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新能源時代的鋰礦戰爭,中國的話語權硬不硬?


新能源時代的鋰礦戰爭,中國的話語權硬不硬?



最近,鋰業巨頭天齊鋰業來了個業績“大變臉”。

從預盈到預虧,最大差值達近38億,前後不過短短3個月時間。

在業內,天齊鋰業穩坐全球最大礦石提鋰生產商的寶座,是個談笑間幾乎就左右全球鋰業格局的大哥角色。

幾年前,天齊鋰業硬是掄著民營企業的細胳膊,去跟國際礦業巨頭掰手腕,通過兩次標誌性的“蛇吞象”式收購,吃下了世界級鋰礦的重要份額

風光無限,卻也身處險峰。


西南證券的研報指出,天齊鋰業過山車一般的業績,根子還是瘋狂催肥過程中加的槓桿。

“鋰業一哥”打個噴嚏,市場就嚇得抖三抖。


無利不起早,市場對這家公司的偏愛,根源上還是人家家裡有礦啊!

這座金礦就是:


天齊鋰業偏居四川射洪縣的時候,鋰還只被稱作“工業味精”,等到這家企業出手爭奪全球鋰礦資源的時候,鋰已經被叫做“白色石油”了。


新能源時代的鋰礦戰爭,中國的話語權硬不硬?

礦石原料鋰輝石


從默默無聞到風光無限,鋰礦戰爭正在上演。


Part.1 鋰礦為什麼重要


因為這是新時代的原油。

作為已知的質量最輕的金屬,鋰相當的活潑,等質量的情況下,能釋放的電子非常高,具有超強的電化學活性

上世紀90年代,發明鋰離子可充電電池的索尼,帶著整個日本的消費電子產業起飛,橫掃全球。鋰在消費電子領域掀起的劇震已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1997年,同樣由日本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鋰離子電池提供動力的汽車,一場顛覆百年汽車工業史的新能源革命就此開啟。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出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有的乾脆寫明瞭逐步停止燃油汽車的銷售的時間表。

傳統汽車需要燒汽油,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就是動力電池,這也佔到造車成本的大頭。

在動力電池的成本當中,正極材料的佔比超過40%,鋰恰是正極材料的核心原料。根據美國雅保(ALB)公司的報告,一輛純電動汽車的碳酸鋰消耗量約為40-80KG。

新能源時代的鋰礦戰爭,中國的話語權硬不硬?

各類使用鋰電池的產品碳酸鋰消耗量(ALB公司報告)


這場電動汽車代替傳統燃油汽車的新能源革命,本質上就是金屬鋰代替石油的過程。

誰要發展新能源汽車,就得保證能夠穩定地獲取鋰資源的渠道,最好價格再便宜一點,讓造出的車更有成本優勢。誰如果拿不到,就得處處受制於人。

沒有什麼能比佔領鋰礦更高效安全的方案了,如果不行,就多佔幾座。

現在地球上鋰資源的儲備較為豐富。


根據USGS(美國地質勘探局)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探明鋰資源儲備為1400萬金屬噸,有潛在開發價值的資源量為6200萬金屬噸。

鋰一般從鋰礦石與鹽湖滷水中進行提取,技術條件也相對成熟。

同時,鋰礦採選流程也比較容易複製、產量爬坡也比較快。


在新能源市場的刺激下,礦石鋰也快速響應了全球需求的增長。USGS(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鋰礦產量高速增長達到8.5萬噸,比2017年增長了23%。


但鋰資源在全球的分佈極不均衡,探明儲量主要分佈在智利、澳大利亞、阿根廷、中國,一半以上集中在南美。南美的鹽湖和西澳的鋰礦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供給來源。

新能源時代的鋰礦戰爭,中國的話語權硬不硬?

圖表來源《全球鋰礦資源現狀及發展趨勢》


“不患寡而患不均”為鋰礦的爭奪埋下了伏筆。


Part.2 巨頭利益同盟,新勢力搶攻


得益於鋰資源的開採尚未出現瓶頸,有關鋰礦的戰爭尚未演化成兵戎相見。但全球鋰礦開採權的競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國泰君安研報中提到,美國ALB(雅保)、智利SQM、中國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美國LIVENT五大公司佔據了2018年全球鋰鹽市場份額的70%。


新能源時代的鋰礦戰爭,中國的話語權硬不硬?


巨頭之間並不是劃山頭而治,SQM和雅保兩家共同瓜分了全球最大的在產鹽湖鋰礦——智利的阿塔卡瑪;雅保又和天齊鋰業平分了全球最大在產礦山鋰礦——澳大利亞的格林布什礦;天齊鋰業是SQM的第二大股東……

幾大鋰礦巨頭不僅在爭奪世界鋰礦開採與供應的霸主地位,自身也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休慼相關的利益同盟。

老人正當道,新人要出頭。

盯上鋰礦的競逐者還不止於礦業公司。野心勃勃的國家、資本巨頭、歐美礦企、終端車企和鋰電中游巨頭紛紛下場。圍繞鋰礦的戰場面積越打越大,參與者的成分也越來越複雜。

一場全球大戲正在我們面前上演:

印度和玻利維亞很快達成協議,合作推進鋰礦床項目開發應用。

法國礦業巨頭 Eramet 批准了在阿根廷開發鹽湖提鋰;力拓推進塞爾維亞硼鋰礦的預可研。

致力於IT產業投資的日本的軟銀集團,轉而取得了內瑪斯卡鋰業9.9%的股權。

寧德時代戰略投資澳大利亞鋰鉭生產商Pilbara。

寶馬、豐田以及特斯拉等紛紛佈局上游鋰礦資源;

從企業上至國家,隨時都在盤算著關起門來,要確保一部分比例的鋰資源自主可控。

畢竟,在任何時候,“家裡有礦”都是一句硬氣話。


那麼問題來了, 咱們呢?


Part.3 中國的鋰話語權到底硬不硬


中國是全球第四大鋰資源國,其中滷水型鋰資源佔了中國鋰總儲量的85%。和很多資源一樣,鋰資源在中國也有著總量大、品質低、開採難的通病。

從地理分佈上看,中國的鋰資源集中分佈在青海和西藏地區,但這些地區基建落後,開採成本高,生態環境脆弱。

但中國巨量增長的鋰資源需求卻一刻也等不及,按照工信部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00萬輛。需要增加10~14萬噸碳酸鋰的消耗(合1.80~2.52萬噸金屬鋰)。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研究所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 與國內

43.38萬噸碳酸鋰當量需求相比, 本土供應僅為18萬噸, 還有25.38萬噸的缺口, 不考慮出口所需的鋰資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高達58.5%。

這把中國牢牢地摁在全球鋰資源第一進口大國的位置,鋰資源供應嚴重依賴進口。

因此,我國在國家層面上高度重視對鋰資源的勘查與開發。

第一步,國家出手,“保護保護再保護”!

發改委在《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中,有18處提到鋰,把鋰作為9個需要“儲備和保護礦種”之一、24種戰略性礦種之一。

鋰資源劃定有國家規劃礦區,建設四川甲基卡等鋰礦新型能源資源基地。強化北疆、川西、武夷山等地區鋰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加強青海察爾汗、西藏扎布耶等鹽湖鋰資源評價,突破鹽湖滷水提鋰關鍵技術。

第二步,明裡暗裡給鋰行業企業出海併購開綠燈,“買買買”。

僅2017年一年就有近20起中資企業跨境併購鋰礦資源。2018年天齊鋰業在嚴控資本外流的環境下動用上百億人民幣收購海外資產,成為鋰礦巨頭SQM第二大股東;2019年贛鋒鋰業、杉杉股份、寧德時代等也在西澳礦山和南美鹽湖多有斬獲。

“謀國”也好,“謀身”也罷,我國鋰業公司參與全球鋰資源的競爭,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國鋰資源的供應。

簡言之,鋰是中國的一項戰略優先任務。

USGS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鋰產量為8000噸,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三,是美國的近10倍。2018年中國鋰儲量為100萬噸,幾乎是美國的30倍。

根據Benchmark(基準礦產情報)數據,中國目前已經主導了鋰金屬最終產品的供應,生產了全球近三分之二的鋰離子電池(美國為5%),並控制著全球大部分的鋰加工設施。

中國在鋰產品加工有優勢,得益於中國的提鋰工藝不斷升級,成本較低,鋰鹽加工工廠也積極擴張產能。最重要的是,中國與礦業體系成熟的澳洲,運輸條件最為便利。

“澳洲礦+中國鋰鹽廠”成了單噸碳酸鋰最具資本支出效率的組合。這也是為什麼鋰礦巨頭美國雅保和FMC相繼在中國國內投資建廠。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發布的報告提到,2018年中國從往常的鋰鹽進口大國轉化為鋰鹽出口大國,總計淨出口1.33萬噸鋰產品。未來我國對外鋰鹽出口預計會越來越大。

在鋰離子動力電池領域,中國企業同樣爭氣。

最近韓國SNE Research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鋰離子動力電池總出貨量為116.6GWh,寧德時代拿下了出貨量冠軍,完成“三連冠”。

新能源時代的鋰礦戰爭,中國的話語權硬不硬?


進入TOP10的企業,中國佔了一半,5家中國動力電池企業佔據了45.1%的市場份額。

高盛集團則預測,十年之內,中國將能夠滿足全球近60%的電動汽車需求。

根據Benchmark(基準礦產情報)預測,雖然中國鋰電池市場仍將在全球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歐美市場也將在未來十年崛起。

新能源時代的鋰礦戰爭,中國的話語權硬不硬?

Benchmark(基準礦產情報)預測未來3-8年世界鋰電池產能貢獻佔比,中國佔主導,歐美崛起


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


最核心的動力電池依舊被中日韓把控,憑藉技術壁壘,汽車業曾經“西強東弱”的局面,恐怕要變了天。


Part.4 鋰礦戰爭的新打法


開採鋰礦石是鋰產業鏈的上游,加工鋰鹽產品並用於鋰電池製造則位於鋰產業鏈的中下游。

新能源時代的鋰礦戰爭,中國的話語權硬不硬?

圍繞著鋰的新戰爭,也在鋰產業鏈的中下游打響。

比如,鋰礦大戶澳大利亞牢騷滿腹。澳貿易部長明確表態,澳大利亞的鋰礦一開採出來就被運到海外,加工鋰產品和電池製造這種價值創造的活動都跟澳大利亞沒關係。

意思很明顯,幹活髒又累,還擔著環境風險,拿的錢卻最少,土澳覺得很委屈。

於是澳政府正大力吸引海外投資,同時也鼓勵國內鋰礦商,向下去配套建設鋰鹽、鋰電池產能,形成形成一種垂直一體化佈局

美國也推動有關法案,幫助美國企業開採鋰,來抵制中國在鋰電供應鏈的主導地位。美國鋰礦巨頭Livent(前身為FMC)旗幟鮮明地打出了“本地產能供給本地市場”戰略。

“西澳的礦+中國鋰鹽廠”這個最具效率的組合,未來或許要改變了。

簡言之,就是眼紅中國賺了這筆加工鋰礦石的錢,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在澳洲建造從礦石到動力電池的完整產業鏈,或者直接把鋰鹽運到日本和韓國加工電池,甚至在歐美終端市場投資建設鋰化合物產能,都不是沒有可能。

此外,隨著特斯拉和寧德時代新的動力電池合作消息傳出,有關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的技術路線之爭烽煙再起。

圍繞兩種電池的技術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牽動背後一整條鋰產品產業鏈興衰。而這則是另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了。

對於這場鋰的戰爭來說,已不是攻城略地、佔山為王,而是演變為了一場綜合國力與科創實力博弈的大國棋局。

每一步都事關“鋰”想。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