當時的日本臣服,其反而著力加強了軍事防禦,打算與元朝抗爭到底。

1274年忽必烈發動對當時日本的戰爭,元軍作戰勇猛,武器先進,日本最初傷亡慘重。但元軍不擅長山地作戰,且日軍抵抗意志堅定,元軍損失也不小,再加上臺風襲擊了很多元軍戰船,元軍倉惶撤退。

此後日本兩次下令斬殺元朝來使,忽必烈震怒,但當時元軍不宜再多拉戰線,只得暗中籌劃再次攻日。忽必烈在1279年攻滅了南宋,中原再無大的後顧之憂,處理了其它事情後,再加上此前隱忍多時,不久便在1281年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入侵。但日軍頑強抵抗,藉助各方面優勢,最後大挫元軍,第二次徵日失敗,此後忽必烈因為其它戰爭和國力等問題未再繼續對日作戰。

1592年(明萬曆年間),即白江口之戰900多年後,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四月開展了對朝戰爭,明朝也對日本開戰。因為之前有了中間元日戰爭的插曲,所以不能說白江口之戰後日本臣服了900多年。


舊時樓臺月


白江口之戰,也稱白村江之戰,是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8月唐朝、新羅聯軍和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彼時,倭國(即日本)經歷乙巳之變和大化改新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天智天皇一直致力於恢復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支配地位,然而此戰使得倭國看清了雙方的差距,此後倭國開始積極向唐朝學習,就此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戰爭背景:朝鮮半島陷入戰亂,倭國意圖趁機侵入

唐朝初期,朝鮮半島曾存在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其中以高句麗實力最強。後來,高句麗內部發生政變,但唐太宗並未趁機討伐高麗,反而是冊封政變上位的高藏為遼東郡王。

△唐初朝鮮半島局勢

後來,高句麗、百濟聯合攻打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太宗發兵攻打高句麗,先後殺死高句麗四萬餘人,奪城十餘座,但之後因進入冬季而被迫撤軍。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調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意圖一舉攻滅高句麗,卻因唐太宗不久後病逝而作罷。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百濟、靺鞨再度出兵攻打新羅,連奪三十餘城,新羅向唐朝求援。唐朝勸和無果後,遂於顯慶六年(660年)命蘇定方等人率兵出征百濟,“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百濟滅亡。

在百濟遭受唐朝和新羅聯軍進攻之時,百濟不敵之下遣使向倭國求援,而此時的倭國正處於飛鳥時代後期。貞觀十九年(645年),倭國爆發“乙巳之變”,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暗殺蘇我入鹿,消滅蘇我氏宗家,皇極天皇被迫讓位於孝德天皇,而中大兄皇子則被立為皇太子。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在大中兄皇子的主持之下,孝德天皇頒佈《改新之詔》,正式推行以唐朝律令制度為主的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次改革使得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不僅完善了倭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倭國的發展方向,而且解放了部分生產力,使得倭國國力開始蒸蒸日上。

在提升本國國力的同時,中大兄皇子也十分重視對朝鮮半島的經營,恰好此時朝鮮半島陷入戰亂,百濟又派遣使臣向倭國求援,中大兄皇子便認為這是恢復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特殊地位的良機,開始積極謀求出兵。

戰爭過程:唐朝、新羅聯軍以少勝多,倭國、百濟聯軍遭遇慘敗

唐朝攻滅百濟之後,大軍退回本國,只有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並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後因王文度赴任途中病逝,改以劉仁軌代之。

見唐軍主力退返之後,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又萌生反意,聚集百濟舊民造反,一時間百濟“西部皆應”,反而將唐軍圍困在百濟城。唐廷得知消息後,以劉仁軌、王文度等率兵與新羅軍隊合兵救援劉仁願,結果百濟軍隊一路敗退任孝城。

後來,劉仁軌發兵奇襲,一舉攻破真峴城,“遂通新羅運糧之路”,而百濟內部則發生火併,扶余福信被王子扶余豐越所殺。於是,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余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劉仁軌

龍朔三年(663年)八月,劉仁軌水軍抵達白江口,而倭國的水軍四百餘艘戰船也抵達戰場,唐、倭兩路水軍對峙。此戰唐軍僅有戰船170餘艘,出兵1.3萬餘人,而倭軍則有戰船1000餘艘,士兵4.2萬人,唐軍在兵力上乃是處於絕對的劣勢。

然而,雙方交戰之後,唐軍卻憑藉船隻設計精良,再加上戰術得當,竟然四戰四勝,日軍戰船被焚燬極為嚴重,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此役,倭軍損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斬殺,盡皆沉於白江口水底。水軍大敗,百濟、倭國陸軍更不是唐軍對手,扶余豐越脫身而逃,周留城內的百濟王室和兵將,以及倭軍殘軍“一時並降”。

百濟被滅之後,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以大將李勣為帥,率軍大舉進攻高麗,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高麗滅亡,唐朝於其地設安東都護府,留大將薛仁貴等二萬多唐兵於平壤,高麗終成唐朝治地。

戰爭結果:東北亞地區格局基本確定,倭國開始積極向唐朝學習

白江口之戰後,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基本確定,中原王朝就此成為了東北亞首屈一指的大國。而天智天皇乃是日本歷史上極有建樹的一位政治家,在認識到本國與唐朝的巨大差距後,便開始以空前的規模移植大唐帝國的先進文化,促成了日本社會發展的躍進。那麼,為何一戰便就此臣服呢?

1、雙方差距太過明顯。由於地緣關係的原因,日本距離中原王朝太過接近,雖然倭國自“乙巳之變”、“大化改新”後國力有所提升,但與龐大的中原王朝比起來,仍然不值一提。白江口之戰使得倭國徹底認清了兩國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倭國在制度、科技方面的全方位落後,在認識到自身的落後之後,倭國自然也就放棄了與唐朝為敵的想法,而是積極向唐王朝學習,進而謀求自身的進步和發展。當然,這也源於天智天皇清醒的自我認識和積極的對外學習態度。

2、倭國軍隊基本被摧毀。白江口之戰規模看似不大,尤其是對唐王朝來說,相較於動輒十數萬、數十萬軍隊的大戰來說,此戰唐朝頂多也就算派出了一支偏師。而倭國方面卻是派出了本國超過80%的軍隊,結果仍然遭遇慘敗,且最終能夠逃回去的人也是寥寥無幾。可以說,此戰直接對日本的軍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徹底擊破了日本的對外侵略野心。

日本向來崇拜強者,自白江口之戰以後,正是隨著與中原王朝的相互往來,更使得日本方面認識到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巨大差距,因而雖然中原王朝更替頻繁,但直到萬曆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的時間裡,日本始終生不出任何挑釁的念頭。


香茗史館


經此一戰,日本人足足給中國人,當了900年“小弟”

雖然依靠著西邊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北方的貧瘠草原區為屏障,中國在軍事、文化上,相對世界文化體系往往都是獨樹一幟,且時常成為整個東亞地區的典範或者說是領袖,且這一形象,從秦皇漢武開始延綿了數千年。

然而雖然中國總是在當東亞的老大,但是這個位置坐的也不是特別的安穩,往往太平享樂不了多少年,就有野心膨脹之國,為了自己能夠更加的強大,向中國挑戰,摸中國人的屁股。

其中最活躍的莫過於位於亞洲東部的日本,這個國家因為地處在地震帶上,不但土地較大陸不是那麼肥沃,還時常發生山崩地裂的地震,上面的百姓,天生帶有地理環境無奈,逼迫出來的危機感。

所以衝出日本小島,向廣袤的亞洲大陸進軍,一直是他們的夢想,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進行全面侵華戰爭,妄圖將中國收入囊中,組建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這是我們很多朋友,對於日本向大陸前進夢想,最深刻的印象。然而縱覽古今,日本人前進步伐的起點,絕非在1937年。早在千年之前的公元663年,日本人就已經嘗試向中國出手,只不過1937年的日軍,遇到了“東亞病夫”,而663年的日軍踢到“大唐帝國”。

6世紀的朝鮮半島,分為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其中中國唐朝與新羅交好,中國視新羅為自己在朝鮮半島的利益代言人。而想西進大陸的日本,此時也選了百濟作為自己的“傀儡”,進而攪入朝鮮半島局勢。

隨著百濟、新羅為了誰是半島霸主的地位交戰,中日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對立之路。655年百濟聯合高句麗進犯新羅,接連攻下數十城,新羅王不得不向中國唐朝求救。

660年在中國大將軍蘇定方的帶領下,中國軍人一口氣就滅了百濟,用圍魏救趙的戰略,化解了新羅的危局,同時在百濟舊土設置的都督府,還為大唐帝國開疆闢土了。

不過百濟王室沒有認輸,1個叫扶余福信的王室成員,趁中國唐朝主力班師回朝之際,率領百濟舊民揭竿而起,也是在這個時候,日本在百濟王族的邀請下,火速馳援百濟。

最終日本的馳援大軍和唐朝的平叛大軍在663年相遇於白江口。這場戰鬥從士兵數量,戰艦數量這些理論數據看,中國唐朝鐵定要吃個啞巴虧。倭軍有士兵42000、戰船1000餘艘;唐軍有士兵13000、戰船170艘。

遠遠地看去,日本人的船是一片片的,而中國這邊就略顯得零零散散。但是戰鬥結果,確是天佑中國,日本的船多,但是均為小船,而唐軍則是大船。

當中國軍隊兵分兩路,迂迴包抄整個日本艦隊之時,日本船多反而成為累贅,船與船之間不停的摩擦,幾乎難以放開雙手作戰,最終被中國軍隊完全包了餃子。

經此一役,日本貴族圈明白了,日本跟大陸上的中國相比,還是有待提升,所以決定向強者學習,最終就有了延續了數百年的日本“遣唐使”制度,靠著這些外派中國的留學生,日本把自己打扮成為了中國唐朝樣。乃至於今天,不少國人感嘆,看中國唐朝去日本。

同時正因為這個學習,日本對中國是佩服了數百年,直到1592年,日本才再一次鼓起勇氣挑戰中國,而當時中國已經是明朝,不過這一次日本依舊輸了。


袁載譽


唐龍朔三年八月的白江口之戰,是中日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這一戰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戰略態勢,對整個東亞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約從公元前一世紀起,朝鮮半島上便陸續興起了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自建立以來相互攻伐,混戰不斷。唐朝建立後,新羅與唐朝交好,百濟與高句麗一起倒向日本,與唐朝和新羅對抗。

唐顯慶五年七月,唐朝出兵攻打高句麗。唐將蘇定方採取先攻百濟的戰術,率軍攻陷泗沘城,平定了百濟。百濟貴族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齊明女天皇和天智天皇派遣大將大華下阿曇比羅夫連率軍五千,將在日本當人質的百濟王子扶余豐送回百濟繼承王位。此後二萬七千餘日軍攻下了新羅的沙鼻岐、奴江二城,進逼白江口。

為了打退日本人,唐朝和新羅聯軍從熊津出發,向百濟的周留城進發。八月,劉仁軌所率唐朝水軍在加林城附近的白江口與日本水軍相遇。據《日本書紀》記載: “日本諸將與百濟王不觀氣象,而相謂之曰: ‘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更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唐軍用火攻之計,“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隨後,唐羅聯軍三面圍攻周留城,百濟和日本守軍紛紛投降。日本被迫撤回日本。白江口之戰以唐羅聯軍的完全勝利告終。日本將全部兵力撤出朝鮮半島,開始固守本土。

關於這場戰鬥的具體情形,《舊唐書-劉仁軌傳》記載如下:“仁軌遇樓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滔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百濟諸城皆復歸順”。

此次戰爭以日百聯軍慘敗和唐新聯軍的完勝告終。日本殘部敗撤回國,百濟王子扶余豐亡命高麗,百濟復國活動徹底失敗。

在唐朝看來,白江口之戰只是一場出乎意料的遭遇戰,戰後也沒有表現出乘勝追擊的意圖。但對於日本來說,此戰損失慘重,百濟的陸上部隊被迫放棄攻勢,協同水軍殘部狼狽撤回本國,復興百濟的計劃徹底破滅。不僅如此,日本從此陷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對唐軍的恐懼。

此次海戰並沒在中國史籍中大書特書,因為這只是大唐初年唐軍在遼東和朝鮮半島一系列軍事行動中的一個小插曲,但對於其他東北亞諸國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事件。

白江口之戰後,百濟故地曾一時興起的復國行動歸於失敗,立國六百餘年的百濟覆滅已成定局 ;隨著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重要盟友滅亡,高句麗的滅亡被間接加速,高句麗的作戰由原來遼東地區單線轉為東西兩線作戰 ;鞏固了唐軍在朝鮮半島的軍事成果,為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提高了更有力的外部環境 ;對日本的影響最為重大,打滅了日本軍事自信心,使其開始真正虛心學習大唐文化,此後千年的時間裡日本都沒有再動過西進的念頭。此戰後,隨著大唐在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威名日隆,確立了以大唐為中心的東亞地區國際格局,並最終形成了以隋唐為核心,影響波及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越南等地的“隋唐文化圈”。

日本水軍在白江口之戰中的失敗,是他們在沒有真正認清自我和了解敵情的前提下,又不能認清自己,沒有對自身綜合國力進行一個客觀認知,沒有積極進行戰鬥失利的反省和作戰策略的調整。

日本介入百濟戰爭的原因並不是他們與百濟有什麼情義,而是日本人對百濟和高句麗存有野心。

日本認為,如果能復興百濟,將使其在東北亞地區獲得很大的利益。但是日本將唐帝國作為對手,此舉未免過於魯莽和幼稚,只能說是日本人利益燻心,鬼迷心竅做出的決定。正如上個世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一樣,日本從來只會高估自己,低估中國的實力和決心。

日本在白江口戰敗後,天智天皇詔令開始改革,同時將更多精力用於加強國家防禦。正當日本政府提心吊膽唐軍渡海報復之際,唐朝卻三次派出使節來到日本。

唐使的來意很明顯,唐朝平定百濟後,與新羅對高句麗的聯合合圍之勢已然形成,對高句麗的戰爭即將展開。為了集中精力夾擊高句麗,唐朝也需要及時調整對日關係,避免日本再度與百濟勢力勾結。

天智天皇三年四月,大唐朝散大夫上柱國郭務悰等人的第一次赴日外交行動並不順利。因為此時日本剛剛戰敗,國內瀰漫著恐慌氣氛,對唐朝心生防備。日本又不敢公開驅逐唐使,怕招來唐朝的進攻,所以天皇採用了一個藉口,以郭務悰等人未帶國書為名,不許其進京,將其禮送出境。

第二年九月,唐朝沂州司馬劉德高第二次出使日本,這一次雙方達成了一定的協議。但是日本依然對唐朝心懷疑懼,天智天皇甚至將都城從飛鳥京遷至近江,以便在唐軍攻日時,能便於聯絡高句麗。然而,高句麗已自顧不暇,次年九月,唐軍攻陷平壤,全部平定了高句麗。這給日本帶來了極大的衝擊,面對可能到來的對唐戰爭,日本決定派出遣唐使,探聽唐朝下一步的動向。

讓人意外的是,高句麗平定後,唐朝和新羅兩個盟國因為戰略目的不同,矛盾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唐朝讓百濟太子扶余隆擔任熊津都督,開展戰後百濟的建設,以及讓百濟派代表與新羅會盟後,新羅索性拋開唐軍,獨自開始了統一朝鮮半島的進程。

咸亨元年三月,唐朝和新羅兩位曾經的盟友發生正面衝突,從而拉開了長達六年的戰爭。

因為新羅拒絕唐朝的和平建議,加緊對原百濟領地的佔領,百濟多次向日本求援,但日本已無力捲入朝鮮半島的紛爭之中。同時新羅也向日本伸出了橄欖枝,希望與日本結盟,共同對抗唐朝。

天智天皇十年,唐使郭務悰等六百人,組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使團。並將唐日白江口之戰中俘虜的一千四百名日軍俘虜交還給日本。

唐朝為什麼會對日本採取低姿態呢?因為這一年唐朝在與吐蕃的大非川之役中大敗後,西部形勢急劇惡化,唐朝已經無法向東北地區增添兵力,所以希望日本能夠與唐朝結盟,出兵對抗新羅。這是唐朝的明智之舉,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日本方面最終沒有答應唐朝的出兵要求,他們在唐朝和新羅之間選擇了保持中立的態度。

一個月後,日本國內爆發了“壬申之亂”,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登上了天皇寶座,成為天武天皇。他選擇了與唐朝保持距離,加強與新羅的關係的外交政策,日本停止向唐朝派遣遣唐使,而改向新羅派出遣新羅使,兩國關係一度十分密切。但是,日本沒有忘記數年前白江口之戰中唐軍的厲害,所以並不想介入唐朝和新羅的戰爭。

吐蕃興起後,唐朝軍事重點在西北邊疆,所以對遼東地區採取戰略收縮。這使得新羅乘虛而入,統一了朝鮮半島,唐朝也承認了新羅的統一,雙方停戰,新羅被唐朝加封為雞林州大都督,奉唐朝為正朔。

從白江口之戰到 8 世紀初,唐日關係主要圍繞著朝鮮半島展開。為實現在朝鮮半島的戰略規劃,唐朝三次派遣使者趕赴日本。日本自白江口之戰後,一直對唐朝抱著懼而遠之的態度。直到大寶元年,日本在時隔三十多年後才向唐朝派出了第六批遣唐使,自此唐日間的交往進入了長達數個世紀的黃金時期。

準確的說,白江口之戰並沒有給中日兩國帶來900年的和平。因為900年的和平是從白江口之戰算起,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抗日援朝來算的。實際上,早在公元1274年,中日雙方就曾爆發過戰爭。

公元1364,年忽必烈定都大都之後,,曾兩次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都沒有得到日本的回應。大怒之下的忽必烈任命忻都為東征元帥,率大小戰船九百艘,遠征日本。日本為防止元軍登陸,在海岸線上建造了石壘,嚴防死守。是年八月一日,元軍渡海時遭到颱風襲擊,大部分船隻沉沒,軍士溺死無數。 元軍損失慘重,最後被迫撤離;但日本的鎌倉政府也因不堪戰爭重負而倒臺,雙方可以說是兩敗俱傷。

這次戰爭後 日本的對華態度遠不像白江口之戰後表現得那麼臣服,還激發出了日本人的民族 自豪感與 自信心。日本不但沒有和元朝建立起外交關係,反而開始頻繁騷擾我國沿海邊疆,直至形成困擾明朝二百年的倭寇之患。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笑語千年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朝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海戰。是戰,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艘)、百濟軍(5千人);唐軍(1萬3千,戰船170艘)、新羅軍(5千人),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軍心大亂。最終,倭軍戰船全部被焚燬,成百上千倭軍被殺或溺死。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海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戰,唐軍雖然兵力艦船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倭國的兵船與之相較,相對落後。近千艘木船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焰煙漲天,海水皆赤。白江口之戰後,唐軍陸軍也頻頻建功,一舉滅掉百濟。以百濟為前哨,668年唐朝大將李勣為帥,在泉男生帶路指引下,一舉踏平高麗,終於完成了隋煬帝、唐太宗未竟之業。

白江口之戰,日本大敗。此後日本一直持續數百年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學習,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開戰。

白江口慘敗,愚昧無知的日本統治階層深刻認識到,日本與當時世界上經濟文化政治軍事最為強大的唐朝相比,實在是太落後了,差距懸殊。這也應了“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在長達近千年的歷史進程裡,日本由於自己本身的原因,一直與先進的中國存在很大的差距,沒有與中國開戰的本錢,與中國交往比較謙卑。日本民族雖然野心很大,直至今天都未放棄以朝鮮為跳板侵佔中國,擴大其生存空間的夢想,但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打不過就認輸,而且甘願做強者的學生。當然強過師傅後就會把師傅踩在腳下。我們必須要強調一點,日本民族的學習精神必須借鑑並警惕,一千多年前它向中囯學習,非常認真非常勤奮非常徹底,而且有超過師傅的堅韌和執著。近代向西方學習同樣如此。中國近百年來吃過日本的大虧,教訓深刻,絕對不要忘記。我們沒有報復滅亡日本之心,但也絕不能讓日本復活軍國主義重蹈覆轍。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中國和日本,向來就是宿敵和對手,這種競爭環境不分時間,也不分領域。唐王朝時期,中國以強大的國力稱雄世界,李唐天子被尊稱為“天可汗”,但即使如此,日本倭寇對中國仍然抱有覬覦之心,妄想能夠代唐稱雄。


白江口海戰

公元七世紀中期,正是大唐王朝國力鼎盛的時候,然而隔海相望的東瀛倭國卻妄圖同唐王朝一較高下,爭奪朝鮮半島的統治權。公元663年,倭國同其附屬百濟率4萬大軍、以及1000餘艘戰船直抵百濟白江口,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李唐王朝目睹朝鮮半島風起雲湧,形勢刻不容緩,同樣不敢耽擱,聯合百濟對頭新羅,率大軍1萬7千餘人東臨白江口迎敵。雙方大戰一個晝夜,原本看似懸殊的實力差距在最終卻帶來了截然相反的結果。



奠定900年東亞格局

唐朝聯軍巧妙變陣,以少勝多,最終徹底擊潰倭國聯軍,殺死倭國千餘人馬,並一舉擊敗百濟王室,降者不計其數。唐朝和倭國的白江口海戰,可以說是奠定東亞局面的一次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海戰。


從白江口海戰之後,倭國元氣大傷,不敢再西進朝鮮半島一步,並對大唐王朝尊崇萬分,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了明朝中後期,其中哪怕是強敵環伺、弱不禁風的宋王朝時期,倭國也未敢乘虛而入。可以說,白江口海戰的勝利確確實實奠定了900多年的東亞格局。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白江口之戰是中日第一戰。

談到白江口之戰,就要談到高句麗這個國家,當時在魏晉南北朝中原大亂時期,高句麗不斷髮展壯大,成為中原王朝的威脅。隋煬帝三次征討高句麗,不僅無功而返,還引發了隋末大起義,導致隋朝二世而亡。唐朝建立後,高句麗和朝鮮半島的兩外兩個國家百濟、新羅先後向唐朝臣服,接受冊封。但是高句麗很不安分,先是內部權臣泉蓋蘇文弒君,大權獨攬,後來,又聯合百濟攻打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太宗出兵高句麗,雖然取得一定勝利,但最後因為遼東氣候惡劣,糧食將盡,不得不退兵,沒有達到戰略目的。


到了高宗時期,高句麗、百濟、靺鞨聯兵再次入侵新羅,攻陷三十多城。新羅不能抵抗,再次向唐朝救援。 高宗顯慶五年八月,唐朝派大將蘇定方統率十三萬大軍出兵百濟,以解新羅之危。蘇定方攻破百濟主力,俘獲百濟王以下五十八人。並於同年十一月獻俘於則天門。蘇定方平定百濟後留下郎將劉仁願鎮守百濟府城,以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雄津都督,安撫百濟軍民。不巧的是,王文度剛度過海就病逝了。這時,百濟僧人道琛、將領鬼室福信聯絡百濟遺民佔據周留城,並從日本迎回王子豐立為百濟國主,並帶兵包圍劉仁願。這時,朝廷下令讓老將劉仁軌統領王文度士兵,救援劉仁願。


這裡就要提一下古代的日本,從史料上看,在隋朝之前,日本一直以中國藩屬存在,接受中原王朝冊封。但是到了隋朝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魏晉南北朝中原大亂,很多中原遺民進入日本,推動日本社會發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得打顯著增強。日本不再甘心做中國的屬國。於是,在隋煬帝時期,日本給隋朝國書寫著“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惹得隋煬帝大怒,但是當時隋朝正在全力進攻高麗,並沒有出兵日本,還派遣使臣進行了回禮。但日本野心卻沒有止住,而是開始插手朝鮮半島之亂。特別是在這次百濟向日本求援,日本派兵五千跟隨百濟王子豐回到百濟作戰,後來又派遣大軍入朝參戰。



當時,在朝鮮戰場上蘇定方因兵圍平壤久攻不下,已解圍而還。劉仁軌、劉仁願在百濟的壓力很大,朝廷也建議其退兵。但劉仁軌認為百濟內部貌合神離、互相猜疑,必定撐不了很久,主張繼續堅守,並趁百濟不備奪取真峴城等要地,打通新羅運糧之路。後來,果然百濟發生內亂,先是鬼室福信殺死僧人道琛吞併他的軍隊。後來百濟王子豐又殺死鬼室福信。百濟向高麗、日本請求援兵。

劉仁軌認為周留城是敵軍巢穴,應該除惡務本,先攻取周留城,這樣其他城池不攻自破。於是劉仁軌、劉仁願和新羅王金法敏水陸並進,進攻周留城。劉仁軌帶領水軍先行來到白江口,與前來救援的日本援軍相遇,當時“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唐軍只有戰船170餘艘,但唐軍以弱勝強,四戰四捷,焚燒日軍船隻四百餘艘,但是煙炎灼天,海水皆遲。只有百濟王豐逃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歸降,百濟平定。

這一戰是中日軍隊第一次對決,盛唐的強大給日本以極大震撼。此後,日本勢力退出朝鮮半島,並且900多年不敢進兵朝鮮。


一壺清茗品春秋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這次戰役的影響可謂是持續近千年之久,也就是這次戰役,讓日本在近千年的時間裡不敢進犯中國。

白江口之戰起因。

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是唐朝的附屬國。在唐高宗時期朝鮮半島內部形成了混亂,從而成立了一個新的叫做百濟的民族國家。由於國土範圍狹小當時的日本,其實就已經準備對外侵略了,唐朝在當時可是國富民強的自然看不下去日本侵犯朝鮮。於是自發地去保護朝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抗倭援朝”,白江口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白江口之戰經過。

663年(高宗龍朔三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雙方合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相對落後。四百多艘木船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此役,倭軍損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斬殺,盡皆沉於白江口水底。唐朝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

白江口之戰影響。

一、雖然日本在當時綜合國力很強了,但是唐朝根本就沒有出動精英軍隊,而是僅僅派遣了一支小軍隊,直接就挫敗了日本。同時也擊破了日本對外侵略的野心。

二、這次戰役唐朝軍隊擊殺了日本將近百分之九十的軍隊,本來日本的人口就少。這次戰役之後,日本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根本不可能再次發動侵略戰爭。

三、這次戰役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學習,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開戰。

以上是個人的淺談,如有錯誤的地方,請斧正。


不是小學生的柯南


【歷史小八卦迷】來解答:白江口之戰,日本軍隊大敗。此後,日本數百年間一直不斷地派使臣來中國大陸學習,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兩國關係再次緊張起來。這近一千年間,日本臣服於中國,從未敢再對中國開戰。那麼問題來了,日本為何會臣服於中國九百年?日本軍隊真的被白江口之戰給嚇破膽了嗎?



淺析白江口之戰

《通鑑紀事本末》中記載:“(唐軍)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脫身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率眾降”。《日本書紀》則寫到:“日本水師捨身突入唐陣,唐軍從容左右迎擊,縱火焚日船。。。。。須臾,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甚眾,舮舳不得迴旋”。


白江口之戰,是中國與日本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交鋒。據有關資料記載,此戰役中,日軍有兵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而唐軍只有1萬3000的兵士,戰船也僅有170艘。可是,那又怎麼樣?兵貴在精而不在多,武器裝備自然也是同樣的道理。白江口之戰最後以日本的慘敗,中國的完勝而劇終。

日本真的臣服了嗎?

從歷史資料上來看,好像是這麼一回事。經過白江口之戰後,日本人改變了其外交策略,對待大唐往往以小弟之姿態,極其諂媚。可,這算臣服嗎?


當時大唐的統治者武則天相信了嗎?不,她不信。

朕輔佐先皇,歷經白江口之戰,對倭人習性,並非一無所知。 那些倭人,表面上越是謙恭有禮,實則就越是心懷叵測。當年劉德高自倭國返回,曾私下裡諫言,斷絕與倭人的聯繫,待時機成熟,便將之一舉平定。他言,倭人偽善,不可信之……在發動白江口之戰時,倭國舉國期待。白江口之戰結束後,倭人立刻就改變了姿態,對我使者極為謙卑,其國主甚至每日清晨向我使者請安。 可越如此,劉德高認為,倭人越發可怕! 或許百年之內,倭人成不得氣候。但若縱容其就學我國,早晚會成我心腹之患……”



總結

作為中日曆史上的第一場戰役,白江口戰役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對東亞的政治局面產生影響,也改變了朝鮮半島的局勢。白江口之戰更是讓日本見識到了中國的強大,並加快了中原文化東傳的腳步,彰顯了大唐盛世之繁榮昌盛。總而言之,落後會遭他人捱打,強盛則能使四方臣服!


歷史小八卦迷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

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上百至上千日軍被殺或溺死。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