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語說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有依據嗎?

解壓大師


老祖宗留下的規律: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瘟疫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的;中國古老的歷法一次次證明著這個規律。

老祖宗讓我們年前儲糧,打掃衛生,喝屠蘇酒,過年貼春聯,放鞭炮辟邪,都是有講究的。

始於大雪:19/12/ 7 大雪

發於冬至:19/12/22 冬至

生於小寒:20/ 1/ 6 小寒

長於大寒:20/ 1/ 20大寒

盛於立春:20/ 2/ 4 立春

弱於雨水:20/ 2/ 19 雨水

衰於驚蟄:20/ 3/ 5 驚蟄


快跑小老虎


大家好!

這裡是四季養生密碼苑!很高興能夠參與回答這個問題。

古語說“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這句話到底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呢?

我想對於這句話要想挖出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來證明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這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根據歷史上瘟疫發展的規律來傳唱的,就像是農業生產中的諺語一樣,是一種總結的經驗之談,基本上都是一些不用懷疑的金科玉律、不刊之論。

那麼要想證明這句諺語是否準確,一是可以從歷史上各個朝代所發生的瘟疫時間表去推敲。二是依靠近期地球上所發生瘟疫時間來證明。三是利用大自然所運行的規律去推理。

中醫認為,氣候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極大。每當天地間風雲變幻、四季更迭之時,要是季節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過於激烈之時,然而人體又剛好處在陽氣、衛氣過於衰弱之時,這時候就會出現人體無法抵禦外邪入侵的情況。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之中說道:“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1、從天氣氣溫上來看。

那麼歷史上大部分的瘟疫是不是基本都發生在大雪至驚蟄這一段時間呢?翻開史書,歷史上的瘟疫真的是驚人相似地一幕又一幕地重演。在我國的歷史進程中基本上都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地循環反覆著。其實各種疫病在歷史上基本都是處在大災之後暴發。

比如死了83萬人的明朝崇禎末年瘟疫,當時的天氣狀況就是處在“小冰河”時期,天氣奇冷,整個國家一年只有一季作物可以收成,就是一季的作物還是遭受了特大的蝗災,並且同期還在關東一帶發生了地震,這樣各種天災接連不斷的情況下就發生瘟疫大流行。

遠的不說,就拿2003年我國發生的非典來說吧,當時發現非典病例的時候也是處在氣溫極低的02年12月之後。再說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生也是處在19年12月中下旬,也是處在氣溫極低的大雪節氣之後。這決不是巧合,這是因為比較低的氣溫比較適合病毒的發展。

2、瘟疫的流行和人體所處的季節以及和各個季節所能承受的人體免疫力有關。

大家知道,瘟疫大部分都是發生在冬季,為什麼冬季氣溫更低了反而更適合病毒的擴展呢?其實這和人體的免疫力有很大的關係。大雪之後都是寒冷的天氣了,所謂天寒地凍、萬物蟄伏,所有的生靈都在藏伏,都在收藏。這就是“春生夏發秋收冬藏”的道理。

人體也一樣,骨胳腠理也在收縮之中,對於外邪無心戀戰,都在想方設法保存自己。這樣被動挨打的局面在這一段時間那是常態,人體沒有了同外界邪氣的鬥志,這樣免疫力自然就變得低下,那麼就很容易招惹病毒上身,導致病毒上身之後無力抵抗,這也是瘟疫大部分發生在大雪之後的一個原因。

所以,一個人冬天裡要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只有增強體質才能做到“正氣存身,邪不可幹”。

3、瘟疫選擇大雪之後流行也有和人類的聚冬散夏特性有關。

人都有聚冬散夏的特點,特別是中國人特為明顯,反應在小格局上來說,夫妻一到冬天都喜歡相擁而眠,為什麼?圖個暖和唄。然而一到夏天不管是男是女總是想著一腳把對方踢得遠遠的,因為夏天實在太熱了,一個人睡舒服。

那麼反應在大的方面也是如此,一到冬天各種酒席就鋪天蓋地而來了,下半年辦喜事那是常態,但是耳鬢斯磨、觥籌交錯之際,無形之中就給傳染病提供了機會。因為瘟疫的傳播就需要這樣的近距離接觸。

然而一到“驚蟄”,驚蟄也叫做啟蟄,這個時間點一到,春雷滾滾,大雨滂沱,天地萬物都已經震醒,地下冬眠的蛇類、蟾蜍、熊等都在躍躍欲試地出土了,各種各樣的季風、颱風呼呼狂亂,時不時地來個雨水瓢潑而下,什麼樣的病毒還能保留下來呢?

專家不是告訴我們預防病毒要勤洗手嗎?既然洗手可以洗掉病毒,那麼雨水、洪水就是可以衝乾淨天地間殘留的病毒的。

病毒都被雨水沖走了。天地間空氣轉換的速度也是迅猛如閃電一般,這樣的環境並不適合病毒的生存發展,再說人體經過一個冬天的收藏積蓄正要向外發洩,一到春天也像天地間萬物一樣正在霸氣地向外伸展擴張之中,這時也是處在陽氣相對旺盛的時候,所以病毒就只好“衰於驚蟄”了。

問題回答完畢!敬請賜評!謝謝!


四季養生密碼苑


我是一名中醫研究者。我從中醫方面來闡述我的以下幾個觀點。

首先,古人的這種經驗總結,體現了我國祖國醫學的經驗積累和一些傳統的文化思想。那肯定的是這些古人總結的經驗非常的有用。古人總結的24節氣。充分運用到我國的社會生產勞動人民的實踐。前年來中國人民都是根據我們的節氣來適時耕作。勞動人民的豐收。說古人的一些經驗總結和方法的總結是非常有科學的道理。

其次,中醫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社會生產和疾病的治療,必須根據宇宙中的自然規律而進行。你認為人自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與自然環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與社會環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說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是遵循的自然和宇宙的規律。違背規律必然會導致其中平衡的破壞。導致瘟疫的發生。任何事物都有內在的聯繫和外在的聯繫,有一個宇宙的規律。

最後我認為,古人的經驗和教訓是積累在社會生產活動和實踐當中。存在既有存在的道理,我們現在的科學無法一進行驗證。我們還是必須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宇宙。一顆謙卑的心態。對我們所發生的所有問題。結合前人的經驗和現在的科學不斷的探究和研究嗯,順應自然順應科學。最後才能得到圓滿的解決。

以上是我從中醫角度的一些個人觀點。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互相交流。


醫學學士木子先生


錦繡中華有著五千年的光輝燦爛文明。何謂文明?凡書裡寫的,口頭傳的,戲裡唱的,能夠流傳至今的都應該算是文明。

題主的"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之說法,十分有道理。其間的箇中道理,略加分析,自然明白。

我國漢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四大主體節氣:春,夏,秋,冬。根據地球自身的呼吸規律,春始時呼出(或曰發或曰吐),秋始時吸入(或曰收或曰納),而呼出也罷,吸入也罷,都有一個鼎盛期,平和期,衰弱期。

針對主題"瘟疫始發於大雪”。小雪,大雪,冬至。這段時間地球吸入的鼎盛期已過,進入平和及衰弱期,汙濁之氣滯留。此時人、畜、水源、食物等,都是菌疫攜帶者。

題主的"生於小寒”。此時地球的呼吸規律吸勢已無,向呼出過渡而未呼出,汙濁之氣滯留,或人,或畜,或飲,或食,或呼,或吸,總要與滯留的汙濁之氣接觸,致發疾疫。

題主的"弱於雨水"。此時打春已過,按節氣年度劃分,是一年的第二個節氣。俗稱:打春陽氣轉,雨水潤河邊之說。此時地球的呼吸規已完成交接,走向呼出的正軌。汙濁之氣由原來的滯留,變為隨陽氣而升。地表空氣已換然一新。因此再發者少,已發者愈。也正突顯其弱。

題主的"衰於驚蟄"。此時地球呼出已經進入鼎盛期。呼出的強勢已把一切汙濁的東西帶走,包括水體表面也有蒸發。大地地表以上變成換然一新的純淨狀態。室外那怕人的呼吸氣流。也要被呼出的上升氣流帶走。因而此時疾疫衰,是呼吸了純淨空氣,相互傳染機率低。

我國中醫學對人體本身亦有:春發秋納之說。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能夠留傳至今的都是精華。以現代人的科學手段,溶入遺傳精華,綜合施治,必能取得此疫的勝利。

以上觀點,只是個人真對題主題意的分析。是否有科學依據,請自裁。


黃耀巖


古諺語是人類與大自然、各種天氣、各種自然災害、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共生共存期間產生的生存經驗。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這樣的諺語有沒有道理呢?首先我們知道所謂的瘟疫,其實就是古人對存在地球上二三十億年之久的病毒統稱。瘟疫始於大雪,是因為人在冬天體質是最弱的時候,最容易受病毒侵襲,人類頻在冬季生病,使人們感覺病毒都是在冬天開始的,瘟疫生於小寒,小寒是季中最寒冷時候,是因為大多數病毒在零下25度至零上5度時最為活躍,這時人們受病毒感染的機率會大幅度增加。病毒弱於雨水,應該是受到雨水沖刷,病毒很難存在各種各樣的物體表面,人們接觸病毒機率極小,就不會出現瘟疫。至於衰於驚蟄,那就是從驚蟄開始,天氣溫度遂漸開始升溫,對於病毒存活不利,而人類經過病毒侵襲,身體也會產生抗體,使病毒傳染和傳播率開始下降,給人們感覺病毒已經離開了。老祖宗留下來的諺語,是經過幾千年付出生命代價所積累的生存經驗,諺語對病毒學家研究病毒規律有著極大的幫助,最後要想說的是,人們要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要學會和大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法則,不要過度破壞和過度向大自然索取,不然會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畢竟人類在地球是後來者,病毒細菌等大自然才是原住民。


河底老骨魚


個人覺得沒有,明代大疫75場疫情,除卻20場無法確定月份,其餘55場中,爆發疫病次數最多的是七月,其次是六月,再次為八月,分別為10、9、8次,次數最少的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別為1、2、1次。

清代江南瘟疫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四、五六、七月次數最多,分別為176、184、195、164次,次數最少的也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別為34、29、31次。

《明代瘟疫與明代社會》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


蟻族日記


我認為這是古人從千百年來的生活規律之中總結出來的,應該是有一定的道理。這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在古人看來,瘟疫常常發生在大雪節氣,這是因為在南方大雪的時節常常是陰溼冷,寒氣溼氣較重,這時候的病毒以及瘟疫常常在這時發生,因為溼冷的環境,常常讓人的周身發生病變,再加上外部的環境,常常讓病毒為得以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古人看來大雪的時節就是瘟疫愛發生的時候,說的通俗一點,大雪時節陰氣重,古時候的醫療技術不發達,都只找中醫,因而有溼氣寒氣陰氣重的時候,在人們之間往往愛發生瘟疫。

為什麼瘟疫常常結束在驚蟄這個時節呢?這是因為驚蟄是大自然從隆冬到春天的一個起始點,驚蟄過後,意味著大地的復甦,大自然的生命,大自然所有的生物都充滿了生機,大自然的陽氣逐漸轉濃,隨著溫度的提高,所有的瘟疫病菌就無法生存,人們的身體也隨著氣溫的回暖,溼氣也在逐漸的降低,陽氣逐漸的復甦,這就意味著人的身體的機能,隨著大自然的復甦和溫度的提高,自身的免疫系統也逐漸的加強,所以瘟疫慢慢的也就消失了。


海納百川1210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時段。大雪開始,立春最厲害,隨著天氣變暖,又會衰弱甚至消失。也就是說,冬天,初春是瘟疫流行的常見時期。

第二,冬天天氣寒冷,風大,人們普遍會關閉門窗保暖,就算有些通風的,通風時間也是很短的。尤其是北方,很多雙層窗戶,直接放棄了通風。而南方更溼冷。

第三,冬天,人們活動少。冬天氣候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就會減少。而晴天無風的天氣少之又少。抵抗力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第四,冬季蔬菜水果較少。雖然現在蔬菜水果供應不算問題,但人們吃的不算豐富,身體抵抗力也會有降低。

病毒在空氣中的存活能力取決於環境條件,特別是環境溫度和相對溼度是最重要的參數。過去幾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乾燥的環境似乎為流感病毒的生長和傳播創造了絕佳環境。






豫動鈞天


古語所言極是,這是千百年來人類與大自然博弈的經驗總結。冬寒,大地冰封植物不在呼吸,當然祖國的最南方還是有綠色的。但總體國家上空的氧氣急劇減少。也因此人類的肺部處於超負荷的運動狀態,這讓存在身體裡休眠的病毒得以復活發展壯大。疫病發生。立春,天氣不穩忽冷忽熱。人體虛弱之時又逢惡劣難防之氣候,身體健康到了臨界點,也就大疫四起處於崩潰了。驚蟄,大地南北全面復甦,雨水充足,植物生機勃勃,大氣之中氧氣充盈。人類肺部在這時得到修補恢復,血液流動有力人體越發健壯,抵抗力大幅提升也就將瘟疫打回地獄了。


房小詩


地屍之氣,本為化腐之物,猶如沼澤發酵,地毒上升,或伴風寒,或伴溼毒。

暖冬,地毒升;或地震前後,地毒升;或遇水患,地毒升;或遇屍野,地毒升。

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可以理解為被子受潮,常有黴味,需待豔陽高照,置於陽下炙烤。

沒有考證,靈光一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