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河南滑縣:黃河故道與白馬文化

自大禹導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黃河開始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翻浪揚波,到金明昌五年(1194年)在陽武決口南徙,它共流經這裡3200多年。在這漫長而悠遠的歷史歲月裡,黃河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但也因其流徙不定而使很多曾經燦爛的文化湮滅消亡。處於古黃河右岸的白馬文化,就是一個因黃河流徙而興衰的文化典型。歷史上黃河右岸的白馬山以及因山而名的白馬城、白馬坡、白馬津這一區域因黃河的影響,而出現城池興衰更替、戰事頻繁不斷、民眾信仰變換的特殊的津渡文化,我們暫且把它稱作白馬文化。

要追尋白馬文化,我們首先要弄清白馬山、白馬坡、白馬津在今天的什麼地方。尋遍浚縣和滑縣境域,現在卻找不到白馬山的蹤跡。它究竟在哪裡呢?我們可以從史料記載中找到它的確切位置。唐《元和志》、宋《寰宇記》均載:“白馬山在滑州東北三十四里。”《開山圖》雲:“山下常有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清一統志》、《重修滑縣誌》雲:“縣東北酸棗廟村(酸棗廟村原屬滑縣,1949年10月劃歸浚縣,今屬善堂鎮)南有土山,俗名白馬山,山上有關帝廟,白馬縣、白馬津、白馬坡皆以山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白馬山因黃河屢屢決口(據《滑縣誌》載自漢至宋黃河在白馬津一帶較大的決口就有六次)或因其他原因頹圮,蹤跡湮沒,但故址仍存,在今善堂鎮馬村小學南邊仍有10多米高的土堆,上有1997年重建的關帝廟。《滑縣誌》載“白馬坡在縣東北10公里,古黃河大堤下。”其位置就在浚縣酸棗廟村東、朱村南,一直延伸到滑縣的白道口鎮和棗村鄉,這裡的人們仍稱之為白馬坡。《方輿紀要》雲:“白馬津在滑縣西北十里。”《浚縣誌》雲:“黎陽縣(故址在大伾山東北)東一里許即黎陽津,南岸為白馬津。”據此可知白馬津的位置在今天浚縣善堂鎮的馬村和滑縣交界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