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從沙市(荊州)看住宅問題的成因、現狀和房租問題-1 1980

編者按 荊州面臨更加複雜多變的經濟發展環境,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年沙市市(荊州市沙市區)也曾創造過工業發展的奇蹟。我們現在的困惑,當年的前輩們也曾遇到過,並思考過!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鑑,繼往開來。希望荊州能在前人的經驗上砥礪前行,可期可待!

(供稿人 古城土著)沙市的住宅狀況如下:到1979年底止,住宅建築面積有143.55萬平方米,住宅居住面積有69.85萬平方米,每人平均居住面積3.88平方米。缺房戶9,721戶,其中無房戶1,820戶,不方便戶4,734戶,擁擠戶3,167戶,擁擠戶中平均每人居住2平方米以下的120戶,缺房戶總數幾乎佔全市戶數的1/4。同時,危險住宅達到4.6萬平方米,約佔全部居住面積的7一8%。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低矮、潮溼、陰暗、骯髒的劣房。每當雨天,穿街過巷,有些居民輾轉於那些溼淋淋的光線暗淡的破爛房屋裡。

沙市住宅問題是怎樣產生的

三十年來,沙市的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工業總產值1979年比1949年增長了54倍,達到10億6千多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但是,沙市的住宅卻增加得很不相稱。1949年,沙市住宅建築面積為96萬平方米,居住面積為41.38萬平方米,人口7.4萬。1979年,人口增到18萬。解放以來,沙市共建住宅73萬多平方米,拆除住宅19.55萬平方米,受災住宅1.89萬平方米,實際增建住宅只有51.59萬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56.1%。由於新建住宅減少走廊、涼臺所佔的面積,使住宅居住面積比1949年增加了一半以上。但人口卻增加了1.43倍,從而使住宅人均居住面積從5.88平方米,跌落到3.88平方米,這就是沙市住宅問題嚴重的直接原因。

長期來,沙市的住宅建設,不但跟不上人口增加的需要,而且新建的住宅比拆除和報廢的少,從而使住宅的絕對數最都比解放前少了,這怎麼不使住宅問題嚴重起來呢?到1958年,人口增加到12萬以上,比1949年增加了19%,淨增4.8萬多人,而居住面積總和只有41.21萬平方米,比1949年還減少2,700平方米使每人平均居住面積降低到3.36平方米。直到1965年,住宅建築面積總和才接近1949年的水平,達到91.33萬平方米。打倒“四人幫”以前,沙市基建中國家沒有住宅建設的計劃投資,只能用拆遷費、城市維修費以及水費、電費、市政設施費等等的積攢和挪用,才蓋起一些住宅。到1976年,住宅建設面積總和只比1949年淨增26.46萬平方米,遠遠不能滿足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的居住需要,更談不上改善居住條件了。

我們在解決城市住宅問題上,想要由國家包下來是不行的。像沙市這樣的中小城市,長期來國家沒有住宅建設的計劃投資,卻又不準企業和私人自建住宅。是經濟工作中“左“的錯誤在住宅建設上的反映,是住宅問題產生的社會原因。沙市在1977年以前,計劃、財政部門基本上是不批准各企業、各單位自建住宅的。除了沙市向陽紡廠等老廠以及搬運公司,少數商業部門、行政機關(如管理社辦企業的街道辦事處等)修建些住宅外,很多有自建能力和要求的企業卻不能自建住宅。私人建房在解放初,還曾得到過房管部門的貸款,有時一年曾達到20多萬元,但1958年公社化後,私人建房就不合法了。文化大革命中,“割資本主義尾巴”,私房被擠佔,私人房租可抗繳,私人建房更困難了,住宅狀況當然愈益惡化。

房屋的大量拆除和失於維修,也是住宅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解放以來,沙市共拆除約20萬平方米的住宅。其一,為了加固荊江大堤,荊江分洪工程修建時,拆除了原江堤上一整條街道;其二,1958年“大躍進”時,拆除了33,500平方米的住房,擴建成現在的“北京路“大道,使沙市具有現代城市的氣派。這種對舊沙市的改造,是正確和有遠見的,但由於建設跟不上來,人口迅速增加,使住宅欠賬難於還清。從表面的統計看,30年來受災的住宅只有近2萬平方米,實際上因失於維修而損失的住宅數字,要比這2萬平方米的數字大得多。沙市房租不能滿足住宅維修的需要,使住宅失於維修,縮短住宅的使用年限,惡化居民的居住條件,使住宅問題更加嚴重起來。

打倒“四人幫”後沙市住宅建設的新面貌

打倒“四人幫”後,特別是三中全會以來,沙市住宅建設在飛速地發展著。有關部門己制定了20年的遠景規劃,要在1985年以前人均住宅居住面積達到5平方米,1990年達到6平方米,2000年以前達到7平方米。現在進到沙市,真象冬去春來,解放了住宅建設的生產力,新竣工的五、六層樓住宅,紛紛冒出了地平線。從1977年到1979年,共建住宅28.36萬平方米,等於30年住宅建設總和的38.9%,等於以前27年的63.3%,以前每年平均淨增住宅約9,000平方米,現在每年平均淨增住宅8.6萬多平方米,約為過去的9.6倍。住宅建設的這種速度和規模,充分說明了沙市市委以及計劃、財政、房管、建築等部門,在三中全會方針指引下,切實關心人民生活,在解決住宅問題上狠下了功夫,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為什麼會取得這樣巨大的進展呢?首先,沙市住宅建設列人了國家的基建計劃,中央和省都有了計劃投資,並積極挖掘、開闢、組織其他資金來源,儘量設法供應建築材料和設備,保證了住宅建設的需要。中央和省對沙市住宅建設的投資在逐年增加,1977年30萬元,1978年猛增到135萬元,1979年又翻一番達到270萬元,1980年適當調整到225萬元。其次,充分調動各企業自建住宅的積極性,成為住宅建設投資的大頭,減輕了國家財政的負擔,加快了住宅建設的速度。它們的投資,1977年200萬元,1978年猛增到800萬元,1979年達到1,005萬元,1980年計劃在800—1,000萬元之間。其投資一般為國家投資的3一4倍,是解決住宅問題的決定性力量。最後,沙市水泥工業的發展;鋼鐵工業為其他經濟部門服務的加強;市場調節的初步實行,省內和省際的經濟聯繫有了擴展,整個經濟逐漸活躍起來,基本上保證了建築三材(水泥、鋼材、木材)的供應。(未完待續)


從沙市(荊州)看住宅問題的成因、現狀和房租問題-1 198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