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论历史地位和贡献,同意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吗?

终南悠然翁


秦始皇能够成为“千古一帝”,自然和他的功绩有关。秦始皇执政时有三大贡献。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的人物,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影响深远,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的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称赞为“千古一帝”。

统一了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大概用了10年的时间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中国长达500多年的诸侯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上的统一,还包括了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在秦朝以前,夏、商、周只是地理上的统一,政治、经济依然处于分裂状态。

开疆拓土:夏、商、周时期,中国的领土不是很大。夏朝以及商朝的领土只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区。周朝时东北地区达到了辽东半岛,西北地区达到了陕西南部,往南就是长江流域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先征服了岭南。岭南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全部地区,以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面积超过了50万平方公里。

其次,秦始皇在征服岭南之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北方的匈奴屡屡南侵,成秦始皇的心腹大患。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蒙恬率30万大军征讨匈奴。在蒙恬进攻下秦朝收复了河套地区,匈奴被迫向北方的大漠深处迁徙。这也是历史上中国第一次将匈奴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修筑水渠:灵渠在世界上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了,这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兵50万征伐岭南。因为战线拉得太长,秦朝军队的军粮运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朝的战果。为了改变当时的情况,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监御史禄率领民夫在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之间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运载军粮。

灵渠修建之后,秦朝军队征服岭南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说灵渠是居功至伟。战争结束之后,灵渠又经过了多个朝代的修正,可以说灵渠文化已经深入人心,长达2000多年。在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灵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国的统治,起着积极的作用。2018年,灵渠被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公元前


完全同意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是第一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帝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开始“亲理朝政”,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秦始皇一生叱咤风云,他励精图治,不仅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还实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等等,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朝代秦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基本政治格局,对后世中国和世界都影响深远。秦始皇的功绩是不容置疑的,明朝思想家李贽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种说法基本得到后世的公认,虽然汉武帝、唐太宗等皇帝都被冠上千古一帝的头衔,但如果千古一帝只能选一位,无疑是秦始皇。



冀风心语


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的看法,是比较崇拜的。如果真要说他的功绩的话,千古一帝,必须是他。尤其是他第一次统一中国这个伟业,其他人都是无法比拟的。他开创的制度以及其中的管理国家的思想,被后世的皇帝一直传承。虽然秦朝只传了二世就亡,但是秦始皇开创的这个制度,以及这种思想却是被后世的皇帝一直传承着,传承了近2000年。所以我认为他的功绩堪称丰功伟绩。

第一个功绩,统一自春秋战国以来多年的混乱,开创统一王朝

大家可能印象中春秋并没有太多战争,其实春秋比战国的战争还要多,只是春秋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比较文明罢了,相比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战争,更加残酷和血腥。

秦朝从一个边陲小国,发展成当时的一个大帝国,其实其中经历了多个秦王的励精图治,最后被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就单单嬴政统一天下这一个功绩,就是后人无以伦比的,因为秦始皇开创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以封建制度为体制的时代,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真正给他发展成帝国的确是秦始皇,所以秦始皇这个成就不得了。

虽然秦始皇经过短短的十年统一战争,杀了近200万人,但是秦始皇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模板,开创了一个先河,一个统一王朝的先河,将这种思想,将这种观念植入进人们的心中。

第二个功绩,奠定中华帝国最初的领土面积

虽说秦始皇打下的领土面积不广,但是在当时时代却是不可思议的,依照当时的生产力和当时的交通通信,治理如此庞大的领土,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实践,秦始皇也不知道怎样去管理如此庞大的领土,但是他奠定了中华帝国最原始领土的面积。东至东海,南至南海,北抵长城,南至百越。这些面积大约为400万平方公里,但是这4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却是东亚地区最富饶,最优质的领土,大家想一想,中国的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两广丘陵地区,如果大家熟悉地理的话,摊开地图册,东亚地区就五个国家,但是在东亚这近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秦始皇将80%的平原最优质的领土全给占领了,除了当时的东北,其实咱们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没有秦始皇的话,中国可能也会像欧洲一样分散。

第三个功绩,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暂不说秦始皇其他的功绩,我认为他最伟大的功绩之一,便是统一了文字。中国文字自秦朝的小篆一直延伸到之后的楷体,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体字,这些文字是一脉相承,将中华大地紧紧的锁在一起,如果没有了这一个个的方块字,我认为中国将会散掉,如果没有这一块块的方块字,就不会将每一个中国人拴在一起,大家想一想,中国的方言,北方最难懂的莫过于山西方言,这仅仅是北方,南方的方言更复杂,尤其是东南地区,什么上海话,浙江话,福建话,广东话,如果你不是本地人的话,你去听那些地区的方言,你完全听不懂,就相当于你去了另一个国家,举个例子,比如浙江,浙江的方言复杂,浙江地区两个县之间的方言都互相听不懂,有的甚至两个镇,你想想多可怕,如果你们身边有温州人,你们去听一下温州话,你根本听不懂。应该感谢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如果没有文字的话,就没有统一的书面语,正是这一个个的方块字,将每一个地区的方言都联系起来,每一个地区的方言都用一种文字来表示,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

总结

秦始皇开创了很多个第一,他创造了很多的东西,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有些东西也是后无来者,如果没有秦始皇的统一这个实践,可能中国现在依然像欧洲一样,各个国家林立,各个国家互相有隔阂,所以不管秦始皇他有多么的暴虐,秦始皇他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他就是中国的千古一帝,唯一的。


经济战略


千古一帝是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后人用此代指秦始皇,此语出自《藏书·世纪列传总目》。

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 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煜芹趣说历史


大家好,我是品读历史者,我来回答。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最后一个末代皇帝溥仪,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过近五百位皇帝,具有开创性的皇帝被尊称为“千古一帝”。那么历史上能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可能在大家的心里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觉得是秦始皇,有人觉得是汉武帝,有人觉得是唐太宗,也有人觉得是宋太祖,正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各领风骚。

按题主要求,我们今天来聊一聊秦始皇,他能被称为“千古一帝”吗?

论历史地位

秦朝以前,统治者最高的称号是王。但是自秦王统一六国后,秦王面对自己的成就,深感“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地位,于是,秦王下令说: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于是在王绾,冯劫,李斯等人与博古通今的博士们商议后,对秦王说,“以前五帝时,不过统治方圆千里之地,而且周边的少数部落只是时向时离,但是天子也没有办法,现在陛下兴义兵,平定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功业,三皇皇帝也没法与陛下相比,所以请陛下尊称泰皇,自称为朕,命令称为诏。

”但嬴政认为应采用上古帝位号,称“皇帝”,后世继承皇位者以数计,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这样,秦始皇就成为秦王嬴政的称号,皇帝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也就自然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论历史贡献

一.在确定皇帝的称号后,秦始皇为了加强集权,对原来的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进行了变革,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都由皇帝任命,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朝的三公指的是:

  1. 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长,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秦丞相多设左、右二人。秦朝建立之初,分别以隗状,王绾为左、右丞相,后来则有右丞相冯去疾和左丞相李斯。但秦始皇统治时期,不但丞相的任免完全由皇帝决定,而且各项政事的处理,也完全取决于皇帝,丞相并无决断之权。
  2.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工作,同时还要帮助丞相处理政事,在秦朝以前就有御史一职,但只是很低微的一种官职。秦始皇为了牵制相权,加强监察,于是改设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3. 太尉,太尉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军事事务,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在战时有领兵作战的权利,但是没有权利调兵,军队的调动权只属于皇帝一人。

在三宫下秦朝还设有九卿(但是数目不止是九),分掌朝廷和国家的不同行政事务,分别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领导,并直接听命于皇帝。秦朝的九卿主要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與马的太仆、掌刑辟的廷尉、掌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客、掌宗室的宗正、掌谷货的制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的少府、掌列候的中丞、掌皇后太子家的詹事。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秦朝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是绝对听命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关,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二.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维护统一,实行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措施。

  1. 统一文字。汉字产生后,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急剧变化,各地文字的形成和读音都有所不同,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当时,同样的字,不同的国家往往写法不同。这不但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人民间的交流,而且给秦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困难。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21年发布“书同文”的诏令,规定以秦国小篆为统一书体,与小篆不同者全都废掉,为了在其它六国推广小篆字,秦始皇命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写《仓颉》、《爰历》、《博学》3篇,作为文字范本。秦始皇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
  2. 统一货币。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碍了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所以,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首先将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拘捕和严惩私自铸币者。其次,明确规定货币种类,秦朝的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的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再次,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等充当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消除了各地区间的币制上的不统一状态,秦王朝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两千多年。
  3. 统一度量衡。度量衡是商品交换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国家收取赋税的重要标准,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其他六国的度量衡器。具体措施是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标准器上。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标准器,又可以宣传秦始皇的功绩。统一后,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以十为进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为单位,也是十进制;衡制方面以铢、量、斤、钧、石为单位,进位是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维护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三.开疆拓土,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南伐越族,北击匈奴,并通西南夷,不断开疆拓土,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在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很早就有一个人数众多的民族,越族。越族部落众多,而且部落差异很大,又称作“百越”。依据其分布地域不同,可分为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八部分。在大规模征服岭南的军事行动中,秦军习惯于在中原开阔地区做战,不习惯于在岭南的密林中作战,在加之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较大的伤亡。南方河流纵横交错刑拘,面对这种情况,不知所措。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派监御史禄负责开凿灵渠,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重要作用,灵渠的建成保障了秦军南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秦军于公元前214年攻占岭南,并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基本上统一了岭南。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民族融合。
    灵渠的建成,即使到现在,对航运、农田灌溉,仍然起着重大作用。
  2. 公元前214年,蒙恬率军渡过黄河,大规模进攻匈奴,头曼单于难以抵挡,只好北移,蒙恬乘机率军,占领了高门阙、阳山、北假等地。秦朝一方面在这些地区设置44个县,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还大量迁徙刑徒,并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匈奴贵族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河套地区的广大人民在很长时间内有了安定的环境。这对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巩固抗击匈奴取得的胜利成果,秦始皇又开始修建秦长城。长城作为古代军事建筑工程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是这样称誉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总结:

虽然秦始皇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严重摧残了文化的发展,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贡献还是大于他的过失的!

“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谢谢您的阅读。


品读历史者


加关注,不迷路!

论历史地位和贡献,秦始皇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后人评价古人,无非是从功过两个方面,虽然,我们看到的历史或多或少含有史学家个人情感的成分,但是对于基本的史实,还是能够确定的。

先来看秦始皇的功劳:

一、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军队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标志着春秋战国几百年来诸侯割据,战乱频生的局面到此结束,从那时起,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建立,给在战争中挣扎的老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让老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定,和平的局面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封建时代的到来

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灭六国以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称自己为“始皇帝”,对此,后人嗤之以鼻,认为老嬴这是自卖自夸,可是,三皇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说到底不过是部落酋长这个层次的村干部,只是被后人当做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神话了而已。事实上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反而,秦始皇的结束了奴隶社会,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先河。这样的历史意义,是不是就像清王朝的覆灭,共和制的到来一样?

三、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版图

自古以来,一国之君最高荣誉莫过于开疆拓土,秦始皇统一六国,把原本六国的土地尽数划归大秦旗下,按理说也该好好休息,享受人生了,可要不说嬴政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呢,吞并六国尚不满足,又北击匈奴,南取百越,不断开疆拓土,不仅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还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版图。

四、统一意识形态

在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分封行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从那以后,七国人使用一样的文字,说一样的话,用一样的计量单位, 坐一样车轮距的马车,遵守同样的礼法。秦国不仅仅通过武力征服了六国,而且通过这样意识形态的统一,让所有人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大秦的子民,再也没有了七国之分。这种制度,文化的凝聚和统一,要比武力征服难得多,更珍贵的多。

五、修长城,通运河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对于中原政权来说,就是个强盗加无赖,没吃的没穿的就来抢一把,杀几个人,你不理他他就继续抢,你来打他他就跑,你一撤军,他又回来了,机动性非常强,让人头疼。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犬戎的侵袭,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希望据敌人与城墙之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民夫都会被累死、饿死甚至病死,人数不下十万,这也成了所有人攻击始皇残暴的借口。可是,不妨想想,面对这样一个无赖邻居,打又打不死,不打又恶心,除了修个墙防着他,还能怎么办呢?修长城,死人,可能能管几千年,不修,死的人更多,而且还是年年死,你要是皇帝,你修不修?至于修灵渠,那更重要了,运河沟通水系,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战略意义,要不然南征百越时,部队的粮饷武器运输问题如何解决?总不能让士兵扛着米袋子去打仗吧?

其他的,不再一一表述。

至于秦始皇的过,想来无非是焚书坑儒那点事,且不说焚的什么样的书,坑的是什么样的儒,就单从加强统治这方面来说,哪个朝代还不干点思想道德建设的事?历朝历代文字狱死的人,可比秦始皇坑杀的人多得多。只不过,历代的统治者怕被后人诟病,干着当失足妇女立牌坊的事,秦始皇对此表示无所谓而已。






徽州大司马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这段话我们都知道,讲述的便是秦始皇嬴政。那么大家都说始皇帝一生有功亦有过其是否可称为千古一帝呢?且看其功过再定论!

秦始皇,嬴政,13岁继位为秦王,先除嫪毐叛乱,后除掉权臣吕不韦,而后开始亲政,也开始了秦国大一统的步伐。

在重用李斯、蔚繚以后,从公元230年到公元221年期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都被消灭。然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结束了纷乱的华夏大地彼此征伐的局面。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把皇和帝并用的帝王,称始皇帝。

政治方面: 平定六国后采用的仍然秦国的郡县制而非分封制,减小地方势力做大的可能性。同时严刑峻法,提高皇帝尊严。例如只有皇帝可以称“朕”。

军事方面: 修筑长城,抵御北方匈奴。

经济方面: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

交通方面: 构建弛道,开通郑国渠。

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统一使用秦国小篆。

另外在始皇帝平定六国以后,再次北伐匈奴,平定了南方的百越之地,使秦国版图进一步扩大。北至大漠,南到南海,东到辽东。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但是其过而论,总结为好大喜功,赋税徭役过重,修阿房、建长城滥用民力,严刑峻法,致使民怨沸腾。同时钳制思想,焚书坑儒。晚年更是迷信长生之术,耗费人力物力,命徐福海外寻找仙药。

但是即使其功过各有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其对中华民族后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从其历史地位和贡献而言,他的确是千古一帝!





逝水无痕listen


秦始皇与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并称为千古一帝。拿秦始皇的评价和另外三个皇帝相比感觉秦始皇的差评是非常多的,甚至有人觉得秦始皇不配被称作千古一帝。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同意,我认为秦始皇不仅是千古一帝,还是古代所有帝王的典范。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皇帝

秦始皇的历史地位是所有皇帝无法比拟的。因为皇帝这个名词还是出自秦始皇。秦始皇用了20多年的时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自称为皇帝,也算得上是万皇之宗了。

二.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

秦始皇时期,匈奴蠢蠢欲动,总是骚扰秦国的边境,妄图从边境打开突破口以对中原地区发动进攻。公元215年,秦始皇为了消除北方匈奴的威胁,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的军队一路上势如破竹,迅速攻下了河套。

经过此次战斗,匈奴再也无力抵抗,头曼单于被迫退出了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一带游牧。

秦始皇为了防止匈奴对边地的骚扰,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甘肃岷县)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秦始皇统一了一系列的标准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由于地域的不同,因此七个国家的字体,货币,制度等都不相同。

秦始皇当上皇帝后制定了一系列统一的政策,如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把小篆当作国用文字等等。可以说秦始皇制定的这些措施成为后代皇帝得一个典范。

总结:秦始皇虽然做了一些昏庸的事,比如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累死了大量的劳动力,花费大量的人力和金钱去修建豪华的陵墓。但是秦始皇总体来说还是功大于过,因此称其为千古一帝当之无愧。


小生子讲历史


秦始皇嬴政,为秦庄襄王和赵姬所生,十三岁继承王位,上位后出掉了长信侯嫪毐和权相吕不韦,平定了秦国的朝堂,重用李斯,白起等人,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对我国古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他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政治上,秦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到封建社会,这在当时是跨时代的进步。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废除原有的分封制,改郡县制。

2.经济上,实行车同轨,统一度量单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文化上,实行书同文,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使得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

4.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万里长城,确保了中原的稳定。

可以这么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个大一统,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对后世王朝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嬴政也因此觉得自己功高三皇,盖过五帝,所以称自己为皇帝,又因为他是第一个称皇帝的人,所以称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真乃千古一帝也!




清石茶馆


肯定的,他自称始皇帝,也就是前无古人,后与来者,说他是千古一帝,一点也不委屈。从以下几个点来说,他不愧于千古一帝这个称号。

第一统一六国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首尾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在占领的区域设置郡县,直属于秦王,从此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

第二统一文字、度量衡

为了防止国家再次分裂,秦始皇到各地微服私访,发现虽然统一了国家,但各地使用的文字却不相同,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他决定统一全国的文字他召集李斯、赵高和胡毋敬三位有才干的大臣让他们研究各国的文字,主要以秦国的文字做基础其他各国的文字加以改动,让笔画更加简单,统一成相同的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r

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时所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则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这严重影响商旅交流,并且在商鞅变法之后,全国就下令统一度量衡。

第三修建长城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盘踞在重峦叠嶂之间,蜿蜒在沙漠之上,气势磅礴,坚固雄伟,被视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曾有权威人士做过统计,修筑长城所用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长墙,这道长墙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如果用来铺筑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则可以环绕地球三周以上。但今天的人们在感叹其浩大伟岸的同时,不知还有多少人能够体味出其背后的辛酸。修筑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平民百姓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两千多年前修筑长城的起因听起来颇为荒唐。“亡秦者胡也”,万里长城因一句谎言而修。但是也是因为这座长城,让秦始皇留名后世。

以上三件事,每一件事都是重大改革,推进中国古代迈向另一个阶段做出了巨大的作用,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实为应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