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什么古代诗人最多,现代少,我们学古代诗,却不知现代诗人诗词?

农民张


现在能玩的东西太多了,把一些性趣爱好都顶沒了,现在小学生出了学习就游戏,岀了游戏还是游戏,哪有心思往诗歌上用呀。


风吹麦浪老闫


很高兴受邀来回答此问题。

说句实话,古代的诗词文人和现代比起来算是非常少了,古代能玩诗词的是富贵人家,达官贵人,是少数。大多数老百姓都读不起书,更不要说写诗填词了。

伟大的毛泽东主席领导了中国革命成立了新中国,开始进行全民文化教育改革。

老百姓都要从小上学学习文化,古代哪个朝代全国范围大办公立学校?做梦去吧,没有的事,都是私塾,有钱人家才能上学。

现代是全民文化普及,这样就培养了老百姓,打好了诗词文学能发展的群众基础,到目前为止,在民间有许多能写诗填词的老百姓。

可以打开互联网看看,诗词满天飞,诗人词人多如牛毛。老中青少年,都有。每个省都有文学创作的协会,诗人作家太多太多。

以上回答希望能帮助到。

宏结岷山诗词专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原创诗词文学作品,我们也是有在账号文章栏目里面发表了部分诗词作品,不算最棒的,欢迎品鉴和建议,欢迎关注,更多干货,以后多交流,谢谢!



宏结岷山诗词


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要更正一下,若从数量而论,古代的诗人未必如现当代的诗人多。之所以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基本上都是古代诗歌,甚至在近年家喻户晓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展现的也都是古代诗人及其诗歌作品,这里面有个历史沉淀、公众认知的问题。我们知道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春秋孔子主编的《诗经》,在此之前都是以宫廷或民间传唱的形式存在。《诗经》的问世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诗歌能够被大众接受的基本条件,那就是它的文学艺术性(可吟诵或传唱、词句优美)、社会性{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引起共鸣}、实践性(通过历史的长河冲刷依然存在)。因此当我们从幼儿园起开始尝试接触诗歌这一高雅的文学体裁时,自然是一些经历了广大人民群众历代相传、经典优秀的篇章。我们为中华民族数千年间无数先贤创作出浩如烟海的诗歌精品表示由衷的赞叹和荣幸!

时常听到诗坛同道悲观的说好诗早已被唐人写完,好词也早已被宋人填尽,宋代王安石也曾有“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亦被乐天道尽”的感叹。对此,我个人很不以为然,首先,从量上来说,有人曾粗略统计过,当今诗坛仅见诸于网络各类平台及自媒体的古体诗词每天的创作量已经超过整个《全唐诗》数量!这是个什么概念啊!其次,如此庞大的诗词作品当中难道全是垃圾?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且不说当代已经涌现出相当一部分优秀的诗人词家,诸如邓世广、熊盛元、王蛰堪、刘梦芙、杨启宇、杨逸明、熊东遨、陈仁德、王翼奇、何永沂等,只举两个名不见经传诗人作品为例:

其一、记得数年前曾有过一次“红豆杯”诗词大赛,其中的一首二等奖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如流,

《红豆》

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不能不说大赛的评委真是慧眼识珠,如此意境优美、语句流畅、文情并茂的七言绝句比唐诗差在哪里呢?

其二、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新疆伊犁诗词学会会长蒋本正先生一首七绝:

《春节值班》

西出阳关西更西,守家卫国在伊犁。

胸中十万风雷策,直向云杉雪岭题!

如此朗朗上口、豪情洋溢、充满正能量的当代边塞诗比古代边塞诗又差在哪里呢?还有很多类似的优秀作品在此不再赘述。尤其是以上列举的当代诗坛诸公其中堪以名世之作自是数不胜数。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十年文化浩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其不但破坏了古体诗词作为华夏国学之精粹的美好形象,也严重阻碍了古体诗词“旧瓶装新酒”的再发展。

幸运的是,如今,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诗坛已呈空前繁荣之势,甚至可以说自唐宋以降一个崭新的诗词时代已经到来。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孩子们学习课本上赫然在列的正是我们身边所熟知的诗人作品,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的高考试卷上不再写作文而是赋诗一首,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后,且以清人赵翼的一首诗为此文作结: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大边塞


为什么古代诗人最多,现代少,我们学古代诗,却不知现代诗人诗词?这是有内在的客观原因的。


时间

所谓“古代”是指公元前2070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止的3910年的时期。

你想想,三千多年啊,期间诞生的诗人、创作的诗歌有多少?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一点不过分,虽然由于古代由于经常战火纷争、社会动荡,加上保存条件的落后,很多创作出来的诗歌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例如著名的千古词女李清照,她的作品就大多失传了,只有后人收集得到100多首,不能不说让人痛心不已。

但即便如此,古代剩余下来的下来的诗歌也是数量极大,数量达到数以万计之多。这是短短两百来年的现代诗歌数量不能比拟的。

所以,时间这个客观条件的悬殊,造成了古代诗人多,诗歌多,现代少。


从体裁来说

从文学的体裁来说,诗歌体裁从汉代之前的乐府诗歌到宋词,一直是诗歌的高峰,数量庞大。元明清虽然是戏曲、小说的高峰,但是诗歌的数量还是不少。


而现代来说,诗歌创作数量已经很少了,反而是以小说、散文为主,例如巴金的《家春秋》,鲁迅的《呐喊》《彷徨》、钱钟书《围城》等。

现代的诗歌也不是没有,也不乏名篇,例如徐志摩的《偶然》、余光中的《乡愁》等,但是总的来说不是体裁的主流了。


从质量上来说

古代诗歌作者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得上“呕心沥血”的,从“两句三年得”、“推敲”之类的典故就可以略知一斑。


为什么呢?因为诗歌创作是文人们谋生的手段,诗歌能让他们能力得到证明,能让他们得到官方的认可,是文人们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作品,比然是高质量的,再加上时间的淘汰,留下来的更加是精品了。既然是精品,那么我们现代人拿来学习也是理所当然了。

同时,古诗歌特有的平仄押韵有着独特的美感,诗歌惯用典故也增加了耐读性。

对于现代诗人来说,以上的几点都可有可无了。


从诗歌意义来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古诗有时已经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了,从它的身上我们还能知道当时发生的事情或者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文化。

这就注定了古诗歌有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了解的,既学习了诗歌本身,又了解了历史,这就是古诗歌蕴含的意义。

同时,古诗歌还有为数不少的励志、奋发、团结为内容的,也十分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相对而言,现代诗歌在这方面就薄弱了些,像徐志摩、海子、甚至鲁迅先生(鲁迅先生鞭挞时弊多用杂文)等等诗歌大多是述说个人的情怀。


所以

所以,现代的诗歌没有古诗歌作者多、数量多,是因为时间、体裁造成的。

而我们多学古诗歌,则是从质量内容和诗歌意义上决定的。


文药书生


现代诗人诗词,建议你首先学习并通读毛泽东诗词,在毛泽东诗词里你能体会到伟人的情感,感悟到历史的厚重,认识到世界的多彩,可以让你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享受到诗词的巨大魅力。

其他的现代诗人也是很多的,你还是先学习毛泽东诗词为佳。一点建议,愿意能帮助到你!





临风若愚


是因为劳动人民在过去少吃又确穿,斫以把心中的苦乐情怀只有用文字记下来,而且用诗歌的行事写下来告诉后人,长辈为了生存受了多少心苦来养育家人也说明了在那个年代有多无助,,,





影艺星探领域


古人羽扇纶巾,长衫拂袖, 闲庭信步于亭台楼阁;

古人竹杖芒鞋,跋山涉水 ,悠然游历在名山大川;

古人求取功名,十年寒窗,舞文弄墨于科考殿试。

古人闲情逸致:

花前诉衷肠,

柳下道别离。

鸿雁传书信,

月夜寄相思。

连“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很平常的词语都能组合成美言美诗。这就说明古人具有写诗的天赋,又闲暇悠然,其时代和社会背景又赋予其玩弄诗词歌赋的环境条件,且科举殿试,谈情说爱也吟诗作赋,自然古人头脑空松、神情专注,写诗,何不美哉!故而诗人最多。

与之比较,现代人诸学繁多,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生物、历史、哲学、数理化、古现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等充斥大脑,装都装不下。步入社会后又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匆忙中自然少了一份闲情雅趣,故而诗人少。

我们现代人学古诗,大多基于鉴赏品味古诗之音韵意境的优美和雅致,从中吸取其语言文字之精华而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写写诗以丰富精神娱乐生活。但也不排除闲暇之人循规蹈矩,附庸风雅于吟诗作对,然却大大逊色于古诗词之韵味。

至于现代诗人诗词,冗长粗糙、自由散漫,读着又感觉有些朦朦胧胧,其诗词记不住,诗人名也常记不住也。


东方白542


古代诗人多,现代诗人少,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诗,为什么要写诗,人们要看历史,总结历史,诗是什么?诗是语言,诗是语句的精华,诗是哲理经验的垒结,诗是激情的表白,用诗赞美和平,赞颂美丽,赞颂情爱,赞美奉献,赞颂公正,从历史到今天,伟人的诗一直朗朗上口,“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欲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大文豪鲁迅先生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所指,俯身甘为孺子牛",《金刚经》里的诗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现",六祖慧能禅师,不识字却能编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诗是哲学的经文,诗是积累的经验,诗是悲壮的呐喊,诗是深情的呼唤,诗为情,诗为意,诗为欢,诗为哭,诗为悲,诗为喊!所以我崇拜诗人,尊敬诗人,诗情伟大,字句亦真!


用户105552445770牛鸣


其实,现代诗人并不少,是很多。比如,舒婷、戴望舒、海子、徐志摩等等,还有席慕容,这个我最喜欢。其实,还有位大名鼎鼎的,那就是毛主席啊,当然了还有更多。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能说出来的还是古代诗人的名字,因为说的人多,从小课本里就告诉我们了,哪怕是普通人,也能念出几首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来,连带着诗人名字。

而现代诗,也有,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舒婷《致橡树》,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不过,现代诗传诵范围并不大,所以熟知的人也就不那么多了,而且现代诗很多比较长、字句有些刻意含蓄难懂,再加上诗人本身也没有那么多社会影响力,自然就显得默默无闻了。


深深与珍


古人寄情于山水,寄情于人间沧桑,感情丰富,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如:纳兰性德【江城子】(咏史)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这首词以“咏史”,起名,却与历史所有咏史作品有着不同的咏叹,它抒写的不是沧桑之感,而是儿女情长,其意突出一个“梦”字,叹往事如梦,且依然希冀梦中的寻求。词的第一句:“湿云全压数峰低”,烘托出词人心情郁闷压抑的氛围。

“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几句叙述了一个朦胧虚幻的梦境。词中显然弥漫着那种情绪低落伤感的气氛十分浓厚。然后,最后三:“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这种“咏史”,为世人所不能接受,也自知自己的心情感受无人理解,把自己遭遇的情感隐语的表达为:“除梦里,没人知”咏叹,流露出词人内心的寂寞孤独。写法非常细腻,情感表达深刻专一,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可是,今天我们的各种文化思想纷繁,对诗词的创作没有古人制心专一。所以,纷呈的诗词比古人少,对古典诗词文化了解甚少。另外,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对古诗词鉴赏兴趣不那么浓厚,甚至有些人对现代诗词诗人不那么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