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宋高宗趙構為何要將皇位傳給太祖趙匡胤一脈?

lx2ld9


趙構20歲正式登基為皇帝,56歲時又主動禪位於養子宋孝宗,此後他當了25年的太上皇,直到81歲時,才因病去世。對此,很多人自然會好奇,趙構為什麼會主動選擇提前退休?當時,按照趙構自己的說法,是因為他覺得當皇帝太勞累,想多點休養,所以才主動退位。

按照大宋官方的說法,是因為趙構和宋孝宗父慈子孝,趙構便想著主動讓位,好讓更年富力強孝宗來領導大宋人民走向更加繁榮富強的新生活。與此同時,民間也有一種說法,說是因為趙構覺得當皇帝太危險,據說他因為早年被金軍打怕,所以時刻準備著出海避難,甚至在靴子裡都時刻藏有一把匕首,以作防身之用。而恰好在趙構退位的前一年,完顏亮率軍大舉南侵,當時趙構又想再次逃離臨安府到海上避難,結果被大臣們給阻攔住。

雖然後來完顏亮兵敗被殺,宋金也打算再次議和,但趙構心裡從此蒙上一層陰影,他為了讓自己能夠在金軍再次南侵時,可以名正言順出海避難,於是就效仿宋徽宗,主動將皇帝之位讓給宋孝宗,這樣他以後再出逃臨安時,就不會被大臣們給阻攔。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說法是標準的民間故事。因為,趙構作為皇帝,如果都不能保障自己的人生安全,那他當太上皇后,就更不可能保障自己的人生安全。所以,更真實的情況其實是,趙構實際上是被孝宗皇帝和主戰派人士給逼退位的。

大家知道,南宋從建國開始,到被蒙古所滅,其朝廷內部一直都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換句話說,南宋的政治格局,有點類似美國的兩黨輪流執政,一會是主戰派上臺,主和派下野,一會又是主和派上臺,主戰派退休。

在趙構執政時期,南宋的執政綱領自然是主和,但問題時,對於主和派來說,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們所面臨的政治壓力和社會壓力都是空前巨大的。因為,對於主和派的執政綱領,總會傳出一種聲音,那就是這些主和的人,其實就是這大漢奸、大賣國賊。



在這種背景下,趙構只好全面加強秦檜的權力,趙構這樣做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告訴天下人,我們現在堅持主和路線,主要是秦檜執政的結果,都是秦檜全權負責做的。

這樣一來,如果秦檜能夠鎮得住大家,他自然就能以趙構代理人的身份出現,全權負責主和的事情;但如果秦檜鎮不住大家,趙構就可以直接把秦檜交出去,總而言之,我是因為受到秦檜的矇蔽才會主和的,並不是真的要主和。

事實上,如果秦檜不死,或是秦檜死後,趙構還能推出一個像秦檜那樣的執政官,在主戰派興起時,趙構就有可能避免提前退休的命運。但問題是,在秦檜死後,趙構再也找不出這樣的一個人。

因為,成為秦檜的接班人,堅持秦檜的路線,就會被大家肆無忌憚的冠以漢奸賣國賊,並進行各種人身攻擊,對於這種局面,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承受,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受得住。在這種背景下,趙構就只能自己站出來成為主和派的領銜人物。總而言之,議和就是我趙構要求的。



後來,在趙構退位的前一年,完顏亮率金軍大舉進攻南宋,一路燒殺搶掠,給南宋人民造成了嚴重傷害,於是主張派官員和南宋百姓心裡自然都憋了一口氣,總而言之,我們要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我們也要讓金國嚐嚐被侵略的滋味。而此時恰好完顏亮被部下所殺,南宋主戰派和老百姓瞬間覺得這是個天賜良機,可以趁機大舉北伐。

然後,這個時候,趙構卻再三堅持要和金國議和,而此時已經沒有像秦檜這樣的人擋在趙構身前,所以主戰派和老百姓的攻擊,全部都直接打到了趙構身上,這種情形下,趙構身邊的支持者是越來越少,而要求趙構退位讓賢的呼聲也是愈演愈烈,最後大家更是集體把宋孝宗抬了出來,於是趙構只好選擇主動退位。

雖然說,孝宗上位,是逼宮的結果。但整個過程,還是非常感人的。因為孝宗一再表示,願意讓高宗繼續領導大宋走向繁榮富強,但高宗卻一再堅持,自己希望更年富力強的孝宗來帶領大宋人民走向繁榮富強。雙方這樣你推我讓了很久,最後孝宗上位,趙構光榮退休。

而宋孝宗一上位,就全面重用主戰派人士,併為岳飛平反,還把張浚召了回來,然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著手對金國的北伐戰爭。只可惜,等待宋孝宗的,卻是一場慘痛的失敗。


我是趙帥鍋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55歲的宋高宗趙構以“倦勤”為由禪位給太子趙昚,他自此終於可以安心得當一個“與世無爭”的太上皇了,而他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直坐了長達二十五年。並且,太子趙昚並不是趙構的親生兒子,而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那麼,趙構為何選擇傳位給與自己幾乎沒有血緣關係的養子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可能包含以下幾個可能:

第一、趙構無子嗣及其他近親

這個情況想必大家都比較瞭解——宋高宗趙構雖然很長壽,但是他一生中僅僅生育過一個兒子,那就是元懿太子趙旉。趙旉在著名的“苗劉兵變”中曾經被叛將擁立,當了一個月的皇帝,但是沒過多久他就不幸夭折了,當時年僅兩歲多。由於種種原因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趙構自此就算是絕後了。所以他只能收養義子來充當南宋的皇位繼承人。

而按照正常情況來說,趙構挑選養子肯定是首選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人,但是大家知道,“靖康之變”北宋亡國之後,宋朝絕大部分的皇室宗親都被金國俘虜北上,宋徽宗所有兒子中只有趙構一人僥倖逃脫,宋欽宗的子嗣則全部被俘,其餘倖免於難的則基本上都與趙構的關係很疏遠(比如嗣濮王趙允讓一支)。

第二、濮議事件的影響

北宋曾經出現過皇帝本人無子而傳位給養子的事件,那就是宋仁宗傳位給了養子趙曙(即後來的宋英宗)。趙構在宣佈將要收養義子的詔書中曾經提到:“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但是他說自己要“法仁宗”的話卻是違心的,因為宋英宗即位之後就發生了影響深遠的“濮議事件”——宋英宗的親生父親是濮安懿王趙允讓而並不是宋仁宗趙禎,於是宋英宗堅持要把自己的父親追封為皇帝,但這著實惹怒了注重禮法的大臣以及皇室,因為他們(王珪、司馬光等)認為既然當今皇帝是先皇的養子,並由先皇處得來皇位,則先皇自然是他當然的父親,而趙允讓只能是他的“皇伯”。這一事件一直持續折騰了長達十八個月之久,最後大臣們做出了妥協——允許追封趙允讓為“皇考”。

趙構當然不想讓濮議事件再次上演——外患還無法解除呢,怎能再增加內憂?所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便是從民間選擇一個缺乏根基的宗室當養子。這麼做有兩個好處:

1、從沒落皇族暴得大位已經會讓這位養子對皇帝感恩戴德了,不會提出其他過分的需求。

2、沒落皇族不會有盤根錯節的勢力網,對南宋皇室不會產生威脅。

第三、大臣及趙構本人的意願

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傳給了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傳弟不傳子的原因是千古疑案,此處不展開討論),此後宋朝皇位一直在趙光義一脈中傳承,但是宋朝朝野都知道這對太祖是不公平的,於是此時還位大宗的呼聲越來越高。同樞密院事李回及其他大臣都曾經上書“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天命”,參知政事張守則說:“藝祖諸子,不聞失德,而傳位太宗,過堯、舜遠甚”,最打動趙構的則是上虞丞婁寅亮,他說:“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大臣們的上書表達了三層意思:

1、太祖當年以天下為公傳位給太宗,現在應該把皇位還給太祖一脈,以“昭格天命”。

2、陛下此時能傳位給太祖後裔,其功德堪與太祖乃至堯舜比肩。

3、之前宋室太對不起太祖後裔了——他們本應受到優待,但實際上卻“僅同民庶”,這就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他不再保佑大宋,這也正是“靖康之難”爆發的重要原因。

《宋史》記載,趙構在讀完婁寅亮的上書之後“大感嘆”,隨即下詔書:“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並宣佈將從太祖後裔的“伯”字輩(太祖七世孫)中選擇皇位繼承人,最終趙伯琮和趙伯玖被選入宮。

趙伯琮因其性格恭順,博學多才而在紹興三十二年被冊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昚,不久之後,在位三十六年的趙構宣佈禪位太子,自稱太上皇。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趙構這一次的選擇是正確的——宋孝宗趙昚成為史學界公認的,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國史通論


大宋的皇位之爭,主要是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有爭議。他的子孫後代繼承了北宋的皇權,北宋的皇帝都出自趙光義的後代,南宋的皇帝主要出自太祖趙匡胤的後代。就像題主所問,到趙構這裡,才把皇權傳給太祖的子孫。

自從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後面的皇權自然而然就落入他的子孫身上,一代接一代。當他們的皇權傳到宋欽宗這裡的時候,發生了著名的“靖康之恥”事件,金兵攻破了開封,擄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庫,書法字畫,文物珠寶,以及皇室貴族,嬪妃妻妾3000多人。宋太宗的趙家班子被金兵一網打盡。



康王趙構是因為宗澤的一番勸告,才成為太宗趙家班的獨苗。這時,就有人勸表趙構,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就有亡國之險,要趙構繼承大統。有意思的是,趙構無後。其實,他原來是有個兒子的,只不過在苗傅和劉正彥兵變時夭折了。為使大宋基業後繼有人,只能從宗室子孫中尋找了,所以高宗經過一系列的考驗篩選,最終確定了太祖7世孫,建國公趙昚為繼承人,趙昚就是宋孝宗。能被稱為“孝宗”,他對高宗肯定是孝順的。之後,南宋的皇權才落入太祖一脈,這也是對太祖的一點點補償吧!



秦野雁


這不明擺著的事情嘛,靖康之亂,北宋宗室的皇子、皇女們被捉得七七八八,剩下的本來就沒幾個,高宗自己當皇帝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等於白撿,自然容易想得通。

當然,話說回來,白撿的皇帝,那也已經是皇帝,宋高宗趙構還是很捨不得權力的,據說,岳飛就是因為想迎回徽、欽二宗,這才被他手下的秦檜給弄死了,如果有選擇的情況下,趙構肯定還是更願意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但問題在於,趙構他沒兒子。

一、沒兒子就只有收養唄

原本,張貴妃生了個兒子,被封為元懿太子,結果 這小孩兒福薄,早夭了。

張貴妃自然傷心萬分,又擔心自己再也生不出兒子,就跟趙構哭訴,想要收養個兒子。

趙構深思熟慮之後,同意了這一提議,接了宗室子弟趙伯琮進宮,由張貴妃撫養。

趙伯琮是太祖第七代孫子,秦王趙德芳的後代,進宮之後,他改名趙瑗,意味著他已經算是皇位繼承人的預備人選了。

這種"皇帝沒兒子,就從宗室子弟裡收養"的做法,在古代很普遍,宋仁宗也是沒有兒子(生是生了3個,都夭折了),在年紀漸長之後,曹皇后也收養了宗室子弟,也就是之後即位的宋英宗。

但問題在於,英宗畢竟還是太宗一脈,趙構為啥卻要收養太祖一脈的後人?

這其實跟一個女人有關。

二、孟太后的夢

靖康之亂的時候,宋皇室幾乎被一網打盡,但趙構是漏網之魚,那麼後宮裡有沒有漏網之魚呢?

有的,那就是昭慈聖獻皇后孟氏,也就是宋哲宋的皇后,因為政治鬥爭,孟氏曾兩度被廢。 宋徽宗帶著後宮跑路的時候,孟氏正處於第二次被廢期間,所以就給落下了。

這一落,結果反而撈著個好結局,康王趙構即位後,大臣們建議將孟氏迎回宮,尊為太后。 孟太后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在得知元懿太子夭折後,她跟高宗說了件事,是關於她的一個夢。

很快,趙構召群臣商議,決定收養太祖一脈的後代為養子。

主要理由無非是:太祖才是打天下、創基業的,他的子孫卻沒有享受到,怪可憐的,朕仁心善意,想拉拔他們一把。

得到群臣一致響應,這事兒就定了!不過,事情真的這麼順利嗎?收養故事還有下文。

三、收養倆幹嗎?

張貴妃收養兒子之後,趙構的另一位貴妃,吳氏坐不住了。

吳娘娘想:憑啥你能收養?我就不能也養一個?

之前吳貴妃沒生兒子,當然沒底氣,現在大家都回到一個水平線上,她毫無心理負擔,直接跟皇帝老公提要求:凡事講究公平,她有,我也要有!

好傢伙!吳貴妃大概挺兇悍的,趙構還真的準了她的要求,吳氏也收養了另一位宗室子弟趙伯玖,跟趙伯琮一樣,也是太祖的七世孫,不過當然他們的父親不同,只能算是族兄弟。

趙伯玖改名趙璩,也進了宮。不過,他的運氣比較好,倆小孩兒進宮的時候,都是6、7歲的樣子,10年過去了,眼見著長大成人、快要摘果子的時候,趙瑗的養母張貴妃病死了。

靠山沒了,這咋辦啊?高宗趙構給出解決方案,反正都是收養,一事不勞二主,都給吳貴妃養唄!

不僅如此,第二年,他還將吳貴妃立為皇后。兩個女人爭了十來年,一直沒能分出勝負,這回病死一個,得,難題解決了!

四、手心手背,立誰?

兩個養子,身份地位差不多,最後立誰? 趙構還是挺苦惱的,憑心而論,趙瑗先進宮,而且為人老實本份,趙構挺喜歡的。

但趙璩的養母是皇后,雖說最後也收養了趙瑗,但凡事講究個先來後到,趙璩跟吳後的感情肯定更好。趙構從疼媳婦的角度出發,似乎應該立趙璩才對。

據說,為了確定人選,趙構還出了道考題試探兩位養子的人品,這道考題就是女人。

趙構給二人分別送去十位年輕宮女,一年之後檢查,發現趙璩那邊的宮女全都破處了,趙瑗這邊卻是完璧歸趙。坐懷不亂啊!這種好苗子,皇位就是你的了!

不管怎麼說吧,二子當中,任擇其一,皇位終究是再度回到宋太祖的子孫屁股底下。

我猜測,更實際的原因,可能是北宋遭遇國難,動盪不安,皇室人才調零,需要這種方式來凝聚人心。 反正是個燙屁股的位置,愛誰誰吧!


有書博物館


宋高宗趙構是宋朝的第十個皇帝,他是一個很高壽的人,活了八十一歲。趙構生於公元1107年,他是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在南京應天府即位的,公元1162年,趙構傳位給養子宋孝宗趙昚,成為太上皇。

公元1187年,趙構病逝,也就是說趙構做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擔任太上皇時間最久的人。那趙構為什麼會將皇位傳給太祖趙匡胤這一脈呢?

趙構本來有一個兒子,叫趙旉,而且還當過皇帝,即為宋簡宗,只是因為在位的時間太短,年紀又小,又是個傀儡皇帝,所以一般不承認他是宋朝皇帝。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趙構一路南逃,苗傅與劉正彥舉兵造反,逼迫趙構退位,迎三歲的趙旉為帝。

而宰相張浚召集各地將領前來勤王,重新讓趙構登基,而趙旉只當了二十六天的皇帝。七月,趙旉在建康行宮的時候,得了瘧疾,一個宮女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把爐子給踢倒了,發出很大的聲音,在旁邊玩的趙旉竟然被嚇死了。

趙構十分傷心,為趙旉哭了三天,追封他為“元懿太子”。而趙構也在靖康之難的時候,受了驚嚇,所以也無法生育了。趙構有兩個養子,分別是在公元1132年入宮的六歲的趙昚,還有公元1136年入宮的七歲的趙璩。

而趙昚與趙璩又都是趙匡胤的後代,而我們看看這兩個人入宮的時間,可以看出趙構在稱帝沒幾年之後就有讓趙匡胤後代來繼位的想法了,那為什麼趙構會有這樣想法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顯然是因為自己的親兒子已死,而自己又無法生育,那麼其他的都是趙家的子弟,對自己來說,也沒有多大的差別。

第二,靖康之難中,被抓走的趙家子弟十分之多,另外,趙構一直不希望宋徽宗、宋欽宗回來,也比較難傳位給他們的後代,如果再往上數,那就更遠了。

第三,趙昚被後世稱為南渡諸帝之首,可見趙昚是一個很合適的繼任者。

第四,後世對趙構禪讓給趙昚的評價十分之高,可見宋朝對趙光義是從趙匡胤那邊篡的說法十分的流行,趙構這樣的做法,很受當時人所支持。


歷史簡單說


我是漂浮菌,歷史領域達人。歡迎關注我看各種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趙構不僅把皇位傳給了趙匡胤一脈,而且還是一個血脈關係已經很淡的旁系。放著一堆血脈更近的直系不傳,選了一個都快出五服的接替皇位。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趙構是個非常自私,心裡只想著自己,自己利益高於一切的人。

趙構親生兒子早都死了,而他自己也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只能把皇位傳個其他人了。當時的可選的人很多,趙構選人的原則是挑一個好控制的,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趙構還對自己的命根子留著一絲幻想,想著萬一再生一個親兒子了,還能把養子踢開把位置留著親兒子,所以就不能選家中勢力大的,以免以後尾大不掉。

最關鍵的就是自己死後的名分、位置問題,繼任者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自己死後能不能被稱為皇考,這點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

宋朝就曾經發生過濮議事件,還有後來明朝的大禮議事件都是例證。繼任者並非先皇親生,繼任者都想立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供奉,但是有些大臣不同意,最後爭執起來差點動搖國本,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趙構不可能考慮不到,也不可能不在乎的。

因為皇位多年來一直把持在太宗一脈的手裡,所以太宗一脈的勢力都很大,其中很多人都把持著重要的位置,有的還手握重兵。就算經歷了靖康之變後,逃到南方的太祖一脈勢力依然很大。如果從這些人種選,那麼就很難控制,很難老實聽他的話。所以趙構就想到把皇位還給太祖一脈的辦法。

趙構一共選了兩個養子,趙伯琮和趙伯玖。這兩個人都是出自太祖一脈,而且還都是地位很低的旁系。這兩人的父親還都是沒有爵位,官職也非常的低,非常利於他控制。

這就是趙構選擇繼承人的深層次原因。


漂浮菌


一、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而作為宋朝(北宋)的開創者的宋太祖趙匡胤,他的繼任者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即宋太宗,本命趙匡義避齊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炅)繼位,關於趙匡胤的死也有關於“燭影斧聲”的傳說。太宗即位後對太祖的子孫進行了一系列打壓。太祖子孫流落民間,北宋在太宗一脈傳承。


二、轉折點:靖康事變,北宋都城被破,趙光義皇室一脈被一網打盡幾乎全數被俘,唯獨只剩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南宋建立者)在外勤王;靖康事變後為躲避金朝人的追捕,趙構也是經歷了跋山涉水、顛沛流離的生活,受了很大的驚嚇導致生育能力。趙構本人起初有個兒子叫趙旉,可惜3歲夭亡,此後一直沒有子嗣。


三、為了確保皇位的傳承,避免金朝利用俘虜的北宋的皇室做文章,引發朝政的動盪。同時據說出使金國的使臣,說金太宗長得酷似宋太祖,傳說太祖要回來奪皇位。於是高宗說,太祖大公無私,有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其後人衰微,朕準備將皇位傳給太祖的後人。這樣不但解決了自身的正統性(即位之初,徽宗、欽宗都活著,很多人都人認為高宗只是臨時的),而且解決了皇位傳承問題。畢竟對於太祖建國子孫卻不享國,這點更容易讓大臣和百姓接受。最終宋高宗趙構選擇了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趙昚(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繼位,而他正是成為了南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開創乾淳之治的宋孝宗。


萌哥蛋蛋看世界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建立宋朝,給混亂的五代十國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之後,宋朝存在了將近三百二十年,歷經十八位帝王。這三百多年的歷程可謂風風雨雨,跌宕起伏,前後又經過北宋、南宋兩大階段。

在北宋政權的一百六十七年時間裡,北方的遼國、西夏和趙宋政權保持了相對均衡的狀態。然而,女真族在北方崛起後,建立了金國。金國舉兵一路南下,攻破都城汴京,北宋政權轟然倒地之後,康王趙構建立了南宋政權。

宋高宗趙構在趙宋政權即將滅亡的懸崖邊上拉回了大宋王朝。在經歷了與金兵的拉鋸戰之後,趙構底氣不足,採用以金錢換和平的方式,與金簽訂盟約,實現劃江而治。

宋高宗之後,皇太子趙昚繼位,是為宋孝宗。我們今天就說說趙昚當皇帝這件事。

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去世之後,其弟趙光義繼位。以後的皇帝一直是由趙光義這一脈擔任,趙構也是如此。

而趙昚則屬於趙匡胤一脈,論起血緣來,甚至在宋高宗的“五服”之外。那麼,趙昚都出五服了,為什麼宋高宗還選中了他做儲君?

所謂“服”,指的是古代祭奠逝者時的喪服,而“五”則是指五種不同的喪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有人去世,親戚們便會按照血緣的親疏穿上不同的喪服,“五服”成為衡量血緣關係的一個標準。

我們說趙昚“出了五服”,實際上說的是他與趙構之間親屬關係超過了五代。雖然同為趙姓,實際上關係已經很遠了。

趙構將趙昚立為儲君,並將皇位傳給他,實際上是趙構非常無可奈何的選擇。

趙構無後成為他人生抉擇的最大障礙。於他而言,兒子成為心中抹不平的傷痛。1127年(建炎元年),“靖康之變”爆發,宋朝經歷奇恥大辱,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金軍南下,趙構逃到應天府,並在那裡宣佈稱帝,建立了南宋。

在應天府,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便呱呱墜地。年僅二十歲的趙構對自己的孩子十分重視,給他加官進爵,幾乎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託到了孩子身上。

偏聽偏信往往成為一個毀滅的加速劑,因為趙構寵信奸臣和宦官,再加上金兵再度大舉南下,1129年(建炎三年),宋軍將領苗傅、劉正彥將其軟禁,並擁立年僅三歲的趙旉為帝。不過,“苗劉之亂”很快平息,苗劉伏誅,趙構再次登上了皇帝位置。

雖然,猶如磷光般的苗劉之亂熄滅了,但年僅三歲的趙旉卻遭到了極大的創傷。根據《宋史》的記載:“宮人誤蹴地上金爐有聲,太子驚悸,疾轉劇,薨,諡元懿。”趙旉因為驚嚇而死,此後,趙構再沒有生下皇子。

皇位總得有流著宋代皇室血液的人繼承,趙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從宗室子弟中尋找,最終選擇了趙伯琮、趙伯玖作為養子,並給他們分別改名為趙昚、趙璩。

和趙璩比起來,趙昚天資聰穎,又忠孝兩全,深得趙構的喜愛。紹興二年(1132年),六歲的趙昚入宮時。經過宮中的良好教育,趙昚成長很快,已經出脫成一個優秀的皇子,他“讀書強記,天資特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南下襲擾,朝中的大臣們大都主張退避,以求苟全。

貪生怕死是最為糟糕的品質,困境是考驗一個人品質的關鍵時刻。面對這種狀況,趙昚見狀,心中很是憤怒,他主動請纓,表示要率軍征討金軍。

趙昚有智有勇,趙構更加堅定了傳位於他的信念。1162年,趙昚被封為了皇太子。不久,趙構更是以執政疲憊,需要休養為理由,直接宣佈退位,將趙昚提前推上了皇位。

趙昚的能力讓趙構信任,趙昚的忠孝則令他欣慰。即使趙昚和趙構血緣關係很遠,最終還是順利繼位,成為了許多人眼中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歷史往往有很多巧合,當年趙光義一脈取代了趙匡胤一脈。因為趙光義的嚴厲斥責,趙匡胤次子趙德昭自盡,在沒有了接班人。趙光義的後代在大宋皇位上一百八十餘年之後,政權回到了趙匡胤後人的手裡。


文蹤旅跡


趙匡胤的皇位,因為他離奇的去世,落到了他的弟弟趙光義的手上。

想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從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後,皇權旁落開始說起。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趙匡胤經過黃袍加身建立而成的,因此,趙匡胤也成為了宋朝的開國之君。

但是,因為在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沒有及時的立太子。導致了他突然間去世之後,他們家的皇位,就傳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那裡。

本來古代的皇位傳承製度,都是父子相傳的。

正確的傳承製度,也應該是宋太祖趙匡胤去世之後,皇位有他的兒子來繼承。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的。

正是因為皇位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繼承的,然後大家才猜疑,趙匡胤的死,可能是一場陰謀,很有可能是趙光義殺死了自己的哥哥趙匡胤,當了宋朝的皇帝。

畢竟,趙匡胤死前的那一天晚上,是和趙光義在一起喝酒。趙匡胤的死,他的嫌疑最大。

北宋的皇帝,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外,全部都是趙光義的後代。

趙光義當了皇帝之後,為了穩固自己家的江山,他就把宋太祖趙匡胤留在世上的兩個兒子全部給整死了。

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昭是被趙光義逼死的,趙匡胤的四兒子趙德芳和趙匡胤一樣,都是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去世的。

趙匡胤的兒子都死光之後,趙光義又除掉了自己的弟弟趙廷美。

這麼一來,就沒有人敢窺伺他們家的皇位了。

所以,趙光義當了皇帝之後,北宋的皇帝,一直都是在他的後人中,一輩一輩傳下去的。也就是說,北宋的皇帝,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之外,其他的皇帝都是趙光義的後代。

但是,這件事到了北宋的末年,就發了變化。因為北宋末年的時候,國家發生了靖康之難。

這時候整個宋朝皇室的人,除了康王趙構一個人外,全部1500個人,被女真人打包給俘虜走了。

也就是說,宋太宗趙光義這一支當皇帝血脈的人,除了趙構外,全部都被女真人俘虜走了去金國當奴隸去了。

南宋的皇帝,除了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之外,全部都是趙匡胤的後代。

趙構逃走之後,就建立了南宋,他就是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宋高宗。宋高宗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名號,叫做逃跑皇帝。

沒辦法,他的父親,兄弟姐妹都被女真人給抓走了。可能給他留下了很深的陰影,只要他一聽說女真人進犯了,他撒丫子就跑。

就是在他逃跑的時候,他因為緊張過度,喪失了生育能力。那時候趙構已經有一個兒子了,不過,他這個兒子在後來逃跑的時候,竟然給嚇死了。

這也就意味著,皇家後繼無人了。

宋高宗趙構儘管還活著,還是大宋的皇帝,但是,他沒有了生育能力,身邊有再多的女人,也是毛用沒有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考慮繼承人的時候,沒辦法宋高宗趙構,只好選一個趙匡胤的後人來做皇帝了。

本來皇位就應該有人家那趙匡胤這一支血脈來繼承。直到現在才歸還給人家。也就是說南宋的皇帝,除了開國君趙構之外,全部都是趙匡胤的後代。

這就是為何宋高宗趙構,把皇位傳給宋太祖趙匡胤這一支血脈的具體原因,不得不感慨一下,歷史有的時候就是很奇妙。

就如同小說一樣離奇,也許,這就是冥冥之中,自由天意吧。

若是趙匡胤在天有靈,也應該安息了。畢竟,屬於他們家的皇位,最終又給他們還了回來。

只不過,南宋的領土,一直都是中原皇帝中,統治地盤最小的一個。儘管南宋湧現出來了很多像岳飛、韓世忠、劉琦這樣能征善戰的將軍,但是,因為皇帝的無能,他們始終沒有做出任何作為。

不得不說這是趙匡胤後人的一種悲哀呀。


漢史趣聞


話說公元1129年初的一個晚上,剛剛跑到揚州過上幾天安生日子的宋高宗趙構,正在跟妃子親熱,忽然房門被擂得山響:“大事不好了,金兵打來了,皇上咱們趕緊逃命吧!”這次真不是手下謊報軍情,拔離連、烏林、泰欲、馬五帶著五千金兵輕騎千里奔襲而來,沒逮住趙構就燒了揚州。、

這就要了親命了——誰都知道趙構這個時候是萬萬打擾不得的,著急忙慌穿上衣服逃命的趙構就落下了一個病根兒,這病大家都知道,咱們就不說了,反正是不管他怎麼努力,都生不出孩子來了。

其實趙構原本是有一個兒子五個女兒的,在靖康之變中,五個女兒(三個兩歲兩個四歲)都被金兵搶去了,兩歲的都死在了北去的路上,四歲的都被送去了“浣衣院”,最後不知所蹤。而那個兒子趙旉(又名趙敷)更倒黴,雖然剛會說話就被封為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魏國公(可見宋朝制度有多混蛋)。剛剛三歲,又造反的苗傅和劉正彥“捉去當了皇帝”,結果苗劉被韓世忠幹掉了,宋高宗這才“復位”,而三歲的趙旉則因為“宮女不小心使他受到驚嚇”,夭折了。

於是宋高宗趙構一生當了兩次太上皇、親生兒子趙旉只做了二十六天皇帝。我們可以相信,趙旉不是趙構授意幹掉的,因為他就這麼一根獨苗,趙旉死了,他也就真的絕後了。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趙構眼看著自己再不能重振雄風,就琢磨著從宋太祖趙匡胤那一脈找一個人做繼承人——這一年是公元1132年,趙構只有二十六歲,二十六歲就想找別人當繼承人,那時知道自己這輩子也生不出兒子來了。為了避免找來的繼承人是自己的兄弟輩甚至爺叔行而自己不好當太上皇,趙構規定:只能從太祖皇帝的七世孫裡面找(趙構是宋太宗六世孫),這樣找來的就只能是自己的侄子,亂不了輩分。這一海選不要緊,可真看出老趙家生育能力強悍了:趙匡胤的七世孫,還自由地活著的,居然有一千六百四十五個,一個齊裝滿員的整編團!

這一千六百多人就是吃,也會吃光趙構偷偷摸摸攢起來的私房錢,於是他下令:進行復賽和決賽!最終有兩位選手脫穎而出站在了二十六歲(筆者看著二十六歲就想笑)的趙構面前,一個圓臉小胖子,一個豆芽菜小瘦子,年紀也就六七歲。趙構一看:這瘦孩子看著怎麼比我還苦大仇深呢?給他三百兩銀子讓他回家吧!瘦小孩名字叫趙伯琮,聽到叫他回家,並沒有因為競選失敗而哭天抹淚,慢條斯理地轉過身往門外走。趙構忽然改了主意:“你回來,我再琢磨琢磨!”趙伯琮還是慢條斯理地回來跟小胖子站在一起,就那麼看著這個年輕的“準乾爹”。三個人大眼瞪小眼,一隻貓忽然跑了過來,趙伯琮還是瞅著趙構,那小胖子卻飛起一腳,把那隻貓踹飛了。

趙構心裡一哆嗦(估計是想起金兵踹他了):“小胖子你回家吧!”趙伯琮因為少踹了一腳,就向皇帝寶座靠近了一步,成為了“準太子”(估計趙構還想最後再拼一次,看看能不能生出兒子來),並且先後被改名趙瑗趙瑋趙昚(因為名字跟故事無關,我們就叫他最後名字趙昚)。趙昚的太子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趙構的老婆之一吳皇后(當時是才人)看著老公有了新兒子,自己也想領養一個,就找來了五歲的趙伯玖,賜名趙豫,天天跟趙昚唱對臺戲。吳皇后有了“自己的兒子”,當然不會喜歡“趙構的兒子”,不但她不喜歡,就連秦檜也不喜歡趙昚,還把趙昚趕回老家“服喪三年(趙昚親爹死了)”,趙昚回來後發現自己的弟弟趙豫也成了郡王了(趙昚當時受封普安郡王),一種危機感油然而生。

這時候趙構的第二道考題來了:就在同一天,趙昚的普安郡王府和趙豫的恩平郡王府同時收到了十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這是公元1155年,兩個小孩子都已經變成了二十七八的成年人了(趙昚生於1127年),而且都沒有正式結婚,面對這十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要說不動心,那得有趙構一樣的毛病才行。這時候就看出老師的作用來了,趙昚的老師叫史浩,就是力主給岳飛平反的那個三朝元老。史浩一眼就看出了趙構的小心眼,趕緊提醒趙昚:“這十個姑娘就是十道考題,你只能交白卷!”而趙豫的“老媽”也看出了門道,趕緊提醒趙豫:“這十個姑娘就是十道考題,你拼了小命兒也要好好答!”其實吳皇后這麼理解也沒錯:趙構不行了,趙豫行,這不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嗎?

過了幾天,趙構收走了“考卷”——接走了全部美女。趙構找人判卷(這事不能皇帝親自幹):趙昚一個沒動,趙豫一個沒剩!趙構宣佈考試結果:趙昚滿分,趙豫零分。吳皇后和趙豫這下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秦檜已經死掉了,趙豫又考砸了,只能老老實實當自己的郡王了。

少踹了一腳,少睡了一覺的趙昚,一步步從郡王變成皇子,又從皇子變成了太子、皇帝,而多年耕耘毫無收穫的趙構也徹底死了心,把皇位傳給趙昚,學自己的老爹宋徽宗趙佶,當甩手掌故太上皇去了。要不怎麼說細節決定成敗呢,當年那個小胖子要是不錯踢一隻貓,可能留下來當養子的就是他了,就因為這一腳,讓他跟皇位徹底無緣,而趙豫更倒黴,本想好好表現,但是睡錯了十個人,也跟皇位徹底無緣了。

而不管是那個小胖子還是趙豫即位,特別是趙豫,跟秦檜一直關係不錯,給岳飛平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也正是少踢了一腳少睡了十覺的趙昚,成了後世稱道的“勵精九閏之餘,致治百王之上”有道明君宋孝宗。也正是趙昚“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然後又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的待遇,而這一切歷史性的變化,居然就是起源於對一隻貓和十個美女的不同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