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新冠肺炎對中國的積極意義是什麼?


一個積極意義是讓人們稍微有時間冷靜一下,尤其是一部分90後和00後。


肺炎期間,我上網看一個美國華人發帖,說他跟美國人談起這件事,那個美國人竟然驚詫地問:“什麼?中國竟然還存在不免費提供洗手液和衛生紙的廁所?”


這句話你再讀一遍,就會感覺到一種認識上的偏差是如此的大。我這是這樣解讀的:第一,美國人是非常承認中國的經濟奇蹟的,已經把中國和美國直接做對比了(美國所有廁所都有免費的洗手液和廁所紙);第二,但他們不能理解已經如此富裕的國家,為何這麼簡單的事情還沒做到。


這兩年在知乎這種感覺尤為明顯:很多人言必稱基建,言必稱5G,談到美國就是槍戰、幾個月的預約醫生。很多小年輕連國都沒出過,卻在那裡想象,拿著公眾號第N手的信息跟我生活了多年的人抬槓。


是需要冷靜一下了。


中國的經濟奇蹟無人不承認,按照1萬美元人均的GDP,實際上經濟總量已經跟美國相當了。我2016年以後經常回國,也的確得說,中國的突飛猛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基建、互聯網、房地產、創新等。


但是,如果僅僅以為經濟總量逼近,就可以隨便鄙視,那還是太淺薄了些。實際上,我回國的感受也包括:國內所謂的創新(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網購、外賣等),美國都有;反而是有些問題,從我當年出國到現在,一直也沒有什麼進步。我從來沒有過“國內已經如此發達了的”感慨,讓某些總讓我“回國看看”的人失望了。


當然我知道這時候談這些不太合時宜,但是我舉個無人能反駁的例子吧:地理條件。新冠肺炎暴露出中國人口過於集中的問題,這是地理條件所限的——平原少、人就集中、城市都非常巨型。雖然優勢很大,比如可以推廣高鐵、效率高等,但也存在著一些風險,比如地震、瘟疫等天災。這就意味著,哪怕同樣的人口和GDP,中國也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來維持城市系統。


我所希望的是,人們積極但客觀地看問題,從小事逐漸進步。比如嚴格控制野生動物的宰殺和食用問題,比如從最簡單的廁所改造做起。


經常有問題問,什麼事情發生,才標誌著中國超過了西方。我給出的答案很簡單:什麼時候中國人不再盯著西方,不再和西方比較來安慰或是鼓舞自己,而是跟自己比、認真地做自己的事情,兢兢業業地改進生活中的不足時,很可能就標誌著中國真正地超過了西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