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你应该知道的疫情防控法律知识(十五)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你应该知道的疫情防控法律知识(十五)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就适用范围来说,该法用于调整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该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包含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除了可以适用于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外,还适用于其他的非公共卫生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事故灾害以及社会安全事件。

二、针对突发事件,政府采取各项措施的方式和原则是什么?

答:首先,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条,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有权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并应当及时公布。也就是说,政府可以通过发布决定和命令的方式规定各种措施,然后由相关部门和单位予以实施。

其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

最后,突发事件发生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你应该知道的疫情防控法律知识(十五)

三、在突发事件应对期间,因为政府应对措施而导致相关民众不能及时办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应当如何处理?

答: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为了应对事件,会依法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包括隔离观察、停产停业、交通停运等等。上述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生活以及机关单位的公务办理产生影响。比如,公民不能在诉讼时效期限内到法院起诉立案,或者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对行政处罚提起行政复议等等。考虑到上述情况系因为突发事件引起的,民众无法抗拒,《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三条规定,因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诉讼、行政复议、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各个单位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应当如何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答:突发事件的应对,各个单位都是责任主体。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二条,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撰稿人:赵颖锋 侯新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