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重大疫情和流行病毒面前,請“茶葉專家”不要“搶戲”

疫情期間,茶有兩次出鏡。

一次是大年三十福鼎白茶關於具有抑制新冠病毒藥效的宣傳。

一次是近日浙江疾控中心關於茶葉能抑制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發佈。

在重大疫情和流行病毒面前,請“茶葉專家”不要“搶戲”


尷尬的茶宣傳

不知大家怎麼看,身為業界中人,我個人是覺得這些事還是有些尷尬。

疫情當前,人命關天,目前全球的醫療資源都全力以赴,和病毒做鬥爭,這裡是醫生和醫藥的主戰場,是醫療保障體系的總動員,茶來湊什麼“藥效”的熱鬧,有點越位搶戲的嫌疑。

我留意了朋友圈和很多茶群,雖然分享各種成果報道的人很多,但要說評論,對於茶要搶“藥效”上戲的操作,客觀冷靜的人還是佔大多數,排斥的也不在少數。

茶有藥效?

發起茶有藥效這種宣傳,其實我們的腰桿並不怎麼硬。

如果說福鼎白茶可以抑制新冠病毒,那麼其他白茶呢?如果白茶可以,那麼白茶之外的五個茶類呢?都可以吧?把一個關於茶的廣譜研究落到了某個具體品牌上,這種事在茶界非常不鮮見。

公共研究獻媚地方政府,公共品牌捆綁專家站臺。

這種事情嚴重影響和困擾了普通消費者對茶的認知,中國人一喝茶,首先繞不開“茶類”這個命題。這次浙江疾控中心發佈的研究,倒是真正的一次廣譜研究,不分茶類,更不是為浙江綠茶代言,而是真正從“茶”切入,造福全行業,應該受到尊重和鼓勵。

茶葉的這兩次出鏡,每次轉發跟風的都極多,沸沸揚揚。

大多人都有一個心理,我信不信不要緊,反正都是對茶的利好消息,轉了再說。

昨日緊隨浙江疾控中心的研究,雲南也發佈了同樣的研究結論,今日的消息說要做臨床試驗了。

可能不久的日後,安徽湖南陝西貴州等產茶省都會有同樣的研究成果出來,可能這是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領域。

浙江疾控的茶實驗

2月26日浙江疾控中心發佈的研究報告中稱:茶葉或可預防新型肺炎,茶水可以抑制新冠病毒。據瞭解,實驗數據是客觀存在並且真實有效的,和結論一致。

我看了《茗邊》等媒體的相關報道,也有專家對實驗方式提出了探討性的意見,比如實驗用的溶液中添加鹽醋酒精,是茶湯起作用還是這些起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分析,比如到底是茶葉中的那個物質起作用,也需要進一步分析。這些探討都會把這個研究推向一個嚴謹的結果,是很有益的。

但我也注意到報告中一個不太協調的細節,“拉低”了此次研究成果的公信力。報告中稱,2g茶50ml水90℃水浸泡30分鐘所得出的茶湯,特別備註了“等同於頭道茶水”。

2g茶50ml水90℃水浸泡30分鐘,這個時候茶湯應該已經很濃很濃了吧,會喝茶的人誰能喝這個,已經遠遠超出了適口的感覺。這如何就是“頭道茶水”?常識出了問題,怎麼讓人挺你?我注意到報道中有一位科研同行的評論,非常到位,稱其為“不恰當引申”,我認為這話說的很到位,是很保守的批評。實驗數據就是實驗數據,為什麼如此思凡心切非要硬生生切入到生活場景來?

2018年普洱茶事件,陳宗懋院士說了一句很牛的話,“不談劑量就是耍流氓”,我覺得非常對。

75%酒精可以消殺新冠病毒,並不代表喝白酒可以殺毒,即使是75度的白酒。用濃茶湯浸泡感染細胞可以抑制新冠病毒,也不代表喝茶就可以殺毒,即使達到如實驗規定的濃度。

更何況茶和酒都喝到了胃裡,而病毒是在肺裡。如果茶和酒有這麼牛的效果,還研究疫苗做什麼?喝75度白酒殺毒只是網上一個段子,而喝茶還要認真的研究出來,就不太幽默了。

但我也很好奇,是不是除了茶,還有很多替代物,比如西蘭花、咖啡、全國百餘個地理標誌產品,它們的高濃度汁液也能有如此效果。或者是不是還有效果更好的食材?

茶的宣傳

茶的宣傳,不能使勁蹭藥的熱點,此路不通。

茶不是藥,這個科學家已有明證。但茶勝似藥,這個消費者心知肚明。

通過非典和新冠這種疫情的衝擊教育,消費者已經能深深意識到,在流行病毒面前,沒有特效藥,個體免疫力才是關鍵。人對自身,特別是健康越來越關注,這是當下茶葉經濟騰飛猛進的主要動力。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茶葉並不能提升人體免疫力,喝茶才能。

所以不要被帶偏節奏,茶作為一種物質,不管紅黃黑白青綠,它的內容物都在一個基準線上,有振動,但很微弱。重要的是養成喝茶的好習慣,這才是養生根本,提高身體素質和人體免疫力的關鍵。

關於茶葉的分離和提純,茶界太多科研人員都擠在這個獨木橋上。劉仲華院士在茶與健康方面的研究基本都頂尖了,他在研究茯茶金花時說過:

“茯茶金花可以分離出β1,β2,以及其他有效物質,但是組合起來效果是最好。”

這句話耐人尋味,什麼意思?茶葉中有沒有有效成分?有!種類多不多?多!效果如何?有限。

從茶的視角看,金花是茶的昇華,而從食品工程學的角度看,很多東西都能發出金花。

茶界的科研工作者不能為茶而茶,茶界標籤太明顯,明星包袱太重,茶只是科研工作者探索未知世界的一個橋樑,一個載體,科研得有“優化”意識。

在重大疫情和流行病毒面前,請“茶葉專家”不要“搶戲”


茶的保健養生功效

茶的保健養生功效,古人有很多精深的論述。但即使如此,在中藥體系裡,茶依然沒有能進入“君臣佐使”的圈子。這很能說明一些問題。大家都知道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扁大的階段,是“未病”的階段,就是病還沒顯形,亞健康,茶可治未病,喝茶還能好使。

到了扁二見蔡桓公,已經是臨床階段了,到了扁鵲見蔡桓公,已經是重症階段了,這個時候茶就靠邊站吧。其實茶的科研還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

1、宅家隔離期間,麵粉上中國家庭的“新寵”,涼皮、油條、扯麵,包子的馬蜂窩不斷被捅。誰也沒想到宅家會這麼長時間,家裡茶的庫存都清差不多了。或者愛喝的那個茶早喝光了,留下了一批不怎麼愛喝但不喝不能續命的茶。家庭秒變紅茶烏龍茶黑茶,科研人員能不能研究一下這個技術,包括小型裝備,做發酵和烘烤用。以綠茶作為基體,一定會受到歡迎。

2、中國茶葉學會出臺了防疫指南,我提了一個問題,加工車間用84消毒液消毒,會不會引起茶葉半成品串味。後來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又出了一個團體標準,在通風上做了細緻的規定。如果果然如浙江疾控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可以考慮用更濃的茶湯消殺公共場所,味道也能讓人愉快的接受,更不必考慮串味的影響了。

2、一線醫務工作者太累了,防護服穿脫都不易,不好離身,得不到很好的放鬆和修整。科研人員能否發明吸管式飲茶,類似太空飛行人員用的那種,配到防護服上,喝時不用取下口罩,熱茶既能緩解疲勞,還能提高工作效率。

3、自熱火鍋技術已經很成熟了。科研人員能否給給戶外流動的執勤人員,比如交警,工地上的施工人員,供應一種自熱式的飲茶器。

4、車載飲茶必然是個趨勢,什麼時侯不只是個裝飾,能不能把水的循環問題先解決掉,或者怎麼把溫杯洗茶的水方便處理掉?

5、茶為國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能不能做出一種茶,調整一下成分,適合青少年喝?

6、有些人喝茶害怕失眠,能不能研究一種能放開喝又不影響睡眠的茶?

7、有沒有一種可以過嘴癮又尿尿少的茶?

8、發明茶葉口罩,幹茶葉置於口罩夾層,佩戴時哈氣把茶葉打溼,茶葉中的有用物質浸出,達到消毒目的。

9、武漢方艙是一個非常時期的創舉,科研人員能否給方艙供應一種真正的無人值守自動工作無接觸式的茶飲機,讓每個醫護人員及病人都能很安全很方便的喝到熱騰騰的茶。

10、疫情期間,一些人出於無奈,流落在高速路上,流落在城市街道,給流動人員和無家可歸者提供便捷式茶水服務。無論在什麼處境都喝口熱湯,是不是更具有人道主義的精神。

這些“奇思妙想”是不是更有意思?說句喪氣的話,我們茶界的科研太缺乏想象力了。茶葉宣傳死磕藥效,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結尾彩蛋

茶葉的這波操作能趕上雙黃連不?無論咋說,能帶貨也是給行業作貢獻,給茶商謀福利。

但還真趕不上,因為茶葉品牌過於分散,極其分散,重度分散。消費者即使想排隊買茶,即使想哄抬茶葉價格,即使想搶購茶,也得找到一個準確的抓手啊!

搶雙黃連就是雙黃連,搶購茶先要解決搶什麼茶,這是不是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

在一個茶葉品牌群裡,有位大姐這麼說:

“疫情當前,別給自己挖坑,也別給別人添亂。”

無病喝茶保健,有病要去醫院。在重大疫情和流行病毒面前,請茶不要“搶戲”,把主戰場留給醫生和醫藥,留給醫學和醫療體系。

在重大疫情和流行病毒面前,請“茶葉專家”不要“搶戲”


喝茶健康主要體現在增強抵抗力,預防亞健康。如果沒有系統的科學實驗論證,發言要謹慎。

高級紅 低級黑。實際是捧殺茶葉行業!

實驗設計不嚴謹,搶發成果,擾亂茶葉健康宣傳,不利於行業長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