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果甲午海战后,大清拒绝赔偿,把钱用在购买军火,会怎么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不是拒绝对的事。关键是当时执政者思想意识和西方强大的工业化现状不匹配,就是不了解对手。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的大清皇帝意识估计还停留在铁马金戈时代。别人工业革命已经到了自动炮火,动力基本上可以达到内燃机的水平。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当时是大清一直采用的是愚民政策,骨子里信神信鬼信风水,更是信人,只是不信自己。以为赔点钱就可以息事宁人。


华夏百年


很多人搞错了一个问题,认为在《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就有这笔钱了。实际上不仅这笔赔款全部是战后向列强借款所得,就是甲午战争的军费,很大一部分也是借款所得。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战事不断,可谓真正的内忧外患。战争是烧钱的,因此到甲午战争爆发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战前李鸿章为了备战,希望户部能拨款2、300万两用于购买军械,结果户部最后只拼凑出了18万两白银。

为了筹措军费,户部也是绞尽脑汁,除了让地方督抚把库银上缴外,还通过临时增加盐茶税、商铺捐输等方式筹款。最后实在不够,又向汇丰银行借款28653961两,勉强筹措了6009万两白银充当军费。到《马关条约》签订时,这笔军费已经用掉了4465万两,只剩下1654万两。

所以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为了支付2亿两军费赔款和之后的3000万两赎辽费,清政府只能再次大举借债。不过因为这笔钱数额过大,借款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自签约以后,清政府陆续和英、法、俄、德等国借款,自1895年10月31日借到第一笔钱开始,直到到1898年5月7日,前后历时两年半才算把赔款交清。

很显然,打仗的时候日本可不会来个暂停,等清政府去借钱再来打。所以要继续打,清政府就只能靠剩下的1654万两,或者继续向汇丰银行借款。

且不说在清政府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汇丰银行会不会继续借款或者能借多少,即使愿意借,因为清政府自身军工业薄弱,要想继续打下去只能向海外购买。然而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后,日本已经完全掌握了制海权。清政府即使买到了武器,也很难运回国内,半路都得当了日本的战利品。

所以想靠买武器来继续打下去是不大可能的,慈禧唯一的选择是迁都西安,然后放权给地方督抚组建民团袭扰日军。不过这会造成地方势力加强,在政治上对慈禧来说威胁比日本入侵还大,因此只能选择投降。


不沉的经远


拒绝赔偿?你疯了吧?

当时的人们也不是没想过拒绝赔偿这回事。

拒绝赔偿的后果,你考虑过么?

如果人家再来一仗,再输了,人家要的可不就是现在这点东西了,可能是整个中国,可能是彻底结束清政府的命!

他清政府敢赌么?不敢!

试问,让你拿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去赌博,你敢赌么?除了二杆子,大傻子,一般正常人都不会。

其实,当时的日本也无力再接着开第二仗了。

但是清政府就是不敢赌,日本也猜清政府不敢赌。

即使清政府当时能一下拿的出这么多钱,一下都能买了军火,清政府也不敢赌。

更何况,这笔钱,清政府后来是分期付款的。说明他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用这些钱买军火的想法也就不现实了。

再说,有钱就一定买的到军火么?即使买的到,就一定能赢么?即使能赢,就一定能快速拥有么?说不定,你还在买军火呢,人家就把你团灭了。

所以,清政府拒绝赔偿买军火,这是只有二杆子和大傻子才会做出的事,正常人谁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啊!



茅汇


实际上,赔偿与否对清政府的财力影响不大,八国联军之后清政府还有余力重新编练新军,全世界购买战列舰巡洋舰准备重组一支对日本海军有压倒性优势的舰队,更不要说只是甲午战争之后还没有背上巨债的清王朝了。

当时清政府用巨额军舰军火订单逼迫英德法俄的造船厂放弃了日本订单,并且引诱四国政府和资本家对日本下了通碟,在订单交付完毕以前不许日本发动对清战争(敢影响几位老大赚钱,弄死你)。如果清王朝早点发现金钱的威力,甲午战争可能都打不起来,英德法俄联手保证清王朝独立都有可能,就和今天的沙特王国一样,毕竟人傻钱多的主顾不好找(来,大不列颠和德意志,我给你们一人5000万英镑订单,但是如果我打败了我就没钱付了,那我估计日本海军会被英德围殴,毕竟这笔钱都够英国海军造半个舰队了,再从法国借点高利贷,附加条款就是我挂了就不还了,然后俄国是听法国的)

回到正题,假如清王朝坚决不赔款,其实日本也拿清朝没辙,顶多就是占几块沿海的地(这还会被几大列强给强制退出,他们都把势力范围瓜分好了,日本当时在他们眼里可是屁都不算,也敢来抢食?!!)

因为日本的陆军当时很小,满编才10几万人,因为钱都拿去搞海军了,打败清朝容易,想消灭清朝,或者哪怕打出抗日战争开始的局面都不可能。除非各个开高达,否则死光了都做不到。

而且日本开战的军费是靠在英国发行债券得来的,利息我记得要高于7%,而且就一年期,如果拖一年还拿不到赔款,英国爸爸的钱又不敢不还,那就要拿连续2年的全部政府收入去还债了,分分钟政府自己就崩溃了。所以才有兴亡在此一战好的说法,也的确是实情。

ps:个人看法,辛亥革命客观上保证了日本对中国的优势。看看孙在日本的好友都是什么玩意,日本情报机构的各级头目,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了。当然,这个不是说革命不对,清王朝的确应该早点推翻,只是因此便宜了日本人。否则重新组建后的舰队虽然没法保证打垮日本(因为清朝太腐朽了,有了好武器也未必有用,这个可以参考沙特军队,用天顶星武器都没打赢光脚的游击队),但是光这个军备竞赛的财政压力就能导致日本的现代化拖延十年以上。


闲庭晓筑民宿龙大叔


甲午战败,是整个国家意志和执行力的全面失败,是生产力和制度彻底落后的结果。

北洋水师额定的经费是每年200万两,清政府从上到下都缺钱,北洋水师每年只能收到100万两左右。同时期的日本在干什么呢?

战争爆发前两个月,日本已经列支了合计6000万日元的特别预算应对可能爆发的战争,并且随后还在国内发售国债筹集更多的军费。而这时候,李鸿章磨破了嘴皮才从户部要到了150万两,还不能马上递解。由于国内筹款速度过慢且数额不足,支撑中方打完甲午战争的是1894年11月和1895年2月汇丰银行的两笔合计2800万两的借款。论烧钱,老李他还真烧不过日本。

在1894年战争爆发前,日本就向英国订购了两条12500吨的战列舰富士和八岛准备未来与中国的战争。相比铁甲舰定远镇远,这是划时代、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前无畏舰。只不过日本也没想到战争这么快爆发,这两条战列舰最终参加了日俄战争。颐和园的建造费用,不过买一条富士级外加剩点钱买炮弹。而在富士和八岛交付的1897年,日本又向英国订购了排水量更大(15000吨)、装甲材料更好(哈维镍钢)、火力更强(40倍径主炮)的三条战列舰敷岛、初濑、朝日。

日本的军费开支是个加速增长的过程,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海军军费已经占到政府预算的10%到15%,购买新武器新军舰的手笔远不是北洋水师能比的。而到日俄战争前,日本光是向欧洲购买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就花掉了上千万英镑。而且这只是买船的钱,只是军费的一部分。

而相比欧洲强国,日本当时的海军规模其实还是不大的。在工业革命后列强的巨大军费面前,清政府购买武器,简直就是。。。


孙仲谋l


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既然题主想要假设一下那么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984年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并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未中心的“大陆政策”开始逐步积蓄力量。

甲午战争的起因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开始向大清求救,此时日本也借此出兵,并突然自己大清军队,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为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割台湾,澎湖给日本等等…使得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巨大财富!

假设我们选择另一种方式呢

那么如果大清可以向日俄战争中沙俄一样,要打就打拒绝赔偿呢?

先来看看日本当时什么样

日本近代以来一直和大清一样闭关锁国,明治维新后才开始高速发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国内资源匮乏市场有限,等到甲午战争时期其实并没有多少财力物力来支持这场战役,所以日本非常清楚此战只能速战不可久拖,否则将导致国库空虚,难以为继大清没夸自己先败的局面!

假设结果可行

日本急需尽快结束战争但大清不知,看到日军凶悍结果先想到的不是怎么战而是怎么和,如果大清死战不和日军必败,即使军事力量强于大清国内也支持不起。何况如果当时的清朝真的斗其狠来,虽然打不过英法打日本还是可以一试的,然而可惜……,当然如果大清可以向沙俄一样,谈可以,赔钱一份都没有,直接拖下去,日本必然主动找大清和谈,其结果就是在国土上多得点好处,朝鲜不在归大清所管,台湾割让,如果日本还想从中国在捞一点好处无非多开几个口岸什么,再多列强也不答应了,在大清的利益可不是只有一家。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日本不依不饶,大清绝地反击,日本国库空虚难以为继主动退去,大清获胜,日本继续在本岛做着他的大国梦,当然如果,可惜没有如果……

结语

如果甲午战争大清拒绝了赔偿日本,而是购买武器,那么最终结果大清必然胜利,可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只是靠武器装备就可以,大清的失败更多出自于内部和腐朽的政治制度,否则即使甲午战争大清没有失败 日本依旧会寻找下一次机会或者下下次。


外太空的首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继续腐败无能,落后于世界很多了,已经丧失了士气和国力,这时候西方列强侵占中国,瓜分中国成为了一种浪潮,到了1894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在英国人的帮狗吃屎的大力帮助下,完成了工业革命,日本鬼子已经强大起来了,无论是舰船还是配备的火炮,都强于北洋水师,清朝的船大速度慢,北洋水师平均10.2节,日本鬼子海军14.5节,日本舰队的火力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从实力上来说,日本海军打北洋水师错错有余,北洋水师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光绪主战,慈禧、李鸿章以及整个大清朝的“有识之士”都主战,日本发动进攻后,于是清政府向朝鲜增兵,中日双方开战。

日本发动战争可以说是蓄谋已久,在甲午战争推进到一半的时候,也可以说败了一半的时候,慈禧和李鸿章都看到了甲午战争的败局,因此都转向主和,想要快点结束战斗。最高层都这样想了,这仗还怎么打呀?

甲午战争清朝都已经败的无力再做抵抗。整个北洋水师都是一群不会水的旱鸭子淮军在主政,再加上购买的船炮都是一些垃圾,所有的条件都不具备打这场战争。

然而,比海战更惨烈的是陆战,从朝鲜半岛打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清军先后投入六十三万兵力,被日本打的那叫一个溃不成军,丢盔弃甲,很多士兵是从鸭绿江边一直逃回北京的。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战死1100多人,病死1.2万人,你说这个伤亡人数日本会打不下去?

所以,这场战争对于清政府来说,根本就没有死不投降,拒不赔款而把赔偿的钱用来买军火的可能,只能说,再打下去,中日双方的不确定性太多,当然,先倒下去的那个一定是清政府,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健康中国1965


还是避免不了失败,俗话说得好买不如租,租不如造,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一味地购买别人国家东西,很容易被卡脖子,人性都是自私的,无利不起早,没有利益,人家是不会做的,人与人之间如此,那么国与国之间更是一样的,远的不说,就看印度,越南,国家就知道了,


郑小磊5


历史其实没有如果!如果有那也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否则哪有什么满清误我华夏300年!

甲午海战,清廷多年来用巨额军费喂出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地战场,清军先失汉城,后丢平壤,战火绵延至东北本土,旅顺、威海卫等战略要地相继失守。

李鸿章拉扯起来的淮军基本打了个精光,这可是清廷镇压完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剩下的最精锐部队。其余如满蒙八旗、汉军绿营,虽说是国家正规武装,且数量庞大到近乎百万的规模,但八旗早在乾隆年间就已腐朽不能用,绿营兵也在太平天国运动时被打得晕头转向,把他们拉去前线阻击日军,无异于给对手送人头。

战争的结果,表明清廷30多年的洋务运动虚有其表,根本没有形成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不仅海军舰艇、火炮、弹药不能够自给自足,就连陆军的装备也是买买买的万国牌,甚至有些还停留在盔甲、弓箭、腰刀的冷兵器装备阶段。

因而,相当于李鸿章“私人武装”的淮军一经溃败,便可以下定论清廷已经失去了与日军在正面战场作战的能力。

反观日军,联合舰队占据着旅顺港,就等于拥有了整个中国海域的制海权,沿海港口日本军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换句话说,日军可以任意选择登陆地点,或天津、或山东、或舟山、或台湾......

而这些登陆点,清廷最怕的就是天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就是从天津上的岸,随后逼得咸丰皇帝撒腿往承德避暑山庄跑,连老祖宗拿银子堆起来的圆明园,都被英法联军洗劫之后放把火烧成了废墟。

以日本联合舰队的舰炮火力,大沽炮台断然难以守住,接下去日舰只要溯白河而上,立马就能占领北京门户天津,威胁清廷政治中心京畿的安全。到时候慈禧还得和几十年前跟丈夫咸丰跑去承德一样,带着光绪再逃一回。

所以说,清廷若是集中兵力赌上国运再与日本硬碰硬干架,结果很可能是输光老底赔得血本无归。

然而,如果清廷决策层换种思路,下定决心天津、北京甚至整个直隶、关外、山东都统统放弃,坚壁清野不给日军留下任何财物和有用的东西,然后退往湖南、陕西、四川等中后方地区,用空间换时间施展拖延战术,那么中日战争应当会出现另一种不同的状况。

单纯从军事层面看,当时日本国内最高能动员20来万的军队,用来占领北京、直隶基本没什么难度。

但此时的日本,除本土外还占据着整个朝鲜、辽东半岛,如若再抽出兵力驻守北京、直隶,要守住这么大的摊子都会很勉强,更别提向内陆纵深地带扩大战果了。

时间一旦拖得太久形成持久战局面,那么日军的后勤补给和国内战时经济都会出现问题,日本肯定是先被拖垮的一方。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本身就有拼尽全力与清朝赌国运的味道,其目的就是速战速决逼清廷投降媾和,然后以军事实力做恫吓,逼着清廷答应向日本输出割地、赔款、开放国内市场等利益。清廷坚定决心不求和、不谈判,则是日本最不愿意,也是最怕看到结果。

久则生变,长期拖而不决的局面,难保英、美、俄等第三方势力不会干涉介入,别忘了除了军事交锋,中日两国在国际外交上也是斗争激烈。

列强各国眼里盯着本国的在华利益,怎么可能放任日本攻占那么大一块地盘?况且,要是清廷变成流动政府,也不利于履行兑现先前与他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日子一久定然会给日本施加压力。

别的国家先不提,单单沙皇俄国就绝不会坐视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与清朝关外之地。

从康熙年间开始,沙俄便不断试探性地蚕食大兴安岭之外的土地,一百多年下来好不容易等到清朝国力虚弱,怎么可能眼睁睁得看着日本得了这么大的便宜去。

实际上,甲午战争结束后,沙俄立刻填补了先前清廷的角色,在朝鲜半岛和东三省与日本展开了新一轮角逐。

在沙俄的干涉下,日本先是被逼吐出马关条约吞进去的辽东半岛,继而李氏朝鲜也巧妙得利用起沙俄对抗日本,除了琉球群岛、台澎列岛和清廷两亿三千万两的赔款外,日本基本没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为了推到沙俄这头北极熊,日本又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才在日俄战争打败俄国后完全独占朝鲜半岛和南满铁路沿线的关东州。

因此,甲午战争媾和的前提,是清廷怕输得更惨、赔得跟多,日本担心战争继续下去国家经济崩溃,所以双方才心思一致坐到了谈判桌前。

马关谈判期间,发生了日本激进青年刺杀李鸿章事件,使得日本立马做出减少赔款早日促成条约签署的决定。由此可见,日本决策层始终有一层谈判久拖不决和外国势力借机干涉的担心,只可惜清廷没能够好好利用。







点滴见证


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因战争开始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丰岛海战,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政府仓皇迎战,这场战争最后以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告终。甲午战争的战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大清拒绝赔偿,购买大量军火,清政府已经没有能力,上下不一心,总是畏战怯战,我觉得失败也是在时间的长短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