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說誰?什麼情況下說的?

東方國學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這句話是孔子周遊列國,經過他最重視的衛國時候,發現衛國衛靈公旁邊,居然站著的是他美麗的夫人時的感嘆。

所以這句話說的是衛靈公,指他好他夫人——南子的色相,延伸的含義是衛靈公如果喜好德行的程度和喜好色相的程度一樣,衛國何嘗不會強大呢?

孔子感嘆這句話,實際上也是他對許多國君德行不夠,卻好色而惡勞,導致國家內憂外患這種情況的擔憂和失落之情!

當然,世上如果真的能達到“好德如好色”的人,相信是鳳毛麟角的。只能說如果處在高位,能做到德配其位已經很足夠。

如果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胸懷,好色也未嘗不可。

孔子也雲“食色,性也”。

對於現今社會,我們當然不能好色如國君,但是可以“善養吾浩然正氣”,把自身德行做好,造福身邊的人。

這樣也是讓孔子不再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重要方法了。


唏噓的奶茶


 這是個很好玩的問題。這中間也有一段好玩的故事,雖然對於孔子來說,說了這句話之後就離開了,算是主動辭職吧,否則,被孔子罵“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那個人,說不定會發飆,孔子丟了小命也未可知。

這就是孔子與好色之徒衛靈公的故事。

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的第一站,選擇的是衛國。對於第一站去哪裡,孔子有自己的考慮。他想來想去還是去衛國。

第一,衛國的國君衛靈公當時還算是個明白人,他打出牌子說是崇尚賢人,希望有才有識的人才都能去衛國。孔子自認為是個人才,那就去衛國吧。

第二,當時衛國還沒有發生父子爭奪王位而大打出手的丟人的事情,文化繁榮政局穩定,有利於孔子發揮作用。

第三,衛國還有不少賢人,孔子與他們心有慼慼焉,覺得過去之後,和賢人們一起其樂融融,會好的不行。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據說是弟子子路有個親戚是衛國的高官,通過這個親戚走上層路線接近衛靈公,也許孔子的夢想能早一天實現。

問題是,衛靈公表現出的一切,全是假的。他不是個好國王,卻是個好演員。第一,他所謂的崇尚賢人,根本就是一個幌子。他把孔子等賢人吸引過來,不是為了富國強兵,也不是為了仁義佈滿天下,純粹是給自己長臉撐門面。所以,孔子和弟子們到了衛國,衛靈公確實是好酒好肉供著,但就是沒有什麼實質的舉動,孔子根本就是個路人甲。

孔子自己覺得厲害的不行,而衛靈公覺得孔子就是個花瓶。

所以,孔子對衛靈公很不滿意。

衛靈公對孔子也很有意見,因為那時候孔子還沒有修煉到聖人的地步,大概由於心裡不爽,在別處說了衛靈公的壞話,被衛靈公安插的眼線得知,報告了衛靈公,這讓衛靈公非常不爽,要不是自己追求一個崇尚賢人的名聲,估計衛靈公早已經把刀舉起來了。

衛靈公大概率是個雙性戀。他喜歡美男,更喜歡美女。他和美男寵臣彌子瑕關係極為曖昧,又娶了宋國著名的浪蕩女子南子為夫人。反正是左擁右抱男女通吃。這個事情,孔子很不滿意。

有一天,衛靈公邀請孔子出去走走。衛靈公和南子坐在第一輛車上,由太監雍渠駕車,而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聲勢浩蕩地招搖過市。

衛靈公覺得這是倍有面子的“顯擺”,孔子認為這是大失顏面的“遊街”。所以,孔子很生氣。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大概的意思是說,衛靈公呢口口聲聲說好德,其實就是一個好色的人。

這句話雖然是批評衛靈公,其實也是在說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孔子是崇尚道德的,他的學說其實就是一種人如何提高道德修養的學說,推廣到政治治理上,也是要以德治國。當然,孔子是比較理性的,他知道治國不能全部靠德治,還需要用刑罰來輔助。但是在人格的修煉上,孔子還是主張修煉道德,因為這是成為聖人的唯一途徑。

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放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去理解的話,好色可能並不僅僅是指美色,在孔子看來,那些不必要的慾望,比如貪圖富貴,謀取不義之財,喜歡吃好吃的,穿好看的衣服,整天無所事事言不及義的人,都是好色。所以說,這個色的含義是很寬泛的,是與德相對的東西。

所以說,孔子的儒家學說和老子的道家學說,其中的相同點就是,主張一種寡慾的生活。而到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這個寡慾的傾向就更加登峰造極了,變成了絕欲了,因此,吸收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宋明理學,很自然地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這樣極端的人生哲學,絲毫也不奇怪,他們思想的源頭,大概就是孔子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了。

  


好玩的國學


為便於理解,先附上《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過曹。(譯文:在衛國住了一個多月,靈公與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輛車子,宦官雍渠陪待車右,出宮後,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子上跟從,大搖大擺地從市上走過。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好道德像這樣喜歡美色的人啊。“於是對衛靈公的所作所為感到厭惡,就離開衛國,往曹國去了。)

當其時孔子是講街上那些愛看美人的大人官貴人和普羅大眾的,但這句話的對象所有人。孔子心中感慨萬千,在美色(包括人和物)當前,幾乎人人都是愛好追求,趨之若鶩,然而,在道德美德的門前,卻是稀稀落落,少人關注推崇。

這亦是當下社會的寫照:明是的一舉一動牽動著無數人的心,人人喜歡追逐。而真正為國家無私奉獻的科學家、教育家、醫學家等大貢獻大成就有德行的人卻很少有人關心關注。這樣的現象古今皆然,是普遍現象,是社會的悲哀。亦是古人仁人志士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使命擔當,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作為有思想有追求有志向的人,就應當厚德輕色,在德行上精進,傳承文化道統,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傳播聖賢的思想,提升社會道德風尚,讓更多人崇尚道德美德,轉化社會風氣。我們一起努力吧!


喜悅心源彭會長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最早出處是《論語·子罕篇》,是孔子對某人表現出來的兩種嗜好之間做了個比較,從而得出此人“好色”勝於“好德”的結論。

如果僅從此話本身出發,則無從得知孔子這句話具體所指何人。但若從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來看,此人究竟是誰就有跡可循了。

孔子這句話的語境是孔子和衛國國君出遊時,即“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

所以主流看法是孔子說的“好色”大於“好德”之徒,正是當時在場的主角衛靈公,衛靈公所好之“色”是夫人南子的美色。孔子之所以評價衛靈公好色大於好德的原因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從當時乘車座次的禮儀來說的。衛靈公和夫人同乘一輛車走在前面,孔子獨自乘一輛車跟在後面,與以美貌聞名的衛靈公夫人之乘車座次相比,以仁德聞名的孔子之座駕只是次乘,由此可見“德”與“色”在衛靈公心裡的價值排序,對此《東周列國志》也曾記載“同車者色耶?從車者德耶?”。

另一種說法是孔子到了衛國之後,雖然衛靈公對他的到來表現出極大熱情,並給予他相當於魯國大司寇“奉粟六萬”的優厚待遇,但相較於孔子的仁政理念,衛靈公對軍事作戰更感興趣,故而孔子一直沒有得到重用。

反之,衛靈公卻允許美豔夫人干預朝政,此舉在“後宮不得干政”的古代實在是大逆不道,難怪衛靈公會被孔子評價為好德不如好色。

不過亦有人認為,孔子這句話並不是針對衛靈公說的,而是在說和衛靈公夫婦駕車出遊時碰到的圍觀人群。

相傳衛靈公攜夫人南子與孔子駕車招搖過市時,人群爭先圍觀南子的美貌,而車隊中的其他人包括孔子自己在內,只能淪為陪襯。孔子觸景生情,不禁發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嘆。

綜上,不管孔子這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在說誰,這種好色勝於好德的現象確實普遍存在。美色無罪,好色也只是人的本能,好德並不意味著要求人不近美色,但若一味沉迷於美色、而忘記了好德,則需要警惕了。


東方國學


孟子說要知人論世,正確理解一個人的思想,要從他的生活經歷和他所處的時代來看,這樣才是正確的道路。

這句話是孔子在衛國的時候說的一句話,當時,孔子見過了那個美豔絕倫的國君夫人南子,還被子路誤解,認為孔子肯定和南子有了什麼關係,搞得孔子發誓自己要是有什麼事,就讓上天弄死自己。

衛靈公的夫人叫南子,是個漂亮風騷的人,她對孔子和她見面很滿意,衛靈公也對孔子很滿意。有一天,衛靈公邀請孔子出去走走。衛靈公和南子坐在第一輛車上,由太監雍渠駕車,而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聲勢浩蕩地招搖過市。衛靈公覺得這是倍有面子的“顯擺”,孔子認為這是大失顏面的“遊街”。

孔子認為,一個國君應該首先是追求仁德,重視賢才,而誰是賢才呢?遠在天邊盡在眼前,就是那個追求恢復周禮天下大同的孔子。現在衛靈公和南子坐第一輛車,讓一個太監坐第二輛車,讓大賢人孔子坐第三輛車。這很顯然是看重南子的美色,看重太監的溜鬚,而對孔子視而不見。所以孔子很生氣,感慨地說:完蛋了,我沒有見過崇尚道德如喜愛美色的人!這顯然是針對衛靈公和他“遊街”一事所發的感慨。

問題來了,很多人覺得,孔子就是個禁慾的人。你看他周遊列國十五年也沒有回家,還說過什麼小人與女子難養。在魯國的時候,魯國國君在齊國的美人計之下,變得更加荒淫無恥不理朝政,氣得孔子離開了魯國。這一些,其實都不能算是孔子是個禁慾主義者的理由。

儒家首先是把仁義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把人的慾望放在第二位。但這並不意味著,孔子就一定會要求人們不愛美色。在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告子就說,食色性也。在儒家的經典《禮記》中,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儒家是主張人有基本的慾望和需求的。孟子就告訴齊宣王,即使你是個好色之徒,你照樣可以做個仁君。所以,我認為最接近孔子的本意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一個人應該像好色一樣,崇尚道德。

因為,孔子崇尚中庸,是一種很理性的現實主義者。而人的好色是本能需求,是無法改變的現實,而好德是價值追求,是我們對道德的價值判斷。相對而言,好色很容易,只要發揮人的生殖衝動就好了,而好德,則要用禮來剋制自己,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所以,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像好色一樣,崇尚道德。這樣就能提高人追求道德的主觀能動性!


爽爽的大跟班


德,先天之性,後天所學非德,而曰知。

根深蒂固難改,自然之流露,亦可不自知。

色,其根在生,難自控常覺苦,悟而斷。

生而知之者,不易受其擾,易為明智之人。

常見好色者,不見好德人,世風日下之相。

人心無德,雖善必偽,太平之世恐不久矣。


鶴羽


這句話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走到他最重視的衛國時,發現左右衛靈公的是他美麗的夫人——南子。因此才有上面的那句感嘆,孔子感嘆當時的人薄德厚色。

一個人好德修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去除包括色慾在內的各種慾望過程。所以好德與好色是相關的,一個好德之人,一定會通過不斷的修身去除自己的慾望。或者將自己的慾望控制在適度的範圍內。而一個好色之徒,一定不會好德,所謂的好德也是像衛靈公那種徒有其表。



戶外釣魚大勇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這話主要是在說他老婆,如若不信,我可以把孔子的微信給你,你自己去問他吧。



謀略秘籍


這是一種聖賢的感概萬千!在色財德行之間的取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