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现在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

用户64412053794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您这个问题。

首先,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及家长的难题,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一旦谈及到教育孩子就很头疼。今天我想说的就一点,那就是榜样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生活中和学习中总会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那么在这三个环境中的影响,家庭是最重要的。家长的说话方式,办事风格和一些行为,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这不可避免的影响。家长的一些影子就会在孩子身上体现。所以,教育孩子的本身就是家长的自我提升。只有家长做的到位,孩子自然也差不了。

学校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二位的,这是我认为的。出了家庭进去学校,接触的人多了。孩子学习的事情也多了。看见的也多了。孩子在进入学校的时候,教师就是孩子领路人。好的学习氛围,好的活动环境也很关键。但是也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良好沟通。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社会,一旦步入社会孩子,自身就有了一定的意识和自己选择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基本上都是家长和学校阶段的潜移默化的培养。

因此,归根结底,家长的榜样教育,家庭的环境是有着很大的因素的。

无形的榜样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历史教师讲故事


两个孩子的宝妈来谈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也许不全面,与君共勉:

首先,一定要记住一点,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定是榜样教育,你是什么样的原件,你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复印件。所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让自己变成那个你希望他(她)变成的样子吧。因为你的样子,潜移默化中就会影响到你的孩子,比如说,我的老公,每次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父母的屋子,跟父母聊会天,然后我儿子观察到了,就会问,为什么?然后奶奶就说,爷爷年轻时也是这样的,然后现在的情况就是我儿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妈妈聊会天,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不知不觉中,他就成了你的样子!当然,坏的榜样影响也是一样的,比如我的脾气不是很好,一着急就会大喊大叫,儿子现在大点了,也是一样的习惯,这样 做父母的就该检讨,是不是坏习惯被学了去,积极改正,及时止损才是正道!我的做法是,趁他心情好时跟他好好聊,告诉他是什么原因造成妈妈大声喊叫,同时,告诉他,不管什么原因,这样的表现都是不好的,妈妈会注意并改正,也希望他一样会改正。一个从来不读书的妈妈不要奢望你会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同样,一个总拿着手机不撒手的父亲也就不要总在责怪你的孩子一直玩手机游戏,因为,他会反问你,凭什么你可以玩,他就不可以?所以,身为父母,谨言慎行吧,不要让他给你吃个瘪,你还在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不好管。

第二,从小的时候开始就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有人觉得孩子太小,说三观太早,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您,从小就陪养一个三观正的孩子太有必要了,因为这直接影响着他以后的人生。不管他有多小,当他能懂得你说的话的时候,就用他能理解的方式 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教给他要善待别人,乐于助人,他会收获很多好朋友;教给他要遵守规则,他在上课时就会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不交头接耳,不会影响到听课效果;放学时会主动排队,安静走路,不会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你教给他从小要勤俭节约,要明白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就不会乱花钱,乱攀比,过度追求享乐………总之,当你的孩子已经被培养成一个三观正的孩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跟这个社会主流的三观一致,且不论将来的他能力如何,成就怎样,起码,他是个人品合格的人,那你从此以后就不用太过操心,人品过硬的孩子将来过的肯定不会太差,而你从小对他细致入微的正能量影响才是伴随他一生最大的财富!虽细微繁琐,却着实值得!

第三,把你的孩子当一个“人”而不只是一个孩子。现在的孩子成熟的都早,他们又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电视,网络都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尤其是身处青春期的孩子,很多事情,他们甚至懂的比你还多,对人对事的看法,很多时候比你都透彻,给他一个跟你一样,平等的机会,让他去实践,去体验,听他倾诉,像朋友一样给予建议而不是强加指令,即便是很小的时候,哪怕是去超市 让他帮忙去找理货员称一下菜,对他来说,这样的参与感会让他信心倍增并且特有成就感,诸如此类,积累久了,他会拥有一些你想象不到的技能,比如,我姑娘四年级开始在外上辅导班,我只是在她上的课比较晚没有公交车的情况下才去送和接,其他情况下,都是她自己坐公交车来回的,有一次,下课晚,没有车了,比平时晚了半小时还没到家,没带手机也联系不上,家里老人都着急坏了,结果,46分钟的时候,接到了,着急的问她怎么回事,她若无其事,一脸轻松,说错过末班车了,没办法,多看了几个站牌,自己倒车回来的,着实是把我们这些长辈给惊呆了!那年,她才10岁而已。当然,放手的结果有可能是把双刃剑,本着他早晚要自己去体验人生的想法,早一点,不是更好?

第四,你可以无限地宠爱你的孩子,但是一定要让他有敬畏之心。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没错,现在每个家孩子都不多,作为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人之常情,但是,过分的溺爱是不可取的,它反而会害了你的孩子!这样的例子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为什么说要有敬畏心,你的孩子,他敬畏自然,他会知道人类的渺小,自然界的强大,这会激起他的好奇心,兴起征服的欲望;敬畏社会,才懂人情世故,世间冷暖;他敬畏父母,才懂孝顺,知礼仪;敬畏师长,才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敬畏心不是束缚,它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在他魔性大发时让他有所收敛,让他知道界限在哪。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与其说是家长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我们在陪伴他们成长,成长于我们跟孩子来说是相互的,我们可能教会了孩子一些东西,孩子有时候也会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爱和陪伴,及时观察他们的变化 ,及时跟他们沟通,及时解决一些问题,不要积到一起,攒的太多再去解决,那样是给自己找麻烦,也不容易解决。

家应该是孩子们的避风港,父母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孩子是船,必将远航,我们用爱相随,安心守候就好!



梓墨0216


对于现在的社会环境而言.现在的父母.都总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希望他们长大成人有出息.因此在教育上总是不遗余力.所以这是个错误的教育方式.这样出来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个人认为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点.不要采取过激的行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能心平气和的跟他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在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会在他心里留下阴影,性格也容易变的偏激.

第二点.要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同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家长的如果品行不端正,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可能说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所以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第三点.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兴趣爱好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所以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时,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第四点.大人的意见要统一.有的时候家长之间相互要通气,对于同一件事情看法要争取一致,态度也要统一,千万不要你说东我说西,更不能当孩子的面相互数落,否则的话孩子往往会迷茫,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时间一长,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会荡然无存,在管教孩子就比较困难了.

以上四点纯属个人观点。


影评小跟班


大家都知道啊,现在的孩子思想都比较早熟,因为见的多了,听的多了。现在两三岁的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每个人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有差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时候,怎么跟别人 的孩子差距这么大呢,实际上不可见的时候是三岁以前,那个时候差距就逐渐被拉开了。

我们不要等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跟别人的差距大的时候,你才去反思做一些改变,我们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做一些改变。从本质上来说,大脑发育的核心在于宝宝与一位有爱心、能做出积极回应的成年人之间的互动。

有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作者萨斯金德医生经过大量且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后,发现了早期语言对孩子的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1. 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提供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先天潜能的发挥。父母语言的神奇作用远不止简单的词汇导入。这是决定特定神经元回路的优势、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经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根据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培养成长型思维。孩子难免受到周遭环境中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语言影响,这是作为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便是一项利器,即帮助孩子形成“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能通过各种挑战得到提高。它能帮助孩子在面对社会中的不良定性或偏见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3.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自控力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是照顾他们的人。看护人在日常互动中向孩子们传达文化规范,教导孩子从“环境的奴隶”变成“自我行为的主人”。而语言技能则在这一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验证明,即使孩子还处于不理解语言内容的婴儿时期时,只要听到自然的声音序列,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力。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不要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因此,父母应避免“命令型”语言,比如训斥和要求等;而应该采用“建议提示型”语言管教孩子,引导孩子提出意见或选择。比如采用“因果思维”的方式与孩子对话。

4,数字时代,屏幕正在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然而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电子产品,包括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游戏机。它们不能关注孩子,也不能与孩子交流,更不能和孩子轮流谈话。即使电视中有看似益智的互动环节设置,也是固定不变的。美国儿科协会也认为,不能让两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或使用科技产品,两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在监管下每天享受一两个小时的屏幕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和看护人进行语言上的你来我往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社会互动才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最后,如果父母只顾往孩子的脑袋里塞入简单的单词,装得再多,它们也无法跟大学水平相提并论。没有强大的执行功能和自制力,单靠“智力”因素孤军奋战是不科学的。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怎么样陪伴孩子成长


现在的教育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界。把自己的传统教育优点弄没了,把国外的教育搬过来变了味了,现在的局面尴尬了,邯郸学步,弄得不伦不类。全民浮躁,只重视物质,轻视精神,教育有点功利主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树木的心态用在教育孩子上,只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德智体教育各有所属,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而是无处不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学校教育以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等智为主。家庭教育以德为主,社会教育以体为主。学校教育属于术的范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道的范畴。道以术为显,术以德为基。轻道重术,舍本逐末的结果就是孩子考试成绩好,待人接物一塌糊涂。

国家提倡,全民参与,营造和善的氛围。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结合。弘扬正能量,让孩子懂得为什么接受教育,为谁接受教育,怎样的教育是必须接受的,才能教育出振兴中华,以国人为荣,以我为荣的新一代接班人。




易茗易心经


针对孩子各学龄阶段可分为以下阶段教育:

中学生心理特点:初中教育阶段,初二是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生巨变的时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学生会出现不良的品德行为,这些势必增加学校的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初二,初三学生心理,生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当然不同学龄阶段的身心特点都不同。


白马王子和巫婆


多与孩子互动

经常鼓励

遇到问题帮他分析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46426c1757214d36918bcbe4b78341c8\

电影随心讲


读书苦几年,不读书苦一辈子。好好读书是希望孩子们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希望孩子们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哪怕只是一件小事。永远不要对父母有任何埋怨,父母已经尽力给予孩子一切。将来的日子里,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要学会独立。自己不努力,别人不会帮我们,这就是生活!


半壁先生


1、心理教育,走进孩子的内心,和孩子成为朋友。

2、有效沟通,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3、增加孩子自信,多赞美、多鼓励、多掌声。

4、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把优势发挥到极致!


768626GH


不同年龄段,教育方法不同。小学更多让学生感受,体验,在做中学。初中,则需要加强规则教育,理性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