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疾病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

由於科學認知受限,古人往往將病情危重、具有大流行特徵的疾病,稱為“疫”、“痢”、“瘴疫”、“瘴癘”、“傷寒”等,統稱為“瘟疫”。

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歷史上曾對人類造成巨大影響的“瘟疫”有:天花、流感、結核病、瘧疾、霍亂、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鼠疫等病症。

中國自古就頻發瘟疫。

而且,瘟疫在很多時候伴隨水、旱災及饑荒、戰爭等蔓延。

因而,史籍上往往有死者“大半、甚眾、無算、不可計數”等慘痛的記載。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夏商周時期

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蟲”、“蠱”、“瘧”、“疾年”等文字的記載。

《小屯殷虛文字乙編》中記載,商代的巫師向上天卜問兩件事:一是商王是否染上瘟疫;二是疫病是否會擴散流傳。

《尚書》、《山海經》、《左傳》等史籍則多有“癘”、“疫”、“風疥”等字記載。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有:“厲大至,民善暴死。”

商代已有麻風病的記載。

《周禮》、《呂氏春秋》中有“以索室毆疫,大喪”、“民必疾疫,又隨以喪”、“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 “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等記載。

《詩經•小雅•節南山》記載,周幽王時“天方薦瘥,喪亂弘多。” 小疫曰瘥。

古人對於瘟疫極為恐懼,往往將其原因歸於神鬼作祟或者上天對人類的懲罰。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東漢訓詁學家劉熙著《釋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

傳說顓頊帝的三個兒子死後成為疫鬼。黃帝就挑選了一個長相兇悍的人,任命為方相氏,負責驅除疫鬼。

方相氏頭上蒙著熊皮,有四隻金色大眼睛,身著玄硃色衣裳,拿著戈和盾,率領手下驅除疫鬼。

《周禮•夏官•方相氏》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

於是人們就用儺戲、桃符、爆竹等方式驅鬼,或者祭祀天地祈求平安,以驅除瘟疫。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但是,當時人們對“疫病”的發病規律有了樸素的認識,察覺到疫病的發生也與季節變化、居住環境、個人衛生習慣有一定關係。

  • 《周禮•天官•疾醫》記載:“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臠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疾,冬時有漱上氣疾。”
  • 《禮記•內則》:“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
  • 《左傳》中有“慣有挖除井中積垢淤泥維護水源安全”的記載。
  • 《詩經•唐風•山有樞》中,晉國人諷刺晉昭公“子有廷內,弗灑弗掃”等。

秦朝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

當時醫家已認識到,隔離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傳播。

在出土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上,有對“癘”病患者隔離的記載:“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

大意是,甲正在接受城旦(築城)的刑罰,患了癘病,該如何處置呢?應當把他轉移到癘所(專門隔離癘病的地方)處理。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西漢

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發生疾疫之災,“民大疫死, 棺貴, 至秋止。”

由於病死者太多,導致棺材漲價,疫情到秋天才好轉。

當時統治者已認為,執政者德行不夠以及施政出現失誤,以致天道不順,老天要懲罰人間,因而天降災難。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大旱,蝗。平帝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漢書•平帝傳》)

當時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疫病隨之而來。平帝詔令安排宅房,以治療疫病患者。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新朝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大疾疫,死者過半(《後漢書•劉玄傳》)。

天奉三年(公元11年),“二月大疫,馮茂在句町,士卒死於疾疫者十有六七。”(《後漢書•王莽傳》)。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後漢書•劉吉傳》)。  

東漢及三國時期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揚徐部大疾疫,會稽江尤甚”(《後漢書•志第十七•五行》)

建武十四年(38年),“會稽因大疫而死者萬數”(《後漢書•鍾離意傳》)。

建武二十年(44年),馬援遠征交趾(今越南),“軍吏經瘴疫死者十之四五”(《後漢書•馬援傳》)。

建武二十五年(49年),“武陵五溪大疫,人多死”(《後漢書•馬援傳》)。

根據《四庫全書》修訂版記載,光武帝時,在南陽戰爭中,因為外來的俘虜引發了一種疫病,因而稱為“虜瘡”。這其實是“天花”病症。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和帝時,“時有疾疫”(《後漢書•曹褒傳》)。

安帝元初六年(119年),“四月,會稽大疫。”(《後漢書•安帝紀》)

延光四年(125年),“冬,京都大疫,民多病死,死有滅戶。人人恐懼,朝廷焦心,以為至憂。”(《後漢書•志第十七•五行》)

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正月,京師疫。二月,九江、廬江大疫。”(《後漢書•桓帝紀》)

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規在隴右,軍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規親入菴廬巡視。”(《後漢書•皇甫規傳》)

皇甫規率軍征討隴右地區,軍中發生疫病,皇甫規“親入菴廬巡視”。這裡的“菴廬”指建立的臨時性隔離醫所。

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疫氣流行,死者極眾”(《備急千金要方•傷寒》)

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南陽自此連年疾疫,不到十年之間,吾宗族兩百餘口,死者竟達三分之二。”(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劉備聯軍於赤壁大破氣勢兇猛的曹操大軍,曹操失敗北歸。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十二月,大疫,魏軍吏士多死。”

也就是說,主力來自北方的曹軍,在赤壁之戰中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不服南方水土而感染瘟疫,以致戰鬥力下降。據專家研究,曹軍中流行的是急性血吸蟲病。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建安二十年(215年),吳國發生瘟疫,“吳,疾疫。”(《三國志•吳志•甘寧傳》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是歲大疫”(《後漢書•志第十七•五行》)。

曹植的《說疫氣》描述:“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建安七子”中有多人死於此次疫病。

即使是懂醫術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自己宗族感染疫病的慘狀:“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天災人禍,引發了“黃巾起義”,群雄割據,最終導致東漢的滅亡。

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三月,宛許大疫,死者萬數。”(《三國會要》、《宋書•五行志》)

黃初六年(225年),“諸葛亮行軍雲南,兵士染虐,死者甚眾。” (《太平寰宇記•劍南西道》)

太元二年(252年),“夏四月,圍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三國志•吳志•孫亮傳》)

嘉平五年(253年),“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宋書•五行志》)

泰始九年(273年),“吳疫,三年內僅京都死者競達十萬。” (《宋書•五行志》)

咸寧元年(275年),“乙未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萬人。” (《宋書•五行志》)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東漢晚期及三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非常罕見的瘟疫高頻時期,蔓延大半個中國,造成的危害性也很巨大,在世界瘟疫史上居前列。

頻繁的戰亂加上瘟疫,使得“十室九空”。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據說死亡人數達數千萬人。

人口數量出現“斷崖式”驟減。在“黃巾起義”前達到峰值六千多萬人,但一百年後到西晉統一時降至一千多萬。

但同時,人們也在努力尋求驅除疫病的方法。

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也即在胳膊上綁五色線,分別叫長命縷、續命縷、闢兵繒、五色縷、朱索,可以避免兵禍、鬼怪、瘟疫。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醫學家華佗發現,用青嫩茵陳蒿草,可以治療流行性“黃疸病”。現代醫學受此啟發,則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成為治療瘧疾的新藥。

據說華佗發明了可以防治瘟疫的“屠蘇酒”,經過唐代神醫孫思邈的推廣傳播,成了除夕日的風俗。

醫學家張仲景編著《傷寒雜病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的療法,其中很多方藥沿用至今。而且他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石,被後人尊為“醫聖”。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兩晉、十六國和南北朝

西晉武帝咸寧元年(275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萬人”;

惠帝永平元年(291年),“七月,雍州大旱,殞霜,疾疫”;

元康六年(296年),“關中大疫”;

懷帝永嘉四年(310年), “五月,秦、雍州飢疫,至秋”。 (《宋書•五行志》)

《晉書•食貨志》記載:“至於永嘉……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白骨蔽野。”  

東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河朔亦同。” (《宋書•五行志》)

成帝咸和五年(330年),“五月,大飢且疫。”(《宋書•五行志》)

永和三年(347年),今曲靖到廣南一帶發生瘧疾,“興古現瘴氣”。 (《宋書•五行志》)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永和十二年(356年),“時多疾疫。朝臣有時疾,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官多列家疾,皆不能入。” (《宋書•五行志》)

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冬,大疫,延至明年五月,多絕戶者。”(《宋書•五行志》)

太元五年(380年),“五月,自冬大疫,至於此夏,多絕戶者。”(《宋書•五行志》)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八月,北魏大疫,人與馬牛死者十有五六。”(《北史•魏本紀》)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魏,士眾大疫,死者十有二三。”(《北史•魏本紀》)

魏皇興二年(468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萬。”(《魏書•靈徵志》)

魏永平三年(510年),“四月,平陽郡的禽昌和襄陵二縣大疫,死二千七百三十人。”(《魏書•世宗宣武帝紀》)

道教學者、醫學家葛洪著《肘後備急方》,有許多關於傳染病的記載。其中一些是我國乃至世界醫學史的最早記錄,例如結核病、虜瘡(即天花)、沙蝨病(恙蟲病)等傳染病的症狀、治法。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隋朝

開皇十八年(598年),“九月,漢王諒師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隋書•高帝紀》)

大業八年(612年),“山東、河南大水,不久出現疾疫。山東地區災情尤慘。”(《隋書》)

醫家巢元方主持編纂的《諸病源候論》,是中國第一部專論疾病病因和證候的著作。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唐朝

《唐書•五行志》記載唐初的疫情:

太宗貞觀十年(636年),“關中、河東大疫””; 貞觀十五年(641年),“三月,澤州大疫”;貞觀十七年(643年),“夏,譚、濠、廬三州疫”; 貞觀二十八年(648年),“卿州大疫”。

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楚州疫。”(《唐書•五行志》)

永淳元年(682年),“加以疾疫,自陝至洛,死者不可勝數。死者枕籍於路。”(《舊唐書•五行志》、《舊唐書•高宗紀》)。

武則天垂拱三年(687年),“是春自京師至山東疾疫,民死者眾。”(《舊唐書•中宗紀》)

景龍元年(707年),“夏,自京師至山東、河北疫死者千數。”(《新唐書•五行志》)

寶應元年(762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新唐書•五行志》)

貞元五年(789年),“是夏淮南浙東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眾。”(《舊唐書•德宗紀》)

元和元年(806年),“夏,浙東大疫,死者大半。”(《新唐書•五行志》)

廣明元年(880年),“春末,賊在信州疫癘,其徒多喪。”(《舊唐書•僖宗紀》)

醫藥學家孫思邈寫成《千金方》,其中有許多防治瘟疫的治方,是我國早期的麻風病專家。被後人尊為“藥王”。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兩宋

根據《宋史》記載並統計,北宋一朝的167年期間,瘟疫相對不算嚴重。

原因之一是,北宋朝廷比較重視醫學發展,而且防治措施比較科學、有效。發生瘟疫時,朝廷往往會派醫官到各地診療,並且對患者分坊隔離治療。

例如元祐四年(1089年),杭州大旱,饑荒、瘟疫併發。杭州知州蘇東坡開倉放糧,穩定米價,救助饑民;創建治病的專門場所--安樂坊,後來朝廷在各地設置“安濟坊”,做為官辦醫療慈善機構。

北宋時,有醫生嘗試用人種痘來治療天花。宋真宗時,有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種痘獲得成功的記載。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但是南宋一朝的149裡,瘟疫比較多。

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金人圍汴京,城中疫死者幾半。”(《宋史•五行志》)

紹興元年(1131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屍無算。”(《宋史•五行志》)

紹興二年(1132年),“春,涪州疫,死數千人,會稽時行痢疾。”(《宋史•五行志》、《續名醫類案•痢類》)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諸道工匠至京師,疫死者不可勝數,天下騷然。”(《金史•完顏匡傳》)

隆興二年(1164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萬,避亂江南,結草舍遍山谷,暴露凍綏,疫死者半,僅有還者亦死。是歲浙之鎧饑民疫者尤眾。” (《宋史•五行志》)

淳熙八年(1181年),“行都大疫,禁旅多死。寧國府民疫,死者尤眾。” (《宋史•五行志》)

紹熙二年(1191年),“涪州疫,死數千人。”(《宋史•五行志》)

嘉定二年(1209年),“夏,都民疫,死去甚眾,淮民流江南者,飢與暑並,多疫死。”(《宋史•五行志》)

嘉定三年(1210年),“四月,都民多疫死。”(《宋史•五行志》)

德佑二年(1276年),元軍包圍臨安城,“數月間城中疫氣薰蒸,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數計。”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元朝

成宗元貞三年(1297年),“八月,真定、順德、河間旱疫;河間之樂壽、交河疫死六千五百餘人。(十二月)般陽路飢疫,兵多死於瘴癘。”(《元史•成宗本紀》、《新元史•史耀傳》)

至大元年(1308年),“春,紹興、慶元、台州大疫,死者二萬六千餘人。”(《元史•五行志》)

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京師大疫”(《元史•五行志》)

至順二年(1331年),“衡州連歲大旱,又發生疫災,疫癘死者十九”(《元史•文宗本紀》)。

至順三年(1332年),“宜山縣飢疫,死者眾。”(《元史•文宗本紀》)

元末的惠宗時期(1333年--—1370年),戰爭頻繁,瘟疫多發,死人無數。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明朝

永樂六年(1408年),“正月,江西建昌、撫州、福建建寧、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萬八千四百餘人。”(《明史•五行志》)

永樂八年(1410年),“登州、臨海諸州縣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餘人。” (《明史•五行志》)

永樂十一年(1413年),“六月,湖州三縣疫;七月,寧波五縣疫;邵武大疫,絕死者萬二千戶。” (《明史•五行志》)

正統九年(1444年),“冬,紹興、寧波、台州瘟疫大作;及明年死者三萬餘人。” (《明史•五行志》)

景泰四年(1453年),“冬,建昌府屬縣大疫,死者八千餘人,武昌、漢陽疫死萬餘人”(《明實錄》)

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西安、平涼疫,死者二千餘人”(《明實錄》)

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桂林疫,死者二萬餘人。湖廣黃梅縣春夏瘟疫大作。”(《明史•五行志》)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天順元年(1457年),“順天等府、蘇州、遵化等州縣春夏瘟疫大作,一戶或死八九口,或死六七全家倒臥無人扶持,傳染不止。”(《明實錄》)

1470、1471年,連續兩年發生疫情:“十二月,河間、天府、真定、保定……飢疫”,“五月,京城饑民疫死者多”。(《明實錄》)

成化十一年(1475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無算。”(《明史•五行志》)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新野疫癘大作,死者無虛日。”(《名醫類案•瘟疫》)

弘治六年(1493年),“吳中大疫,常熟尤甚,多闔門死。”(《都公譚纂》)

正德元年(1506年),“六月,湖廣、平溪、清涼、鎮遠、偏橋、四衛大疫,死者甚眾,靖州諸處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建寧、邵武自八月始亦大疫。”

正德二年(1507年),“是歲,湖廣靖州等處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死者四千餘人”; (《明實錄》)

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瘟疫流行”(《明實錄》)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泉州大疫。”(《明實錄》)

正德十六年(1521年),“北直隸山東、河南俱旱,福建、福州等府亢早癘疫流行,府縣官病死者四十餘,軍民死者無算。”(《明實錄》)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嘉靖二年(1523年),“七月,南京大疫,軍民死者甚眾。”(《明史•五行志》)

嘉靖四年(1525年),“九月,山東疫,死者四千一百二十八人。”(《明史•五行志》)

嘉靖九年(1530年),“痘災盛行,死者過半。”(《痘症理辨•序》)

嘉靖十三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死者十有八九。”(《疫症集說》)

1554年和1565年,京城發生兩次大規模瘟疫事件,“都城內外大疫,死亡塞道”、“京城飢目疫”(《明實錄》)

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是歲大疫,腫項善染,病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山西通忘》)

萬曆十年(1582年),“四月,京師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安,患大頭瘟症,死者枕籍。”(《明史•五行志》、《順天府志•祥異》)

萬曆十四年(1586年),“大梁瘟疫大作,甚至滅門。”(《萬病回春》)

天啟二年(1622年),“(時行疫痢)夏末秋初,沿門闔境患此,病勢極為危迫。”(《先醒齋筆記•痢門》)

崇禎十年(1637年),山西 “瘟疫盛作,死者過半”,河南“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

崇禎十六年(1643年),北京、天津分別於二月和八月發生鼠疫,“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明實錄》)

明末的鼠疫,1633年發源于山西,至1641年時蔓延到華北地區,1644年在北京達到流行高峰,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從而也導致北京防備鬆弛,被李自成大軍輕易攻陷,崇禎帝自盡,明朝滅亡。

醫學家吳又可著成《溫疫論》,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是我國論述急性傳染病的劃時代醫著,被後世一直推崇。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在明代,防疫方面的重要發展是“人痘接種術”的推廣,以預防烈性傳染病--天花。但是初期技術不夠成熟,種痘失敗率較高。

清朝

清初,疫病頻發(《清史稿》、《撫州府志》):

  • “順治元年,懷來大疫、龍門大疫、宣化大疫。”
  • “順治四年,夏秋,江西撫州大疫,屍相枕籍,死數萬人。”
  • “順治九年,萬全大疫”,“順治十三年,西寧大疫。”
  • “順治十六年,夏秋,濁州大疫。”

康熙二十年(1681年),“晉寧疫,人牛多斃;曲陽大疫,餘姚痘疫盛行。”(《清史稿•災異志》、《學箕初稿•天花仁術序》)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春,瓊州、靈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無算;六月,曲阜大疫,東昌疫,鉅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幾半。”(《清史稿•災異志》)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南樂疫,河間大疫,塊獻縣大疫,人死無算;六月荷澤疫;秋,章邱、東昌、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無算,昌樂疫;羌州寧海、濰縣大疫。”(《清史稿•災異志》)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三月,湖州大疫。四月,桐鄉大疫,象山大疫,高淳大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潛銅山大疫。十月,江南大疫。” (《清史稿》)

康熙帝因為自身受過天花的影響,將“人痘接種技術”列入全社會推廣計劃。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雍正元年(1723年),“秋,平鄉大疫,死者無算。” (《清史稿•災異志》)

雍正四年(1726年) ,“四月,上元疫、曲沃疫。五月,大埔疫,獻縣疫。”

雍正五年(1727年),“夏,揭揚、海陽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無算。冬,漢陽疫,黃岡大疫,鍾祥、榆明疫。” (《清史稿•災異志》)

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武進大疫,鎮洋大疫、崇陽大疫、蒲圻大疫”。

雍正十年(1732年),“崑山大疫,死者數千人;夏,會城疫。”(《洄溪醫案•瘟疫》)

雍正十一年(1733年),“鎮洋大疫,死者無算;崑山疫;上海、寶山大疫。” (《清史稿•災異志》)

《清史稿》記載,乾隆二十一年、五十一年,發生了兩次大的傳染病,“闔家盡斃,無人收殮者”;而且伴有旱災,“沛縣,夏大旱,有青蠅結陣如密雨過,大疫,隨之邑人多死(《沛縣誌》)”,“蘇州大疫,米價騰貴。”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春,泰州、通州、合肥、贛榆、武進、蘇州大疫;夏,日照、範縣、莘縣、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計數;昌樂疫,東光大疫。” (《清史稿•災異志》)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任邱大疫;六月,冠縣、武城、範縣大疫,鉅野疫,登州府屬大疫,死者無算;七月,東光、元氏、新樂、通州、濟南大疫,死者無算,東阿、武定、滕縣、濟寧州大疫;八月,樂亭大疫,青縣時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勝計;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斃無數;灤州、元氏、內邱、唐山、蠡縣、望都大疫,臨榆疫,南官、曲陽、武強、平鄉大疫;九月,日照、沂水大疫。”(《清史稿•災異志》)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三月,武昌、咸寧、潛江大疫;四月,蓬萊疫;五月,黃陂、漢陽、宜都、石都大疫,死者無算;崇陽大疫;監利疫,松滋大疫;八月,應城、黃梅、公安大疫。”(《清史稿•災異志》)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夏,暑風甚劇,時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冷廬醫話》)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福建、浙江等地發生大規模霍亂疫情。 “七月,長樂縣吐瀉盛行,人死極多;八月,樂清大疫,時患霍亂轉筋之病,犯者頃刻死,幾遍里巷;秋大疫,其病霍亂吐瀉,腳筋頓縮,朝發夕斃。”(《清史稿》)

1821年至1824年,連續四年在福建、山東、北京等地發生疫病;1831年至1836年,連續六年各地發生大小瘟疫事件。其中1834年最為嚴重, “秋收七月大疫,霍亂暴死者眾,福建全省皆然。”(《清史稿》)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清朝晚期,霍亂多次流行,連綿不絕,波及多地,死亡人數眾多。以1862年為最高峰。

光緒期間,疫病頻發。據《蒙城縣志》記載,光緒四年(1878年),河南、山西、陝西連續三年大飢,甚至發生人吃人的現象,同時瘟疫傳染,死者不計其數。光緒二十一年,同安發生大規模流行性鼠疫。

19世紀後期,腺鼠疫在廣東、香港傳播,波及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區。僅在香港就造成二千多人死亡。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八月,璦琿和北京、天津爆發大範圍疫病,以霍亂為主。

宣統二年(1911年),東北地區發生大鼠疫,波及多個省區,造成至少六萬多人死亡。這是20世紀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鼠疫。

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依據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防疫理念和辦法,成功撲滅鼠疫疫情,成為人類歷史上控制大規模傳染病較成功的一次行動。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民國時期

1916年3月,北洋政府頒佈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傳染病防治法規--《傳染病預防條例》。

1917到1918年,山西、綏遠地區爆發鼠疫,造成14600餘人死亡。

1921年,雲南爆發猩紅熱疫情。

1926年1月,鑑於麻風病人數量眾多,中國麻風協會成立。

1930年,衛生部頒佈新的《傳染病預防條例》。

1932年,因為長江流域水災,引發霍亂流行,波及大半個中國。40萬人因此喪命。

1944年,國民政府衛生署修訂頒佈《傳染病預防條例》。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科學研究、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保健意識逐漸增強,傳染病爆發的頻次及危害減少。

1949年7月,察哈爾省(今張家口市)爆發鼠疫,至11月被控制並最終消滅。共致60多人死亡。

1952年5月,結合在抗美援朝中反對美國“細菌戰”的群眾熱潮,全國掀起“愛國衛生運動”。此後,中央防疫委員會改稱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成為中國衛生事業的一個特色。

中國的“人痘接種技術”傳至外國,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將人痘改良為牛痘,成為了天花的剋星。

新中國大力推廣接種牛痘,使得天花病例大幅下降。60年代,中國境內徹底消滅天花。

上世紀80年代,天花被公認在全世界消滅。這是人類所消滅的極少數的一種傳染病。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1952至1953年,遼寧西部暴發瘧疾,死亡二百多人。

1960年,醫學家顧方舟帶領團隊經過動物和人體試驗,研製出脊髓灰質炎活疫苗,並以糖丸的方式,解決了使疫苗真正廣泛進行免疫的問題。他被稱為“糖丸爺爺”、中國病毒學之父。

1968年7月,香港爆發流感疫情,多數患者病情較輕、病死率較低。後來被稱為“香港流感”(H3N2亞型)。

1971年,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藥學家屠呦呦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啟發,發現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從而使瘧疾患者死亡率顯著降低。

1972年,上海市流行皮炎,患者約有50 多萬人。

1949至1992年,中國塵肺發病人數激增,至1992年9月達47萬人。  

2002年11月,廣東出現非典型肺炎病例,擴散至全國、東南亞,波及全球。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此病命名為SARS。

2020年12月,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擴散至全國,波及全球。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民群眾,致力於建立高效的醫療衛生體系,建立了傳染病防控體系。

經過艱苦奮鬥和努力,曾經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絕大多數傳染病發病率大幅下降,持續穩定在極低水平,天花、致盲性沙眼、絲蟲病、新生兒破傷風等已被消滅,中國人均壽命大幅上升。

<code>  /<code>
中國疫病及抗爭史(公元前21世紀--2020年,萬字史料,值得珍藏)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歷史長河中,瘟疫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影響;同時,中華民族與瘟疫進行了漫長、艱難地抗爭,也推動了醫藥學的發展。

當然,人類在發展,病毒也在不斷變異,我們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