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关于礼,它的确立以及发展,是在奴隶社会晚期的周王朝,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从而推出了礼,礼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更是一种文化,

百家争鸣时期,孔子一直致力于恢复的,便是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他认为,礼仪制度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规则,以及各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基础。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周朝的没落已成定局,各国之间相互交战,注定是不会太平,从而,孔子付诸于一生的理想,也终究难以实现,而古代,身为五礼制度之首的,便是国家的祭祀了,祭祀活动在历朝历代都有,尊孔祭天更是历朝历代君主们所心照不宣的准则,然而,若说起国家的祭祀制度,应该是元朝最具有时代特色了。

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在灭亡南宋之后,元朝就成为了一个,游牧、农耕二元文化影响下的帝国,从而它与传统的汉族王朝有着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诸如在仪式以及祭品的细节上,元朝展现出的,都是一种包含着浓浓的蒙古、汉族两种文化所结合下的多元特征,就好比,汉族王朝的祭天大多数为郊祭,然而,元朝的郊祭是在忽必烈平定天下之后开始出现,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到元仁宗时期,才渐渐地完备,从而开始应用于元朝的祭祀活动中。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一·元朝郊祭

元朝一开始从事的祭天活动,还都是典型的蒙古式的祭天,并不是郊祭,在元朝建立初年,虽然忽必烈定下了郊祭的制度,然而后世子孙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在元宪宗第二年祭天之时,依然只是部分采用了汉地的礼乐,毕竟,长期在马背上打天下的蒙古人,对汉族的这些里约是有些抗拒的,从而只是,浅尝即止,稍稍的体会一下。

1、制度建立

据古籍记载,在中统二年时,曾经举行过一次祭天,那年是忽必烈亲征北方,因祖宗传统,从而必须要进行祭天,意在维护蒙古的习俗,根据《世祖纪》载:五月乙未朔,“以平宋,遣官告天地、祖宗于上都之近郊”。不只是元世祖忽必烈,一些投降的南宋君臣,都曾上表恢复郊祭制度,祖制而不可为,终于,在枢密院以及太后、皇亲以及高官重臣共同的努力下,经历三代君主,直到元文宗时期,郊祭制度终于正式确立。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2、郊祭年表

那郊祭所要祭祀的主要的神仙都是什么呢?郊祭所要祭祀的神位,一般都是自上而下,最上两层,最上层的是为昊天上帝,代表了成吉思汗,第二层共有九位,按照神话传统,分别是五方帝,黑帝,白帝,清帝,凰帝,赤帝,大明夜明天皇大帝,北极等九位,每一位都有着相应的供品,以及神位图,并且都有着使用的年限。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二·元朝时期祭祀太庙的演变

无论是王侯将相,又或是平民百姓,必须要遵守的一项礼法,便是祭祀祖先,并且在皇家,开国皇帝则是后世皇帝所学习的楷模,同样在祭天之后,祭祀太庙也就是祭祀祖先,在祭祀体制中占据着很重的一部分,同样承继了汉蒙两种文化的元朝,他的太庙祭祀形式也是具有特色多样化的。

元朝祭祀祖先的场所,大约为三个:一、太庙,二、影堂,三、烧饭院,在多种文化交融下,可以看出,没有一种祭祀的形式,是纯粹的汉化与纯粹的蒙化,就比如:太庙、影堂等汉地传统祭祀地点,也蕴含了一些游牧文明以及藏族传入佛教的因素,同样,本身属于蒙古文化的烧饭院,在秉持草原传统的情况下,也受到了一定的汉地文化影响,在《经世大典·工典总序·郊庙》有云:祀,国之大事也,故有国者必先立郊庙,而社稷继之。

1、以祭祀为中心

在封建帝制的国家礼制中,最为具有突出地位的便是太庙,,

祭祀太庙,象征着帝国统治权在家族内传递的合法性,同样,太庙也一直是古代历史祭祀祖先的主要场所,在统治中国2000余年的礼仪制度中,太庙具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以及文化底蕴,元朝在统一天下之后,对根植于汉族文化中礼仪制度的太庙,也做了新的改变,也使得元朝时期的太庙深深蕴含着满汉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有着以和为贵的汉文化以及马定江山的游牧文化,然而,经过元朝末年,各地的混战以及人们对于元朝的憎恨,如今对于元朝时期的太庙研究已经无从考证了,只有清初,绘制出的四副元代太庙制图,使得能够从始到终,全面梳理元朝太庙制度,然而,严格的史料以及记载至今没有,也就造成了,如今的人们,对于这个距离现代并不太远的元朝感到陌生。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2、燕京太庙

其实,并不是说在元朝没有统一之前就不祭祀,不论是小农经济为主的汉族,还是这些游牧民族,都有着祭祀祖先的风俗,只不过相比于汉室的太庙祭祀,牧民族祭祀祖先的风俗没有这么复杂,在忽必烈继位后,认为汉族文化博大精深,想要令国家长治久安,则必须要学习汉文化。

从而开始了汉化的道路,在中书省设立组织太庙,同样修建太庙,此后,按汉族的仪式将祭祀祖先改为太庙祭祀,据史料《祭祀志》记载:当时所定的太庙七室之制:皇祖、皇祖妣第一室,皇伯考、伯妣第二室,皇考、皇妣第三室,皇伯考、伯妣第四室,皇伯考、伯妣第五室,皇兄、皇后第六室,皇兄、皇后第七室,凡室以西为上,以次而东。

此后,元朝一直尝试着采用太庙祭祀,即便是生疏抗拒,可依旧按照,组织进行 并且历朝历代的君主们都尝试着对太庙制度进行完善,终于凭借着,三代君主以及能什么的努力太庙制度终于晚上成功在元朝的前期历史以及统治还算是稳定,从而太庙制度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3、大都太庙

之后便是大都太庙,元朝是第一个定都与北京的朝代,同时,他改名为元大都,大都建立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不约而同的都迁往大都,太庙自然也是一样,从而对于大都太庙的建造,修缮等也成为了元朝的重中之重。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三·最具特色的火祀和烧饭祭祀

相比于汉族的太庙祭祀,元朝在统一之前最具特色以及最为常用的祭祀形式,便是烧饭祭祀,这种祭祀的形式主要包括烧饭以及焚烧,用于祭祀祖先,同样,将专门负责烧饭祭祀祖先的管理机构,命名为火祠

1、火祠词义

什么是火祠呢,根据词的含义,火古代行军打仗,总会有火头营,火头营便是专门负责为军队烧饭的,烧饭自然会用到火,从而火的意思就是烧饭做饭,而顾名思义,就是房子的意思。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2、祭祖

元朝一朝终其98年,而它所使用的祭祖制度,是由元世祖忽必烈登基之后建造的,同样在尊重爷爷成吉思汗的基础上,忽必烈思考元朝的政治局面,从而改变了成吉思汗所定下的国家构造,他先将帝国的中心迁往到元大都,改用北方陵园,用于祭祀祖先,元人周伯琦记载:

“国朝岁以七月七日或九日,天子与后素服望祭北方陵园,奠马酒,执事者皆世臣子弟。”北方陵园,即元朝诸帝葬地起辇谷,亦邻真先生考证此地即《秘史》之古连勒古山,与颗颗脑儿、曲雕阿兰相近。

同样,忽必烈在太庙之外也设置了一种火祠,适用于家庙,在这个家庙之中,有着忽必烈家族人的排位,像其他的一些表亲,有资格进太庙,却没有资格进家庙,从而,忽必烈所祭祀的祖先翁衮(也就是汉族的排位),一定有的两个人: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另外一个就是,拖雷,在《射雕英雄传》中,就有拖雷这样的一个人物,是为成吉思汗最为看重的一个儿子。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四·以设立八思巴帝师祭祀为,列举元朝二元化祭祀原因

同样,在元朝的祭祀中,还有着一个特点,那就是将一位少数教义的僧人,例如国家的祭祀范围之中,要知道这是亘古未有的,国家的祭祀:一祭天、二祭祖,这都是符合现实,同样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然而,八思巴帝师祭祀却不被后世的文人所认可,认为它们是行天下之大不讳,更是不尊祖制,然而,无论这些文人怎么说,天下还是帝王说话算,从而,这些文人也只的是将自己的不满,宣泄与文笔之中,而最值得讽刺的是,元仁宗是元朝王杰中最推行儒治的皇帝,然而,八思巴帝师祭祀恰恰是他所创造推行的。

1、祭祀代表人物的个人魅力

八思巴帝师之所以能够得到元朝皇帝如此的推崇,也是有一部分的原因的,儒学的影响在南北朝时期有所松动,因为时局动荡,从而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化发展,再加上佛学的传入,使得一些地方政权十分信仰佛学,对儒学的权威性地位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南北朝时期,虽然被隋文帝杨坚所结束,然而思想与信仰,却不会随着统一而消散,

佛学的影响力愈加深远,在元朝时期,佛学更是除儒学之外的第二大宗教。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而元朝统治者采用儒学却也没有抑制佛学,反而是推崇,而八思巴帝师则是做了以下三点,使得能够得到天下通祀的待遇,这三点就是:

第一八思巴弘传佛教,有助于国家稳定,佛教“去杀胜残、跻生民于仁寿”

第二创造八思巴字,“以资文治之用”。

第三,招抚、统治边疆民族,兵不血刃达到效果。

2、元朝统治者的立场

元朝统治者之所以将八思巴帝师,这位少数教义僧人列入国家祭祀的行列中,也是有其他原因的,第一是佛教的影响力,加之元代的统治者尊崇佛教,在宣政院中,藏传佛教僧人占据着重要的席位,而这也就是它们的提议及推动下做的决策,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元仁宗对于佛教也颇为了解,在很早的时候就曾受过佛教的熏陶,从而对于马上民族的元朝,元仁宗是颇为仁慈的一位,从而他的谥号才会被称为仁。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另一方面,则是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相同的含义,那就是书同文,元朝时期的诏纸公文,所用的国字就八思巴帝师所创造的,同样说元朝的复杂性强,在历史上的汉族王朝,他们所尊的一定是孔子,一定是儒家的正统思想,然而元朝则不同,他没有否定孔子的贡献以及地位,然而,巴斯巴因为具有少数民族的身份。

并且藏蒙文化的亲和度十分高,加之本身原因,元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从而在孔子与八思巴帝师上面,他们更加倾向于八思巴帝师,所以在袁仁宗上位后没多久,文化层面上便刻意将八思巴帝师的高度放到与孔子相同的高度,而继仁宗之后的英宗,更是让八思巴帝师的地位高于孔子,从而开辟出一种具有元朝特色的祭祀。

它不同于汉朝的传统祭祀,可若说他是藏族,蒙古族的祭祀,也不像,翻阅之前的记载,从未有过这种祭祀的内容,也就是说,八思巴帝师是一个多元文化因素,揉和多种文化组合而成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祭祀,它距离汉朝传统祭祀,藏族佛教祭祀以及蒙古传统祭祀,都有着很远的距离,

然而咋一看却发现在八思巴帝师祭祀中,还都有着这三种祭祀的影子,令人琢磨不透。

农耕,游牧二元文化碰撞下的火花:显著时代特色的元朝祭祀文化

而元朝一朝统治98年,,所开辟出的这种祭祀制度,一直是令后世致力于研究,却只得其形不得其神的状态,这也就体现出了这个疆域空前辽阔,并且人权极度不平等的短命王朝所显示出的意识形态独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