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鍾南山傳》:8年青春“荒廢”,35歲一事無成,從頭開始學醫

2020年2月14日,一年一度的情人節,原本在2020年應極為浪漫特別。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成為了特殊的2月份被隔離的“第14天”。

第14天,坐在這不足一平方米的書桌前,莫名有些煩躁,便翻開《鍾南山傳》這本書,應時應景一讀。03年“非典”爆發時年齡尚小,對於鍾老大名並不熟悉,只因此次疫情鍾老的挺身逆行,才逐漸從各個媒體報道中瞭解這位“國士無雙”。讀罷,不禁肅然起敬。

《鍾南山傳》:8年青春“荒廢”,35歲一事無成,從頭開始學醫

《鍾南山傳》封面圖

醫學世家,少年立志

“一個人要能夠給世界留下點什麼東西,才算沒有白活。”——鍾世藩

1936年,鍾南山出生於南京一個醫學世家。父親鍾世藩,是我國著名的兒科專家,77歲完成醫學專著《兒科疾病鑑別診斷》。母親廖月琴,曾擔任過華南腫瘤醫院(現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的副院長,又與我國放射學專家謝志光,一同創辦了廣東省腫瘤醫院。

在鍾南山的自述中,父親雖寡言少語,但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崇高的醫德、求真務實的精神從小便深深影響著他。尤其是父親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都講究依據,成為了鍾南山終身踐行的人生指南。

如果說鍾南山的剛正不阿來自於父親的言傳身教,那麼他性格中真誠、熱情、善良、浪漫這些特徵,更多來自於他那成長於詩情畫意鼓浪嶼的母親。

在這樣傳統的嚴父慈母家庭中成長,鍾南山也如同大多數男孩子一樣,有過貪玩淘氣的童年時光、發奮讀書的少年時代和熱情洋溢的青春記憶。他從小就讀於教會學校,立志於成為品學兼優、文體皆能、全面發展的學生。他性格中有一種不服輸的勁兒,促使他不斷參加各種體育競賽,超越自我。可以說,除了父母的言傳身教,給鍾南山人生最重要影響的就是體育運動,尤其是競技體育。

《鍾南山傳》:8年青春“荒廢”,35歲一事無成,從頭開始學醫

鍾南山參加運動競賽

“我為什麼到現在還喜歡體育運動呢?因為它能培養人的三種精神, 一個是競爭的精神:一定要力爭上游;第二是團隊精神;第三是如何在一個單位時間裡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就像跑400米欄,練了一年,成績才提高3秒,每一秒都那麼寶貴。把體育的這種競技精神拿到工作、學習上來,是極為可貴的。”——鍾南山

樊登老師對鍾南山院士的採訪中,提到他曾在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的預選賽中,以54秒2的成績,打破當時54秒6的男子400米中欄全國紀錄。可見鍾南山在體育方面擁有極高的天賦,併為此付出了數不盡的努力和汗水。

因為在體育方面取得的優異成績,鍾南山當時還收到過中央體育學院(今北京體育大學)的應召邀請。在他猶豫不決,與自己敬仰的父親商量後,立下了學醫的志向:體育競賽非常事,無法終其一生;而研究醫學、治病一生可立為終身追求的事業。最終,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鍾南山不負眾望,考取了北京醫學院,邁出了投身醫學事業的第一步。

目前為止,鍾南山的人生軌跡,似乎與眾多傑出人物無二,少年立志,勤奮自律,等著畢業後被分配進入北京最好的醫院,繼續開啟他的醫學研究之路。然而,原本少年得意的他,開始遭遇命運的作弄和打擊。

艱辛歲月,歷經磨難

1963年,“四清運動”在全國各城鄉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作為一名有志青年,鍾南山也積極投身這場城鄉社教活動。他從北醫被派往山東膠東半島乳山縣下鄉體驗生活,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那時艱苦的生活條件磨鍊了他的心志,也令他與勞動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觸發了他悲憫的情懷。

“我覺得,他們的熱情給我很深刻的教育。那個時候,農民把我看成 是毛主席派來的,他們總是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可他們那時的 生活,一年大概有兩次吃白麵,能吃上餃子已經是太難得、太奢侈的事 了,他們吃肉一年也就是一次。在過大年的時候,農民家裡一次性做出一 大鍋,那是一年一頓最幸福的飽飯。”

因長時間睡在麥稈上,蝨子咬壞了他的腳踝,再加上冰天雪地的惡劣條件加劇了腳踝的化膿和浮腫,鍾南山每天只能一瘸一拐地出工。終於盼到春節,公社放假10天,他連忙問朋友借錢回廣州就醫。因為他知道,腳踝膿腫到這種程度,一旦出現骨髓炎就得截肢,就要終生殘疾。那時的他,運動生涯已無法繼續,醫生也不能再做,萬一再落個殘疾......他已不敢再想象下去。所幸,廣州的醫療水平和醫生的靜心治療保住了鍾南山的腳。他得以回到自己的崗位上,繼續勞動改造。

但是,受家庭成分影響,鍾南山的入黨申請過程進行地非常艱難。父親鍾世藩曾加入過國民黨,這決定了他即便表現再突出,也無法成為模範代表。

記得讀《三體》時,第一部《地球往事》中,葉文潔親眼目睹父親被清華附中紅衛兵批鬥毆打致死,後又因被陷害,逐漸判定人性本惡,竟想借助三體力量拯救地球人類文明。葉文潔的遭遇雖然令人同情,但是她的做法卻未免太過極端。相比之下,同樣因出身影響不得志,而後又經歷喪母之痛的鐘南山,能做到心志不移,實屬不易。

那個荒謬年代,鍾南山這個“階級敵人的後代”雖然表現優異,勤勤懇懇,卻仍然不被信任,無法參加一切教研工作。與此同時,廣州又傳來母親廖月琴不堪羞辱、“畏罪自殺”的噩耗。鍾南山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甚至因母親是“自絕於人民”而不能表現出任何悲傷。這件事成為他心中永遠的悲痛和內疚。

《鍾南山傳》:8年青春“荒廢”,35歲一事無成,從頭開始學醫

鍾南山與與父親鍾世藩、母親廖月琴、妹妹鍾黔君

儘管如此,這些遭遇未曾使他心有餘悸,而是不改初心,秉承忠貞。那段年月,他以老師的身份,儘自己所能,保護了多位被“專政“的老專家。

如今回憶起這段痛苦不堪的往昔,鍾南山表現十分豁達。父母都是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很有風骨。

“人首先必須能夠在社會上生存。社會有公平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一定要堅持做人的底線,只要守住底線就行了。如果什麼都是原則,那就沒有了靈活性。很慶幸,我比我的父母要靈活些。”——鍾南山

“我和父母不同。我既看到社會光明的一面,也看到不光明的一面, 但是我畢竟看到光明的了。儘管那個時候中國顛倒黑白、動盪不安,但也並非一無是處。”沉痛話題之下,他的語調仍然充滿信心,“現在更是如此,國家在不斷地進步。雖然很多東西不如想象的那麼美好,但是國家畢竟正在往高處走,在不斷地改進。所以我說,我比較能夠適應社會。同時,我也不會喪失原則。

讀到這句話,聯想到鍾院士在“非典”期間不畏權威,挺身而出,救助病患;“非典”結束後卻遭受質問:許多非典病人因使用皮質激素控制病情,卻導致股骨頭壞死,只好終身與輪椅為伴。作為醫者,面對肆虐的非典疫情,控制病情,保護病人是第一要務。合理使用皮質激素治療非典患者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出現股骨頭壞死概率,也僅為2.6%。皮質激素可能是一把雙刃劍,當時情形下,孰輕孰重,必須有人做出決斷。在其位,謀其政,鍾南山為自己的決策做出了擔當,也飽受了爭議。

《鍾南山傳》:8年青春“荒廢”,35歲一事無成,從頭開始學醫

鍾南山逆行武漢

今年春節前夕,武漢新冠病毒肺炎突然爆發,與17年前那場瘟疫何其相似!84歲的鐘南山院士,原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抗擊“非典”的英雄之名,足以讓他名留青史。而他卻選擇逆行入武漢,再度扛起重擔,躬身入局。如今讀他過往經歷,所言所行,便不足為奇。

荒廢8年,醫途坎坷

張愛玲曾經說過,我們在大人物的傳記裡只能看到個案,唯有在小人物的掙扎裡,才能窺見人生。一直以來認為,英雄之所以為英雄,凡人之所以平凡,大抵生來如此。

未讀《鍾南山傳》之前,我曾以為,這位出身醫學世家的科學院士,堅毅勇敢的健身達人,天賦過人,勤奮自律,成就非凡。原來當初的鐘南山,也曾如你我一般,迷茫徘徊過,碌碌無為過,灰心喪氣過。


《鍾南山傳》:8年青春“荒廢”,35歲一事無成,從頭開始學醫

青年鍾南山

受特殊年代的影響,從1963年一直到1971年回到廣州,鍾南山幾乎沒有做過任何一件與臨床工作沾邊兒的事,人生的黃金八年,就這樣被他荒廢了。鍾南山接受樊登老師採訪時,提到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刻,便是他那年回廣州與父親的對話:

那晚,多年未見的父子倆聊到很晚,父親靜靜地聽著鍾南山講述這些年的經歷,突然問了一句:“你今年多大了?” 鍾南山馬上回答:“35了。”“哦,都35歲了?真可怕!”說了這句,老人家再沒做聲。那天,鍾南山徹夜難眠,他知道自己都35歲的人了,還一事無成,只是父親不好這樣責怪他罷了。

許多年以來,鍾南山總是說,他的醫學事業是從35歲才真正開始的,他這一生,從未忘記父親當年這隻說了半句的教誨。

從那以後,鍾南山開始正視自己。但是對臨床工作一竅不通的他,35歲的人,還要重新跟著新人一起從頭學習,這得克服多大的心理壓力。但他不服輸的個性,強迫他主動到急診室接受挑戰和學習。剛開始的他在醫院裡什麼也做不了,甚至連臨床醫學最基本的常識——“咳血”和“嘔血”都分不清,差點造成醫學事故而被主治醫師勸退。我們可以想象,這些事給他多大的教訓和刺激,他更加虛心求教,付出比常人多三倍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學習鑽研其他醫生的病例,苦苦記錄了幾大本筆記,終於在三個月後取得了實質性的階段性進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為鍾南山經驗不足,大家還是都堅決抵制讓他進內科病房。那一年,醫院響應中央號召建立慢性支氣管炎防治小組,沒有人願意,任務便落在鍾南山的頭上。他儘管極不情願,但還是服從分配,以挑戰的姿態去面對一切阻力。從此以後,這便成為了他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鍾南山說,在國外,常常是你有興趣幹什麼,你就爭取去幹,去做你有興趣的工作,並且發揮你的作用,但是在中國要這樣做就比較難。在他那個年代,鍾南山受的教育是,組織上把你分配到哪裡,你就要在哪裡發光發熱。

這也是鍾院士身上,非常令我敬佩的品質之一。


《鍾南山傳》:8年青春“荒廢”,35歲一事無成,從頭開始學醫

鍾南山,便是這樣一位到哪裡都能發光發熱的人

或許每個人年輕的時期,都有這段焦慮迷茫的時光,甚至看不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們常常嘗試著不同的事,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和擅長,又經常一無所獲。我們曾抱怨命運的不公,曾惋惜被自己虛度的時光,甚至曾屈服於碌碌無為的現狀,然後告訴自己平凡可貴。

《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介紹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兩種不同的思維。讀《鍾南山傳》,瞭解鍾院士的事蹟,我想,他便是一位有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無論何時,不忘本心,堅持自己;無論何地,不計較,不抱怨,躬身入局;從不考慮自己能否做到,而是思索怎樣才能做到最好。這樣一位科學院士和仁心醫者,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疫情居家隔離的日子裡,我推薦您,一起共讀這本《鍾南山傳》,瞭解這位偉大的醫者。

“在武漢,我們的醫務人員做得非常辛苦。確實,人們由於受到這個突如其來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有一些壓抑。我在跟我的很多學生交談中,他們的心情也是比較差的。我的學生寫了一個信息來說,在外面的街坊突然唱起國歌,說明大家的士氣已經起來了。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之時,鍾南山眼含淚水地鼓勵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