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樂購棄“華”,20億“二賣”華潤萬家

樂購棄“華”,20億“二賣”華潤萬家

TESCO樂購中國門店


2月25日,據英媒報道,英國最大零售商樂購集團宣佈,已將其與華潤合資公司的20%股份售予華潤的一個子公司,價格為2.75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5億元),從而完成了從中國市場的退出。此前華潤以約135億港元收購樂購80%股權。如果本次收購順利完成,華潤將絕對擁有樂購。


據樂購表示,出售其20%的股份使其能夠進一步簡化業務並將其重點放在核心業務上,所得款項將用於一般公司用途。該交易計劃於2月28日完成。


英國第一大,全球第三大零售集團

中國興衰史


樂購棄“華”,20億“二賣”華潤萬家

《零售圈》瞭解到,目前,英國樂購是僅次於美國沃爾瑪、法國家樂福的全球第三大超市集團,其前身則是一家位於英國倫敦的雜貨鋪。1929年,樂購第一家店在倫敦開業,隨後逐步發展到上百家門店,並在引進自助超市理念後,成為了一家跨越全球的超市巨頭。


2004年,正值外資超市在華快速發展時期,樂購跟隨沃爾瑪和家樂福的腳步,宣佈進入中國市場。7月,英國最大的零售商Tesco耗資1.4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1億元)收購頂新集團旗下樂購連鎖超市50%的股權,正式進軍中國零售業;2006年的12月,Tesco再度出資1.8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8億元)買入樂購40%股權,將中國作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市場,制定出雄心勃勃的“千億目標”。最鼎盛時,在華開出115家樂購大賣場、1家樂購天地超級大賣場、8家樂都匯購物中心以及14家處於試驗階段的便捷店,會員總數超過700萬。


然而天不遂人願,TESCO在華水土不服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2014年Tesco將旗下135家樂購門店打包賣給華潤集團並陸續更名為華潤萬家,代價為220億港元。其2014年財報顯示,TESCO稅前虧損602億元人民幣,中國業務的虧損超過113億元人民幣。


相比2019年才進入中國的零售巨頭COSTCO(開市客)和ALDI(奧樂齊)來說,2004年進入中國的TESCO正值中國傳統大賣場起步階段和黃金期,佔盡天時,地利和人和。然而發展卻沒有盡人意,最終走向賣身的命運。


外資零售

贏了世界,輸給中國?


中國零售市場不行了嗎?從家樂福與沃爾瑪定義中國大賣場的玩法,到麥德龍倉儲式會員超市的開業,再到新零售時代COSTCO和ALDI的入場。外資零售有人退場,有人入局。

以下是有外資背景的零售企業在中國連鎖百強中的情況:

樂購棄“華”,20億“二賣”華潤萬家

以上外資零售企業在全球發展都遙遙領先,在中國為什麼會遇挫?贏了全世界,卻輸給了中國嗎?我們再來看一看其他外資零售在中國的發展情況:

外資零售中國發展現狀

樂購棄“華”,20億“二賣”華潤萬家

零售圈整理

外資零售撤退背後

給中國零售的啟示


樂購棄“華”,20億“二賣”華潤萬家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9年5月發佈的“2018年中國連鎖百強”榜單,2018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為2.4萬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以經營大型超市為主的百強企業銷售額平均增長2.5%,門店數平均增長3.6%,均顯著低於百強平均增速。同時,2018年大型超市坪效平均下降8.0%,營運成本繼續上漲,員工薪酬總額上漲13.0%,房租上漲10.6%,成本佔銷售比重在各業態中居於較高水平。


有多年經驗的外資零售在開店和營運方面顯得比較嚴謹。對於人效,坪效,業績增長都有著嚴格的要求,不能滿足要求的可能面臨著關店,調整。對於資本加持的很多創業型中國“新零售”企業,則是先考慮100家門店之後的樣子,按照這種樣子去投資,去規模化,允許一定時間內的“戰略性虧損”,這種做法在外資企業來看叫“較大風險”,對於一個制度嚴格,流程標準化的成熟外資零售企業,沒人願意去嘗試。


20年前,論模式,論經營,論供應鏈,沒有人可以和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TESCO樂購這樣的跨國零售企業相比,他們都是中國零售企業學習的對象。然而時間在變,人、貨、場三要素的相關方也在變。時至今日,不論盒馬也好,永輝超級物種也罷,還是最近又有新變革的華潤萬家新品牌“萬家MART”,他們改變了什麼,又將改變什麼?


《零售圈》認為,在租約到期,租金翻倍;人力成本上漲;傳統賣場數量過剩,同質化競爭加劇等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傳統零售正在經歷一次“競爭換血”和“自我換血”的過程。不論是站隊阿里還是聯姻騰訊,或是自我係統新陳代謝,不斷迭代。還是得迴歸到人、貨、場的關聯因素中。


在人的角度,用戶畫像已經發生了變化,1996年到2019年,主力消費群體已經從60後過渡到70後,進而演變為80後,90後成為家庭消費的主力。消費能力在升級,消費關鍵在改變。通過數字化管理手段,沉澱數字會員,研究數字會員,變為數字資產的零售企業已經率先在“人”這個要素上做到了知己知彼。同時消費者從“多快好省”的需求也在朝“快與好(鮮)”的需求轉變。多與省已經不是競爭優勢。


在貨的角度,隨著物流業的發展,產地到終端已經成為沒有太多門檻的競爭。商品的供給也從“渠道需求”在向“消費需求”轉變。這就是上面說的,要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清楚知道用戶需要什麼,什麼時候需要,需要的頻次是多少等等問題。


在場的角度,其實就是用戶體驗的變化,說白了也是用戶需求。

一方面零售商要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打造別具一格的購物體驗。一方面,零售商需要把用戶研究清楚。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本質是什麼?是解決同一用戶,不同場景的差異化需求。


在人貨場三要素中,人是動態的,是善變的。零售商需要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將貨(服務)以多種渠道和形態呈現給消費者。


您認為外資零售撤出中國的原因是什麼?(多選) (多選)
0人
0%
水土不服
0人
0%
對中國零售業前景信心不足
0人
0%
中國零售民族品牌迅速崛起
0人
0%
房租、稅費、人力成本逐漸升高
0人
0%
其他原因,我要留言發表看法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