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玻璃球遊戲》:矛盾中的和諧關係,最好的平衡方法是終身研習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沒有不被人思考過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嘗試重新思考罷了。——歌德

很多年前,我讀過赫爾曼·黑塞的《玻璃球遊戲》。如今,我已無法記憶整本書的內容,餘留下曾有過的人生思考。

這是作者一生中最重要的鴻篇鉅製,也是他最後的一部長篇小說。自構思到全書問世,赫爾曼·黑塞整整用了十二年,且於194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是的,帶有一絲疑惑的我,毫無顧慮地鑽入《玻璃球遊戲》中窺探作者的精神世界。受好奇心慫恿,既想知道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有著怎樣的思考,又想知道讓作者深覺重要的作品有何特別之處。

《玻璃球遊戲》:矛盾中的和諧關係,最好的平衡方法是終身研習

01

《玻璃球遊戲》與赫爾曼·黑塞

經典書籍《玻璃球遊戲》深藏智慧,融詩歌、格言、傳記、書信等表現手法於一體,又巧妙結合哲學、文學、數學、音樂等藝術精髓於情節之中。

這般巧妙,可以說是“渾然天成”。如此出神入化的創作功力,且要從作者赫爾曼·黑塞的經歷說起。自小就愛好音樂、詩歌和繪畫,對文學有極高追求和沉澱的赫爾曼·黑塞,一生獲獎無數。

左手馮泰納獎,右手歌德獎,直至完成《玻璃球遊戲》的創作之後,憑藉其富有靈感和氣勢的作品,又斬獲諾貝爾文學獎。

創作《玻璃球遊戲》之前,赫爾曼·黑塞早已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世俗經歷,深深感受到兩級分裂的苦痛。他始終徘徊在道德與人性、理智與情感、社會與象牙塔的矛盾之中探尋生命的真諦。

我所理解的《玻璃球遊戲》,我所理解的赫爾曼·黑塞,皆為“悲劇”收場。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所理解的人生,實苦。<strong>它既讓人覺得可期,又讓人覺得可嘆。

猶如頑劣至極的小孩,給了我們期待,又狠狠地給了一巴掌,拍醒了,卻又不忍對一張天真可愛的臉去生氣。這就是赫爾曼·黑塞筆下的人生。

他的作品中帶有理性和感性的衝突之美,是憧憬,是絕望,讀到尾聲仍在憧憬,仍在絕望。即使是悲劇收場,也因其詩歌與音樂的藝術之美,而變得耐人尋味。

《玻璃球遊戲》:矛盾中的和諧關係,最好的平衡方法是終身研習

02

《玻璃球遊戲》和卡斯塔裡

赫爾曼·黑塞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也止於詩歌。《玻璃球遊戲》中的詩歌之美,帶有超強的節奏韻律,似乎想表達一種<strong>人生追求的邏輯。

故事的主人翁克乃西特,自小受到嚴格的精英式教育。後被送到卡斯塔裡學校,汲取東西方文化精髓,刻苦學習玻璃球遊戲藝術,終成為玻璃球遊戲大師和精神王國的領袖。

然,克乃西特的結局並沒有如他的履歷這般輝煌。他在精英學校所受的精神感召,是為後續小說裡所描述的世俗矛盾做足鋪墊。

而當克乃西特離開象牙塔之後,不斷探索和自我實現,內心深處的矛盾也逐漸放大,他開始懷疑精神世界存在的意義。最終,克乃西特決心迴歸世俗世界,卻不幸在一次游泳中溺水身亡。

說起卡斯塔裡,是通讀全書較為享受的環節,就像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代表精神層面的烏托邦學院。克乃西特在精英學院中所接受的精神教育,是很多學者所向往的象牙塔修行體驗,純粹於研究哲學世界的別有洞天。

毋庸置疑,人終究要從精神世界迴歸到現實,世俗是一種存在,更是人的生存藻澤地。精神世界與世俗世界的矛盾關係,不是一道選擇題。兩者同時存在,且作用於人生,我們無從逃避。

克乃西特離開象牙塔之後便是死亡的結局,他並非輸給世俗,若是談生存能力,並不至於無法安然處之。或許,他只是厭倦了務虛的生活罷了。

《玻璃球遊戲》:矛盾中的和諧關係,最好的平衡方法是終身研習

03

《玻璃球遊戲》和人生追求的邏輯

玻璃球遊戲是一種精神,是赫爾曼·黑塞虛構的烏托邦式卡斯塔裡,深化了古希臘傳統精神世界的優越性。簡單來說,就是不接地氣的“理想國”。

克乃西特思想從精神到世俗角度的轉變,緣於少年同窗摯交普林尼奧•特西格諾利,和修道院神父約可布斯。

卡斯塔裡是學者純粹為了研究精神世界而存在的獨立團體,帶有宗教性質。類似於現代的民辦學校,卻又是從各地精選出優質學生來加以培養,可視為精英學院。

這部小說裡沒有世俗的紛紛擾擾,尤為重視精神層面的塑造,學者可從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開始研究。但卡斯塔裡這種不接地氣的學術型經歷,明顯存在不足,學者相當於與世隔絕,與現實生活脫節

普林尼奧•特西格諾利的出現,貫穿克乃西特的人生階段,從少年的相互影響到後來的相互審視,批判精神世界與世俗世界的矛盾。

他的家世顯赫,曾長期資助卡斯塔裡,也因此有了旁聽資格。他對卡斯塔裡的熱愛毋庸置疑,但這不能消除人性根本的存在。長期陶醉於精神世界的養分供給,卡斯塔裡的學者即便學識淵博,也著實是精緻而不實在的。

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很多人的思維裡,唸完大學再步入職場,適應著角色的轉變,又感慨辦公室與象牙塔是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

很多人認為的同學情誼,在職場上轉變為保持距離的戰略關係;曾經覺得萬般皆下品,後來才發現實踐出真知;總追求著自己的目標,慢慢懂得“利人”的道理。

倘若<strong>反過來思考,為步入職場而先拾起象牙塔裡的這塊基石,猶如搭起通往未來之路的橋樑,就更能平衡精神與世俗之間的矛盾關係。我們人生追求的邏輯,是一種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又稱為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思維方式。敢於<strong>“反其道而思之”

由結論往回倒過來思考,自求解回到已知條件,會使問題變得更簡單

《玻璃球遊戲》:矛盾中的和諧關係,最好的平衡方法是終身研習

04

重新思考:矛盾中的和諧關係

玻璃球遊戲便是這樣的精神象徵。似乎沒有波濤洶湧的感情線,生活平平淡淡,沒有轟轟烈烈,就連思想也難有曲線迂迴。普林尼奧•特西格諾利對於克乃西特來說,是精神花園的創造者。

神父約可布斯的存在,又是一番境況。克乃西特從卡斯塔裡被派往修道院訪學期間,慢慢融入一個與自己思想上有較大差異的組織中。

神父在宗教團體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價值觀念上的反差,使克乃西特深深意識到危機存在,尤其是教會上感受到的使命與責任,和虔誠的信仰,讓他開始思考卡斯塔裡應如何從中學習並帶來良性的改變。

教會上感受到與卡斯塔裡截然不同的差異,觸發克乃西特的反省與深思。可是克乃西特從小便受崇高的精神教育,他並不認為卡斯塔裡精神需要被否定,仍然覺得純粹的求學問道才是真正的體會。

書中多次提到,<strong>真理是從體驗而來,無法傳授。歸根結底,克乃西特在卡斯塔裡和修道院的體驗中,覺悟精神世界與世俗世界是兩個對立面,是一種矛盾

在克乃西特的辭職信裡,他坦然面對自己內心深處對精神世界的質疑,相對於世俗世界而言,現實生活中明顯存在危機。而這種危機,是精神層面所不能解決的存在,可見務實與務虛之間有明顯溝壑。

當克乃西特成為玻璃球大師之後,他反思卡斯塔裡存在的學術追求實乃精神層面的建設,而非現實生活中接地氣的沉澱。當問題真正浮現,精神上的養分難以應對危機。

克乃西特認為,作為一名玻璃球大師,把精神教育傳遞給世人,讓卡斯塔裡精神被廣為認可和學習,是他畢生的使命。

曾理解的赫爾曼·黑塞,玻璃球遊戲,和卡斯塔裡精神,是通過悲劇收場,寓意人生實苦,既可期又可嘆。多年後,當我再一次品讀《玻璃球遊戲》,融入赫爾曼·黑塞的創作世界,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人生本是一場無範式的修行,我們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腳本,或許形態各異。但每個人都被快樂和痛苦同時包圍著,有時在我們的視野裡,唯獨看到一面,便認為是悲劇收場。

有時又是因為人生追求的邏輯,一種逆向思維的存在,我們始終不覺滿足。擁有了便想要更多,追求是無止境的,而最終還會以“得不到”收場。

矛盾中的和諧關係,是人生既可期,又著實可嘆。只是,我們總在期待中嘆息,又在嘆息中有所期待。正如人們常說的,有所愛,有所為,有所期待,這已是很美好的人生。

《玻璃球遊戲》:矛盾中的和諧關係,最好的平衡方法是終身研習

05

寫在篇末:最好的平衡方法是終身研習

可惜故事的結尾,卓有成就的克乃西特在即將踐行卡斯塔裡精神教育時,意外身亡。結局看似諷刺,也有點倉促完結。但克乃西特為信仰和事業奉獻一生,是卡斯塔裡和玻璃球遊戲精神的象徵,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傳承。

看完《玻璃球遊戲》一書,讓人聯想起現實中學院派與實踐派學生的區別。相比於卡斯塔裡與修道院的差異,現代生活中的精神世界與世俗世界,沒有如此鮮明的對比。用現代人的話來說,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還存在著灰色地帶。

在卡斯塔裡,真正的修行是不需要目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自我崇高的精神而努力。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是即便路途遙遠且艱難跋涉,也依然要堅持到底的精神。

往往有卡斯塔裡觀念之人,多半受過精神感召,也有一部分人是<strong>看透世俗紛爭,有心要深藏功與名。矛盾總是存在的,傳統與現代觀念也有鮮明對比。於是常有人辯論智慧有所用,還是無用。

有人說,大智若愚。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灰色地帶,它不乏精神層面的追求,也不失世俗的經歷和覺悟。二者既有矛盾,也有融合之美,想來,灰色地帶也不盡然是諷刺。

世間任何一種矛盾的產物,有相斥,也有相互吸引。卡斯塔裡與社會沒有優劣之分,兩者的融合才是完整的智慧。如何把握卡斯塔裡與現實社會之間的平衡

更好的方式是終身研習。書籍是每一位作家靈魂深處的沉澱,是理想智慧的精髓,更是他們視野裡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一書一天下。若要走遍天下,任世事滄桑依然能遊刃有餘,那麼要先去了解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