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讓“罕見病”不“罕治”,才是未來應有的樣子

讓“罕見病”不“罕治”,才是未來應有的樣子


*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罕見病患者。為保護患者隱私,本文最終決定將圖片全部換成第三方素材,希望這不會影響您的閱讀體驗,願您通過文字的真切,一同加入關注罕見病患者的群體之中。


基因,是生命遺傳的密碼。基因的隨機突變性,賦予了進化的無數種可能。然而全球大概有3.5%-5.9%的人,他們的基因突變會表現為一些特殊的病徵,而這些病絕大部分都沒有治癒甚至是治療的手段。這便是罕見病。


罕見病很遙遠麼?隨著我們對疾病的解讀深入到基因水平,精確到每一個位點的差異時就會發現,每個人的基因其實都各有特點。在個性化醫療的時代,個體的疾病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一種“罕見病”。因而,罕見病其實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然而,在全球目前已知的7000多種罕見病中,只有一半左右能夠明確病因,有藥可治的罕見病更是隻有6%左右。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為罕見病患者打造一個理想的醫療模式,解決他們求醫問藥的困難?在2020年國際罕見病日來臨之際,藥明康德與患者組織、研發者、醫療專業人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聆聽不同角度的看法和建議,希望通過彙集眾人的智慧,讓罕見病的治療有一天也能變得“普通”起來。


20年確診,罕見病的診斷究竟有多難?


讓“罕見病”不“罕治”,才是未來應有的樣子


診斷難——這是許多專家提到罕見病治療時想到的第一個問題。

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王奕鷗表示,許多患者的診斷之路曲折而坎坷。甚至有的罕見病患者最終確診的時間超過20年,平均下來也要超過5年。


“幾年前,我們在協和醫院遇到一位50多歲的阿姨。她從20多年前就開始胃疼,一開始醫生讓她吃了很多胃藥但並不見效,反而疼得越來越厲害,到最後肚子也鼓了出來,直到來了北京才最終確診是得了‘戈謝病’”。王奕鷗說。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種情況是,由於患者的症狀與真正的病因往往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相關,所以許多人在就醫初期只是像上述那位戈謝病患者那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此外,許多醫生相關臨床診斷經驗不足,以及患者早期意識的缺乏也是診斷難的原因之一。不過,罕見病的確診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問題。


目前,罕見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的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已經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人體的全基因組序列進行掃描,尋找可能突變的基因點位,一旦找到,就為醫生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然而,要在真實世界裡有效縮短罕見病患者確診的時間。我們還面臨著許多的挑戰。



未來診斷場景的多元化,我們還要走多遠?


如何能夠讓罕見病得到早發現、早治療呢?


“許多罕見病,僅有少數的醫院具備診療能力。比如硬皮病,全國患者主要集中在兩家醫院的幾位醫生那裡進行診斷和治療。” 王奕鷗表示,罕見病的去中心化診療,依然任重道遠。


對此,多個受訪專家認為,需要在兩個方向上進行努力:一是要加強醫生的培訓,將單一病例的經驗實現共享,讓更多基層醫生能夠了解和識別罕見病的症狀。二是,也要建立廣泛的醫院協作網絡和暢通的轉診機制,讓患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精確找到了解其疾病的醫生。


“好消息是,目前中國罕見病聯盟正在牽頭編寫面向醫學生的罕見病教材,各地醫學會成立罕見病分會,全國多家醫院設立了專門的罕見病門診,國家衛健委建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相信後續的許多措施不久也會陸續出臺。”王奕鷗說。


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基因測序將更精準、更高效、更低成本,這也使得罕見病診斷的能力下沉成為可能。不過,雖然基因測序能力在未來的罕見病診斷中可能不再是最大的問題,但仍有一個挑戰依然是關鍵的壁壘——數據解讀。目前來看,要想快速解讀基因測序後產生的海量數據,就需要進一步打破數據的壁壘,而這也是罕見病診斷去中心化的關鍵。


僅6%有治療藥物,罕見病治療路在何方?


讓“罕見病”不“罕治”,才是未來應有的樣子


能夠快速精確地確診,罕見病患者的難題是否就迎刃而解了呢?還遠遠不夠。


對於罕見病患者而言,人數的稀少就意味著資源的匱乏。許多罕見病患者,他們不僅知道中國有的藥物,還知道其他所有國家的藥物;不僅知道最新基礎研究的進展,甚至還在積極推動其向臨床進行轉化。這背後,更多是長期“缺醫少藥”帶來的艱辛與無奈。
“當前最大的問題還是許多病沒有特效藥。”當被問及目前罕見病患者的困擾時,蔻德罕見病中心(CORD,原罕見病發展中心)主任黃如方說。


要改變這種狀況,技術的突破無疑是最顯著的要素。


藥明康德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商務官楊青博士表示,一方面,細胞療法和基因編輯技術被普遍看作是未來徹底根治大多數罕見病的希望。另一方面,諸如以蛋白為靶點的靶向蛋白降解技術(PROTAC),以及以RNA為靶點的寡核苷酸藥物等也是目前罕見病藥物研發的另一大方向。


模式創新,如何加速罕見病藥物的開發?


讓“罕見病”不“罕治”,才是未來應有的樣子


而要推動技術的不斷創新,給予研發者一定的動力與支持也必不可少。作為在中國較早開展罕見病研究的企業之一,北海康成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薛群博士認為,要讓更多的藥企進入罕見病研發領域,關鍵在於實現研發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全球各國都加大了罕見病藥物的審批改革力度。在美國FDA這兩年批准的新藥中,針對罕見病的新藥佔到了將近50%,多款新藥通過優先審評實現了加速上市。不僅如此,這些藥物在上市後還享有7年的市場獨佔權。在薛群看來,這些都保證企業有足夠的回報以投入下一次新藥開發中。


而在中國,以2018年首批121種罕見病被納入《罕見病目錄》為起點,一些罕見病藥物在中國的上市也在提速。“隨著從上市到支付環節的進一步打通,好的研發項目也會大量投入進來。”薛群說。


除了現有正在改進的措施外,不少專家也認為,如果能跳出固有的思維定式,或許還可以為罕見病治療帶來一番新天地。


黃如方表示,在罕見病新藥研發的模式上,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患者主要是被動的新藥最終購買人。而目前歐美已經出現了新的模式,由患者或其家屬群體募集資金,通過成立基金會等形式資助與自身疾病相關的新藥研發和基礎研究工作。在加速研發進程的同時,患者也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平臺發力,讓罕見病不再“罕治”


長期以來,藥明康德始終關注醫藥創新的趨勢,堅持為參與罕見病治療的各方賦能。


一方面,依託平臺的能力與規模,近年來藥明康德已經幫助客戶研發了多款重要的罕見病創新療法,覆蓋杜氏肌營養不良症(DMD)、亨廷頓病(HD)、遺傳性眼病等多種罕見病。如藥明康德與致力於孤兒藥研發的基因藥物公司Wave Life Sciences合作,助力其多個罕見病項目進入臨床階段研究;子公司合全藥業協助合作伙伴Lexicon研發的類癌綜合徵新藥Xermelo也獲得了FDA優先審評、加速批准、孤兒藥資格三重資質批准上市。


另一方面,藥明康德也在致力於為各種新的探索提供支持。在人類關注和深入瞭解罕見病的過程裡,所收穫的知識和經驗能夠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於解決更廣泛的疾病和健康問題,都將有借鑑意義。


作為賦能平臺,藥明康德願意與所有致力於罕見病治療的研發創新者、醫生、患者組織攜手,為他們賦能,加快罕見病治療領域的創新步伐,共同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謀福祉。


結語


讓“罕見病”不“罕治”,才是未來應有的樣子


關注罕見病,就是關注人類健康的未來。我們衷心期待,在不遠的將來,罕見病可以不再“罕治”,每一位罕見病患者都能夠“病有其醫,症有其藥”,通過良好的疾病治療和管理,與普通人一樣都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誠如一位患者所言,疾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未知的恐懼。而要消除這份恐懼,就需要罕見病治療領域不斷湧現出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
“因為‘新’,就意味著生命依然充滿希望。”


關注罕見病患者,可訪問:

蔻德罕見病中心(CORD,原罕見病發展中心) www.raredisease.cn

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 www.chinaicf.or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