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王崗說武術」中國武術:一種濃郁的“詩意”文化

  過去這些年,我試圖從文化角度對中國武術進行思考,也寫了一些所謂標新立異的具有些許創新意義的文章。從各種數據統計來看,文章還是頗受同行們的青睞。從2005年跟隨恩師著名武術家邱丕相教授攻讀博士開始,就按照導師指引的方向,一直圍繞著“文化武術”和“武術文化”這兩個關鍵詞,規劃、實施和繼續著自己的學術研究進程。無論是博士論文《中國武術的核心競爭力研究》的開題、撰寫、答辯,還是之後15年來的研究範疇都一以貫之的延續下來。“武術文化”或“文化武術”的挖掘、闡釋和探究,已經成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不能割捨的追求。可以說,這樣的學術心態,一方面來自導師的鞭策和鼓勵,另一方面則是來自研究對象“中國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每每談起中國武術,每每開始思考中國,總有一種難見“廬山真面目”的無能為力之感,進而有了不斷追問什麼是中國武術的精神衝動。

  無法探底的現實,好奇解密的衝動,讓我在不斷地寫下“中國武術:是一種‘什麼’的文化”這樣命題和範式的同時,提出了這篇文章的題眼:中國武術:是一種濃郁的“詩意”文化。


「王崗說武術」中國武術:一種濃郁的“詩意”文化

王崗教授與導師邱丕相教授在一起


  從文人墨客眼中“詩意,是詩人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對於現實或想象的描述與自我感受的表達”的理解出發,就能生髮出中國武術充滿詩意這樣的認識,它是先賢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對現實技擊技術的凝練,通過自身想象而形成一種技擊格鬥技術的描述與自我感受的表達。優秀的武術家一定有自己的描述方式與表達方式,形成風格迥異而理法貫一的多元化中國武術。極速不羈的長拳,剛烈勇猛的南拳,舒緩飄逸的太極拳,直來直往的形意拳,扭轉走圈的八卦掌等多種風格拳種的形成,就是中國武術所內涵“詩意”在起到作用結果。

  “詩意”是中國武術最具民族特色的特徵,捍衛好這一獨具風格的特徵,應該成為中國武術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中絕對不可遺失和異化掉的文化品格。今天我們對中國武術中競技武術套路發展“武術要姓武,武術要去舞蹈化、要去體操化”的行動,就是要找回中國武術超越“體育”和“體育運動”的“詩意”特徵。因為,中國武術原本就是一種具有顯著“詩意化”的文化行為,反之,中國武術就會走向掩蔽其優秀品格的不歸路。到那時,我們就再也看不到中國武術的詩意,體味不到中國武術的詩意之美。

  詩意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顯著性特徵,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情懷在此不需言表,實用文化中的詩情畫意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文化寶庫中隨處可見。房子隨亭臺樓閣變身為園林、寫字隨筆尖變身為書法、做飯隨炊煙變身為飲食、飲茶隨茗香化為茶道、火藥綻放成禮花,等等這些實用性文化,是我們老祖宗追求詩情畫意的結果,讓普通的生活增添了詩意。這被林語堂先生總結為,“產生這個生活哲學的中國人的理智構造----偉大的現實主義,不充分的理想主義,很多的幽默感,以及對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詩意感覺性”。在我看來林語堂所言及的“對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詩意感覺性”,是中華民族與西方世界“人文”與“科學”差異形成的根本因素。把實用文化注入“詩情畫意”的理想,讓其變成有韻律的音符,演繹成可感的仙境,昇華為有節奏的起伏,等等這些成就了中華文化在世界中的獨特性。

  中國武術是以現實實用主義為出發點產生的,從而讓很多人認為“技擊性”是武術的本質特性,但我不贊同這樣的看法。因為技擊性是人類格鬥類文化共有的特性,它不單單隻屬於中國武術,還應該屬於拳擊、泰拳和巴西柔術等,甚至屬於動物群體。總之,獨具顯著標識和高度區分性的文化才是中國武術的本質特性,這種文化特性就是中國武術所具有的“詩意性”特徵。因為,按照作家阿來對詩意的理解:“詩意是準確凝練和生動傳神”,中國武術具有“準確凝練”和“生動傳神”意義內涵。

  中國武術從它生髮的源頭起,人們對格鬥和技擊的技術運用都應該是呈現出無序和散亂狀態的,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逐漸地形成了武者自身所認為的優秀高效的“招式”和“技法”。這些優秀的招式和技法,應該就是優勝劣汰的準確凝練,再到後來成為了可傳承的“套子”和“花法”,形成如今的“拳種”和“流派”,都具有準確凝練的性質。這一過程就如林語堂先生在《詩意的人生》裡詮釋的那樣,“它有韻律和拍子,也有生長和腐蝕的內外循環。”“它開始是天真樸實的”,並呈現出高度“無花法”“無虛招”之感,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也有自己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期,之後逐漸地進化發展為一種規訓“暴力”和“血腥”的拳種流派,進而展現出“和平、穩定、閒逸和滿足”的“拳種”與“流派”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從林語堂“詩意”的意義考量,就是“武技”到“中國武術”的“理智構造”的“詩意”進化過程。


「王崗說武術」中國武術:一種濃郁的“詩意”文化

蔡龍雲教授所題寫的墨寶


  中國武術“生動傳神”的特性,世界“體育”與“域外格鬥”項目更無法企及。當代著名武術巨匠蔡龍雲先生早就指出,武術套路的技術演練要做到“有戰爭的意識和狀態”,才是中國武術習練者應該堅持和追求的狀態。一方面這種狀態來自於“武”的原始生成,而另一方面則來自於“中國武術”生動傳神的詩意要求,也是“眼前無人似有人”古訓詩意的體現。

  反觀當今,中國武術在中國人大腦深處的感知,總是與“體育”和“體育運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人們普遍認為“武術屬於體育”,是一項具有顯著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卻很少對中國武術做“武術高於體育”的認知。究其原因,應該就是一個世紀以來形成了將中國武術繼承、發展、傳播、弘揚等諸多問題,與“體育戰車上”固定捆綁的刻板印象。言必金牌、戰勝和KO的單一評價,是西方體育的評價模式和標準,像鐐銬牢牢地束縛著中國武術前行發展的腳步。今天中國武術“被瘦身”的現實,就是被這種認識影響的結果。

  近些年來我們規劃和制定了“武術入奧”的宏偉目標,並以此為最高的行動指南,選擇了讓中國武術“融入”到奧林匹克運動的大家庭的發展道路。就不自覺將武術按照奧林匹克運動模式、範式的要求改造,進而導致了豐盈飽滿的中國武術體系“瘦身化”被修剪,這種過程的實質就是消弱中國武術所具有的詩意。

  今天,重新理解當代武術巨匠蔡龍雲先生為我書寫的“守一存真”的墨寶,是我感到這個“一”是有其意涵所指。其中的“一”,應該就是中國武術的“詩意”,因為它才是中國武術成為中國武術的決定性文化因子。守住這個“一”,中國武術就永遠還是中國武術,失去了這個“一”中國武術也許就只剩下“體育”和“體育運動”了。

  
  (作者:王崗,武漢體育學院博士生導師、湖北楚天學者、特聘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