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磊爱文史
公元221年刘备征伐东吴,原因有三,一是孙权偷袭荆州,断了关羽后路,至关兵败而死;二是张飞也挂了,首级还被献给了东吴,刘备是忠义挂在嘴边的,不大脸上挂不住;三是刘备胜仗打多了,过于自信,也想借机灭了东吴。
为什么刘备在征讨东吴时候会惨败那?结局其实早注定,原因如下:
1 道义上输了,当时篡汉的是曹丕,不是孙权,刘备继汉统,应该伐曹丕才对。道义上输了第一招。
2 诸葛亮、赵云等重要将领都不想打,蜀兵对东吴之地多有不适应,所以人心不齐 。加上关张两位猛将都挂了,魏延马超,谋士法正都无法参战,诸葛先生在守家,更是人手不足;
3 东吴取了荆州,实力上已经超过刘备,刘备既要打东吴,又要看家,必须有足够部队留守蜀地,兵力不占优势;
4 一个是主动打人家叫侵略,一个是保家卫国,你说哪个更拼命。加上刘备不懂兵法深入重地,吴人在本土作战,地利上也输了;
5 吕蒙不行了,刘备本以为孙权部下无人了,岂知东吴能人辈出,一个陆逊够厉害。
上述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不败才怪。
说到对三国形式的影响,我觉得不会有太大变数。刘备孙权两个政党必有一战,早晚的事。次战有三个直接影响:
1 刘备清醒点了,回蜀修养吧,好在蜀地易守难攻;
2 孙权实力大增,反过来三国之势更加稳固,要得天下肯定不会先打刘备,首先必须是魏吴之争;
3 魏国隔岸观火虽好,但对东吴的实力了解后,也是发愁啊,刘备这次就相当搞了个火力侦查,影响了魏国接下来的军事策略。
白白说史
刘备不伐吴,三国还是三国,总体大势不会变的。
刘备伐吴,惨败与夷陵,彻底奠定三国形势,这只是让三国的趋势明朗化,或者说让三国分立的形势提前到来了。
为何这么说呢?除去伐吴,刘备集团在此之前的两个行为其实已经埋下了三国分立的基础。
一、关羽失荆州,刘备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
且不说荆州的战略地位,刘备能够夺取益州,也是以荆州为支撑的。
可以说荆州是刘备的大本营,丢了荆州,使得他麾下的很多人马成为“游子”,使得荆州系官员人心大动,刘备的统治基础濒临坍塌。
所以刘备必须要夺回荆州,这也是绝大多数官员支持他伐吴的原因。
失去了荆州,刘备图谋天下的大业基本落空,魏、吴堵在狭隘的四川盆地,割据有余,争天下不足。
二、称帝过早,使得匡扶汉室成为虚伪口号
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期,是刘备集团最巅峰的时刻,也是刘备威望最空前的时刻。
这时候,那些心念汉室的人,真把刘备视为最后的希望。
但是刘备在曹丕称帝不久,也就称帝自立,操之过急。
刘备最佳的选择是等待时机,利用汉中王的身份来招揽各方心念汉室的人士。
虽然他是以汉献帝遭到杀害为借口,称帝,但是在北方知道内情的人看来,刘备暴露的他称帝的丑陋一面,所谓的匡扶汉室只是他虚伪的口号。
古代十分讲究谱系,刘备所谓的中山靖王后裔的身份,根本也不住人,北方的很多世族大家也都看不起这样的身份。
别说他可能不是,就是也早家道中落,世族大家瞧不起十分正常。
而刘备称帝,那些忠心汉室的人并不一定认同刘备的汉政权。
这一点孙权就灵活多了,先称王,最后称帝,期间因为刘备伐吴立刻向曹魏靠拢。
虽然刘备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急着称帝,但是他其实可以学习曹操的,让儿子去这么干。
所以刘备不伐吴,也改变不了三国趋势。
不过蜀汉集团内的人才可能不至于最差,毕竟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大量种子人才。
微史春秋
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他还有两种选择,静观其变和北伐曹魏,不过这两种选择都更加不符合他的利益。我仔细考虑后,觉得刘备不可能不征伐东吴。
一、静观其变
也就是说刘备在孙权杀死关羽,抢去了荆州之后,装没事人,装鸵鸟。这个是不可能的。
荆州是刘备的战略根据地,是重要的粮仓、兵源来源地和北伐的两大支撑点之一。荆州到了孙权手里,孙权力量一下子壮大了好多,刘备的力量一下子削弱了很多,此消彼长,刘备不可能坐视不管。
二、北伐曹丕
孙权夺取荆州,杀死关羽,孙刘联盟已经破裂,就算刘备装大度,说没事,咱还是大舅哥和妹夫的关系,还是好朋友,那么孙权会这样想吗?
所以,就算刘备自己去北伐,孙权绝对不会同时攻打曹魏,他最大的可能性是坐山观虎斗,看着刘备和曹丕拼命,谁快输了,孙权就会趁虚而入,去攻打快输的一方,去夺地盘;或者联合快输的一方,重新形成三国鼎立的模式。不管怎么样,在刘备北伐中原的初期,孙权绝对不会支持刘备的。他会开心的跳起来。
刘备在孙权刚刚杀死关羽、夺取荆州的时候,就放下孙权不打,去打曹丕,两面作战,那简直是疯了,傻了。
所以,刘备不会放着孙权不打,去单独攻打曹魏。
三、攻打东吴是刘备最好的选择,虽然打输了,但是如果打赢了呢?
刘备攻打东吴,道义上为了义气,利益上是抢回荆州,甚至吞并东吴。
因为刘备输了,所以千百年来,大家都说刘备不应该打东吴,但是如果刘备重新夺回了荆州呢?如果刘备灭了东吴呢?大家还会说刘备错了吗?
再说,孙刘联盟破裂在先,孙权杀关羽夺荆州在先,让刘备当鸵鸟,那么刘备和五虎将都一天天的在衰老,如果全都死了,蜀国的灭亡是必然的。
刘备肯定是思前想后,考虑再三,只有打东吴最符合他的利益。
三国里面,最不能等的就是蜀国,曹魏和孙吴都可以据险而守,都可以静观其变,只有西蜀等不起。刘备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去争夺天下,诸葛亮活着,一定要去北伐,这是西蜀的宿命。
陈健4396
也不会怎么样,结局是一样的
蜀国国势转弱的地方,不在于刘备伐吴,而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环节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于综合国力,因为打仗是需要损耗粮食、兵器和人员伤亡。当时秦为何能统一,就是有着大片的土地,人口、粮食供应能力。当然,还有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制度。
在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蜀一直处于最弱的一方。即使占了荆州五郡时候。他的实力依然不是最强的,只因为关羽的战斗力被过于神话,看起来好像很牛逼哄哄。最后被吕蒙从打败,虽然,有内部出了叛徒的原因,但多数时候还是关羽自己处理不当造成的。
01
当失去了荆州以后,我们看一下三国国力的排名。
最强大的是魏,其次是吴,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领土来比较的话,
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 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
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 拿人口来比较的话,蜀当时的人口有28万户、94万人(《蜀书·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
吴当时的人口有52.3万户、230万人(《吴书·三嗣主传》裴注引《晋阳秋》); 与蜀吴相比,魏的人口有66万户、443万人(此数字是从《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中记载的魏灭蜀时的总人口中减去前述蜀的人口得来的)。吴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吴的一半。
02
刘备称帝已经失去人心
刘备称帝,内部很多人是反对的,有黄权等一些过去曾极力反对迎备入蜀的刘璋旧部,他们支持刘备即位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费诗更是公然表示反对,认为即位时期尚早。
虽说刘备是汉室后裔,但刘备的家系是在系谱上都找不到的旁系的旁系,刘备急于称帝实际上暴露了他嘴上高喊要复兴汉室,内心却只想当皇帝的本来面目。刘备的即位使魏国那些对汉朝仍然追慕不忘的人也大失所望,刘备因此也失去了不少人心。
本来刘备靠着人心起家,现在失去人心后,本身的优势顿时减掉一半。
03
刘备伐吴只是像穷人赌钱那样,输了最后的赌注
刘备为什么一意孤行不顾周围反对坚持要东征伐吴,一般人都认为是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而且在将要出征之前,三弟张飞又被暗杀,而且暗杀张飞的人,又投奔了孙权,这就更增加了刘备对孙权的仇恨。
不过很难想象,仅这两条理由,就能让刘备变得那么固执,似乎不太符合逻辑。应该这么理解,对于刘备而言,荆州可以说是他起这的地方,他的很多老部下也都是在荆州时就跟随他的,所以刘备很有可能是陷入了一种强迫症之中,那就是无论如何要夺回荆州。
但是,刘备伐吴,被陆逊一把火烧了连营,兵力损失过关。
如同一个学习成绩本来就差的同学,再把脑子摔外了,无论后期诸葛亮如何发展、保养,与其他两国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
所以,即使刘备如果不征伐东吴,也无法改变现状,除非 是魏、吴两国内部发生动乱,或出现昏君、庸君。最多是多撑几年了不起了。
国内ERP专题
引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这场战役刘备打的十分艰难,艰难程度几乎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汉中之战历经两年,最终以曹操主动撤出汉中而结束。
刘备为了庆祝胜利,分封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四大将军。关羽不满封黄忠为将,抱怨道“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抱怨之余,关羽还来可点实际行动,发动了樊襄之战。东吴吕蒙趁荆州空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败走麦城。
刘备为报关羽荆州之仇,发动夷陵之战,征伐东吴,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白帝城。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由此急痛攻心,病逝白帝城。刘备的逝世,使刚刚建立的蜀国集团摇摇欲坠,还好诸葛亮力挽狂澜,挽回了局面。
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三国走势会如何呢?小童认为刘备不征伐东吴,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打破,各自势力变化可能会有所不同,下面从魏蜀吴三个角度各自分析。
一、魏,提前伐吴
曹丕在曹操征战一生的基础上建立的魏国。曹丕即位后,急需对内树立威望,所以需要对外发动征战。曹丕征战的对象有三个:
①北方游牧民族;
②江东孙权;
③川蜀刘备。
北方游牧民族:
在夷陵之战以前,曹丕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三国志》:从前西戎各国臣服,氐族、羌族来朝称臣
江东孙权:
在夷陵之战以前,孙权预料到刘备会报复,为防备魏蜀两线用兵,提前向曹丕称臣。对曹丕而言,多年的宿敌称臣,也是一种功绩。曹丕选择暂停向东吴用兵,原因为一方面孙权向曹丕称臣,另一方面曹丕也是再持观望态度。
《三国志》: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川蜀刘备:
川蜀之地,易守难攻。征战刘备两条路,一走秦川,征汉中;二出樊襄,走荆州南郡。
①一走秦川,征汉中
当年曹操跟刘备争夺汉中时,将汉中称为“鸡肋”,最终曹操不得于放弃食之无味的汉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曹丕深刻吸取父亲曹操得教训,在实力上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去尝试蜀道的艰难,发兵汉中!
②二出樊襄,走荆州南郡
南郡是荆州的门户,曹丕欲征刘备,还可以从荆州下手,可惜荆州已不属于刘备,曹丕走荆州伐蜀这条路被孙权所截,此路不通。
曹丕想攻刘备,苦于无路。
曹丕有征战之心,无奈无征战时机,只能选择静观其变。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曹丕急于开疆拓土、树立威望,征战的对象首选便是孙权。历史上曹丕曾三次伐吴,若无刘备征伐东吴,曹丕伐吴肯定会提前。
二、蜀,北伐提前
刘备征伐东吴,对蜀国的影响有:
①刘备兵败,蜀国损兵折将
②刘备病逝,蜀国内部人心不稳。
③刘备病逝,蜀南地区发生了小规模的暴乱。
④诸葛亮平定暴乱,恢复国力,多年后才北伐曹魏。
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蜀国就不会出现以上的局面。蜀国可能有以下两种发展趋势:
①北伐曹魏
“匡扶汉室”,是刘备扛了一生的大旗。如果没有夷陵之战,刘备不死,蜀国国力尚在,北伐曹魏是必然的选择。倘若诸葛亮坐镇后方,刘备带兵北伐,能否克复中原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决不会像诸葛亮北伐那么艰难!
②征伐东吴
由于孙权偷袭荆州,导致孙刘联盟破裂。荆州做为刘备的战略要地,在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就已经确定了下来。因此刘备伐吴,于私可报关羽之仇,于公可夺回要地荆州,所以刘备伐吴也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没有刘备的夷陵之战,蜀国北伐曹魏将会提前。刘备静观其变,适时征伐东吴,蜀国国运必将另当别论。
三、吴,伺机而动
夷陵之战,给刘备造成了致命打击,却没有给孙权带来多大负面影响,孙权占据荆州的事实没有改变。如果没有夷陵之战,孙权可能继续在荆州做文章。
首先来看看引起夷陵之战的原因——孙权偷袭荆州。孙权偷袭荆州目的有三:
①全据长江;
②越荆州南郡,便于北伐曹魏;
③以荆州为跳板,可进刘备益州。
如果刘备没有征伐孙权,孙权会伺机而动,在荆州上做以下文章:
①合肥作为孙权北伐的突破口,曾发动五次合肥之战,可惜的是每次都无功而返。孙权占据了荆州以后,孙权北伐的路上又多了一个突破口。所以如果没有刘备的夷陵之战,孙权可能会伺机而动,兵出荆州,北伐曹魏樊襄。
②孙权偷袭荆州,杀害关羽,孙刘联盟已经破坏。因此即使刘备不征伐东吴,孙权也会伺机而动,兵出荆州,征伐蜀国益州。
总结
孙权有长江之险;刘备有蜀道的天然屏障;曹丕占据北方,国富民强。刘备伐不伐东吴,三足鼎立的基础斗没有变,所以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改变。
虽然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改变,但三国此长彼消的形势还会持续发展下去,三国出现对峙的稳定局面可能会推迟。
童眼看世界0
关羽被杀之后,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东征,想要夺回荆州,最终却失败了,间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张飞的性命。如果刘备没有讨伐孙权,结局会是如何呢?
首先刘备打孙权并不一定是因为关羽被杀,毕竟刘备东征距离关羽被杀已经快两年了,而诸葛亮阻止刘备东征也很可能是演义中杜撰的。
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这样的,经过数年的经营,刘备认为自己可以有和孙权一战的实力了,打算夺回荆州,因此才出兵东征。毕竟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弱肉强食,有实力了就要去攻打别人,才能夺取更多的资源。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回到题目中的假设,如果刘备没有讨伐东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刘备和张飞不用死这么早,刘备在西蜀积攒的部队也不会什么有损失。
那么刘备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继续卧薪尝胆这两条路了。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刘备不讨伐东吴,孙权会不会归还荆州?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荆州,刘备就可以两路大军北伐。
当时曹操已经死了,如果孙刘两家可以像之前一样共同讨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再赶上司马懿被曹魏的内部打压,曹丕手下拿不出什么领兵的将军,而刘备这边还有张飞、黄忠、赵云,再加上诸葛亮,基本上还是刘备巅峰时期的阵容。
再看孙权。当时孙权手下和曹丕一样,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黄盖、程普、甘宁、凌统都先后病死。打下荆州的吕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鲁肃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还是孙权和吕蒙在打荆州之前发掘出来的。
所以说,当时的刘备看见这种局面有点膨胀也是正常的。不过当时的吴蜀联盟已经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实上当时的刘备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不打等过两年赵云、黄忠老了,蜀汉的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孙权,那么一定会打曹丕,而且还是刘备独自对抗曹丕。
结果显而易见,就算前期有优势,北方兵多地广,完全能耗死刘备,刘备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荆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来的地盘,刘备也守不住,最后只能退回汉中。
安优
刘备是否征伐东吴,其实这对于当时的三国大势来说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只不过是起到了一点加速的作用罢了。
因为在此之前的几件事情其实就已经奠定了三国的大势走向。
1、关羽大意失荆州
其实在魏、蜀、吴三方当中,蜀汉一直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五郡,实力可谓大增,但就算如此他的实力依然不是最强的。
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致使蜀汉失去了最重要的地盘。而刘备之所以能够夺取益州,就是以荆州为支撑地的。
可以说荆州已经成为了刘备的大本营,这大本营都丢了,下面的人肯定会心慌。
再者,当时的荆州不仅仅是诸葛亮所说的联吴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据,更是逐渐成为了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汇聚点。
如此一说,更显荆州之重要。所以,当刘备提出要夺回荆州时,手底下的大多数官员都是支持他的。
2、过早称帝
今天来看,刘备称帝这一点是他所做最不明智的决定。
虽说刘备是汉室后裔,但其家一系实在是与正统皇室相隔太远了,早已不知是多少个旁支的旁支了。
虽说刘备称帝是在汉献帝被杀之后,但也暴露了他想称帝的本来面目,而嘴上高喊的复兴汉室只不过是口号罢了。
刘备称帝时有许多人反对,认为时机尚早。但刘备没有听劝,依然坚决称帝,使许多人心寒,特别是那些以他为复兴汉室之希望的人,因此失去了不少人心。
曹操是最精明的一个人,拥有着帝王的地位和权利但就是坚决不称帝,而是安排好一切,让其儿子称帝。刘备完全可以学他,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去做。
一场赌注,加速了三国局势的发展
人们一直觉得刘备攻打东吴理由有三:一、关羽的死,东吴是主凶;二、张飞的死,主凶投奔东吴;三、夺回荆州,这是他的大本营。
正是这些,让刘备不顾一切的攻打东吴。谁知,东吴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着刘备去呢。
最后,被陆逊一把火烧的几近全军覆没,蜀汉失去了大量的人才。从此,蜀汉成为三方中最弱的势力,后期无论诸葛亮怎么发展也无法提高其实力。
樾檬侃历史
刘备征伐吴国与不征伐吴国结果都是一样
蜀国在三国时期是地处偏远的芒荒之地,蜀国多山仅仅是四川盆地是平原地区更多靠近少数民族边疆地带,复杂的民族问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维持国家安定,再聚集能力去逐鹿中原实在是勉为其难。诸葛亮在隆中对已经分析的十分透彻,三分天下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打破格局,刘备的战略是建立以蜀国为基地的国家基本框架再谋发展。也就是说刘备的蜀国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如果魏国出现重大国家事件出现分裂也许蜀国就有机会问鼎中原,没有机会蜀国只能偏安一隅与魏国和吴国形成对峙之势。
西非太守
导语:
东汉末年,汉室昏庸,先有十常侍乱政,后有董卓弄权,天下有能之士纷纷揭竿自立,起先以冀州袁本初最为势大,后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至此北方以曹操最强;孙氏家族雄踞江东,已历三代;刘备先与孙权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后夺取益州千里。从此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而后,刘备自领兵于益州,派心腹大将关羽率精兵屯于荆州,结果吕蒙白衣渡江、夜袭荆州,致荆州丧失,关羽身首分离。于是刘备一怒之下率大军讨伐东吴,最后惨败,在白帝城托孤孔明。
如果刘备不讨伐东吴,那他也就不会大败,不败也就不会亡,三国能否会有新的形势?
01孙刘联盟之间的诸多矛盾
孙刘联盟即孙权与刘备的联盟,主要目的是为了抵抗实力最强大的曹操,而孙刘联盟与曹操交手的最经典战役就是“赤壁之战”了。
在赤壁之后,刘备占据荆襄五郡,后又以庞统之计攻取了益州,从刘备攻取益州起,孙刘联盟之间的矛盾便逐渐浮出水面,直到彻底分裂。
1、矛盾之一:胜利成果分配不均
赤壁之战最大的胜利成果便是荆州的分配。
赤壁之战中,在兵力上:刘备势力出兵约两万人,而孙权势力出兵三万人;在势力上:孙氏家族三代盘踞江东,深得人心,而刘备没有根基,如浮萍般四处飘零。
由此可见,在赤壁一战中,孙权一方出的力比刘备是要大的。
但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南方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外加江夏一部分;而曹操仍占据了北方的南阳、襄阳、南乡,再加江夏一部分;出力最多的孙权只占据南郡和江夏一小部分。(东汉时荆州本只有七郡,在三国时期划为了九郡,多出襄阳、南乡、武陵三郡)
后来刘备向东吴方面借取南郡之地,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由来。此后刘备占据五郡和江夏的一部分,而出力最多的东吴只占据江夏一部分,由此生起矛盾。
2、矛盾之二:刘备方面攻取了益州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了益州千里,对于此事,东吴方面是有很大不满的。
在210年(建安二十一年),周瑜就有意攻取益州,只是因周瑜突然病卒,此事才暂时未提。
《三国志·周瑜传》:(周瑜)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认为曹操虽败,但实力仍旧是三者中最强的,所以他们要趁曹操刚刚败退,携大胜之势攻占益州,然后吞并张鲁,如此就有进军中原的机会。
不过周郎的计划没有实现就病卒了,而之后刘备却夺取了益州,且这件事情是不通过孙刘联军的,而后东吴方面屡次向刘备讨还荆州却不得,因此怀恨在心。
但这只是矛盾所在,不至于使两方放弃合作,后面发生的一些事情才是导致联盟分裂的主要原因。
02从一方压力变成来自于两方的压力,孙权的自救之路
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强盛的一段时期就是占据荆州和益州的一段时期。
当时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主要军师,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主要将领,又打败曹操占据汉中,风头一时无二。
而孙权在合肥一战中被曹军打败,差点连自己姓名也交代在了那里,张辽也于此战威震逍遥津。所以东吴势力看着刘备势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自方却屡次战败,孙权的心中对刘备开始恐惧。
于是在公元215年,东吴趁关羽攻取襄樊之际,派吕蒙暗袭荆州,杀害关羽。
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在此之前,孙权曾意图与关羽联姻以维护联盟稳固,而关羽却以“虎女焉得嫁犬子”之由将东吴使臣轰了出去,因此孙权更是怀恨在心。
03刘备讨伐东吴的几点原因
刘备伐吴绝非仅仅因为关羽战死的原因:
- 荆州之失:如果荆州还在,刘备可以益州为大后方,以汉中、荆州为前线,进可攻取魏吴、退可固守西川,所以荆州一失,益州方面积攒下的优势就荡然无存,因此刘备决心伐吴。
- 攻取东吴,与曹魏形成南北对歭的局面:荆州之失让一直顺风顺水的刘备感到危机,孙权在一旁如如鲠在喉,所以刘备决心一举攻取江东,然后与曹操形成南北对歭局面,以此决定天下归属。
- 孙权成为吴王,从大义方面,刘备需要讨伐他:刘备一直号召的就是“汉贼不两立”,但是一直以来的盟友却成为了吴王,这是刘备所不能忍的,所以他有必要讨伐孙权。
但刘备最后失败了,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守将陆逊大败,从此蜀汉势力出现转折点,由盛转衰。
(陆逊)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结语:刘备若是不攻吴,局势走向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当是时,曹操占据北方,兵多将广,又实行屯田,所以府库充盈;孙权占据东吴,已历三代,得江东百姓拥护;而刘备占据荆益,在军事上常常主动出击,多次大败曹军。
然而在荆州被夺以后,一切都变了,刘备伐吴失败,蜀汉势力开始由盛转衰。
如果刘备不伐吴,是否能改变走势?
在我看来并不能,因为在当时曹操的实力仍然是最强大的,但凭孙刘一方力量是决计胜不过曹操的。
而东吴夺取荆州已成定局,刘备自然与江东貌合神离,联盟也名存实亡。只待蜀国的老臣逝亡之后,就再也无人能抵抗来自魏国的打击。
無古無今
若刘备忍下愤怒不去义伐东吴,三国结局会不会改变?答案很明显
在三国时期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兄弟的兄弟义气,当初关云长被孙吴暗算,被斩杀于荆州之地,刘玄德为了给义弟报仇举全国兵力征讨东吴,最开始的时候孙权数次求和但是怒火正旺的刘玄德拒绝了这个提议,结果到战争后期他被东吴新任大都督陆伯言击败,损失了大批良将谋臣自己也郁郁而终。很多人回想如果没有这场战争,那么三国的结局会不会和现在的历史不同,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暗按照当初诸葛亮隆中对所图谋的天下大势,荆州应该被刘玄德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当时当时的孙吴为了夺取荆州三郡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东吴和曹魏联系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刘玄德对东吴的威胁太大。于是孙权为了遏制当时刘玄德势力不断壮大的势力发展趋势,才派吕蒙去讨伐关云长,所以当时的孙刘联盟已经变得不再像赤壁之战的时候那样可靠已经无法对曹魏形成以前那样大的威胁。
刘玄德在与东吴作战的时候虽然大败而归,但是当时蜀汉的名将,像五虎上将中在世的诸位猛将的去世,大都不是死在了与东吴作战的时候。而是因为年龄大了而去世,哪怕是不与东吴打这一场仗刘玄德的蜀汉。还是没办法弥补后期没有独当一面大将的尴尬局面。而兵力上一个蜀汉能养活的军队就那么多,虽然在与东吴的这场战争中蜀军死伤众多,可是等到五年过后诸葛亮领军开始北伐的时候蜀汉的军力也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可诸葛亮北伐却没有成功,自己也死在了北伐的途中。
所以说若当时“刘备忍下愤怒不去义伐东吴,三国结局会不会改变?”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明显,三国最终的结局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对此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