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三足鼎立,曹魏最强?国力的强盛得益于恰当的"治异政策"

引言

三国时期割据势力之一的魏国,也被史学家称为曹魏,在东汉末年与蜀汉、孙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虽说是三分天下,但是曹魏政权与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孙权建立的东吴政权相比,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统辖面积,都要大上许多。曹魏所辖疆域更为辽阔,实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统辖面积辽阔了,民族也更加众多,东北有夫余、高句丽等民族,西北有羌、氐及西域诸族,北方还有鲜卑、匈奴等,所以在曹魏所面临的民族问题十分严峻。

面对如此环境,曹魏政权在治理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以积极发展自身实力为前提,以安定民族为目标,最终实现统一大业的民族政策。曹魏的民族政策,是曹操、曹丕等历代统治者根据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天下局势所制定出的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赤壁之战之后,曹操放缓了南下的脚步,将目光放到稳定自己的内部社会环境和巩固北部边疆的安定上。当时曹魏的西北、北部以及东北地区, 由于连年混战,所掌控之诸郡县经济发展停滞、人口稀少、社会动乱,加之"胡汉"冲突严重,在南下时后方多次出现问题。

三足鼎立,曹魏最强?国力的强盛得益于恰当的

孙权

所以稳定边塞和内迁其他 民族,成为当时曹魏政权所要处理之首要问题。治理民族问题实现内部稳固,是曹魏实现统一大业的前提,意义非凡。针对此问题,曹魏制定了"以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政策。而在曹魏的这种恩威并施的治理政策之下,诸多的民族纷纷归降非但没能对曹魏政权造成阻碍,还成为了曹魏政权统一天下的助力,着实值得令人深思。

《旧唐书》中记载了诸葛亮的治蛮策略:"诸葛亮破南中,使其渠率自相统领,不置汉官,亦不留兵镇守。人问其故,亮言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大意以置官夷汉杂居,猜嫌必起;留兵运粮,为患更重;忽若反叛,劳费更多。但粗设纪纲,自然安定。"

要知道,在后汉三国时期,天下动乱,中原地区曹魏、蜀汉和东吴竞相逐鹿,四周还有不少的其他民族虎视眈眈,异族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三大中原势力。蜀国丞相诸葛亮,征讨曹魏之前,还要先评定南蛮,可见异族一直在找机会趁虚而入,威胁甚大。而曹魏在三个政权之中能一家独大,就是因为他不用花费太多的兵力物力去处理异族问题,这与他的"治异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三足鼎立,曹魏最强?国力的强盛得益于恰当的

诸葛亮

针对匈奴的政策

匈奴是秦汉时期北方草原上一只强大的游牧力量,但到曹魏时期已不复当年之勇,分裂后的南匈奴已经归附汉室近百年之久,但双方关系一直处于比较微妙的状态。黄巾起义时,南匈奴首领於扶罗曾率骑兵攻击赵、魏等地。在与曹操争夺陈留郡封丘、襄邑等地之时,双方激烈交战,被曹操以武力征服后,呼厨泉于建安七年附入曹魏统治。然而在青龙元年,本来已经归顺了曹魏的匈奴又发生了叛乱。

在《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次叛乱:"遣骁骑将军秦朗将中军讨之,虏乃走漠北。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破降之。冬十月,步度根部落大人戴胡阿狼泥等诣并州降,朗引军还。"

三足鼎立,曹魏最强?国力的强盛得益于恰当的

曹操

面对匈奴时,曹魏在初期还是采取了相对强硬的手段,但是在几次大规模用兵之后,开始采用比较怀柔的分化、安抚的政策。对于内迁到曹魏北境的南匈奴人,曹操忌惮其人口兴盛而强大起来,便将南匈奴分为左部、右部、南部、北部和中部等五个部。在内附的每个南匈奴部落里,都选任其部族贵族作为统帅,同时任命汉人为司马——统帅官阶虽高,军政大权却掌握在司马手里。这种土流并治的手段,使得曹魏既笼络了南匈奴部落首领,又有效监督控制了匈奴人,这种方式也被后来的曹丕、曹爽等继承了下来。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还将单于呼厨泉诱骗来朝,扣于邺城,放去卑监国,使其内部没有领 导者,曹魏利用各部之间的矛盾,拉拢弱者打压强者,以达到分化南匈奴之目的。通过内部分化之策,曹魏基本完成对南匈奴的掌控,使其稳定下来。总体看来,曹魏在南匈奴所实行之政策,具有相当深远之意,在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流官,对后世造成较大影响。

三足鼎立,曹魏最强?国力的强盛得益于恰当的

单于呼厨泉

针对鲜卑的政策

鲜卑在汉代一直处于匈奴统治下。到东汉末期,檀石槐作为政治军事首领,统一鲜卑诸部,使其强大起来。檀石槐死后,鲜卑由于没有强大军事首领领导,各部斗争激烈,内部分化严重,最后分裂成轲比能、步度根泄归泥、弥加素利三大势力。三方势力实力强大,成为曹魏在北境最大的隐患。曹魏针对三方势力不同情况,采取了或柔抚分化或武力镇压的政策。

建安年间,曹操平定幽州,势力盛极一时。鲜卑、乌桓诸部畏惧其实力,不得不跟随阎柔进贡,与其通市。曹操也对前来进贡之大人施以重恩。鲜卑虽向曹魏进贡,受其封赏,但是在军 事、政治上不受曹魏节制,内部之间仍相互攻伐。魏明帝时期,轲比能兼并其他两部,统一漠南地区,此时诸葛亮北出祁山,遣使与轲比能联络,使得曹魏强烈不安。

三足鼎立,曹魏最强?国力的强盛得益于恰当的

鲜卑单于檀石槐

同样是在《三国志》中记载:"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青龙中,帝乃听王雄,遣剑客刺之。"

于是太和二年乌桓校尉田豫派西部鲜卑浦头泄泥出塞攻打柯比能的女婿郁筑键,使西部鲜卑与柯比能始终相对立,达到了以鲜卑攻鲜卑的目的,其中保持鲜卑各部的"独立"是曹魏政权为控御鲜卑而采取的重要手段" 。针对轲比能部势力的强大,曹魏还采用了"拉弱打强"之计。整个曹魏时期,治理鲜卑是其管理"异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鲜卑所采取的 政策,无论是残酷还是柔和,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顺利地化解边疆危机,并且破坏诸葛亮出祁山的计划。

三足鼎立,曹魏最强?国力的强盛得益于恰当的

田豫

针对羌人的政策

羌人是历史十分古老的族群,在夏时初见其身影,于商时十分活跃,周时开始与中原汉人联 姻,于东周时期融于华夏。魏晋时期,为了补充社会所需劳动力,蜀汉进行对羌人的争夺,而曹魏也积极采取了比较柔善的统治政策。建安十九年,为了更好地掌控羌人,曹魏派遣夏侯渊前去征讨自称"河首平汉王"的宋建。宋建政权是于灵帝年间受黄巾起义影响依靠羌人力量建立的,其后借助羌人首领势力才维持三十年之久。

曹魏在灭掉宋建政权后,其地羌人基本归附。为了争夺羌人,曹魏对其内部贵族用高官厚 禄加以拉拢。羌人中有一支名为烧当羌,东汉时虽被镇压势力衰弱,但仍是羌人中一方豪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曹魏曾封南安赤亭羌酋姚柯回为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等,姚柯回便是烧当羌后裔,其后代在羌人的帮助下建立起了后秦。正是忌惮羌人强势,曹魏采用怀柔政策极力拉拢,为自己增加立国资本。

三足鼎立,曹魏最强?国力的强盛得益于恰当的

夏侯渊攻打宋建

在《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书疏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余落降。"

总体看来,曹魏拉拢羌人主要还是想借助其强大作战力,为自己增加统一天下的筹码,然而对待氐、胡以及后期羌人,曹魏则采取了较为残酷的强征粮食政策。向氐、羌、胡征纳赋 税,租调要远远高于普通编户。在此亦可看出,曹魏所谓"温和"政策也只是对于羌人贵族而言。战争年代,无论什么民族的底层民众,都处于水深火热之环境,承担着高额的赋税。

三足鼎立,曹魏最强?国力的强盛得益于恰当的

曹操塑像

评价

除却这三族之外,对于西域、高句丽和乌桓等民族的治理政策也大致如此,以招安为主,以武力镇压为辅。曹魏治理"异民族"的政策的主要目的还是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只有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保障国家和经济的安全,而只有实力强大,周围诸方势力才会忌惮其实力不敢轻举妄动。

无论匈奴还是鲜卑、乌桓等,都是败于曹魏之后才臣服的。不过,以武力征服只是曹魏当时可选择之下下策,属万般无奈之举,招揽、封赏、分化,不费一兵一卒才是主要方针。此方针符合当时曹魏的客观环境。在南边雄踞着蜀、吴两大势力形势下,与民休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改善国家财政才是正途。

而稳定北边,正是发展经济之必要前提。求精求稳发展在稳定曹魏社会的同时,也保障了边疆人民和"异民族"民众一段时期内安定发展,恢复了社会生产力,有利于边境稳定与发展。 不过在另一方面,受时代所限,曹魏所采取的政策仍具有其局限性。政策在制定之时,所考虑的是如何对诸民族首领、贵族施加恩惠以进行招揽,而对于底层民众则是加以剥削与控制。无论 是将劳力亲属迁至都城附近,还是对"异民族"民 户加以重赋,其政策所反映的还是对其他民族的不信任。

总体来说,曹魏对"异民族"所采取之政策,实实在在地稳定了边疆安定,为之后司马氏建立西晋政权提供了稳定的客观环境。与此同时,曹魏虽然只是三国时期一支分裂势力,但却始终以正统自居,承袭前朝统治思想和治边理念,维护了治边思想的传承与稳定,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对后世治理边疆以及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旧唐书》、《古今图书集成》、《三国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