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淺析西周“禮樂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

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素來擁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這一美稱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由周公創立的"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與"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了西周時期的社會制度,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禮樂制度"的內涵

由"禮樂制度"的名稱可以看出,其分為"禮"和"樂"兩部分。

"禮"對社會上的人群進行了嚴格的等級劃分,同時為整個社會定下了運行的基本準則,即什麼樣的人能夠用什麼樣的東西做什麼樣的事。

"禮樂制度"中的"禮"大致分為五種,分別為:祭祀時所使用的"吉禮",喪葬時所使用的"凶禮",與軍事活動相關的"軍禮",規定諸侯覲見天子以及諸侯之間相互交往禮儀規範的"賓禮",涉及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嘉禮"。"禮樂制度"下的每種"禮"都有嚴格的規範,不同的階級必須使用不同的禮器,運用這種方式將周朝貴族分為了公、候、伯、子、男五級,對各個等級所能使用的禮器嚴加規範,如:

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二簋。

淺析西周“禮樂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

九鼎八簋(湖北省博物館)

"樂"則與"禮"相輔相成,"禮"為整個社會嚴格的劃分了階層,而"樂"則是為了增強對於下層百姓的教化,以加強整個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聯繫,化解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進而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禮記·樂記》中提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正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國之音衰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正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

認為音樂是民意的一種體現,不同時期的人民會譜出不同的音樂。世間萬物之間的秩序就像音樂中的五個音調一樣,樂曲中音調協調,那麼樂曲就會動聽,同理,世間萬物只有相互協調,才能保證社會的平穩運行。

從"禮"和"樂"面對的不同對象來講,"禮"雖有對民間禮法的規定,但更多的則是針對貴族,體現了嚴格的階級劃分;而"樂"則更多的面對下層百姓,目的是維持對百姓進行教化,進而保持社會的穩定。

淺析西周“禮樂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

西周等級制度

二、"禮樂制度"出現的原因


1、"禮樂制度"的基礎——殷商時期的"禮法"


在周朝之前,殷商時期的文化又被成為"禮樂文化"。根據《左傳》的相關記載,每當遇到祭祀、戰爭等重大事件時,國家都會舉行隆重的儀式,在儀式上"前歌後舞","禮"和"樂"不分家,二者共同存在。雖然根據目前的史料,無法考證殷商時期"禮""樂"的來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商時期,"禮""樂"已經在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這一時期主流的"巫術文化"也在側面證實了這一點。

西周初期周公創立"禮樂制度"時,在借鑑殷商時期"禮法"的同時,也根據西周初期的社會現狀對其進行了改造。

例如,對於天子身份的問題,殷商時期和西周時期的表述是完全不同的。殷商時期的天子更多的是以人類祖先後代的身份出現的,到了周朝,由於周武王是奪商紂王的天下,因此周公對天子的身份進行了改進,聲稱天子是上天派來的

。因為商紂王做的不好,所以上天派了周武王前來拯救天下。此舉在道義上證明了周天子的合法性。

但總的來說,"禮樂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殷商時期的多種"禮法",且在殷商時期,"禮法"已經大量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在此基礎上創立新的制度能夠更快的推廣到全國各地,能夠大大減少新制度施行的阻力。


2、周朝保持穩定的需要


周朝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低,交通不便,但疆土卻非常的廣闊。周天子能夠直接有效管轄的僅有都城豳地附近。剩餘的領土均通過"分封制"分封給貴族以及功臣。同樣是由於周天子管轄範圍的原因,分封出去的諸侯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為了避免諸侯的叛亂,周天子必須尋找一種合適的制度用以約束眾諸侯。而由周公所融合創立的"禮樂制度"則通過嚴格的等級制度以及對應的懲處手段解決掉了這個問題。

淺析西周“禮樂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

西周分封示意圖

對於百姓來說,周朝必須找到一條與底層民眾溝通,感化民眾以保持社會穩定的途徑。而在殷商時期早已出現的"樂"則有充當此途徑的能力。因此在周朝使用"禮樂制度"的同時,還專門設置"大司樂"一職來負責對於底層民眾"樂"的教育,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善的教育系統,以此來加強與底層民眾的溝通,對民眾進行教化以確保社會的穩定發展。

正是因為"禮樂制度"的出現達成了其初衷,周王朝才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久的王朝。而"禮樂制度",也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禮樂制度"的影響


郭沫若曾評價"禮,大言之,便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風美俗。這是從時代的積累所傳遞下來的人文進化的軌跡"


1、對周朝的影響


"禮樂制度"通過"禮"嚴格的進行階級劃分,使被分封出去的諸侯能夠各安其位,接受周天子的領導;通過"樂"在貴族和民眾之間建立了一條有效的溝通途徑,緩和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同時向民眾傳達了周天子的治國理念,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政權的穩定。

民眾則通過"禮樂制度"的教化,逐漸形成了道德意識,自律意識。同時在此制度下百姓能夠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有利於提升人口素質。

但在此制度下,周朝過於重視對禮儀、道德的教育,忽視了對於治世人才的培養,因此隨著時間的發展,周朝由開國之時的天子強,諸侯弱逐漸演變為天子弱,諸侯強的局面,更是在春秋時期導致了禮樂崩壞的悲慘結局。


2、對後世的影響


"禮樂制度"之中的眾多思想主張被後世眾多思想流派所借鑑,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支莫過於儒家思想。面對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的局面,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提出"克己復禮"的理念,希望可以恢復周朝時的"禮樂制度",但並不為各國所用。

淺析西周“禮樂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

孔子推行禮樂圖

在隨後的兩千多年曆史之中,儒家思想數次成為封建王朝統治者所採用的治世思想,特別在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採用儒家思想打造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盛世。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禮樂制度"也慢慢的成為了中國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這一制度在根本上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制度,因而,在周朝之後的兩千多年間,統治者們不斷將其進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封建社會的統治需求。導致了百姓的思想被"仁義道德"等內容禁錮,不利於我國的整體發展,是我國在歷史上被西方國家反超的深層次原因。

其次,"禮樂制度"之中的很多糟粕時至今日依然在影響著我國眾多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例如,重男輕女這一話題,自封建社會以來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於部分國人的心中,導致了我國部分女性自幼遭到不公平的對待。也使這些人的思想永遠的落後於時代的潮流。

總的來說,"禮樂制度"的出現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值得學習的地方依然有很多,身處現代的我們,只有學會取其精華,去其槽粕,才能更好的從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汲取到更多的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