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姜维北伐是怎么打的?取得了多少战果?

扬杨刘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北伐中原。从公元238年-262年这24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比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还多了5次。在这十一次北伐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无功而返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胜多败少。

姜维的北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蒋琬执政期,费祎执政期以及费祎被刺后这个时期。

一蒋琬执政期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被任命为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成为蜀国百官之首。延熙元年(238年),后主刘禅正式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处理蜀国政务。蒋琬加大司马后,随即任命姜维为司马,开始重拾诸葛亮的北伐大业。

史书记载:“延熙元年(238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此战,姜维令廖化带少数兵力攻击归附魏国的羌人,引诱魏军来战,然后以精锐将其击破,大败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

延熙二年(240年),姜维再次率军出陇西,魏书记载:“正始元年(240年),蜀将姜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羌中,维退,遂讨羌迷当等,按抚柔氐三千馀落,拔徙以实关中。迁左将军。”根据魏书记载,魏蜀两军并未交锋,原因可能是姜维兵力较少,不可能在魏国的控制区待太久,只是击退了羌人,不等雍州刺史郭淮援军赶来就撤退了,顺手还打了一把秋风,把三千户少数民族迁到关中,充实人口。

延熙七年(244年),汉中都督王平兴兵据势,姜维和费祎等率军前去支援,曹爽大败。

不过,到246年,蒋琬去世,费祎接任蒋琬成为大司马。需要说明的是,在演义中,诸葛亮死后指明姜维为接班人,但是在正史中并不是这样,正史中诸葛亮的接班人只指定了两人,就是蒋琬和费祎,完全没姜维什么事。真正让姜维快速晋升是蒋琬,当然,蒋琬如此信任、提拔姜维也是因为老长官诸葛亮十分看重姜维,诸葛亮曾对姜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

二费祎执政期

费祎接任后,趋向于保守政策,认为北伐劳民伤财,徒劳无功,因此反对北伐,实行休养生息。对于姜维的北伐主张,“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征调兵力,不足万人。”并对姜维说:“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这一时期姜维的兵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能领几千人的兵马,面对魏国强大的雍凉军团,几千人马能干什么呢?也就是骚扰骚扰而已。

延熙九年(246年),魏国的凉州羌人发生叛乱,并叫来蜀国帮忙。姜维一看,打秋风的时候又到了,这忙不帮白不帮,于是率军入凉,攻击魏军比较薄弱的夏侯霸部,不过等雍州刺史郭淮回身赶来,姜维又撤走了。

第二年,即延熙十年(247年),魏国和反叛的羌人还在干仗,姜维又待不住了,让廖化在魏蜀边界筑城,专门收留被魏军打散的羌人。郭淮则让夏侯霸去追击姜维,自己进攻廖化“(姜维)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史书之说姜维与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至于胜败如何没有记载,不过从结果来看,姜维接收了羌人部落,那应该是打赢了魏军。

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国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氏掌握政权,姜维的老对手夏侯霸降蜀。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乘机联合雍州羌、胡等部落,出兵攻打周边多个郡县,并派牙将句安、李歆在麴山筑城作为根据地,打算大干一场。但是魏军反应很迅速,雍州刺史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围攻麴山城,姜维只得放弃围攻各郡县,率军来救援,陈泰据守不战,郭淮又侧后迂回,姜维只得撤走,句安、李歆投降。不过损失也不大,跟着句安、李歆的蜀军只有几百人。

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维一口气跑到了青藏高原门口的凉州西平郡,不过没打下来,只俘虏了魏国降将郭循。此后两年姜维没有出兵,可能是麴山城丢失,句安、李歆投降一事让姜维受到了来自费祎的压力。但是,两年后,再一次宴会上,就是这个降将郭循突然暴起,刺杀了费祎。至于其中真相,就是一笔糊涂账了。总之,费祎遇刺后,姜维彻底没了掣肘,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三陈衹执政时期

费祎死后,陈衹成为主要执政大臣,当时虽然姜维在官职上高于陈衹,但是由于姜维长年领兵在外,朝中事物基本上都由陈衹负责,所以,在实际权力上,陈衹是高于姜维的。但是与费祎不同,陈衹支持姜维北伐,并且给了姜维更多的兵力。

就在费祎死的那一年,东吴丞相诸葛恪以二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姜维乘魏、吴交战之机,率数万人进攻南安郡,这次出兵过于仓促,魏国援军都还没有赶到,自己就因没打粮草耗尽撤军。

第二年,魏国陇西郡狄道县长李简率众投降,姜维出兵接应,进围郡城襄武,大败魏军,斩杀讨蜀护军徐质,但姜维未能打下襄武,只得班师,将河关、狄道、临洮三县居民全部迁移入蜀,这次北伐,姜维几乎打下大半个陇西郡。这是姜维在获得足够大的权力下,第一次率蜀军主力北伐,收获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的多。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行动。率夏侯霸等人再次进攻陇西郡,于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俘虏数万人,剩下王经万余人逃回狄道城。

姜维进兵追击,包围狄道。魏国安西将军邓艾派陈泰率军救援,姜维在陇西山道设下埋伏,准备截击陈泰,但是陈泰绕开伏兵,出现在狄道城附近。当时,魏国在雍凉地区以无多于兵力了,陈泰率领的只是一支偏师,人数并不多,但是姜维并不知情,加上陈泰故意大张旗鼓,高举火把,使得姜维更加疑心,为了避免两面夹击,最后选择撤军。其实此时王经在城中已经“粮不至旬”了,要是姜维能在坚持一下,很有可能就攻破狄道城,一举将雍州收入囊中。

即便如此,此战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战歼灭数万魏军,连夺数城,不仅当年刘备、诸葛亮北伐从未打成过如此大的歼灭战,放眼整段三国历史,一次能消灭数万人的野战也是很少见的。不过随后姜维又被邓艾击败,退回蜀中。

延熙二十年(257年),诸葛诞在淮南叛乱、关中空虚,姜维再率数万人,从骆谷进军,攻克沈岭,兵力推进至渭河畔。司马望、邓艾在当地长城敛军据守,两军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后至诸葛诞兵败,姜维撤回。

不久,陈衹去世,接任的诸葛瞻等反对北伐,因此中间四五年姜维都没有出兵。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再度出兵进攻洮阳。但是此时蜀国内部已经是十分厌倦北伐了,连跟随姜维多年的老将廖化也反对,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 此战姜维和邓艾打了一仗,两边都没讨好。此后,姜维因得罪权宦黄皓,只得远避沓中。第二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蜀亡。

对于姜维不遗余力的北伐,历来是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其实,这样说有失偏颇,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所剩无几,称得上的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即便如此,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这也能看出姜维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凡,虽然国力消耗巨大,但是长年的战争,魏国也在消耗,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国来得大,可以说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延缓了蜀国覆灭的时间。


一卷青史


诸葛亮虽然无比英明,但始终没有解决蜀国的人才问题。在诸葛亮等刘备的老班底死亡殆尽后,蜀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缺失。


后人有句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是蜀国团队里没有新鲜血液,没有独当一面的将领,只能让年近八旬的老将廖化冲锋陷阵。这对蜀国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是灭亡的前兆。

而姜维做主将,也是蜀国的悲哀,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

诸葛亮虽然重用姜维,但深知姜维不能独当一面,所以在临终时,把大权交给了杨仪。

后来蒋琬和费祎掌握蜀国大权的时候,对姜维也是一百个不放心,不敢让他指挥大兵团的作战。

但这个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开始是他作死,把诸葛亮的钦定接班人杨仪被他搞死。后来是天让他死,蒋琬病死,费祎遇刺,只能让不是帅才姜维来糊墙了。


姜维是个鹰派人物,不知道量力而行、休养生息,韬光养晦,一味好战,把蜀国仅存的一点元气也耗尽。不仅劳民伤财、生灵涂炭,也把蜀国送上了绝路。

诸葛亮死后,从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这二十四年里,姜维参与主持了十一次北伐,其中有6次是费祎身亡后,姜维主导的,不仅把断送了蜀国,也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第一次公元238年,姜维在蒋琬率领下进驻驻汉中,然后当先锋从陇右出兵,在南安与魏军打个平手。

第二次是在公元244年,这一次蜀国是自卫反击战,曹爽为了树立威信,好大喜功入侵蜀国。蜀国大将王平率兵在汉中阻击,姜维再次随费祎救援王平,击退曹爽。

第三次北伐在公元247年,为了掩护羌胡人投奔蜀国,姜维奉命率兵出陇右和曹魏兵在洮西短兵相接,把曹魏大将郭淮,夏侯霸打败,顺利完成使命。


第四次是北伐发生在公元249年,姜维带队进攻雍州,并安营扎寨、巩固阵地派人留守。

不久后,姜维和羌胡人联手向雍州郡县发起进攻。

遭到魏军都督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统兵的激烈抵抗,姜维孤军深入,后防薄弱出现空挡,曹魏大将邓艾瞅到空挡抄了后路,姜维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打到洮城时邓艾赶到,姜维狼狈逃跑。

第五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50年,姜维跟羌人再次联手向曹魏发起进攻,曹魏大将郭淮在洮西严阵以待。双方互有胜负,姜维无果而终。


第六次北伐是公元253年进行的,当时费祎遇刺身亡。蜀中无老虎,姜维称大王。大权独揽的姜维终于得到了显示自己的机会,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出兵,兵临南安(甘肃陇西、武山县一带)城下,后勤供应不上,被迫退兵。姜维收场个人秀,草草收场。

第七次北伐是在公元254年,魏国朝中权斗白热化,夏侯玄、李丰密谋兵变被司马师挫败,人心惶惶,姜维乘人之危决定北伐。

姜维占据狄道,进围襄武,斩杀魏将徐质,大败魏军。姜维一鼓作气,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大胜而归。

第八次是北伐发生在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姜维再次乘人之危,率领与夏侯霸、张翼从狄道(甘肃临洮县)攻打魏国,遭到邓艾与陈泰联手阻击,狄道城在今甘肃临洮县。

第九次是在公元256年,已经是大将军的姜维越发逞强,率兵再次北伐,意图攻占上邽,镇西将军胡济从另一路前去上邽包抄。

姜维与魏军在段谷相遇,但胡济受阻未到,蜀军惨败。

这次战斗导致蜀国反战情绪高涨,百姓怨声载道,姜维不得不引咎辞职,被贬为后将军。

第十次在公元257年,蜀国诸葛诞联合东吴起兵反抗司马昭,姜维觉得有机可乘,便带兵攻打魏国秦川。可是他低估了司马昭这个对手,当姜维率兵数万通过骆谷,到达沈岭的时候,司马昭神机妙算,早就料到姜维这一招,已经在此安排了姜维克星邓艾在此恭候。这次北伐,姜维无果而终。

第十一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是姜维的绝唱。


公元262年,姜维再次率军攻入洮阳境内,跟老对手邓艾在侯和狭路相逢,由于姜维孤军深入,补给线中断远,蜀军惨败。这次惨败让刘禅对他也失去最后信心,姜维自己也觉得对老板没法交代,不敢回去复命,躲起来当农民种麦子去了。

后来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蜀国灭亡,姜维诈降,被剖腹挖心。

打仗是劳民伤财的,不是不能打,而是要量力而行,没有绝对把握不能擅开战端。

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姜维没有诸葛亮的才华,却想实现诸葛亮的抱负,老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国家和个人的前途都毁了。)

廖化评价姜维说:不懂得克制,一味好战,就是自取灭亡。姜维就是这样的人,兵力不占优势,指挥能力又不如人家,怎么会大胜仗?

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价姜维:文韬武略不行,还喜欢打仗,不能正确判断形势,终于自取灭亡。

古人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姜维就是一个好大喜功者,为了一己私利置蜀国人民的生命和疾苦而不顾,耗尽了国力,加速了蜀国灭亡。不仅是害了人民、愧对刘禅,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小约翰


姜维一共北伐十一次,五胜四平两负,前期受蒋琬、费祎节制,用兵规模受限制,但游击战术出神入化,亮点颇多。后期任大将军后,不再受节制,却反而打不好了,两次大败都出现在北伐后期。


第一、二次北伐:两次小胜

由于姜维前两次北伐时,地位不高,作用也都不大,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的说,就是姜维奉蒋琬之命到陇西打游击,小败郭淮一次,这是第一次北伐。公元244年,曹爽伐蜀汉,姜维奉命增援汉中,并逼退曹爽,这是第二次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三国演义》中没有这两次北伐,所以在演义中,就是“姜维九伐中原”,而不是“姜维十一伐中原”。

第三、四、五次北伐:一小胜,两平

公元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成为蜀汉高层领导。不过由于费祎仍然是一把手,姜维只是二把手,所以姜维仍然受费祎节制。

姜维高升的同一年,魏国凉州羌胡族人起兵造反,并派人通知蜀汉方面,寻求接应。魏国雍州刺史郭淮闻讯后,率军在狄道设阵拦截。姜维闻讯后,也率兵出陇右迎接。

郭淮见姜维出动后,立即分兵拦截,姜维看郭淮分兵了,就游击佯动,吸引郭淮,为羌胡族人归蜀创造了条件。

其实这个时候,胡人如果直接就往南走,进入蜀境,姜维的任务就完成了。但胡人走了一阵后,发现后面居然没有魏兵追击,于是这帮人的首领治无戴就突然起了邪念,他觉得现在郭淮和姜维交战,河西必然空虚,然后他就带人又折返了回去。

在把部落族人的家眷安置半路上后,治无戴气势汹汹的带着部落的青壮勇士杀向了河西走廊上的武威郡。

郭淮见胡人明明已经走了,而现在居然又莫名其妙折返了回来,跑去打武威,当即就乐开了花,他当时也不去救武威,而是围魏救赵,先突袭了胡人的家眷营地,逼治无戴回师,待治无戴回师救家眷时,他再在中途设伏,把这群羌胡族人打得全军崩溃。



姜维听说胡人被打崩了,就赶紧去救,他当时率蜀汉最精锐的虎步军反复攻击郭淮,胡人见姜维杀到后,也以残兵出击,连续冲击郭淮的防线。

最终,郭淮被击溃,姜维不仅护送了不少胡人入蜀,而且还全身而退。(胡人也不是全部撤到了蜀境,夏侯霸率援军赶到后,一部分胡人没来得及撤,被魏国镇压了)

两年后,即公元249年,魏国发生著名的高平陵政变,曹氏沦为司马氏傀儡。姜维听说此事后,与费祎商量,他认为魏国内乱,乃北伐良机,希望费祎拨给他大军。但费祎认为北伐只是劳民伤财,不愿意给姜维过多的兵力,最终还是只给了他一万人。

姜维出汉中后,率军突袭陇右,行军路线和第一次北伐相同。魏国当时确实受到了高平陵政变影响,但影响还没来的这么快,地方上还没有反应(姜维来早了),所以姜维出击后,很快就被魏将邓艾、郭淮、陈泰三部夹击了。

陈泰这个人是新面孔,姜维对他不熟,但恰恰是陈泰,让姜维吃了大苦头。因为姜维擅长游击,而郭淮又是个沉不住性子的人,每次姜维出击,郭淮必然也要出击,结果每次都让姜维遛着打,所以姜维打郭淮,打出了心得体会。

而陈泰来了之后,情况就不同了。他的打法与司马懿类似,就是摆乌龟王八阵,任凭你如何挑衅,我就是不出战,而且他还特别擅守,这导致姜维的游击战失去了意义。所以姜维遇到陈泰后,实在没什么好办法突破魏军防线,最终只好退回汉中。

这一次,双方打平了。



又过了一年,夏侯玄被司马懿调回洛阳,夏侯霸闻讯,战战兢兢,逃亡蜀汉避祸,雍凉魏军高层人事变动频繁,高平陵政变的影响终于来了。于是姜维再次请求出击,不过这一次费祎仍然只给了他一万人。

此次北伐,姜维想出奇制胜,所以他在出汉中后,便把攻击目标定为了西平郡。(现在的青海省西宁市)

前面说了,由于当时魏国确实有内乱,因而姜维杀入魏境后,一路浑水摸鱼,并且还得到了羌胡人的配合,最终杀到了西平城下。

不过杀至西平后,受限于兵力少,姜维没有攻克西平,最终草草收兵。这一次北伐也是相持不克,平局收场。

另外有两点值得拿来说的就是,这次北伐是姜维历次北伐深入魏境最远的一次,大约有1500多里。姜维在撤军途中还俘虏了一个叫郭修的魏将。由于后来费祎就是被郭修刺杀的,所以关于费祎之死,一直有人怀疑是姜维暗中指使的。


第六、七次北伐:一平,一大胜

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姜维终于放开手脚。当时恰好东吴太傅诸葛恪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得知消息后,便也乘机率数万人出击石营(甘肃西和县),经董亭(甘肃天水),包围了魏国南安郡。

后来,因为陈泰又摆出乌龟阵,而且姜维一直都是打游击,从来没带过这么多兵马,所以围攻南安,久攻不克。最后蜀汉军粮草耗尽,姜维只得撤围,以平局收场。

一年后,由于司马师专权,魏帝曹芳密谋诛杀司马师,司马师愤而废黜曹芳,杀掉了夏侯玄等人,导致魏国顿时又陷于混乱。

当时魏国狄道县长李简担心受牵连,便派人向蜀汉秘密请降。姜维也不知道魏国朝廷内乱跟他一个区区狄道长有什么关系,就不想去,但蜀汉大将张嶷认为李简可信,极力主张去,于是姜维也就带着大军去了,此乃第七次北伐。

当年六月,姜维率军攻魏,狄道县长李简果然献城投降,姜维遂占狄道。(狄道就是现在的甘肃临洮,当时的临洮是现在的岷县)


在狄道休整了四个月后,姜维继续率军进围襄武(甘肃陇西南),魏国守将徐质率军发动反击,姜维遣张嶷出击拦截,但张嶷很不幸,在战场上直接战死了。姜维听说后,赶紧率军增援,在击败魏军后,斩杀了徐质。

魏军大将阵亡,余部自然撤退,姜维遂即乘胜进击,攻破了河关县(甘肃临夏)。

后来由于魏军增援,姜维为保险起见,率军退回,临走前将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百姓全部迁回汉中。第七次北伐自此结束,汉军大胜。

这一次北伐是姜维历次北伐中,第一次取得大胜。不过蜀汉军大将张嶷战死,也是很大的损失。(张嶷在南中杀得南蛮叫爹,结果北上第一战就牺牲了)



第八、九次北伐:先大胜,后大败

公元255年,由于司马师暴亡,司马昭尚未完全继承司马师权力,魏国再次内讧。姜维请旨北伐,后主刘禅准奏,于是蜀汉大军再次兵入陇右。

这次北伐,姜维与夏侯霸联手出击狄道,打出了蜀汉历史上最大的胜利——洮西大捷。

此次大捷,姜维歼灭魏国精锐数万,陇西魏军被打得只剩下不到一万人。当时连邓艾都无计可施,主张放弃陇西,避其锋芒。是陈泰坚持支援陇西,再加上司马昭也稳定了局势,派魏军主力及时增援,姜维才不得不再次引兵退回汉中。

次年,后主刘禅因第八次北伐有功,封姜维为大将军,当时姜维的威望空前强大。为了乘胜追击,姜维在当年下半年便又策划了一次大规模北伐。

这一次姜维与蜀国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和,发动强攻。但由于胡济未能如期到达战场,姜维又被邓艾击败,死伤上万,所以这次北伐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惨败。

这是姜维北伐第一次惨败。

姜维回师之后,蜀汉朝内的一帮小人就开始疯狂喷他,让他自觉一点,写认罪书,全然忘了这次北伐前是如何吹捧姜维的。姜维后来被逼无奈,只好自认有罪,且自请贬官三级,仿效当年诸葛亮一伐失利自贬之举。

后主刘禅接受了姜维的认罪申请,将它贬为后将军,但并没有剥夺姜维权力,仍然让他负责大将军的工作。(其实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禅很会做人,他办事从不把人往绝路上逼)

第九次北伐是姜维人生的转折点,自这次北伐后,蜀汉朝内对姜维的评价越来越低,姜维开始走下坡路。



第十次北伐:平手

公元257年,魏国大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叛司马昭。由于叛军势大,东线魏军兵力不够,于是司马昭调雍凉魏军东下讨伐诸葛诞和东吴,导致西线兵力空虚。

姜维闻讯后,认为长安此时必然空虚,便决定改变北伐路线,不再攻陇右,而是直攻长安。这一次是姜维唯一一次直攻关中。

照理来说,这一次北伐,姜维是占了很大便宜的,因为魏国确实兵力空虚,而且听说姜维大军来伐后,关中的魏军诸将也是吓得要死,人心惶惶。但是邓艾却不怕,他学到了陈泰打仗的精髓,任你如何挑战,我就是坚守不出,跟姜维打起了阵地战。

前面说了,姜维不擅长阵地站,所以邓艾靠乌龟阵拖了五个月,拖到公元258年四月诸葛诞败亡,魏军主力西调后,姜维便不得不见再次退兵而还。

这次北伐后,姜维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但是朝内对他的非议更大,纷纷骂他屡次北伐不见成效,弄得民困兵疲。姜维抵挡不住舆论对他的非议,此后连续五年不再北伐。




第十一次北伐:小败

公元261年,由于黄皓、诸葛瞻等反姜维派多次上书后主刘禅,要求罢免姜维兵权。姜维为了保住兵权,便只好以北伐的方式保兵权。

第二年,姜维起兵攻魏,攻入雍州。邓艾闻讯后率兵迎战,在洮阳截住姜维。这一次邓艾又看破了姜维的战略,他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过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甘肃省卓尼县)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

像这种情况,若是诸葛亮或此前的姜维,必然不会血拼,因为魏军已有准备,蜀汉那点兵力赔不起。但是这次因为是被迫北伐,不能无功而返,于是姜维就发动了赌博式的攻击,结果被邓艾击败。

姜维败退后,邓艾顺势发起反击,姜维再次大败,损失严重。

前面说了,由于姜维此次北伐只许胜,不能徒劳无功,战败就更不能了,如果败了,他就完蛋了,所以他在此战之后,既不敢回成都,也不敢回汉中,只得带兵退往沓中躲避非议。(甘肃舟曲)


姜维在沓中避祸期间,司马昭以十八万大军,兵分三路攻蜀。这一战就不用多说了,汉军抵抗数月后,后主刘禅开城投降。立国43年的蜀汉政权自此灭亡。

通观姜维历次北伐可以发现,其实他的战绩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也已经从诸葛亮时的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他的战绩其实是比诸葛亮要略好一点的。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魏军,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

不过蜀汉到了后期,优秀将领和优秀的治国之才都是所剩无几,后主也是昏庸之辈,蜀汉在国力上已被魏国远远甩在了身后。在这种条件下,姜维在战术上的胜利,对大局而言,无济于事,蜀汉的灭亡只能是必然的。


Mer86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演义刘备死后最精彩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提现了刘禅时代蜀国面临的机遇和危机。虽然姜维和诸葛亮都讨伐过曹魏,但从战果来看,姜维和诸葛亮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



蜀国后诸葛亮时代危机

诸葛亮的死是蜀国政坛的大地震,也让蜀国出现了权力真空。虽然他死前推荐了费炜,董允,蒋琬等人接班,但这些文臣的威信不足以震慑群臣。而武将方面更是凋零殆尽。姜维作为诸葛亮的指定接班人,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在军中建立足够的威信,也没有获得足够的兵权。于是蜀国出现了文臣制衡武官的局面。

而在文官集团里也出现了是否要沿袭诸葛亮的军事思路前进的分歧。

费炜董允蒋琬等人是诸葛亮的死粉,他们能力虽不及诸葛亮,却各自发挥所长,看起来也可以让蜀国这艘船不偏离轨道。与此同时,内部分歧也出现了。

费炜董允,善于治国安民,但对军事却是外行,蒋琬虽是文官,却渴望在边关建功立业。而这种分歧就体现在姜维北伐的态度上。

北伐第一阶段

起初的姜维,没有太多兵权,费炜并不完全支持,蒋琬却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伐。从延熙元年一直到延熙十二年的十一年间,姜维先后四次北伐。按照姜维的策略,选择攻破陇西,连接羌胡,再图长安的进攻计划。这四次北伐,战场全都在甘肃一带。

但姜维的战略并没有得到支持。费炜十分保守,每当姜维想要大规模北伐的时候,总会受到费炜的掣肘。所以这四次北伐的每次兵力也就一万人左右。虽然联络了一部分羌人,也迁回一部分蜀中人口,但对于比之强大的多的魏国来说,很难产生实际影响。

北伐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北伐虽然没有按照姜维的既定路线进行,战果并不丰富,可毕竟有了军功,与之同时部队里也拥有了自己的死粉。

延熙十六年,蜀国发生兵变,费炜被刺身亡,这是姜维北伐事业的分水岭,也是蜀国崩溃的前奏。蜀国权力再现真空。


在这种突发情况下,另外两股潜伏势力渐渐控制朝政。一股是宦官势力,一股是保守党势力。虽然这两股势力无法抗衡处于巅峰时期的姜维,但在几年后让姜维步履维艰。

第二阶段姜维进行了五次大北伐,每次带队多达数万人,几乎是蜀国所有的精锐,战果是两胜,两平,一败,迁回数郡军民,尤其姜维击溃了王经手下数万大军,也获得了北伐以来最大一次胜仗。这样的战绩,也让魏国不得不安排郭淮、陈泰、邓艾登顶级将领与之对抗。这种阵容堪称三国后期最豪华阵容。也可以看出姜维这五次北伐的震慑力。

北伐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北伐从景耀五年开始,一共两年时间,却是姜维最纠结的两年。景耀五年,姜维北伐被邓艾击败,而内部又被人坑了一次。于是姜维决定变被动为主动,再次北伐。


景耀六年的时候,最后一次北伐开始。与其说是北伐,不如说是避祸。第六次北伐,更多的是战略防御,邓艾已经攻破国境线,剑指剑阁。钟会则抄了姜维的侧翼,让剑阁成为一座孤城,接着就是邓艾偷渡阴平,然后,蜀国亡了。可以说第三阶段的北伐,两战皆败,然后,亡国了。

姜维其实很难,诸葛亮总览军政大权,没有后顾之忧,可姜维,不但要和敌人斗,还要和自己人周旋,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军事行动,最终以六平,两胜,三败的战绩收官,这个战绩并不耀眼,但在这种环境下,打成这样的结果,已经很难了。


大力士掌柜


姜维一共九次北伐,时间跨度长达15年。

仔细回顾这九次北伐:姜维北伐,前期牛刀小试、略占上风,颇有小获;中期渐入高潮,大胜大败,得不偿失;后期实力悬殊、毫无意义,走上亡国之路。

姜维的九伐中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47-250年,小规模进攻。

这个阶段,姜维受到费祎的节制。由于费祎的影响,姜维在这段时间的北伐,规模不大,但目标小而明确,每次北伐兵不过万。

第一次:247年,陇右羌人反魏,招蜀军相助。

由于姜维兵力不足,在于郭淮、夏侯霸的对战中难有作为。

由于白虎文等部战败,失去根据地,姜维移军至金城,迎走治无戴、白虎文部人口。

第二次:尝到甜头的姜维试图在陇西要地筑城,建立在陇西的根据地,以招募羌胡、截断陇西。

陈泰率军围城,阶段蜀军粮道、水源。城内分粮以待,聚雪为水,坚守待援。

姜维引军来援。郭淮率徐质、邓艾来战,双方对峙于牛头山。

郭淮令军队出姜维之后,截断洮水,姜维畏惧后路被断,被迫撤军。

麹城见后援已无,被迫投降。

第三次:攻西平。

此次进攻距离过远,无功而返。(此次作战目标不明。但考虑到西平距离远,只可能是掠夺人口,而非夺取土地)

阶段总结:这个阶段姜维北伐的规模不大,目的明确。

这几次进攻,都是瞄准魏国薄弱的西侧。目的都是要联络这一代的羌胡,以掠夺相关地区人口为主。

第二阶段:253-256年,高潮期。

这个阶段,魏国国内出现了连续的内乱,司马家与拥曹派发生了连续战争,淮南三叛此起彼伏。

而吴国方面,诸葛恪掌握大权,吴国也进入了短暂的“北伐高潮期”。

而蜀国内部,费祎死后,姜维也少了制约,北伐的规模越打越大。

姜维北伐逐渐进入高潮。大部分的战果,都是在这个阶段取得的。

第四次北伐:诸葛恪、姜维同时北伐。姜维进围狄道。

这一次,姜维带兵破万,气势汹汹。

但是,姜维又遇到了老流氓——郭淮、陈泰。

这两位又是老一手:正面相持,断你粮道。

无奈,姜维粮尽而退。

第五次北伐:迎狄道人口。

姜维狄道县长归降,姜维采取声东击西之法迎之。

姜维攻襄武,大败魏军,斩杀徐质,乘胜攻掠。随后,率狄道等地人民返回蜀地。

第六次北伐:洮西大捷。

姜维再攻狄道。魏军雍州刺史王经犯下致命失误:未等援军到达就擅自进攻姜维!一顿大战,姜维大胜,杀敌万余!

可是,在魏军陈泰果断来援,姜维被迫撤军!

此次北伐,是姜维北伐中战果最大的一次。

洮西之败,非小失也,士卒凋残,仓廪空虚,百姓流离。——邓艾。

第七次北伐:段谷大败!

姜维趁战胜之威,次年再次攻魏。

志得意满的姜维此次用兵颇为巧妙,他试图利用魏国防线长的弱点,频繁机动、牵制邓艾,随后,会合从汉中来的胡济,从东面攻取天水。

可是,一则邓艾识破姜维打算,未被牵制,果断东移;二则胡济失期未至!姜维在段谷遭遇大败!

此战,姜维将领就折损了10余人,部众星散离落。蜀国遭到了自夷陵之战后最大的一次惨败!

阶段总结:

该阶段,姜维的作战越大越大。一开始,魏国显然对姜维的大规模进攻准备不足。蜀军在第5、6次北伐中,连续取胜,魏国的陇西损失惨重!

但是,即使在魏国出现重大失误的状况下,姜维依然无法攻取狄道,可见:蜀魏两国实力已经极为悬殊,靠姜维一将之能已无法逆转!此后再作大规模争战,已得不偿失!

而段谷之战又显示出:不仅魏蜀两国国力已经十分悬殊,即或以将略而论,姜维的用兵之能并不比对方的邓艾高明,要继续北伐,实无胜算!

第三阶段:抬杠。

第八次北伐:勉强支撑。

257年,诸葛诞淮南造反,魏国从关中抽调兵力东下,姜维趁机率数万大军进犯关中。

司马望、邓艾与姜维相持,姜维无功而返。

点评:陇西打不下,就来打关中?姜维厉害!

第九次北伐:亡国之始。

262年,姜维再攻洮阳,在侯和被邓艾所败。

姜维失败后,不敢回蜀,屯兵沓中。

此时,距离魏灭蜀,已不足一年!

这个阶段姜维的进攻,可谓毫无意义。

他不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没有对魏国构成任何实质性威胁,反而空耗蜀汉国力,最终使蜀汉在面临魏国进攻时不堪一击!


总的来说,姜维北伐时间跨度很长,其得失不可一概而论。

在费祎时期,姜维的小规模北伐,引诱民风彪悍的羌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算是在做着划算的买卖。

姜维掌兵权之初,北伐的内外部条件也还算优越。蜀军在此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但是,由于邓艾、郭淮、陈泰等人的杰出将才,姜维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颇为可惜!

可是,姜维不认清形势,依然在敌国国力强盛,敌军将领将才卓越,而蜀国国力疲弱、内政混乱的情况下连续北伐。

结果,第七、八、九次北伐或遭惨败,或空耗国力,加速了蜀国的败亡!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只有在政略、军略一致的情况下,军事行动才能有的放矢,真正符合国家利益!

到后期,姜维与诸葛瞻、黄皓等人关系紧张,势同水火,这样的状况下,姜维北伐,犹如脱缰野马,只能是空有情怀,徒耗国力了!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姜维北伐11次,有人说正是姜维的北伐,导致蜀汉国内空虚,最终走向灭亡,姜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成了蜀汉灭亡的罪人。本人认为其实不能如此武断,姜维确实在蜀汉后期,战术方面有很大的失误,但是在整个大局势上,其实在前期蒋琬、费袆执政时期,就已经埋下隐患。今天就具体分析一下姜维11次北伐,到底怎么打的,姜维北伐对蜀汉的具体影响。

背景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开国功臣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姜维披装上阵,刘禅封他为右监军、辅汉将军。这里要说明一点,姜维是武将,其实在朝内把持朝政的是蒋琬。

第一次出征

姜维于公元240年率兵出征陇西,魏军郭淮迎战,郭淮将姜维赶至强中。姜维讨伐羌人迷当,并把他的部族迁往汉中。



第二次出征

247年姜维再次率兵出陇西,这次先逼胡王治无戴部族投降,姜维和夏侯霸、郭淮战于洮西,姜维败,退守关中。

第三次出征

248年姜维出兵石营,兵分两路,一路命阴平太守廖化驻守成重山,一路由姜维率领,攻羌人,郭淮趁其不备,攻廖化,姜维转而战郭淮,前后战线拉的太长,被郭淮打败。

第四次出征

249年一月,这一年魏国发生内乱,大将军曹爽被灭族,魏国右将军夏侯霸投降蜀汉。姜维出兵雍州,郭淮断了姜维运粮后路,姜维遁走。



第五、六次出征

250年,出兵西平,粮草不济,退兵。

253年,率军出石营,围南安,魏军雍州刺史陈泰解围,姜维于洛门粮草用尽,只能撤回。其实这一阶段已经出现国内粮草供应问题,但是在此后的十年,姜维仍然穷兵黩武,最终将蜀汉的一丝力气用尽。

第七、八次出征

254年出兵狄道,这次打败魏将徐质,将河关、狄道、林洮三地百姓迁往蜀地,退兵。

255年又出兵狄道,大败魏将王经数万人,后陈泰来解围,姜维粮草用尽,退回。

第九次出征

256年,姜维先率兵出征,与胡济约定会合,胡济未按时到,姜维被魏将邓艾击败,部队里怨声载道,士兵们都已经厌战。

第十次出征

257年,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趁机出兵秦川,但是没捞到好处,诸葛诞被杀,姜维退回。

第十一次出征

262年,姜维最后一次率兵出征,与邓艾战于侯和,被邓艾打败,后于沓中屯军,不再出战。



在这后十年基本蜀汉大权在姜维手里,姜维连年的征战不仅耗空了国力,而且士兵上下已经厌战,根本形不成强大的战斗力,姜维总体来说他的出战都是失败的,虽然取得了一些小规模胜利,但是在大的局势方面认识不足。

但是并不是说姜维的出兵并无作用,三国后第二十一年至四十一年,在这二十年间魏国也是多事之秋,司马家族和魏国皇室权力之争,在这一阶段用兵机会甚好,但是在前期朝内由蒋琬把持朝政十二年,费袆把持朝政七年,到姜维掌大权时,魏国权力争斗已经接近末尾,司马家族司马昭、司马师,多次取得大规模战争胜利,在魏国权力蒸蒸日上,曹魏一族基本被架空。到姜维手里已经失去了最佳战机。姜维又不顾及修养生息。最终导致蜀汉毫无招架之力,最终灭亡。


木月先森


姜维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如下:

238年,姜维多次带领偏师,入羌作战,战果未知;

240年,姜维出陇西,郭淮来救,姜维主动退走;

247年,姜维出陇西,和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归降;

249年,姜维被授予假节,攻打雍州,无功而返;

250年,姜维攻打西平,不克;

253年,姜维包围南安,对阵陈泰,粮尽退兵;

254年,姜维出陇西,斩杀徐质,并迁徙三县百姓;

255年,姜维出狄道,大胜王经,斩杀数万,史称“洮西大捷”;

256年,姜维和胡济约定在上邦会师,胡济失约,姜维被邓艾大破于段谷,伤亡惨重;

257年,姜维出骆谷,对阵邓艾、司马望,平手;

262年,姜维在汉城、侯和对阵邓艾,战败。

姜维北伐,他的优势在于熟悉凉州的羌胡,可以结为外援,同时姜维自身才武卓绝。这么多次北伐,收降白虎文、治无戴所部,斩杀徐质,以及大破王经,算是比较大的战果,重创魏军,并且给季汉增添了不少人口;被邓艾在段谷、侯和击败,是比较明显的败绩。整体上看,取得的战果大于损失,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已经很容不易了。

另外,是从253年的南安之战开始,姜维才能带领数万兵马作战。此前,费祎担任大将军,姜维只能带领不足万人的部队作战,很难取得战果,正是从253年姜维掌权开始,他连续取得大捷,可惜魏国人才无穷,邓艾堪称姜维的一生之敌。

段谷失利后,益州元气大伤,这就是小国的无奈,一次惨败基本就玩完了,后面就很难有作为了。


历史都付笑谈中


提到姜维、姜伯约,我们知道“三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演义》这本书,实在是由三个人为主线串起来的,前期是曹操,中间是诸葛亮,后期就是姜维了。姜维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不如前两位那么显赫,但在我看来,他就像一支燃烧的蜡烛,成为后三国凝重气氛里,唯一的一抹亮色。

《三国演义》众多人物里,我最喜爱的是赵云,其次便是姜维了。而在赵云渐渐老去,让我心生唏嘘的时候,姜维出场了,而引出这位少年英雄登场的,正是我的偶像赵子龙。

诸葛亮一出祁山,先败魏国附马夏侯楙,再顺势夺取陇右三郡,在顺利拿下安定和南安后,却在天水遇到了麻烦。制造麻烦的人正是姜维,因为他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能识破诸葛亮玄机的,自然非等闲之辈,再加上刚刚又在战场上击退了赵云,所以不由得诸葛亮称奇:“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便设计要收降姜维。

公元228年冬天,对姜维来说,应该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季节。因为26岁的他,得到了诸葛亮的垂青。巧合的是,诸葛亮走出隆中那一年,也正好是26岁。也许眼前的这位26岁的少年英雄,让诸葛亮突然想起自己26岁哪一年,辞别山林,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对姜维的赏识是不加掩饰的。第九十三回,姜维被迫降蜀,两人一见面,诸葛亮是“慌忙下车而迎”,而后是“执维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见伯约,吾愿足矣”。他在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也忍不住提到姜维,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大约诸葛亮觉得这还不能表达他对姜维的喜爱之情,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三国志·姜维传》)。诸葛亮因为遇见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姜维,欲授衣钵,了却平生之愿,固然可喜;姜维则是千里马遇到伯乐,从此走上更高的舞台,一生命运得以改变,亦为可贺。如果说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稀世一时,那么,诸葛亮、姜维的师徒之缘,岂非也是一段佳话?

但姜维终究是一个领兵打仗的人,他跟随诸葛亮五、六年时间,学到的也许只是军事上的一些知识,政治上的一些手段,却不是他想学就能学到的。因此,姜维终其一生,都是在继承诸葛亮未竟之志,而诸葛亮未完成的事情,又岂能是他姜维能完成的呢?更何况蜀国是一日不如一日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诸葛亮一死,刘禅则干脆取消了丞相一职,任命诸葛亮生前安排的接班人蒋琬为尚书令。北伐一事,大约也只是对魏边境,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骚扰。蒋琬还一度要另辟蹊径,由出关中改为顺汉水东下,袭击魏兴、上庸,经人指出“如不克捷,还路甚难”后,又改变主意。但无论如何,蜀国人民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应该是事实。

然而诸葛亮死后,曹魏却相当的不平静。先是魏明帝曹睿觉得边境不再有威胁,过上了荒淫无度的生活,三十六岁那年把自己作死;后是八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隐忍大半生的司马懿,终于在政治上走到前台;最后,老辣的司马懿趁曹爽带着曹芳拜谒高平陵的机会,一举控制了洛阳和曹魏政权,曹魏实质上进入司马氏时代。

这大约也算是“天下有变”了。而且,恰巧此时,夏侯渊的儿子、征西将军夏侯霸害怕受到司马懿迫害,直接反出雍州,到汉中投降了姜维。这对姜维来说,实在是意外之喜。因此,他毫不犹豫带上夏侯霸就见了刘禅。虽然接替蒋琬的费祎还是反对,但后主竟然站在了姜维的一边。由此,姜维也拉开了他“九伐中原”的帷幕。

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走的和师父自然是一样的路子,也是“自陇而西”,并且要结羌人为援。然而在我看来,姜维此次用兵过于复杂了。先是遣使和羌人通盟,然后派一路军出西平,近雍州筑两座城,“以为掎角之势”,而自己随后则和夏侯霸一起出川口,“依丞相旧制,次第进兵”。但姜维显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因为羌人迟迟未能集聚,先发的一路兵只有一万五千人,而且粮草不继,很快便被雍州守将郭淮团团围住。当姜维再趁郭淮攻打二城,自己袭击雍州时,又被陈泰断了后路,最终兵败牛头山。

姜维出师不利,暴露了他能力上的不足,调度上的欠缺,可能还有费祎在权力上对他的制约,让姜维不能完全施展拳脚。后吴诸葛恪进兵淮南,约蜀西边相助,姜维再次起兵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而且一度把司马昭困在铁笼山,但终被郭淮、陈泰设计瓦解,姜维又吃了一次大败。此次姜维虽败,也有收获,就是他射杀了能力不在“五子”之下的郭淮。功过相抵,姜维竟没有受到太多的责难。

等到费祎死后,姜维当权,已是公元253年了,自己也成了年过半百的老人。蒋琬掌权时期,尚能继续执行诸葛亮的北伐政策,姜维也能够潜心摸索他的伐魏战术,但魏蜀之间终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费祎则主张“保国安民”,认为“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姜维被整整裁制了七年;等终于迎来自己掌权,虽然还是魏蜀吴三国,但形势已非昨日,尤其是魏蜀之间的国力相比,较二十年前,差距已越来越大。这不由得姜维发出了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如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

机会是说来就来的,公元254年,司马师废皇帝曹芳(司马氏对待曹芳,同当年曹操对待献帝,何其相似乃尔)。魏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以废主为名,兴兵讨伐司马师。虽然最终司马氏平定了叛乱,但淮南之乱极大地消耗了魏国的国力,司马师不久也暴病而亡,司马昭走上前台,魏国似乎正在经历一个动荡的局面。志在兴复汉室的姜维不可能放过这样一个好机会,一直坚持“小不忍则乱大谋”信念的刘禅,大约心里也有了点小想法,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姜维再次伐魏。

姜维三伐中原,用的正是经典的“背水而战”的战术,在洮水大破雍州刺史王经,“斩首万余,叠尸数里”,取得了久违的一场大胜。姜维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胜利,他要乘胜攻下狄道城。因陈泰与邓艾联手抵挡,姜维终没有更进一步。洮水的胜利,让姜维威名大震,然而后来他对狄道城的围攻,在很多人看来,实在是画蛇添足。但姜维还是因为洮西大捷之功,被封为了大将军。也因为洮西胜利的鼓舞,或者是担忧时光飞逝的迫切心情,姜维在当上大将军后,明显加快了北伐的步伐。

但此时反对北伐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多,而姜维听不进任何反对的声音,是可以预见的。魏国邓艾,姜维最大的对手,就料到姜维有五条必出兵的理由。在姜维再走师父诸葛亮出祁山、进陇右的老路时,邓艾却早有防备,已在祁山设下了九座大寨。

不可否认,姜维的实战经验在和魏国经历几场战争以后,有了长足的进步。看到邓艾早有防备,姜维决定留下一小部分士兵,每日换人换旗出哨,虚张声势,而自己却带领大部队攻打南安去了。但邓艾就是邓艾,没出几日,就发现了问题,而且算定,姜维要攻打南安,必先取下武城山,攻不下武城山,则会改打南安的屯粮地上邽。纵然姜维厉害,但被更厉害的邓艾一一算定,终在断谷被邓艾断了退路。姜维在战术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他行动过于迟缓,虽有疑兵为他争取了几天的时间,但还是被邓艾抢了先。《三国志》上还把姜维此次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镇西大将军胡济失约会师上邽。也许这都是事实,但我认为真正的事实,还是姜维不是邓艾的对手。

姜维经年用兵,蜀国民众不堪重负,其所能用的兵力也是越来越少。蜀汉的形势,后期也越发的艰难。但从另一方面说,正是蜀汉没有退守的余地,就只能进攻,至少要以攻为守。诸葛亮如此,姜维更是如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心中的理想还没有破灭,这正是我敬爱姜维的原因之一。

后三国时期,政权最稳定的依然是蜀汉,这不得不感谢诸葛亮当权时,打下的良好基础。公元257年,魏再度生乱,镇东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并会合东吴,同司马昭决战。这对一直志在北伐的姜维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机会。姜维率兵出骆谷至沈岭,进攻积谷甚多,守兵却少的长城(今周至南),虽前期取得一些小胜,但在邓艾进军据守长城后,姜维欲战不得,后闻诸葛诞战败,不得已回兵成都。而这之后的又一次北伐,在和邓艾的正面交锋中,姜维难得占了一次上风,却被邓艾使人买通刘禅身边的红人、太监黄皓,一纸诏书把姜维召了回去。

我们知道,东汉灭亡,宦官干政是原因之一,显然,刘禅继承了灵帝的光荣传统。诸葛亮在世时,任命董允为侍中,刘禅和黄皓尚能收敛,董允去世后,接替的人叫陈祗,与黄皓狼狈为奸。黄皓又与右大将军阎宇关系好,两个人还暗中策划废掉姜维,让阎宇取而代之,而刘禅则对黄皓处处屁护。姜维本以羁旅依汉,身受重任,虽连年出征,但多是无功而返,姜维内心的疑惧是可想而知的。在接连几次无关大局的用兵后,得郤正指点,姜维求沓中屯田,效武侯之事。

姜维求种麦沓中,是避祸,也是防敌。我从一个六十岁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分明看到他内心的忧伤和悲凉,但为国效死的决心,何曾有丝毫改变。

姜维羁绊于沓中,则坚定了司马昭伐蜀的决心,遂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关外陇上。姜维得到消息,上表刘禅,要求“张翼领兵守护阳安关,廖化领兵守阴平桥”。但刘禅只信黄皓,而黄皓却信巫婆,巫婆说敌不会来,因此他们“不听姜维之言,每日只在宫中饮宴欢乐”。

公元263年五月,司马昭大举伐蜀。邓艾率三万人自狄道趋甘松,攻姜维于沓中;诸葛绪率三万人自祁山趋武街桥头,断姜维的后路;钟会则率十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入汉中。姜维无奈自行安排部署防敌,但终究兵力悬殊,且蜀将又多各行其是,成都的咽喉汉中很快失守。诸葛绪、邓艾的两路人马,被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拦住,但终不是敌手,蜀军一路退至剑阁。

剑阁,蜀汉的北方门户,山势险绝,易守难攻。钟会久攻不下,加上道路险阻,粮草不继,便有了退兵的打算。其实,这也是蜀汉当时正可利用的形势。无奈姜维在前方死守,后方无得力之人可用,终被邓艾偷度阴平,计无所出,让一支孤军得了手。我想,姜维的命运,诸葛亮的命运,蜀汉的命运,大约也就如此吧。最终刘禅接受了谯周的意见,投降了邓艾。蜀汉灭亡。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荣枯鉴》)身在前方保家卫国,而自己拼死保卫的主人却投降了,姜维的内心是怎样的崩溃和悲凉,可想而知。然而姜维仍然想利用钟会、邓艾二人矛盾创造机会,他投降钟会,实在是为了要留一点老本做最后一搏。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三国志·姜维传》注)这是姜维留给我们最后的声音吗?但姜维和他的师父诸葛亮一样,事未捷,身先死。姜维虽然间接害死了钟会和邓艾,却也是帮了司马昭的忙。

当姜维横剑的那一刻,当姜维厚重的身躯倒下的那一刻,一个时代结束了。

但这个时代却不属于他,我心目中的英雄——姜伯约……。





雨听秦淮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201-263)。本是魏将,后降蜀(有点类似以后的夏候霸),孔明死后,成为蜀军实际上的最高指挥者,是蜀汉后期争议最大的一个人物。

志载,姜维“父冏,维少时没于战场,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没有点才学,以姜维之小小年纪,又无官场背景,恐怕是不行吧?下面说说姜维北伐是怎么打的。

第一次是在公元238年,姜维跟随蒋琬驻扎汉中,之后率偏师出陇右,于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不久退兵,不过此战蒋琬也只是骚扰而已,并不是真的要拉开阵势打,没多久退兵属正常。南安当时属于凉州的一个郡,如今属于今甘肃陇西、武山县一带。

第二次是在公元244年,当时曹爽为建功立业,兴大军伐蜀,蜀汉大将王平在汉中抵御,姜维跟随费祎率军前去支援王平,最终打的曹爽大败。由于这场仗属于蜀汉防御之战,也就并没有打到那之说。

第三次北伐在公元247年,当时羌胡人打算降蜀,姜维为了策应他们的投降,率兵出陇右接应,与曹魏大将郭淮,夏侯霸大战于洮西,之后成功胡族首领白虎文等部大部分人迁往蜀地,达到了要完成的目的。此战是掩护胡人迁蜀,迁蜀受到了魏军阻拦,并战于洮西,洮西在如今甘肃洮水之西。

第四次是在公元249年,姜维督军进攻雍州,并依傍曲山筑城,称曲城,并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此地,以此为后方再与羌胡人一起进攻雍州郡县。魏军都督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统兵抵抗,不过后来被邓艾切断了退路,曲城也沦陷,姜维于是率重兵奔袭洮城,不过又为邓艾所所破,姜维只好撤军。姜维最后打到了洮城,洮城是在今甘肃临潭西南处。

第五次是在公元250年,姜维又是以羌人为辅助,与曹魏大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都各有胜负,洮西并未被攻克,但姜维俘虏了魏中郎将郭修。洮西如今在甘肃洮水之西。

第六次北伐是在公元253年,当时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没有了制约,于是立马出兵北伐,并包围南安,不过由于粮尽而退。南安属今甘肃陇西、武山县一带。

第七次北伐是在公元254年,当时司马师杀夏侯玄、李丰等人使得曹魏内乱动荡,魏狄道长李简甚至密书向蜀汉请降。姜维看到机会于是再次出征。姜维占据狄道,进围襄武,最终击败魏军,斩杀大将徐质,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临洮等县,并迁县民入川,之后率军撤回。河关、临洮在今甘肃临夏与甘肃岷县一带。

第八次是在公元255年,姜维乘司马师病亡与夏侯霸、张翼再次北伐,率数万人攻魏,大破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则乘胜围狄道城。之后司马昭调整过来,派邓艾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司马孚为后援,姜维被击退。狄道城在今甘肃临洮县。

第九次是在公元256年,姜维率兵再次北伐,想乘机进取上邽,并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姜维与魏军交战于段谷,但胡济却失期未至,蜀军大败,姜维也因此战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段谷在今甘肃天水西南。第十次在公元257年,诸葛诞联合东吴起兵反抗司马昭,司马昭调走了关中兵力,关中空虚。于是姜维乘机再出兵,攻魏秦川。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到达沈岭。当时魏在此防守薄弱,姜维十分有可能拿下,可惜司马望与邓艾合力死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不得下,姜维多次挑战,魏军都不出。诸葛诞败亡后,姜维撤兵。这次姜维进军到的芒水在今陕西周至附近。

第十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出兵北伐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因为再过一年蜀汉就没了,姜维率军攻入洮阳境内,并与邓艾战于侯和,由于姜维远征补给困难,最终为邓艾所打败,损失惨重,实力大减,姜维战败后退往沓中中。

多次北伐实际只占领了人口稀少的武都、阴平两郡。耗费国力,事倍功半,并没有对魏国产生实质性的削弱。





行象象行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蒋琬,费祎当政期间,姜维只有小规模的北伐。这主要是蒋琬和费祎当时制定了保守的执政方针,费祎甚至批评姜维的当时小规模北伐,他说当年诸葛丞相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们这些人怎么可能做到,最好的办法就是保境安民,敬守社稷。费祎的说的话就是蒋琬和费祎执政时期的政策。这一阶段姜维的北伐主要是小规模的北伐,主要目的是维持北伐的声势,仅此而已。

诸葛亮去世于公元234年,这一直到238年,大将军蒋琬前往汉中郡驻守,姜维作为偏将才有机会出战,不过这个时候姜维带兵北征都是偏师西入陇西,牵制一下魏军而已,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进攻。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之后。在公元247年,费祎执政,姜维虽然当时和费祎同是录尚书事,也就是执政,但是还是处在费祎之下,在这一年,姜维出兵陇西、南安、金城的地界,同曹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作战。胡族首领治无戴等人带着部落投降姜维,姜维把他们带回蜀汉地界,公元249年,姜维再出西平出征曹魏,结果无功而返。其实当时的姜维自认为自己文武全才,而且姜维出生的姜姓是凉州的大姓,而凉州的羌人和胡人是比较配合凉州的大姓的,姜维认为可以把羌人和胡人收为羽翼,这样可以攻占陇西,但是费祎反对,给予姜维的军队通常只有一万多人。

在公元250年,姜维出征凉州,再次率军攻打西平,俘虏魏将郭循,郭循被俘虏之后送到了成都,要知道蜀汉政权一直想要郭循投降成为一个官方宣传的正面案列,郭循此后被受封为左将军,但是他内心不愿意投降,反而想要暗杀刘禅。之后在公元253年,费祎在自己的驻地汉寿开办岁首大会,郭脩身为左将军在场,他趁着费祎酒醉之时刺杀了费祎。郭循也被当场的蜀汉官吏所杀。费祎去世后,姜维成为蜀汉的执政。

姜维在成为执政之后,没有像蒋琬费祎一样选择保守,而是开启了大规模的北伐,但是姜维的地位没有蒋琬和费祎那么稳固,这主要是他是曹魏的降人,此外重要的是他没有取得像诸葛亮时代那样对于曹魏的压制力,这使得姜维的北伐时间虽然很长,但是战果不大。

253年,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过董亭,围攻南安,曹魏雍州刺史陈泰为了解围来到洛门,姜维军粮吃完后退兵。

254年,姜维再次率军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城投降,继而姜维进围襄武,攻杀魏将徐质,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此后姜维把这些县的民众迁徙到蜀地。

255年,姜维随同曹魏降将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人从狄道出兵,在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死伤数万,退保狄道城,姜维围攻狄道城,曹魏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最后退军驻扎钟题。这一战之前张翼就已经在朝堂之上反对姜维北征,最后姜维强迫张翼和自己一起进兵。

256年,姜维再次北伐,姜维当时和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却没有按照时间到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死伤甚多,只好上书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257年,淮南三叛爆发,诸葛诞引兵造反,司马昭派大军前去镇压,当时曹魏的关中军力也被调发。姜维趁着这个机会前去进攻关中,他出骆谷栈道来到沈岭,当时曹魏在关中修建长城蜀汉,驻守长城的士兵听闻姜维来攻打,惊慌失措,最后是司马望和邓艾带兵来到长城,姜维见状只好前往芒水依靠大山修建营寨,双方形成对峙,最后第二年诸葛诞被镇压,姜维只好退兵,无功而返。

262年,姜维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他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最后退驻沓中。这个时候姜维多年征战,但是没有建立功勋,朝廷和士人都对于姜维不满,同时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当时兴风作浪,姜维曾经劝说刘禅除掉黄皓,但是刘禅不同意,而且黄皓还和阎宇相勾结,意图废掉姜维,立阎宇为大将军。最后姜维只好躲在沓中种田。只是所有人都在明争暗斗时,蜀汉在第二年已经进入亡国的状态。

姜维北伐的成果并不是很大,只要两次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一战被邓艾所败导致自己不得不自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