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讓人們對居住環境條件的觀念有很大改變嗎?

網絡界名家


是的。會有以下幾個改變:

1.更加註重居住附近的醫療配套設施和醫療水平;

2.更加註重居住環境如何有助於自身健康、鍛鍊和免疫力的保持且提升;

3.更加註重居住條件能否有助於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比如傳染病發生後能否相對獨立隔離和減輕傳染風險?


鍾維國律師


這次疫情剛開始之初住在媽媽家裡,是農村,有大房子、大院子和菜地,禁足了也不會覺得很難受,因為還有很多玩的地方。初六回深圳之後,只能窩在80平米的公寓裡,每天只能刷手機,於是就特別想回歸田園生活,覺得在深圳十年煩了。但是考慮到孩子教育什麼的,又不知道怎麼選。






魔兔攝影


樓主這個問題好。疫情之中,我們絕大對數人在家宅著,外出活動及娛樂的機會幾乎沒有,當然排除部分觀念落後又生無可戀的人,那麼我們天天待在家中的時候,就會以往不一樣的體驗,這時候家才是主要的活動場所,所做的所能做的基本都是在家中進行,這就給以往我們的習慣造成很大變化。以前是大多數的活動是在公司及室外,家裡基本是睡覺吃完飯刷手機的,很多人對此沒有太大要求。然而當我們長時間待在家中,日復一日的固定在一個環境中,內心會對這個環境做一個判斷,是否是適合我們長期使用的。如果家中環境及面積不是很好,勢必會影響一部人改變居住條件的想法。當然,想是一回事,是否有經濟實力去換一個更宜人的居住環境更為重要。有夢想是好的,萬一實現了呢。這就是我對樓主的問題的回覆,請多指正



頭疼評論


個人覺得很大。城市都是高密度的,這次疫情以小區為大單位以家庭為小單位進行隔離。我家上有老下有小,春節到現在自動呆在成都家裡自我保護,每天的活動範圍就是房間客廳廚房衛生間。大人還好,小孩子每天窩家裡各種不好帶,但是也沒辦法啊!幾天出門買一次菜,或者有鄰居幫忙的給點跑腿費,送來家門口無接觸購買。

雖然天天宅家,說實話買菜花了不少錢。而且疫情期間雖然水電煤欠費不停,可是早晚總得付吧?物業費得交吧?房貸必須扣吧?這些全是硬性支出。這種時候如果在農村就好多了,首先可活動範圍大多了,田間地頭可以去走走;其次房前屋後的地裡總有菜吃,不至於花錢去買,至少在不花錢的情況下可以解決溫飽;最主要,

農村人口密度沒那麼大,這次疫情直接禁止各類聚會,無數婚禮取消,喪事簡辦,減少人口聚集機會。

遇到這樣的疫情,如果持續時間長,說實話還是農村保險點。


森橈


居住環境一直都挺好的,倒是個別的所謂專家,養豬汙染空氣這句話永遠都不會忘記,誤國害民的豬頭專家!搞的全國豬肉緊張,說那句話的專家,我都懷疑他是大漢奸!不該對農村散養戶一刀切,啥都不許養,這是不對的,不利於經濟發展!現在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強多了,每天都有打掃衛生的!


六甲房


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的是我國的經濟自愈能力、社會秩序的穩定和重建能力、醫療保障能力和快速應急能力、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災難應對能力和城市的治安管理能力,也考驗的是國人的素質、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樣更是重新檢視和反思很多生活觀念和經濟消費觀念。

作為我國經濟生活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住房觀念在面對疫情時也傳到衝擊,並可能對未來的房地產業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那麼,突如其來的疫情顛覆了改變了人們對住房的哪些觀念認知呢?

第一大觀念轉變:從可以租房住轉變為住房無論大小有一套是必須的

雖然說,居者有其屋一直是我國百姓的理想,但並沒有說一定要有自己的住房,而只是籠統地說要有房子居住。

一直以來擁有自己的住房一直卻成為傳統觀念中安全感與歸屬感的象徵。隨著城市人口流動性越來越大、住房價格越來越高,租房也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的生活方式。一些年輕人已經從“沒在北上廣租過房,不足以談人生“轉變為越來越能夠接受“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

大量的人口流動、居住觀念及政策的因素都推動了租房行業的發展。根據《調控下半場 租賃新時代——2017-2018中國住房租賃藍皮書》數據,43%的都市白領表示願意接受一輩子租房。預計至2023年,房屋租賃總面積將達到83.82億,租賃人口達到2.48億人。

突如其來的疫情卻可能顛覆了人們對租房認可程度的提高,甚至有可能導致購房需求的增長。

因為疫情控制需要的長期封閉式社區管理,對租房的人面臨更大的考驗,有的小區不允許租房人回到出租屋。在疫情爆發後,全國多地超嚴管控,多地規定沒有房產證不得回小區。

進不去的出租房,回不去的老家,是很多租房客在面對疫情嚴控之下的真實寫照,雖然這裡的嚴控絕對沒有對外地人、租房客的歧視性質,但客觀上卻無意中中傷了租房人的心。

租房人深深地理解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傳統的觀念——“有房的地方才有家”。曾經年輕人所說的:“相愛的人在一起,走到哪裡都是家。”而疫情之下卻成了如果沒有一本房產證,只能是兩個相愛的流浪人。“想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是疫情下的租房人心中最深的吶喊,併成#疫情過後第一件事#話題的首選。

自願一生租房轉變為無論大小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無疑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疫情對住房認知的轉變衝擊。

第二大觀念:從中小戶型的青睞向住房面積的大戶型轉變

曾經的中小戶型是很多購房者最青睞的住房戶型,小戶型比較好賣,而且小戶型有四大優勢;總價較低、配置精良、空間濃縮、投資自住兩宜,大多數人買的都是小戶型的房子。因此,面積在90—140平米戶型都比較受人青睞,

對於三口之家來說,小戶型的基本居住功能已經夠了,收拾和整理起來便利,能給家人以溫馨感,同樣,由於兩代人在一起居住並不方便,大家喜歡相對獨立,兩代人購買兩套中小戶型既保留了各自的獨立生活空間,又方便相互的照顧。

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卻打破了這一傳統認知,疫情期間全民宅家的生活方式,在面對疫情需要家人團聚相互扶持、抱團取暖的時候,小戶型住房就顯得不那麼方便了,從而對大戶型的渴求成為很多人的願望。

同樣,疫情後的全民隔離、在家辦公、小孩在家學習,對獨立空間的需求也就越強,明顯感受到小戶型的住房裡房屋空間和房間數量遠遠不夠。據有機構進行的調查調查,疫情後有買房和換房計劃的人意願相對更強,佔比分別是51%和43.9%。調查中,41.6%的受訪者表示疫情後更想購買大戶型,以便和父母孩子一起居住。

因此,疫情以後,大戶型住宅的需求應該有所提升。

第三大觀念:從注重自然山水環境向注重更好的物業社區環境轉變

以前大家買房都非常關注環境,一般主要關注綠化環境即山水環境、治安環境、商業環境和教育環境等配套硬件環境。

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讓智慧社區面臨大考,更讓人們對居住的環境內涵發生了顛覆和改變,那就是對健康的社區和良好的物業服務更重視。

疫情期間的封閉社區管理以及對疫情的防控,讓人們對以前曾經忽略的社區健康理念重新重視。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在《未來的社區》一書中提到,卓越有效的社區是健康社會的一大環節。面對疫情防控的需要,社區防控已然成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環節,社區防控的任務和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壓力正日益加大,社區安全的責任也越來越大。能否有一套標準且完善的社區醫療防控解決方案和社區健康保障體系在未來尤其重要。

同樣,在疫情防控過程中,除了社區的基礎保障作用以外,物業管理公司事實上承擔著平時小區管理、安全保障、疫情防控、健康保障的最重要職責,物業管理好的小區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因此,好的物業將成為未來選擇住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關機構調查顯示,63.3%的受訪者表示更願意為高品質的物業付費,甚至這一要求高於醫療配套、交通條件等因素。通過非典疫情我國居民發生了第一次居住消費偏好變化,通風透氣的板樓成為好社區的重要標準。這次疫情則會顛覆和改變我國的第二次居住消費偏好變化,好社區、好物業將成為我國居民住宅從硬件設施的完備度轉向軟性的社區服務最重要因素。





蹲在門後等敲門


此次疫情突如其來,發展迅速讓大家措手不及毫無防範。個人而言,疫情的影響,對於老百姓的居住環境條件改變不大。首先,農村居民依然還會待在農村,蔬菜方便,空氣清新,糧食儲備自己自足影響不大,而城市居民習慣了城裡的生活,對於遷徙回農村可能性不大,高房價的影響和城市裡基礎設施習慣性依賴,不捨得回農村。其次,農村居民習慣於在老家發展,擔心城裡流動人口多,萬一不可抗因素對自身體質有影響。而城裡的居民,工作都在城市裡,依然還是要堅持城裡工作,畢竟如果辭職回鄉,體面的工作和生活品質會受影響,大部分人還是依然堅持在城市裡,畢竟生活的壓力導致他不敢放棄工作。最後,個人感覺,短暫性的疫情所影響帶來大家的恐慌,但不用過多久,大家依然還是覺得沒什麼可怕,因為意識存在定性,想完全改變是不可能,大家還是希望趨向於穩定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慣。


劉二火


當然。

首先,大家會覺得要先有一個容身之所,否則像這次疫情很多人被迫被房東趕走。

其次,大家對居住的環境會有一個基礎的要求,比方說房子要通風采光 要稍微大一點,然後周邊的環境要乾淨整潔一些。

再次,這次疫情的防控小區的物業管理付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所以很多人希望以後自己住的小區最好是有比較好的物業管理。

另外,也會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可能會放棄在大城市買房,而在老家建房子,因為成本更低,面積更大,然後老家能有自己的菜地可以自給自足。

最後,很多人開始有居安思危,防範未然的想法,會在家裡儲存一定的糧食,水,藥品以及防疫和防化用品等。

補充:通過這次疫情會讓國家的防疫體系更加規範完整,也使民眾對公共衛生安全有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讓更多人明白了房子,家、工作、金錢以及健康幾者之間的關係。


苦旅歸山人


聚集性發病再一次敲響居室通風的警鐘!








絲域空間


在疫情過後,農村依然還是現在的農村,並不會因為一場疫情能夠改變太多,雖然說此次疫情能夠讓人們對生活環境更加重視,但未必就能夠改變大多數人對城市舒適生活的放棄,農村也成為不了人們心目中的“香餑餑”,並且照樣還是阻擋不了農村年輕人進城生活的腳步。

大多數人都習慣了健忘,對過去的事情很快就會被現實生活所忽視,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只要有條件,對生活舒適的追求是難以改變的,在當下農村還不能夠滿足現代人需求的情況下,城市生活依然還會受到農村年輕人的追捧。

農村相對於城市的優點,一有清新的空氣,給人自由的呼吸;二沒有太多的喧囂與擁堵,顯得更加清靜;三有自給自足的天然食品供應;四有鳥語花香,有沒經過人工雕琢的自然風光;五沒有快節奏的生活與複雜的人際關係;六是生活自在自由,受城市管理約束少,這些看起來確實挺適合人們的居住,但是卻不是更好的生活與工作場所。

雖然說城市內交通擁堵,人員眾多喧囂吵鬧,但城市有農村所沒有的生活條件,比如說城市一有更好的醫療條件,就醫方便;二有更加優越的教育資源,孩子上學環境更好;三有更便捷的交通路線,出門乘車便利;四有更方便的購物環境,大小超市商場多;五有優雅的休閒娛樂場所,有更優越的居住環境;六有收入更高而輕鬆的工作待遇等,這一切也正是目前人們所追求的生活。

農村與城市相對比都具有6個優點,但卻大不相同,農村除了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之外,在其他的各方面而言,與城市都不具備可比性,這樣差別懸殊之大,豈能夠是一次疫情就能夠改變得了的。疫情過後,人們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農民依然還都會進城打工,受到疫情的心理影響,很快也就會隨著生活煙消雲散,並不會從思想上產生太多的改變。

即便是有人想回歸農村,過自己清靜悠閒的日子,但那也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支撐。農村基本上沒有很好的就業場所,無處就業就能夠讓那些對農村有情懷的人望而卻步。雖然生活環境好,但並不能給予真正舒適的生活條件,這樣一來,還能有多少人會把農村當作“香餑餑”看待呢?

此次疫情過後,確實也會改變人們對飲食健康的重視,增加綠色環保、天然無公害食品的需求,但這些與把農村生活當作“香餑餑”卻沒有太大的關係,倒是在農村的人,可以發展相關的產業,來滿足人們的這些需求。

從當前的農村城鎮化發展方向也應該明瞭,農村相對城市來說,依然還是代表著落後。只有一直在農村生活的人對城市沒有太多的體察,感受不到城市居住的舒適,對於有過城市生活的農村人,只要能有條件的話,又有幾個人想再重新回到農村居住的呢?這就是最好的見證。

就拿農大老家魯西南這裡來說吧,目前的農村條件確實也很不錯了,農民的各項條件也都好轉了,雖然村莊距離縣城僅有幾公里的路程,交通也很方便,但是村裡每年照樣還是會有不少人,陸陸續續進城買商品房居住的。原因何在?那還不是城市生活得更加舒適嗎,更加適合居住嗎。

要是說農村能成為“香餑餑”,那也要等若干年後,農村與城市有了同等的居住條件,在相差不太多的情況下,有更多人想回歸自然時,想回到農村圖個清靜時,才有可能會改變現在人的觀念,但那也絕對不會是這次疫情過後,所能展現出來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