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刘备如果得了天下,汉献帝如果还活着,刘备会拥立他吗?

kurenai


肯定的回答是不会,因为刘备在南方称帝的时候就没想过汉献帝,那时候汉献帝就还活着,公元220年的时候,曹丕逼迫汉献帝下台,给汉献帝封了山羊公,自己做了皇帝,对外则宣称汉献帝已死,随后身处南方的刘备,得到汉献帝去世之后,便宣布称帝,其实,汉献帝死没死,就刘备心里很清楚,但是他还是称帝,而且是汉献帝活着的时候,



所以刘备得了天下,汉献帝活着并不会拥立。

为何刘备不会拥立汉献帝呢?

刘备光复汉室的心其实一直没变,从刘备建立的国家名字就能看的出来,蜀汉,这么一看刘备对于汉朝是很忠心的。

这么忠心的刘备,为何不会拥立汉献帝呢?

虽然刘备说了光复汉室,但是刘备并没有说拥立谁来当这个皇帝,刘备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受尽委屈了,也受尽了各种白人,寄人篱下的感觉,如今当了皇帝,过得了权利,不在受别人的屈辱,所以这个皇帝之位刘备是不会容易相让的。


即便刘备同意,手下人我不会同意,其实就跟曹丕一样,其实曹丕内心有当皇帝的心思,但是又不敢,因为他老爹曹操,就没有当皇帝,而手下大臣已经升无可升了,不升到最后还是个将军。没啥可以留给后辈的,所以在大臣的怂恿下曹丕把汉献帝挤了下去。

到了刘备这里也是同样的,刘备的手下都是跟着刘备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目的肯定是等刘备大业成了自己能够封侯啥的,如果刘备将皇位推给了汉献帝,那这些出生入死的人,封侯的梦想也就破灭了,顶多是个将军之类的,所以即便刘备同意大臣也不会同意。

当然了,刘备让给汉献帝,汉献帝也许不会坐,对于汉献帝来说皇位对他已经没有诱惑力了,从被董卓掌控的那天起,他的皇帝的名号已经名存实亡了,从董卓手中逃脱之后又落到了曹操手里,然后又落到了曹丕手里。


汉献帝的这一生可以说是一点自由都没有,所以他可不想当什么皇帝了,更想当一个无忧无虑的小民,当山阳公的这段时间里,是汉献帝最幸福的日子,所以刘备让给他,他也不会去坐,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


历史黔


继曹丕称帝后,一直以来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刘备也称帝了,不免让很多人怀疑刘备是“假仁义”。我们知道刘备称帝时汉献帝已经死了,刘备作为汉室后裔称帝也是政治需要,无可厚非。但这时候很多人就有疑问了,如果汉献帝不死,刘备是否会拥立汉献帝,将帝位让给他呢?

【小湮的观点】刘备会让位,表面功夫还是得做的。因为刘备一直以来都以“仁义”标榜,以“得天下,先得民心”的理论为主,如果“不让”岂不是被天下人所耻笑了,但结局一定让不成。因为:第一,大臣们不会同意;第二,内部政治需要;第三,刘备内心也不愿意。

一、刘备一方势力不会同意

如果刘备统一天下自己称帝,那么他手下的得力干将们就是开国元勋,必将封侯拜相、名留青史,但如果刘备拥立汉献帝那必定会损坏这帮人的利益,他们绝对是不同意的。

在刘备手下的势力分好几个集团,主要为:

  • 荆州集团——诸葛亮,庞统,蒋琬,费讳,傅彤,魏延,杨仪,冯习,张南;

  • 东州集团——李严,吴壹,许靖;

  • 益州集团——张松,法正,谯周,陈寿,彭漾;

  • 故旧集团——也就是刘备身边如:关羽、张飞、赵云以及来自徐州的、糜竺、糜芳等人。

  • 投降集团——刘备入川后投降的西凉军和魏将:马超、马岱、王平、姜维、夏侯霸。

在几大集团中每个集团中都不乏名将,而且几个集团之间也是暗流汹涌,争的厉害。在刘备还没得到天下之前尚且如此,在得天下之后还不得争个头破血流。

他们其中任何一方的势力拿出来都比汉献帝一方的势力大。汉献帝在被董卓控制时身边但凡有点勇气的大臣基本都被杀尽了,跟随曹操之后在曹操的控制下也被架空了。所以刘协身边几乎已经没有可用之人了,即便有他们也没有为统一天下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又如何跟刘备一方势力斗呢。

所以即便是刘备喊着要拥立汉献帝,也会遭到这些大臣们的反对。而权利斗争的凶残度不比战场差,没准他们还会使用一些计谋让汉献帝消失也不是不可能。

二、政权需要,统一天下后要稳固政权,这一点蜀国只有刘备能做到

天下统一之后,第一步就是稳固内部政权。显然刘备对当下局势是最清楚、最了解的。也只有他能够镇住这些大臣。而蜀国这些大将们个个都是立过大功的开国功臣,他们也只听刘备调遣,绝对不会听一个坐享其成的汉献帝的命令。因此一旦汉献帝执政,朝局必将混乱。

这从蜀国后期刘备死后,刘禅执政便可以看出。刘禅虽然是刘备之子,不会像汉献帝一样被朝臣们排斥。但他没有威信、执政能力差,后期宠信宦官导致蜀国逐渐走向衰败。即便是诸葛亮还在时,蜀国内部也是斗争不断,诸葛亮在北伐时后方粮草供应不上,在作战时竟被刘禅召回。这些表面上是国情原因,实际上跟内斗和刘禅昏庸、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北伐失败刘禅也有一定的责任。

国家的稳固需要一个有能力、有威信的主君,而这一点蜀国只有刘备能做到,所以从稳固内部来看拥立汉献帝未必是正确的。

三、刘备内心不愿意

从情感上看,刘备之所以能起兵争天下是因为他有一个别人没有的“尚方宝剑”,那就是皇室宗亲的身份。据史料记载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虽说是皇室后裔但跟汉献帝刘协的皇室正统还是差的很远的。而且刘备父亲早亡,年少便跟随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 日子过的很清苦,跟汉献帝不仅血缘关系淡,更是没什么实际感情的。

从个人利益上看,刘备如果称帝那么他的子孙就会根据世袭制政策延续帝位,反之则刘备一生也只能做个权臣,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拱手让人,一定不会甘心。

从野心上看,刘备的野心绝对不输曹操,刘备开始争天下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很多地区,东吴也是虎视眈眈,更有很多其他地方诸侯势力都比刘备大。然而刘备在这种情况之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且坚定之心超过当时的刘表、孙坚等势力比自己还要大的人。

《三国志》中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意思就是刘备虽然在机智、权术、才干和韬略上不如曹操,但他为人宽厚,且做事不屈不挠这是他能成帝业的最终原因。

郭嘉也曾对曹操说刘备不除将来必是大患

《三国志·魏书十四》: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由此可见刘备并不是优柔寡断、懦弱之人,恰恰相反能将雄心隐藏起来的人往往野心是最大的。有如此心智之人,难道他的目的真的是甘为他人做嫁衣吗?当然不是,刘备自己肯定也是想称帝的,这也是他在未统一天下之前就称帝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历史爱好者@历史湮灭的足迹 ,欢迎关注我~与你一起探讨那些被历史湮灭的故事^_^,欢迎评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历史湮灭的足迹


这是许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但豹眼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毫无历史常识的问题。

第一,在几千年历史上,有几个人经过生死打拼取得了王位、帝位后,把它让给了别人?唐玄宗李隆基算一个。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迫使李重茂禅让,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

为何李隆基不直接登基而是让李旦复位呢?

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就立她生的第三子李显为皇帝,是为中宗。后来被废,武则天又立第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

武则天废掉了睿宗,自立为帝,干了几年后,玩腻了就想还政于李氏,就让李显重新做了皇帝。

武则天、唐中宗李显死后,韦后就立李显第四子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韦氏垂帘听政。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了政变,废掉了李重茂,让睿宗李旦复位。

太平公主是睿宗李旦的妹妹,李隆基是李旦的儿子,他们暂时是一伙的。

太平公主也是很有野心的,其参与政变的目的就是要以其母武则天为榜样,干预朝政,在之后就逐步暴露了其野心。

睿宗即位后,与大臣们议立太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该成器实在是不成器,坚决不干,也算是明智。参与政变铲除韦党的功臣,都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但是李隆基太能干了,引起了太平公主的不满,就想另立太子。

但李隆基也不含糊,先是让其父亲禅位于他,接着就把太平公主给做掉了。

从这个过程的血腥残酷来看,刘备如果得到了天下,他会把皇帝位置让给刘协吗?

就算刘备给了刘协,刘协也不敢要啊。

李隆基发动政变没有直接称帝,是因为他父亲曾经是皇帝,还活着,而且他的亲姑母太平公主,在政变中是出了大力的。没有太平公主的参与,李隆基不一定能搬到韦氏集团。在这个情况下,李隆基不可能直接得到帝位,从后来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斗来看,李隆基是采取了妥协的。

父子之间都搞得这么血腥,刘备咋会让给刘协呢?

02

刘氏子孙的争斗,其血腥也不次于李唐。

皇室的争斗就不说了,说一下刘秀是咋上位的吧。

刘秀那可是刘备一生的偶像,有样学样,自然差不多吧。

王莽篡汉后,引起了天下大乱。

公元23年,绿林军领导者王匡、王凤就发动了起义,为了名正言顺,也在号称匡扶汉室,就推举了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建立更始政权,自称玄汉王朝。

刘玄自称是“汉朝皇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

刘发这个名称和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哦,没错,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亲祖宗长沙王刘发,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亲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亲兄弟刘发。

与此同时,刘秀与其兄长刘縯也在南阳郡舂陵乡起兵,号称舂陵军。

更始元年(23年),刘玄被绿林军推举为帝,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但势力没有人家绿林军大,也没有办法,只能暂且作罢。

刘玄封刘縯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

更始三年(25年),平陵人方望立西汉末帝孺子婴(刘婴)为天子。

刘婴可是正统的汉朝皇太子,王莽篡位前,年仅两岁就确定了其太子位。他一生做了三年的皇太子,四岁开始就被囚禁了,禁止与人说话。长大后,六畜不识,话也说不清楚,简直就是一个傻子。

更始帝刘玄直接派兵灭掉方望,杀死了这个傻子天子刘婴。

在绿林军起义的同时,琅琊人樊崇也在山东莒县起义,号称赤眉军。

更始三年(25年),樊崇、徐宣分别率军进攻关中,拥立刘盆子为帝。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了刘玄。

刘盆子也是汉室宗亲,是刘邦之孙城阳景王刘章之后。其父刘萌嗣在王莽篡位后被杀,他与其兄刘恭、刘茂被赤眉军俘获,从事放牧。由于政治需要就被赤眉军领袖樊崇立为皇帝,史称刘盆子为建世皇帝。

更始帝刘玄旗下的绿林军在昆阳大战中击败王莽,刘秀立下了首功。但其兄大司马刘縯却被刘玄杀死,不得已刘秀交出兵权,韬光养晦以求自保。

出于战事需要,刘玄又起用刘秀代行大司马,经营河北。在刘秀取得河北之后,刘玄又想解除刘秀的兵权。这次刘秀不干了,最终与刘玄彻底翻脸。

公元25年,带甲百万的刘秀被众将拥立为帝,建都鄗城(今河北邢台柏乡县)的千秋亭,建元建武,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后定都洛阳。

此时的长安,刘盆子的赤眉军与刘玄的更始军正展开大战,刘玄大败,向刘盆子请降,被封为长沙王,后被赤眉军杀死。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战败赤眉军,刘盆子投降刘秀,被任命为刘秀叔父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双目失明,刘秀下令以荥阳官田租税奉养刘盆子终身。

从这个过程来看,刘氏子孙也都在想恢复祖宗刘邦的基业。这与刘备跟刘表、刘璋的故事何其相像。

刘秀取得天下,也没有去想谁才是刘邦最近的皇室宗亲,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做帝王,以继承刘邦的正统基业。即便是祖宗留下的基业,最终还是谁抢到算谁的,哪有让给别人的说法。

从刘玄、刘盆子、刘秀争夺天下来看,刘备真的得到了天下,他会再让给刘协吗?

03

刘备没有取得天下,已经宣布刘协已死,岂能让他再复活。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降献帝为山阳公。

刘备听说后,心急火燎地在成都给献帝召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不管刘协是死是活,就宣布他已经死亡。

次年(221年),刘备就急急忙忙称帝了,建立蜀汉。

唐朝李家爷们为了帝位,进行血腥的自相残杀;东汉时期,刘氏子孙为了帝位争得头破血流。刘备为了取得天下,他一样会杀掉所有与他作对的刘氏子孙,如果刘协还活着,刘备恐怕也不会放过他。

如果你拿出钱来准备给你父母时,还需要考虑一下的话,那就不用去考虑刘备这档子事了,他绝对不会把皇位交给刘协。


豹眼看历史


如果刘备得了天下,在汉献帝有用时才会被刘备拥护,在妨碍刘备时就汉献帝应该会在适当的时候病逝。

刘备的野心

刘备的野心最好的体现就在于刘封、刘禅得名字,封禅。如果在刘备还没有取得天下的时候汉献帝若是在刘备手中,那么刘备必然会非常的拥戴汉献帝,但是汉献帝的处境及待遇肯定不如在曹操处。

刘备从发展开始一直就没想过要救汉献帝,而且一路走来刘备只在意自己的生死,并不在乎他人是否存活。几次的抛妻弃子、扔下部将自己逃命而走。

汉献帝若是在刘备手中,汉献帝活不到统一

汉献帝在三国时期就是一个招牌,在一些人才都迷茫不知道怎么选择主君时把汉献帝的名号往前一摆,那么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效忠。再者就是还有一些地方的小股势力是支持汉献帝的,这些人一旦归宿了刘备那么刘备实力就是一种壮大。

三分天下,若是刘备打败了曹操并且收编了曹魏的兵力及领地,那么这时就是汉献帝病逝的时候了。因为曹魏一灭东吴就再不是隐患了,如果汉献帝活到了统一那么刘备心里不甘,手下的武将谋士也不会同意。

总结:刘备统一了必然不会拥立汉献帝。虽然汉献帝和刘备是同宗同源,但是刘备在一统天下时必然不会心慈手软。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在刘备称帝的时候,汉献帝还没有死,事实上汉献帝是和诸葛亮同年出生,同年去世的。问题中的“刘备如果得了天下”应该是刘备像自己的老祖宗刘邦一样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结合历史上的情况,看看刘备如何对待汉献帝。

先来分析一下,刘备对待待汉献帝的几种可能方式:

其一,参照刘秀对待建始帝刘盆子。刘秀和刘盆子同为汉室宗族又代表不同的政权,在刘盆子投降刘秀后,刘秀并没有杀了他,而是让他出来做官,在其失明后,照顾他一辈子。刘备与汉献帝刘协也是同族,但刘协不同于刘盆子,虽然两个人都是傀儡,刘盆子只不过是起义军拥立的皇帝,刘协是得到承认的大汉天子,有一定的正统性,刘备不敢这样留他。

其二,类似于后面的朱元璋对待明王。朱元璋原来是名义上依附在明王手下的,打着明王的旗号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在明王没有用了,就想设计一次事故除掉。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刘备可以自己先不称帝,让刘协继续做皇帝,自己做新版的“曹操”,待刘协没有用了,在设计除掉。但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历史上刘协是有儿子的,刘协去世,也应该传位给刘协的儿子或者近支,而刘备和刘协共同的祖先要追溯到汉景帝,血缘太远了,不太可能。

其三,由刘协禅让皇位给刘备,类似于曹丕给刘协的待遇。刘备最想接受的结果,这个是最代表正统的,但可能性是零,中国历史上并未出现过皇室成员内部禅让,皇家宗庙还是刘家的,不存在禅让的情况。

其四,尊刘协为太上皇,并保持对他的监视。这个也是刘备想要的结果,但是也不能,这个有可能,而且是刘备可能考虑的情况,虽然双方差出了许多辈(刘协辈分高),但这是符合礼法的,唯一的问题还是刘备如何继承正统,也就是刘备是接续谁的皇位,比如刘秀尊汉元帝为后,在其后面还有西汉几位皇帝,而刘备完全可以在刘协死后,选择重新议定自己怎么在宗庙里排序,虽然麻烦,但是会有一帮大臣棒他自圆其说。

综上分析,刘备获得天下后不太可能会拥立他,更大的可能是杀害或者监视起来。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讨论。


行走在马班陈范间


显然是不可能的,刘备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匡复汉室,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这样可以使他名当言顺的招兵买马,也落下一个好名声。

1.

天下势力的分裂

从大大小小的战争中,脱颖而出的三方势利,分为魏、蜀、吴。

虽然这时候刘备势力已经初具规模,可以说是一方土皇帝。其手下大将更是多的数不过来,加之诸葛亮的辅佐。

一切都是顺风顺水,他为汉献帝所办的那个场“丧礼”。不过就是为了博取名声,让手下的人为他洗白。而且他那所谓的皇室血脉,也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自古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诞下的子孙后代更是数不胜数。刘备最多算是支脉中的一脉,而且还不知道是多少代以后。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让他言归正传的坐上这个位置。

而且刘备其手下,劝说刘备称帝,以匡复汉室。可惜有一个不识时务者,反对其刘备称帝。并说当初离开许都,是因为曹操父子篡权,现在反贼还没消灭,就想要称帝,其居心何在?话没说完,就让旁边的手下踹飞而去,并且免去了职位,至此后面无人再反对。

从一开始,刘备就处心积虑,为他登上皇位打下基础。哪怕是一开始招兵买马,或者是阿谀奉承曹操。都不难看出其心思缜密,以退为进。让所有人都小看于他,这样才不会让那么多人针对,才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势力。


爱吃零食的老鼠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刘备如果夺取了天下,是断然不会拥立汉献帝的。汉献帝最可能的结局就在一场意外中丧生,最后刘备继位,这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笔者认为有下面三点原因导致刘备不会拥立汉献帝:

一:刘备利益集团不允许

《资本论》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刘备集团的所有战略决策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非个别人的意志所决定。从前期弱小阶段依附他人进行生存,到后期拥有独立地盘后的军事行动,都是建立在这项原则之上的。

刘备集团的核心利益就是在乱世之中获取更多的地盘,以求壮大自己的势力,在后期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等到时机成熟后效仿当年高祖进而逐鹿中原最终图霸天下。《隆中对》中已经明确提出夺取天下的步骤,刘备集团都是按照该步骤进行政治军事行动的。

更为关键的是,刘备地位的高低会直接决定利益集团所能获取利益的多少。比如说当刘备成为汉中王后,才有权册封四方将军。这些四方将军都期待着能够再进一步,获得大将军、大司马等更多级别的称号,而四征将军们又都想着可以获得四方将军的称号,层层如此。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刘备的地位不断提升,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更高的利益回报。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每一个入仕人的想法,所以刘备利益集团会不断怂恿刘备称王并且最终称帝,只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一旦有阻碍他们利益的人出现,那么就会被这些利益集团给无情的消灭掉。

二:刘备本人意愿不允许

刘备是什么人,外托仁义之名,内行权谋之术。从他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是一位不甘于人下的枭雄,如果有图霸天下的机会,是肯定不会拱手让人的。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家东南角有一棵桑树,长相非凡,而“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羽葆盖车”是指皇帝的专车,当刘备叔父刘子敬听到后,连忙阻止刘备说道“这可是要灭九族的大罪不要胡说”。这段记载就可以看出刘备从小就有着对最高权力的憧憬,作为汉室皇族的后裔,刘备肯定知道“羽葆盖车”的含义,“三岁看老”这也预示着刘备后期不会甘于平凡。

刘备的两位儿子,义子刘封,亲子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封禅,从刘备两位儿子的姓名也可以看出,刘备却有称帝之心。

还有一点就是,刘备后期先继位汉中王后又称帝,但是这个时候汉献帝并没有死去,而是受封为山阳公,一直按照天子礼仪公开活到魏明帝曹叡时期。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不思救驾反而选择自立,也暴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刘备自身也没有意愿拥立汉献帝,而是想取而代之。

三: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东汉王朝自从恒灵二帝以来,宦官专宠,外戚专权,天下纷争已近百年,导致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

自从曹丕代汉而立之后,魏国境内无一起恢复汉室的起义事件,由此看来汉朝国运已尽。天下百姓只想过上和平安稳的日子,至于谁当皇帝已经并不重要。

如果汉朝不能赐予百姓们福泽,百姓们也不会要忠于汉室,甚至期待更好的王朝出现。因为近百年的记忆已经告诉他们,汉室腐朽不堪,不会考虑百姓的死活,所以老百姓们也不希望继续由汉室的人来统治他们,继续过上水深火热的日子。

因为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汉室已经失去人心。所以刘备真的得了天下也不会交给汉献帝,因为人心决定项背,汉室不适合继续统治这个社会。

汉献帝的结局

先有项羽诛杀义帝,后有朱元璋弑杀小明王,其实都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并且最终拥有问鼎天下的能力,那么这个时候毫无实权,只是作为傀儡的领袖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刘备大概率也会选择类似于暗中去除汉献帝的做法,最后顺利继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代永远都只会关注胜利者,而非失落的人,历史只会记得称帝的刘备而非落寞的献帝!


诧寂说史


一个人的变化是随着自己的境遇而变化,权利是个魔鬼,有时形势比人强,由不得自己。

一、从备哥哥本身来说,初期出场时是个彻底的保皇党,他能发迹起家也是因为他的保皇理念(一直致力于为什么保皇、保皇的理论依据深厚)深得人心。所以说刘备即使革命成功可能也会交于汉献帝,自己高官封侯。

二、从其它方面来说,在起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小弟,小弟们的意见加上枕边风等等客观因素可能也会左右他的想法,如再加上有个外部的催化。

所以结果很难预料,不过本人更觉得出现第二种情况的比较大,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不外乎玄武门、陈桥而已,再不济还有个朱元璋去迎接韩林儿却溺水长江的桥段。

当然了汉献帝虽然没做过一天真正的皇帝,但是不是笨人,他也可以参考一下自己祖先汉明帝刘庄是怎么得到皇位的,那是因为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儿子(无可争议的皇长子)把自己的太子之位让给刘庄的,也让自己一辈子没出意外。成为史上最有眼力劲的太子。


球史砸坛


不会。

首先,汉献帝没有大才,不值得立。

汉献帝名叫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小儿子,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他聪明睿智但是性格软弱,在乱世中无能为力。他做过几家枭雄的傀儡,在寥落中隐忍偷生,最后为两汉王朝送终。

其次,汉王朝气数已尽。

从西汉历史读到东汉历史,你会明显感觉这个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危如累卵。个人觉得,王朝蓬勃兴盛最忌讳皇帝年少,一不留神就会导致外戚、宦官专权,最终是小人得志,良臣蒙冤。东汉时期经常皇帝无子或子嗣极少,年幼上位做傀儡。王朝兴盛还要有明君,皇帝是傀儡,何来明君!

最后,刘备不会让。

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名义。这样出师有名,也会得到更多人的拥护,壮大自己的势利。

经过三国混战,世人对汉王朝气数已尽是心知肚明,剩下很少的人在坚持恢复汉室。

皇帝位,那是至高无上的,人人都想得到,尤其是刘备历经一生坎坷,绝不可能真正拱手让人。


方程读史


笔者认为,刘备会拥立汉献帝,但权力不会外放。

刘备作为三国历史上的著名草根创业者,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相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就是打着大汉皇叔的旗号,喊着中兴大汉的口号而一步步壮大起来的。

汉献帝作为一个傀儡,在8岁是由董卓强行扶上皇位,开始了他长达30余年的皇帝生涯。

董卓,王允,李傕,郭汜,曹操,曹丕等人,先后用刘协为筹码,权倾一时。

曹丕更是取而代之,建立了魏国,刘协退位后被封为山阳郡公,一直到去世没有了任何消息和记载。

我们做一个假设,刘备打败了曹丕和孙权,统一三国,那么他会找到汉献帝,拥立他重新为皇帝吗?

笔者认为他即使不愿意,也得拥立刘协。

第一,他是大汉皇叔,而刘协做了几十年皇帝,这就是古代所说的天命,如果刘备不拥立他,就有大逆不道的嫌疑。

第二,部下赵云,关羽,诸葛亮都是忠于大汉的人,他们之所以辅佐刘备,是因为刘备打出的旗号,如果刘备自立为皇帝,容易导致手下寒心。

第三,当时天下刚刚安定,人心浮动,有许多忠于曹氏和孙氏的人,在时刻观察局势变化。刘备如果一称帝,会给这些人起兵反对他落下口实。

第四,刘备已经年近六十,已经没有几年的时间,他肯定会选择和曹操一样的做法。有皇帝的权力,他也不会追求这个名分,让子孙后代去解决这个问题,岂不是更好。

所以,刘备最佳的选择就是拥立刘协为名义上皇帝,自己做实际上的裁决者。这个权力最终会交接给他的儿子,至于刘协后来的下场,又会是一个未知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