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國這片封閉地貌,北部:西伯利亞高寒凍土地帶;西部:帕米爾高原;西南部:青藏高原;南部:雲貴高原+橫斷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騷擾農業文明?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了解中國的獨特地理地貌以及複雜多變的氣候,本文重點從這兩方面去說明以上問題。

中國的地形是一片封閉地貌,北部:西伯利亞高寒凍土地帶;西部:帕米爾高原;西南部:青藏高原;南部:雲貴高原+橫斷山脈;東部:太平洋;

咱們下面分別分析以下游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要想走出這篇地貌該怎麼走的過程中。先看中原文明,走太平洋?古代肯定不行。其次看地形,中原想從雲貴川那先到印度再去歐洲,這不行,那裡可是有橫斷山脈,那裡橫向的山系中全部都是大江切割出的峽谷,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江並流”。

這件事情當初想賣絲綢給外國人的漢武帝已經幫你試過了,不行,他滅掉了貴州雲南的土著勢力夜郎國和滇國後一抬頭看到橫斷山脈,趕緊就離開了,只能再想辦法。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於是漢武帝派張騫去打通北邊的幾個通道直達帕米爾高原,也就成了後來的幾個走廊,你要問為什麼不直接打通這個,非要第一次從四川那裡走呢?這是因為張騫當初去阿富汗的時候就已經被匈奴擄走了一次,也就是說去那邊風險太大,於是想著為啥不走自己家後院。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那麼這個通道就是:自長安往西的河西走廊、天山走廊、瓦罕走廊

,重點就是這個瓦罕走廊,也就是現在阿富汗的國境線,因為你必須要跨越擁有世界第二高峰的帕米爾高原才可以到達歐洲,可幸運的是這裡不是橫斷山脈的地形,帕米爾高原是縱向的山系,而且它有八個U形的通道,這叫帕米爾八帕,這一系列走廊的形成使得這裡比較容易過去。

而且過去帕米爾高原附近叫蔥嶺,因為這裡有東部延伸過來的巨大山脈——天山,有北京到香港距離的長度,連綿的雪山融水滋潤著天山南北的乾旱地帶,這一地區有一串從事農業、商業的西域城邦,這就是熟悉的絲綢之路,是中原地帶到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遊牧文明他們若想走出去這片封閉地貌該怎麼辦?就拿蒙古舉例子,地圖上祁連山脈的北邊去歐洲簡直就是一馬平川!我們北方的這個鄰居,可以在亞歐大陸內部,建立一個更為重要的橋樑作用,所以無論是古代的匈人、還是後來的突厥亦或是蒙古,北方遊牧民族入侵歐洲的事件,可以說是層出不窮的。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中國的地理環境之獨特—資源分佈不均,氣候複雜多樣

那麼蒙古人這類的遊牧民,就算在距離上有優勢,他們為啥一定要西征呢?或者為啥一定要跑到中原王朝來騷擾呢?非要搶,非要打,好好過日子不好嗎?在自己老家放羊閒的沒事嗎?

其實遊牧地區的人真不是不願意,而是環境不允許,你想想當初蒙古人入主中原後沒幾十年,後代都不會騎馬了;清朝的八旗子弟在北京安逸慣了也就一個德行了,所以他們的戰鬥力強的一個很大原因是環境。

清朝皇帝入主中原後把山海關就鎖關了,龍興之地不允許任何人尤其是漢人過去,那裡於是荒無人煙,成了無人區,可是俄國地區的人不斷地蠶食清朝版圖,皇帝沒辦法,只能是開關移民讓人去那裡發展,可是皇帝不放心漢人,得讓自己的人過去。尤其是那些滿清貴族們在北京長時間的驕奢淫逸、看戲逗鳥抽大煙多次惹得皇帝不高興,皇帝就想讓些人過去,這些人打死也不去,強制去的那些人後來都想方設法的逃了回來。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所以皇帝最後沒辦法也讓漢人去,漢人可是種田的,跑那天寒地凍的東北周圍還有很多俄國人。生存之殘酷、激烈之競爭,這樣的環境使得他們的生活叫刀口舔血,能活一天都叫賺了,這叫什麼?這叫闖關東,也就是那個時候窮人和流民以及罪犯到山海關以東一帶闖蕩為生,這就是為什麼那個地方抗日戰爭前後的近代的土匪比較多,民風彪悍的原因,所以你看不是人種強大不強大的問題,是你若想生存,誰去那個地方都得刀口舔血,恢復獸性,不然無法生存。

遊牧文明的生活不是咱們今天看歷史上所謂的詩意和歌舞,邊塞的荒漠給人大氣豪邁的感覺,更不是風吹草地現牛羊的如詩如畫的風景。而是艱苦,極其艱苦,他們的樂是苦中作樂,為什麼?

說到底,還是因為資源的匱乏,不知道大家在草原或者沙漠的野外試過搭帳篷過夜嗎?試過的人都知道那非常冷,因為晝夜溫差極大,比如西藏地區千萬不要一輛車孤身前往,因為你很可能早上或者夜間開車還有路,中午的時候路全部都化了,你的車要是陷入其中,只能自求多福或者等待西藏救援隊去營救你了。

這決定了什麼?決定了草原上的水土的資源以及光熱太匱乏了,好不容易白天存下的溫度,晚上就散失掉了。因為那地方缺水,大家知道水的比熱容大,意思是降溫和升溫同樣速度慢,所需的能量都要更多,金屬和岩石正好相反,降溫升溫速度比較快,所以草原不像海洋性氣候那種常年的溫熱。晝夜溫差很大。

就拿我們中國這片大陸來說,大家看看地球儀就會發現中國的哈爾濱和水城威尼斯居然是一個緯度、英國倫敦和漠河居然一個緯度,為啥我們就是冰城,他們就是水城?英國和威尼斯倆城市的年均氣溫為什麼比黑龍江暖和這麼多呢?

西方那邊,是一種相對“海陸均衡”的環境,不僅大海可以給北邊的大陸“保溫”,西邊的大西洋,更是有一個源源不斷從赤道傳來的北大西洋暖流,持續的給歐洲加溫這也就是溫暖溼潤的“海洋性氣候”。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而你看地圖,我們中國的地盤,背靠世界最大的內陸,而我們的東邊又有非常長的海岸線,連接著的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所以夏天的時候,大陸氣溫上升,大海作為慢熱方,形成了較冷的高壓,持續不斷的給大陸吹溼潤氣流,搞得又熱又潮溼,十分難受。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那到了

冬天,大陸內部因為是土地和岩石,所以迅速降溫,而大海是水,比熱容大,它又沒降下來,那麼大陸作為冷高壓,風就產生了,開始往海邊跑去,所以就算就算我們有那麼長的海岸線,冬天還是乾冷的要死,這也就是“西北風”和“西伯利亞冷空氣”產生的原因,風的產生之一原因就是冷熱差生氣壓後形成的。

所以我們不僅“北冷南暖”,還有就是有一個特徵:強烈的“東冷西暖”。這就造成一個問題,我們這裡雖然平原很多,可是氣候等原因決定我們的降水量和分佈極度不均勻,直到今天我們還是經常遭受大暴雨和局部高溫乾旱的困擾,更別說古人了,如果地區降雨過多的話,雨水裹挾這泥沙,彙集無數條小溪,最後匯入黃河,這就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各種洪澇災害極其容易發生。


長城是兩種文明類型的分界線(分水嶺)

比如你看今天北京長城那個地方剛好就是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十五英寸雨量相當於年降雨量三百八十毫米到四百毫米,也就是說低於四百毫米的地方無法發展農業文明。第一年降雨量低於二百五十毫米的地方,只能長草發展遊牧業,若是年降雨量低於一百毫米的地方,一般會變成荒漠化或沙漠。

這其中還不包括人為對自然的生態破壞,如果算上這個,二百毫米都不一定頂用。這就是這片土地的地理氣候等原因造成的文明類型不同,這是遊牧文明。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遊牧過得是一種適應低資源水平的生存辦法。為啥不學著種田呢?咱們前文說了,過了長城之後那地方不能發展農業文明,你可能又會問他們為什麼不和中原文明好好做生意,你好我好大家好呢?做生意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歷史上很多朝代在一段時期的和平就是因為貿易,但是你也要考慮政治上的原因,這事情不好持續。

草原的光熱資源匱乏

遊牧解決自己生存問題的核心就是靠動物,人種植作物或者蒐集草料去餵養,與動物自己去搜集能量這個中間差距是非常大的,舉個例子,大自然中的馬是跑不了多遠的,因為它不像餵養的馬有足夠的草料,它得自己去收集能量。

遊牧地區沒辦法給動物種植糧食。所以牛羊馬得在大範圍內把草原上本來就稀薄的資源收集起來,你看放養的羊它的大門牙損耗特別嚴重,就是因為在地裡用大門牙拔草吃造成的。動物吃草,然後轉化成乳類、皮毛和肉,然後供給給人類。放牧和圈養這其中所消耗成本的差距是非常大,我們算一下這個成本。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單位面積能養活的人口,遊牧區和農耕區有巨大差異。在中國農業高產區,一個男人一畝多的地產出的糧食能養活三口之家,水平不高但,但只吃飯確實能讓3個人活下來。就算是土地貧瘠的山區,七八畝的地男耕女織,精耕細作也能養活一家人。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為什麼叫遊牧,這個“遊”字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草料不集中,不像現在養殖場都是存貯好的飼料,那些飼料都是農田裡專門給牛羊種植的玉米等作物製作的,可遊牧民的牛羊就沒這個待遇,動物和人都要在很大範圍內去搜集能量。

在草原牧區,一個30多畝的草場才能養幾隻羊,你現在聽上去好誇張啊,一畝地666平方米,30多畝不夠幾隻羊吃的?咱先不說三十畝的地方有多少草,也就是有多少能量,羊的食量非常大,它們要吃一天可能才罷休,蒐集能量太慢且還不斷消耗。在荒攤戈壁,那叫你跟羊一起找草吃。

遊牧其實和遷徙是一回事,人過去為什麼遷徙?就是一個地方的資料不足以供養當地的部落民,於是他們往能走的方向走很遠的路,選擇一個地區繼續生活。當地的資料不足了,還有就是躲避自然災害,這和農耕文明災荒年逃荒一樣,遊牧民族這樣子是將風險降低到最小的辦法。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遷徙的遊牧民族)

這只是資源方面匱乏。還有一點,草原上的氣候比農業地區的氣候還要惡劣的多。農業遇到災年的次數相對來說少一點。農耕文明地區出了問題可以跑到其他地方,或者國家政府會調糧食賑災。總體要比遊牧民強的多。


草原的多種災害類型

第一,夏天有鋪天蓋地的蚊子,這個蚊子多的可怕,蚊子多的時候能把牛這類的大牲畜咬死,還有很多蟲子比如牛虻這東西可厲害了,大家百度一下。你過去在北方可以看到每天太陽落下,很多家裡都會把草垛裡的乾草弄溼和牛糞或者羊糞混合到一起點燃,這叫蚊煙,專門給圈棚裡的牛羊準備的,不然今天晚上這牛羊可就倒了黴了,要麼牛羊不上膘,如果嚴重些你養的牛羊很可能就出疾病問題直至死亡,治病請獸醫的成本也不低。

第二,中國北方草原每年的10月份開始就會出現夾著細雪的風,叫做白毛風。即使不夾雪。這個風也是使人極其難受的,這風吹到來年的四月左右。

第三,南方的朋友看到北方的大雪覺得很漂亮,一旦在草原上下雪,覆蓋超過20多釐米的積雪,雪不會一直是那麼柔軟的,前面說了,北方早晚溫差大,雪這個東西一融一凍就成了冰,這麼厚的積雪就變成了極其堅硬的冰殼子,鋒利的像刀子一樣,而牛羊的腿部皮毛不厚,容易劃破蹄子進而造成凍傷。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凍傷在北方是致命的。你看古代北方的民族為什麼穿高筒靴子,其一就是這個原因,當初朱元璋不允許老百姓穿獸皮靴子,最後因為北方地區實在不能不穿,他於是改令,除了北方苦寒之地之外的地區不允許穿。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第四,你會說那如果不下雪呢?這不就不出這個問題了嗎?不下雪更出大問題,也就是說3、4月份天不下雪,草原在今年就會嚴重缺水,來年沒有草,放牧的人和牲畜活不下去。

第五,還有就是越缺少資源他們更是會過度放牧,進而導致土地沙漠化,然後帶來草原的沙塵,各位,你要是在草原見到一次沙塵暴,你就知道,這事情不是開玩笑的,或者有聽過鬼吹燈裡面講到沙漠精絕古城那的沙塵暴,相信記憶猶新。所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就像是農耕文明開越多的地,養越多的勞動力,然後水土流失越嚴重,進而一次大災荒一死上百萬人。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第六,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災害,比如可怕的火災、還有病災,一旦出現病毒,無論是植物的病毒還是動物的病毒,那都是可怕的,因為植物出問題,動物也得玩完,動物出問題人就得玩完,那叫一死一大片、還有一個就是狼災,現在你當然見得少了,過去非常多的,南方地區過去虎災也是非常嚴重的,現在狼和虎少了都被保護起來了。


所以農民雖然安逸,但是怕苛政和酷吏,怕天災人禍,怕戰亂等等的。而遊牧民也好不到那裡去,反而更加危險,因為一個王朝總的來說還是維穩的多一點,瞎折騰的少,可是遊牧文明只要遇上這類災難那就是毀滅性的,一家人從滿地牛羊,生活滋潤,一次災害瞬間可能就陷入絕境,比如這次豬瘟多少養殖戶破產,多少活豬被填埋,相信大家也都明白這道理。


放牧是門技術活,牧民到底放什麼?

所以他們為什麼要遊牧?就是為了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你定死在一個地方,那一定玩完

。有人覺得放牧很簡單,放不就行了,其實不然,比如遊牧民族常放的有山羊、綿羊、馬、牛和駱駝,一般的草原上都能放,要是你,你會選啥動物呢?各種比例又是多少?或者乾脆只放牧一種動物?

第一:山羊,這個東西,最好養活的,對環境的適應力強,且繁殖率還高。所以,山羊是最普遍的放牧動物。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第二:養起來就不容易了,它體積大消耗大,不但要有大量的青草,這玩意喝水也很多的,養羊一天只給喝一次水就行了,一次還不一定喝完,牛一天喝好幾次,牛飲這詞說的就是這回事。人都不一定有那麼多水喝,咋供給上百頭牛呢?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所以,你在降水量很低的牧區就很難大量養牛,養幾隻作為腳力和勞動力是可以的。世界範圍內能大量養牛的,或者說養大型動物的主要是美洲和澳洲這些草場質量很高的地方。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第三:馬。這個東西,雖然跑得快,跑的也挺遠。按理說,馬和牛一樣,都是耗能大戶,可是為啥還有那麼多少數民族養馬呢?無論是從產奶、皮毛、肉量的角度看,養馬還不如牛呢,馬喝水一點也不少。因為馬在那時候相當於今天的小汽車,那可是交通工具。地廣人稀若步行出門真的是太可怕了,而且馬還是主要的軍事力量,那時候是騎兵制勝,所以就算直接經濟收益上不合算,牧民也要儘量養一些馬。

第四:駱駝,聽說駱駝耐旱,喝水少,大家都放駱駝不挺好嗎?這個東西不是我們看上去那麼友好,智商低不太容易訓練,所以脾氣很臭的,所以駱駝這東西儘管環境適應力最強,特別耐渴,可要不是那些條件最差的牧區特別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一般遊牧者都不放。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生物的角度來看也有很重要的一點,駱駝5歲才性成熟,這個週期太長了,你終於等到它能繁殖下崽了,可等它下一胎得3年後,因為3年才生一胎。你很少見到咱們這的遊牧民族普遍養駱駝。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古代的牧民,走到哪裡,你要精確地判斷這個地方的條件,然後確定自己家養的牲口的種類和比例。這比起農耕民族的種田技術來看也差不多了。


遊牧民族頻繁騷擾中原地區或者入侵歐洲的氣候原因

咱們再稍微補充些地理的內容幫助理解為什麼遊牧文明生活艱難:地球上的風帶有一個重要分界線——30°線,拿北半球來說,北緯30°以北,為“盛行西風帶”、而南邊則為“東北信風帶”,而北緯30°周圍,則為相對靜止、乾燥的“副熱帶高氣壓帶”。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這一南一北的兩個風帶,就使得東邊越往東越“綠”,西邊越往西越“綠”,非常明顯一一所以蒙古這地方,雖然東邊很近就是大海,但因受西風控制,大西洋的溫潤氣流跋山涉水,到這就沒什麼效果了。

在此之上,加上我前面說的深厚大陸造成的“季風氣候”,強大的大陸冷高壓,把“蒙古”這個地界,變成了一片乾旱苦寒的不毛之地,你所認為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蒙古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戈壁荒漠,戈壁這個詞,都來自於蒙古語。中原地區哪裡來的戈壁,所以沒有這個詞。

對於北方牧民來說,可用資源非常有限,他們往往都在最北側的貝加爾湖一帶,就是蘇武牧羊的那個北海附近生活,那地方可真是滋潤,魚肥水美,但是一旦遇到全球氣候變冷,貝加爾湖那地方就待不下去人了,大家可以百度看看。貝加爾湖都待不下去了,那北方的地方就更待不下去的,咱們看,比如明朝末期小冰川期,東北部的女真人,也就是後來的清朝人,就是因為太冷了,受不了了,努爾哈赤他們往中原跑的過程中統一了女真部落,然後一群人跑到明朝邊境開始搶東西騷擾,要不是混不下去加上努爾哈赤比較厲害,他們也沒這麼快統一。

所以如果你是北方的遊牧民,一旦天不讓你活,你的首選策略肯定就是向南入侵中國腹地的溼潤地帶,搶搶東西,霸佔一些人口等等的,然後逼中原土豪王朝給點錢給點糧,談判後咱在做個小生意,你折騰的越兇最後談判的籌碼越大,說不定還能入主中原,畢竟中原文明騎馬的水平有點低,很多時候還是文官帶兵,是不是這樣呢?

可如果遇到比如漢武帝這樣的硬貨,居然為了打通賺錢的路子,讓霍去病等人強力打通絲綢之路後,貿易使得漢朝國力更強大,於是使得匈奴西翼徹底折斷,節節敗退後又跑到了貝加爾湖放羊去了。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所以你看,他們生活不下去的時候,就來騷擾中原王朝的,偶爾跑來邊境搶點東西,實在搶不到就會一路向西,跑到中亞、東歐。到哪裡之後打得過歐洲人就打就搶,打不過再想辦法,歐洲那邊好做生意去了其實也還好,總比在自己苦寒之地的老家等死要強。這是遊牧民族頻繁騷擾中原地區或者入侵歐洲的原因。

近現代工商業貿易體系緩和農牧文明之間的衝突

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的互動關係自古有之,除了清朝不修長城,因為他們就是打長城那頭來的,直到今天咱兩方才終於消停了,畢竟科學時代後的大部分地區人類一般不會餓肚子了。長城於是成了旅遊景點了。可你要知道長城不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才開始修建的,這是很多人的誤解,它是在先秦和戰國時代,各北疆分立小國分頭就已經開始修建的。著名的一個事件:管仲“尊王攘夷”,要不是他,當時內戰的中原文明就會被草原文明全滅了,所以比如燕國、趙國、秦國分頭修建了長城。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本來屬於小國的邊防任務變成了你秦老大的國家任務,於是他把這些片段的長城連接起來了。長城在建造以前,沒有經過任何人的統一設計,奇怪的是這個長城就是和降水量線剛好吻合,也即是說長城是兩種文明衝突的阻隔線,而它恰好和四百毫米雨量線對齊,而且長城是人類歷史遠古時代最巨大的一個土木工程,直到今天都被稱為奇蹟之一。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並且西方人沒經歷過咱們這種東方式的大一統他咋想都想不通這堵牆是通過什麼方式動員勞動人去的修,這類巨大工程只有在農業地區,比如埃及、中國這樣的地方出現,那為什麼其他大陸的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沒有這個牆呢?也就現在特朗普搞邊境牆以後可能成個景點,再沒了,就是說長城這東西它偏偏出現在東亞。恰恰說明東亞的這兩種文明,即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衝突極為劇烈。

並且這兩種文明之間的對立缺少第三方文明的制衡或者說缺少另外一種體系去調和,儘管有朝貢和親等方式,但是不如工商業的方式,而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這邊大一統後的大一統農業文明恰恰最不願意發展工商業,所以我們沒有重視過商業,甚至歷朝歷代都是壓抑商人,這一點從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中就開始論述了,大家可以自己查閱資料,所以我們根本沒可能建立完善的工商業體系來和遊牧文明的矛盾進行一種調節,因為本身自己的血液中就不存在工商業基因。

直到乾隆年間,我們都沒有和西方有任何貿易體系的建立,只是給他們在廣州十三行給了個通商口岸做貿易,並且貿易的時間是嚴格限制的,大家可以去百度下,或者聽我的另外一個專輯張宏傑先生的《飢餓的盛世》之所以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衝突如此劇烈,原因就是我們這個東亞的封閉地貌決定我們的文化和思想再加上我們剛才說的這片地區的獨特氣候的原因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文明使得這種衝突不可避免。

埃及那時候和亞述帝國他們是農業的地區的文明,尤其是埃及盛產小麥,但是他們是開放地貌,當時黎巴嫩的腓尼基人和希臘半島的人他們走的是工商業文明,也就是說這中間是有著一個工商業貿易體系在其中的,所以你也沒見他們修長城,可是那個開放地區不斷受到民族擾攘和入侵,最終人種都被置換,他們縱然有貿易體系來化解農耕和遊牧的矛盾,但卻無法避免文明被滅,所以他們的歷史和我們的比較起來差別還是挺大。

我們就像是關起門在自家裡打來打去,而他們是開著門和周圍鄰居做生意,最終他們消失了,我們還在,這也就是四大文明古國現在只有中國留存的原因,這都是因為地理地貌決定的,我們中華文化的地區特點使得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我們就像是把自己的文化鎖在一個保險箱內,直到大航海時代開啟,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個保險箱才被打開了。

遊牧文明為何頻繁西侵歐洲,又或南下搶掠?如何打破文明衝突論?

(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也就是兩河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建立的烏爾第一王朝、烏爾第二王朝,創建了世界上最

人類命運共同體—打破文明衝突論

古時期,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一種體系來舒緩文明衝突;就好比近代農業文明和工商業文明之間的衝突。說到底都是為了求存,而到了今天,人類的危機已經成了系統性的問題了,不再是某一個地區、民族、國家的事情了,環境保護以及和平發展是主題,這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應該要為之努力,化解和打破文明衝突論!提倡世界各文明和諧相處!


我是艾誰誰,感謝各位的閱讀、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