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历史的吊诡:对老百姓冷酷的雍正帝反而得到更多的“好评”


历史的吊诡:对老百姓冷酷的雍正帝反而得到更多的“好评”

乾隆帝



许多学者都爱说一句话:“历史的吊诡”。

那么什么叫“历史的吊诡”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般民众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往往受许多因素干扰,其结果就是民间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学界评价不一样。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然而在历史研究者看来,至少在历史领域,许多时候普罗大众的“眼睛”不但不是“雪亮”的,甚至有可能是“盲”的。

而这种民间口碑与历史专业领域评价截然相反的情况,就被称作是“历史的吊诡”。

比如雍正帝与他儿子乾隆帝的评价问题。

拜《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所赐,清世宗雍正帝在民间一下子拥有了极高的声望,是个人就能说出雍正帝在位时所实行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耗羡归公”政策是如何如何的好。

而乾隆帝的名声这些年因为互联网传播的缘故,变得极差,可以说乾隆帝败家子的人设算是“稳了”。

可如果我们稍微梳理一下史料,就能发现真正对老百姓比较冷酷的是雍正帝,而乾隆帝继位后一些政策,是实实在在让普通清朝老百姓获得了一些好处。

清朝一共二百七十六年,清朝老百姓真正过上比较轻松的日子,可能也就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十年这短短的三十年。

现在舆论都以为清世宗雍正帝心系老百姓,其实清世宗对老百姓是很冷酷的,比康熙帝都要冷酷。

因为雍正帝上台后面临的是西北战争以及朝廷普遍的亏空,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发展工商业当然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就是“搜刮民财”。

当然,雍正帝肯定不会自己主动说我要搜刮民财,但是他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在搜刮民财,只不过他没有直接搜刮,而是拐了一下弯,让官员们去搜刮。


历史的吊诡:对老百姓冷酷的雍正帝反而得到更多的“好评”

雍正帝


这就是所谓的“耗羡归公”,我之前一篇文章详细描绘了雍正帝“耗羡归公”是如何导致民众负担增加的,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只简单说一下,在雍正帝实行“耗羡归公”政策之前,就有大臣反对,认为肯定会出现“耗羡之外再添耗羡”的情况,甚至雍正帝都默认了肯定会出现这一情况。结果也正如这位大臣所料,推行“耗羡归公”第一年,四川等省份就出现了“耗羡之外再添耗羡”的情况。

而雍正帝对此情况可以说无动于衷。

真正想办法解决老百姓负担的反而是他的儿子,清高宗乾隆帝。

乾隆帝上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降低官方火耗。

比如山西人丁银官方火耗是每一两加征一钱两分银子,山西各地再擅自增加五分到八分银子的额外火耗,在雍正朝,山西老百姓仅人丁银一项,实际负担就是一钱八分到两钱银子。

而乾隆帝一上来就宣布全国范围普遍降低官方火耗银,以山西为例,乾隆元年,山西人丁银火耗从一钱两分降低到了一钱。

这样一来,虽然可能老百姓额外负担不见得可能减轻,但至少官方征收的数额降低了,这就等于山西老百姓人丁银负担降低了两分银子。

另外,乾隆帝还叫停了“垦荒田亩数”,当然,叫停一说不太贴切,更准确的说法是乾隆帝不再把“鼓励垦荒”纳入官员考核标准,这样一来,其实就等于乾隆在全国范围内减税了。

雍正帝鼓励垦荒的办法是地方官谁垦荒田亩数上报越多,谁就会得到提拔和重用,谁上报的少,谁就会被批评乃至丢官。

这就造成雍正朝后期以田文镜为首的地方官普遍性谎报垦荒田亩数,而度过三年免税期,这些谎报的田地就要纳入征税范畴,这等于普遍性加税。

乾隆帝继位后不再不是不鼓励垦荒,而是宣布“垦荒”的边角地永不升科,垦荒前的下田即使经过垦荒变成了上田,也永不升科。

这样,事实上就造成就算地方垦荒田亩再多,但是税收不会增加的情况,这样一来,地方官员也就不再有动力谎报垦荒田亩数,也就减轻了民众负担。


历史的吊诡:对老百姓冷酷的雍正帝反而得到更多的“好评”

乾隆南巡图

第三,乾隆帝不再持续积极追讨地方官的“亏空”和“积欠”,这对减轻清朝民众负担起了很大的作用。

清随明制,朝廷给地方衙门留下的办公费用和交际费用非常少,有的时候不仅仅是地方官贪污,许多地方衙门的开支也会造成大量的“亏空”。

以雍正乾隆朝著名清官,传说中乾隆帝生父陈世倌为例,他在雍正二年到雍正四年期间担任山东巡抚,他在追缴前任巡抚亏空同时,自己在两年时间里还搞出十万两白银以上的亏空。

这些亏空并不是因为陈世倌贪污,而是因为山东巡抚衙门确实有许多计划外开支,而这些开支,在雍正朝,雍正帝是不认可的,在他看来,这就是“亏空”。

既然是“亏空”,你就必须还上,那么,这些地方开支性亏空怎么办呢?

总不可能官员自己掏腰包,没有这个道理啊。就算千古第一清官海瑞也只是清廉自守,也没有说海瑞贴钱当官啊。

可雍正帝一定要官员还,怎么办?

既然官员不会自己掏腰包补齐,那就只能在地方巧立名目,从当地老百姓身上想办法。

这些情况,雍正帝并非不知情,但是他就是装糊涂。

反而是乾隆帝执政后开始消极对待地方亏空和积欠,当然,虽然免不了贪官还会继续巧立名目搜刮,但是至少陈世倌这样操守好的地方大员就不会再从地方老百姓身上掏钱了。

另外,乾隆帝一生先后五次普免全国一年钱粮,累计高达2亿两白银,这绝对算得上是“待民如子”了。

当然,乾隆帝有乾隆帝的问题,比如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浪费了大量民脂民膏等等,但是相比雍正帝,乾隆帝许多政策无疑是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实惠的。

然而乾隆帝的名声却比雍正帝差很远,这不是历史的吊诡又是什么呢?

《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第2期;

《“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试论清代的“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火耗归公与黄宗羲定律:一个实证研究》,《读书》2018年0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