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張海亮,現任造車新勢力天際汽車董事長兼CEO。對張海亮最初的印象,是在2017年11月29日電咖汽車整車製造基地落戶紹興的簽約儀式上,他的稱呼簡介是“張海亮博士”,這在汽車圈並不常見,除了設計師,很少以博士自居。當然,這也許是張海亮個人的偏愛。

彼時,除了電咖汽車製造基地落地紹興,還有個重要細節,那就是張海亮和牛勝福等人剛從樂視汽車離職,旋即加入到電咖汽車,算是新核心團隊的首次亮相。有意思的是,這幾人都有上汽背景。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從上汽出來後,電咖汽車可以說是“張海亮們的第二次創業造車”,至於他們的第一次創業造車——也就是鼎鼎大名的樂視汽車,相信業內對其早已避之若浼。隨著賈躍亭的敗走美國,樂視汽車也宣告徹底塵封歷史,併成為其它新勢力最希望撇開的黑點。但事實就是事實,造車新勢力註定要走一條跌宕之路。

好比張海亮博士,從樂視汽車加入到電咖汽車,本以為是逃離了苦海,沒曾想碰到一個“連環坑”。放眼如今幾近消亡的電咖汽車,以及後面推出但遲遲未露面的天際汽車,這是否能說明:造好車,跟老闆的學位,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也許,造車真的太難了。這也告誡我們:前人之雷,後人莫趟,造車勿輕嘗。

電咖已死,天際危機漸顯

樂視如今已經不太有必要著筆墨,我們彼此都知道賈躍亭那些轟動的事。不過張海亮與其的瓜葛還需要再提一二。

2017年10月16日,張海亮從樂視汽車離職,旋即加盟電咖汽車,並出任董事長兼CEO。但實際上,張海亮並沒有真正離開“樂視”,因為電咖汽車原本就是在樂視汽車的支持下才成立的,只是隨著樂視汽車的遠去,才從中剝離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張海亮一上任便出任電咖汽車“一把手”,公司還需要一個名氣大一點的“代言人”啊。所以,張海亮也並未從頭開始,只是公司換了個名頭,內核驅動力恐怕還是那個味兒。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在上汽大眾呆了20年,再到新勢力的萌芽鼻祖之樂視汽車,張海亮可以說是個見過世面的人,一款低端的電咖EV10承載不了他的野心。在張海亮看來,新勢力做高端化是必然趨勢。於是,在張海亮加入電咖汽車不久,高端品牌ENOVATE項目便已開始著手準備。

經過將近一年的新車開發衝刺,ENOVATE項目趨於完工,張海亮的“野心”瓜熟蒂落。2018年11月13日的廣州車展前夕,ENOVATE項目完全浮出水面,被冠以“天際”之名,在華麗的秀場下,高端品牌天際首款車ME7緩緩駛向舞臺中心,也駛向了未來。

“豪華車”ME7的到來,不僅是高端品牌天際的成立宣言,也是電咖向死而生的轉折點,更是張海亮“歸來”的一張名片。轉了一圈的張海亮,肯定有很多話想說,也有很多想法去實現,比如更換抬頭。

是的,伴隨天際汽車的到來,張海亮的身份也搖身一變,從電咖汽車董事長變更為天際汽車董事長。對於企業自身來說,他們可能覺得這沒什麼,但是對於業內而言,有一種“換個馬甲”的既視感。

當然,換個馬甲繼續來一波,這在中國汽車圈是個普遍現象。只是大家沒想到的是,除了造車換馬甲,做企業還能換馬甲。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誰都知道,內核不改,問題就無法徹底被拔除。在天際ME7上市前,天際汽車團隊的最大工作是賣電咖EV10。乘聯會數據顯示,電咖EV10一共生產批發了4027輛。這個成績放諸新勢力裡面,不管是產品,還是銷量,都不算優秀。所以,能讓張海亮翻盤的只有天際ME7了,但這並不容易。

昨天下午,一則新聞將平時沒受多大關注的天際汽車推向風口浪尖。有媒體表示,天際汽車董事、首席營銷官(CMO)向東平已經從天際汽車離職,至於去處,該媒體並未透露。而接替向東平職務的是陳敏,後者目前沒有過多介紹。

針對此事的真實性,記者第一時間跟天際汽車公關部的於宛尼進行了確認,截止發稿,對方還未回覆。

儘管天際官方未予回覆,但《汽車公社》&《每日汽車》記者依然從兩位消息人士處獨家獲悉,向東平即將履新北京現代,具體職位不詳。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相較依舊令人陌生的陳敏,向東平則在圈內算得上“紅人”,其先後在上汽大眾和沃爾沃中國身居要職,業務能力出色。從實際幾次接觸來看,向東平偏溫文爾雅型,但酒量甚佳,說明也有豪邁的一面。

作為天際汽車幾個核心人員之一,向東平此次離職的意義在哪兒?答案不言自明。

ME7,請出來走幾步!

所以,天際汽車到底發生了什麼?大家所能想到的一定是缺錢了。

天際汽車的融資歷程顯示,截止去年4月14日,天際汽車累計融資65億元。有媒體大概算了下,天際汽車的融資,不及蔚來汽車融資的6分之一,小鵬汽車的5分之一,威馬汽車的4分之一。

如果沒有其它方面的資金外流,新勢力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EV10已經開發完畢,賣出去就是了,這個工作不會花太多錢,天際汽車近兩年真正要花錢的地方是ME7。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實際上,不算2015的戰略融資,天際汽車的天使輪、Pre-A輪、A輪,以及去年底的股權融資,都是發生在張海亮來之後,也是天際項目進行之時。簡單來說,前三輪融資約65億元,以及最後股權融資的錢,幾乎都花在了ME7量產上。

但結果呢?自2018年11月廣州車展首次亮相後,2019年4月上海車展上,ME7正式開啟預售,售價為補貼前36.68-38.18萬元。按照規劃,天際ME7應於去年9月份正式上市,並計劃於12月啟動交付。

截止目前,距離新車亮相差不多已經一年半載,天際ME7依然還未上市,甚至在去年9月進行了一波科技媒體試駕。所以ME7到底怎麼了,或者,天際汽車到底怎麼了?

昨天,天際汽車微信公眾號發了一篇推送——《純電動車可以多抗凍?》。文中說,“2019年12月開始,天際汽車研發測試團隊深入呼倫貝爾腹地,再戰‘冰雪之城’牙克石,逐風馭雪,征服極寒之境。”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從文中的“再戰”,就能看出,ME7產品大概率是出了問題,以致無法準時量產,還得跑測試。

似乎,張海亮意識到我們會以此時間節奏來揣測ME7還是半成品,他在該條微信推送解釋說到,“‘品質至上’是天際汽車的造車觀。我們認為反覆的、不斷精益求精的試驗過程,是保證天際ME7達到頂尖品質必不可少的環節。”

嗯,按照張海亮的說法,ME7不能準時推向市場,不是產品的問題,是天際汽車要進一步精益求精、品質至上。對於張海亮這個說法,你們信嗎?

我們換個角度看。2017年1月初,李想手撕樂視汽車,他說,“LeSee展示的那臺白色的概念車是個純正的PPT殼子。”他還表示,“LeSee汽車在展示時,大燈的燈光用的都是殼子內的投影機實現的,而車殼內只有一堆電腦和遙控玩具車的小電機和轉向,‘現場展示的自動駕駛更是無稽之談’”。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例舉這個素材,並不是說天際ME7是樂視汽車是PPT,畢竟記者參加了ME7亮相發佈會,當時看它確實能被開動。而且,ME7好歹是另一個博士牛勝福耗費一年的辛勤之作啊。

無論如何,從結果來看,ME7確實沒在既定時間內投產,至於箇中緣由,也只有天際汽車內部人士知道。為了天際未來的美好,ME7也該出來走幾步了,畢竟已經花了“65億+”的錢。

歸去來兮

一如上文所說,業內認為天際的問題,首要肯定是缺錢。但翻閱天眼查後記者也發現,也許並沒有那麼簡單。

天眼查顯示,天際汽車全稱為天際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天際集團),法定代表人為金迪,註冊資本6.6億人民幣,公司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臺港澳與境內合資),所屬行業——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天際集團的受益人並非張海亮,而是金迪。不過天眼查還顯示,天際集團疑似實際控制人為另一個陌生名字——俞葉萍,其通過75%股權控股寧海縣嘉華汽車部件有限公司,而後者再以6.14%股權,成為天際集團最大股東。

關於這個寧海縣嘉華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有意思的是,雖然其註冊資本僅為100萬元人民幣,但卻以4086萬成為天際集團最大股東。

為什麼說天際汽車可能並不缺錢?因為除了寧海縣嘉華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天際集團還有一個股東是平度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從該名字就能獲悉有國資身份。所以,有國資背景的天際汽車,又怎會缺錢?

畢竟,如果天際汽車倒閉,那將是國資的流失。

至於天際汽車的外資身份,是金迪註冊了天際汽車國際(香港)有限公司,然後由香港公司100%控股天際汽車控股(上海)有限公司。這兩個公司與天際集團沒有直接股權交叉,但是有核心人員交叉,分別為張海亮、金迪、陳小斌與何衛華。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而在複雜的股權與人員交叉之外,我們還發現,天際集團通過對外投資上海智奧汽車有限公司,再以此投資了福建天際汽車製造有限公司,也就是五洲龍(泉州)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經過這一雙層收購,意味著天際汽車具備了汽車生產資質。

所以,別看天際汽車的量產計劃一再推遲,表面給人一種缺錢的假象,實際背景十分殷實。蔚來汽車燒掉幾百億後,而且依然深陷鉅虧泥潭,合肥都喜當接盤俠,相信天際汽車在步入那一刻時,不管是上海,亦或浙江,或者福建的某一地也會提錢相助。我們永遠都無法想象,地方ZF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無限暢想。

有錢,就一定意味著天際汽車會擁有美好未來嗎?天際汽車成功與否,取決於很多因素,但目前來看,張海亮的團隊班底起著決定作用。此次向東平的離職,能傳遞多少信息不好說,有一點可以肯定:一些核心人員對天際汽車的未來開始動搖了。

天際汽車陷入“離職”風波,必須求變的天際ME7

團隊出問題,首責肯定歸咎老闆,張海亮錯了嗎?不好說,對錯自在人心。我們只能看到,不管是樂視汽車,還是電咖汽車,亦或現在的天際汽車,張海亮所到之處皆出問題,這真的只是巧合嗎?

顯然,一直被時代裹挾著走的張海亮,似乎缺少了那份引領時代的領袖力。或許從一開始,張海亮離開上汽大眾就是一個錯誤的抉擇,創業可能並不適合他。

歸去來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