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中華文明形成中的主動融入者和危機者

最近看新聞多,讀到很多論述中華文明的文章,頗受啟發。筆者也希望拋磚引玉,說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中華文明是歷史長期發展出來了,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結晶。

中華文明是唯一未中斷的古文明,直到現在,依然生機勃勃。但我們的文明不是什麼天生或註定這樣延續數千年不斷地。它經歷過很多曲折,歷無數風險。之所以文明火種不滅,是歷代中國人努力的結果,不是大風吹來的。

中華文明有自己的核心地域部分,即黃河長江流域。自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後,歷朝歷代都自覺地以維護國家統一來展示其權威及合法性。這是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關鍵基礎。

中華文明有核心的哲學思想,有主線。

貫穿中華文明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要為所有人,或者說為更多人謀福利,是關鍵。所謂“不患寡而不患均”,甚至提出了民本主義,“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

最早的,聖賢的三皇五帝,都是施恩於天下。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

孔子為至聖先師,是因為他的學說能系統地解決如何發現人才(有教無類),如何治國,回答了什麼樣是治國成功。

宋朝的趙普甚至說出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正是因為大道至簡,中華文明的真正核心其實就是統治者要最大限度地為人民考慮,讓大家吃飽穿暖。記住,這裡是要讓所有人民,不是一部分人民,天下即天下人。這個思想是非常獨特的,在幾千年前就形成了,被可以被知識分子敏銳地體會和捕捉到。所以古人讀書有讀透讀懂的說法。

正因為中華文明大道至簡,所以能夠被理解並被執行。儘管中華文明的總內容是豐富無比,讓人眼花繚亂,但能讀懂書的,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它。而那些掌握了原理,而能成功應用的,就成了中華歷史上響噹噹的先哲、英雄。

文明的生命力在於它的先進性,形成強大的競爭力、戰鬥力,得以扛過無數風風雨雨。中華民族歷史上遭遇了很多挑戰,甚至曾經命懸一線。但唯其先進性,保有了它的生命。這就引發它的第二個特徵。

(二)包容性:那些主動溶於中華文明的,以及那些險些覆滅中華文明的。

中華文明在歷史上不是沒有生存危機。這些危機都來自於外部的侵略,其中最顯著最危急的有幾次,差點讓我們覆滅。

有一種說法說“崖山後無中華”,這是不能成立的。

第一次是五胡亂華。五胡亂華是極其嚴重的中華文明生存危機,這就導致晉成了最不受人尊敬的大一統王朝。可以說漢唐威儀完全掃地,文明危如累卵。

但徹底拯救這次危機的,不是一個漢人。而是一個鮮卑人。這是第一次的,大規模的所謂外族融入中華民族,融入中華文明。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值得歷史大書特書的關鍵人物。是這個人創造了歷史。儘管孝文帝年代中華文明沒有絕望到只剩最後一口氣這麼危急,但孝文帝的改革,卻使得原本特別危急的場面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孝文帝帶頭漢化,並且幾乎是以最堅決的方式,強行推行去胡入漢。

關於孝文帝為什麼要推行改革,史書有記載。但具體細節和他的心態,這就沒法知道了。但很顯然的事,孝文帝覺得融入漢統是正確的選擇,慕漢化而成漢統,主動融入中華文明。一下子從敵人變成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孝文帝改革,是劃時代的。雖然他不是第一個推動其他民族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實行漢化管理方式的。但他是在關鍵時刻,開創了一個大規模的外族融入的成功案例。從此成為了後世的學習案例。

同時,中華文明也因此實現了一次進化。我們文明中吸收到新鮮的血液,吸收到一些更陽剛、更野性的東西。

無論對這支鮮卑,還是對中華文明,這都是一次史詩級的蛻變。中華文明的近鄰,甚至敵人,主動融入中華文明,實施中華傳統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中華文明獨特,甚至獨有的一個特徵。

主動慕中華而效之,肯定是因為這個選擇有利,是先進的,並且這個先進程度要遠高於自己原先的模式。同時,也必須是中華文明本身是相當包容的。我們文明的包容性是非常好的,這點有目共睹。

這次融合太成功了,以至於這股融合成功的力量隨後創建了中華最強大的兩個帝國,分別是隋和唐。隋唐往往被連著說,但並不意味著隋不強大。另外,這兩個王朝本身也是千絲萬縷相聯繫的。

很大程度上說,孝文帝是中華文明的關鍵人物,雖然他並不是那麼有名。

然後說第二次。第二次是相當危險的。

就是蒙古國蒙哥時代。關於元,吵吵的聲音很多。筆者的觀點是,蒙古國和元朝,不可混為一談。蒙古國只有四個皇帝,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元朝是忽必烈建立的,然後追贈前面四人為元朝皇帝,但元朝的開國皇帝實際上是忽必烈。

把蒙古和元分開看,就能理解問題了。

蒙哥是一個非常強悍的蒙古皇帝,四個蒙古皇帝中,他能比肩成吉思汗。蒙哥進攻南宋的站整性質,是征服戰,是滅中華文明的戰爭。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蒙古的體制不是中華文明的。蒙古吸收了很多中國的優點,但其本質上是不同於中華的。可能有很多相似點,但總體屬性上是不同的。

相反地,窩闊臺的元就不同。元基本就是蒙古貴族主導的孝文帝版本的融入中華文明。對比來說,元融和的還不如北魏好。但其性質還是中華文明,體制基本是遵守中華文明的管理運作方式的。元也有很大的一些不同,比如廢除科舉,劃分四等人。這是很不好的。比如重商主義,管的不那麼嚴。這是不錯的。元是具有一定優勢的蒙古的一部分主動轉向中華文明的產物,由於有優勢,所以轉的有一點勉強。但確實是轉了,因為政體和理念的主線確確實實是中華文明的。這算一次不那麼成功的融合。總之,元由於有明顯缺點,比如暴政,享國不長。

那麼回來說蒙哥。蒙哥是統一的蒙古的皇帝(汗),在他手上時,蒙古還未分裂。他和弟弟忽必烈是不同的,蒙哥曾因為忽必烈“過於”親近漢人採用漢人的辦法治理屬地非常不滿,甚至要殺他。

蒙哥攻宋,就是實實在在的征服戰,要滅國的。大概率地說,如果蒙哥攻宋成功,中華文明恐怕前景會非常黯淡,甚至大概率要被滅。也就是說,當時在歐亞兩個戰場,東方的中國和西歐同時遭受蒙古兩線進攻,都有文明覆滅的可能。

幸運的是,蒙哥死於釣魚臺。筆者甚至認為,蒙哥之死導致的蒙古攻宋失敗是一種必然。因為蒙哥是要攻滅並取帶中華文明,因此當時中華文明一定迸發出了其當時最強大的戰鬥力,這是生死存亡下的必然選擇。而蒙哥的蒙古體制,顯然還是落後於中華文明體制的。雖然佔軍事優勢的是蒙古,但天時地利人和的是中國。或許還有許多冥冥中的力量。

總之,蒙哥死於釣魚城。蒙哥之死是歷史的重大轉折點。蒙古從此基本結束了其征服的腳步,儘管蒙古分裂成四大汗國後延續了很多年,但西方所謂的“黃禍”終結。“釣魚城的農民,打死了蒙哥,拯救了歐洲。”歐洲得以倖存,直至文藝復新,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文明。

中華文明又一次在生死關頭倖存下來。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一看自己牛逼哄哄的大哥都被打死了,深刻反省,徹底投向溶入中華文明。所以元朝是繼承了宋的朝代更替,而不是文明之火熄滅。由於元沒有很好解決民族等問題,享國短,被明朝取代。

元朝相當於蒙古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它開啟了少數民族在中國大地完成大一統的先例。這次融合是伴隨著很多痛苦的。在元之前,遼和金,都是類似北魏的主動溶入中華文明的案例,融合程度也非常的深,但都是和北魏一樣,沒有完成大一統。

那麼,清的問題,就是更成功一點的元朝版本。滿族攜蒙古等族主動溶於中華文明,建立大一統的清朝。清的建立者是直接在明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所以其溶入難度小一些,造成的掙扎雖然也很痛苦但融合的是可以的。享國很長,但其閉關鎖國帶來了深重災難。

清得天下是很有偶然因素的。明其實主要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崇禎帝本身也有問題。這個問題不講了,以後有機會單寫。

中華文明遭遇的第三次重大危機,是二戰。雖然到了近代,但日本法西斯的進攻也是滅國之戰。日本一直以中國為師,持續千年。到德川幕府時,學習中華,實施類似中華的體制非常有模樣。但維新後日本迅速西化,日本由此轉變為一個很複雜的體制,總體是西化體制,但還未完全忘記中華文化。所以日本攻華是徹底的滅國侵略,文明毀滅之戰。法西斯最終敗於英雄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之手,世界由此進入現代社會。

中華文明歷盡風雨滄桑,能存續至今,既是幸運的,也是必然的。我們要有文明的自信,但也不能盲目。觀歷代得失,我們文明遭受苦難時,往往主要先出在內因。蕭牆之禍是中華文明面臨風險的最大因子。內部的腐朽和倒行逆施,才是我們文明真正的挑戰。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發展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也是屬於世界人民的。

文明智慧科學是全人類共同的財產,人類是命運共同體,誰也離不開誰。在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中華文明將要實現又一次的復興,但我們依然會保持謙虛、寬容,繼續和平發展。人類未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疾病,氣候,乃至外太空,在高度文明的今天,全球不應該在繼續做零和博弈。各個文明和國家應互相學習,揚長補短。有問題就思考自己的問題,互相學習借鑑。地球很大,容得下全人類。地球也很小,容不得人類折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