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万历三大征是怎样的一回事?

多云sky


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一样,极度不爱上朝,但是却又和嘉靖皇帝一样,即便不上朝也能轻松驾驭群臣。虽然20多年未曾组织过朝议,但这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万历皇帝却十分果断的进行了拍板。

万历三大征分别是:万历二十年的宁夏之役,万历二十五年的抗日援朝,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乱。

可以说这三大征战都发生在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三十年之间,十年时间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处于巅峰的王朝来说,都是一次要耗尽国力的举措。况且发动战争不仅仅是消耗国力这样简单,所要承担的是战争之后的一切后果。

当然,历史告诉我们万历这三次战争都胜了,可是胜利的意义却无法让明王朝的车轮走向正规,反而朝着衰亡的方向越走越远。仅仅这三次战争就消耗白银1100万两,对于本来就入不敷出的明朝财政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随后自然灾害频发,让经济雪上加霜,关外的少数民族军事势力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内忧外患正在向爆发点汇集。



小熊读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期间,明朝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平定战乱,有人说,正是这三次战乱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是哪次三次平定战乱。

第一件事是发生在西北,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第二件事,是发生在东北,是由李如松和麻贵主导的,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的朝鲜战役。第三件事,是发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李化龙平定西南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第一次战争,李如松平定蒙古人的叛乱

这次蒙古人的叛乱,主要发生在宁夏,是当时明朝九个军事重镇之一,此地就专门是防止蒙古人的侵乱,这一次的叛乱是由蒙古鞑靼人哱拜,发起来的叛乱,他其实是在明朝中做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明代嘉庆年间,他因得罪了蒙古的酋长,他的父亲和兄长全都被杀,他为了保命,他投靠了明朝。

在万历初年,他就相当于是边疆的一个游击的将军,统领着几千人的军队,专门镇守宁夏。但是到了万历17年,这个情况改变,他当上了副总兵,万历19年,蒙古人火落赤等部落,侵犯姚河,于是他就向朝廷请命,要去救援么姚河,叫他去救援姚河的过程中,看多有很多的城池的士兵都出自于他的部下。但是他在返回宁夏的过程中,他取道草原,回到了宁夏,在草原上各部落见到他都避而不及。他很是得意,之后就起了反叛之心,在宁夏,他烧毁了中央的官印,起兵造反,最后宁夏的叛乱被李如松平定。

第二次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在中国明朝时期,日本他也没有闲着,在日本这个时代,丰城秀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成为了日本的将军,组建成了幕府。所以日本当时就非常的膨胀,就打起了中国的歪主意,想要通过征服朝鲜,进而征服中国。因此,一场抗日援朝的战争拉开了序幕。最后以明朝全胜而告终。

当时日本侵略朝鲜,朝鲜地区多年没有经过战争。没有能力,也没有武力去对抗日本,最后落得个朝鲜八道,沦陷了七道,最后朝鲜的大王,上书请求明朝救援,明朝这时候就属于当时的末期,正值万历年间,当时的明神宗在位,也就是那位30年不上朝的皇帝,当时明朝的国力也不是特别的充足,面临着内忧外患。明朝为了做宗主国之谊,派李如松和麻贵,去帮助朝鲜抗击日本,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中国以全胜而告终,而日本以丰臣秀吉郁郁而终。赢得了接下来近300年的和平,或许明朝的加速灭亡,就跟这个抗日援朝有关。

第三场战役,李化龙平定西南杨应龙的叛乱

在明朝时期,明朝采取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加强控制的一种方法,就是改土归流,强制的将西南等地的势力全部划归为中央管理。而现在治理西南地区的人便是杨应龙,虽然杨应龙不是少数民族,但是杨应龙此人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在万历17年,发动了叛乱,这就是另一场叛乱,播州战乱,这一次进行平定叛乱的,便是李化龙。

一开始杨应龙勾结苗兵,一同作乱,但是李化龙有他自己的打法,加上中央的财力支持,再加上西南各地方的配合,最终将杨应龙平定。

总结

明朝万历年间,大家可能觉得万历皇帝不作为,但是大家想过没有万历三大征,为什么都以胜利而告终?那这其中肯定有它的因果,正是这三次平定叛乱,也导致明朝国库空虚,更加的内忧外患,加速的是明朝灭亡了。


经济战略


我是小石头,今天谈谈明万历的三大征,这也是以后历史对明万历皇帝所肯定的地方。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帝(1573年~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从明神宗万历从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二十八年,大明王朝用八年的时间取得了三次战争的胜利,这三次战争的胜利虽然被后来有的史学家诟病说军费消耗甚巨,对晚明的财政造成重大负担,但它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对整个东亚的战略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一征:宁夏之役自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

宁夏之役即镇压哱拜之乱。宁夏是明代边陲九个军事重镇之一,主要是防御蒙古族人。叛乱的哱拜本是蒙古鞑靼人,明嘉靖年间因得罪酋长,父兄被杀,他投了明军。万历十七年(1589年),被提为副总兵,致仕后,其子哱承恩袭位。

万历十九年(1592),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

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见各镇兵皆出其下,归途取路塞外,戎兵亦远避之,因益骄横,有不臣之心。哱拜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唆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发帑释囚。胁迫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并索取敕印,惟忠自缢死。此后东旸自称总兵,以拜为谋主,以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土文秀、哱云为左右参将,占据宁夏镇,刑牲而盟。出兵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惟平虏坚守不下。叛军又以许花马池一带听其住牧为诱饵,得套部蒙古首领着力兔等相助,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

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有套部蒙古支持,势力强大。此后,明朝特调副麻贵驰援,贵率苍头军在攻城同时,阻击套部蒙古,斩获甚多。

四月,又命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土文秀,承恩杀许朝,后周国柱又杀刘东旸。军心涣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拜阖门自尽,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宁夏之乱全部平息。

第二征:播州杨应龙:万历十七年杨应龙公开作乱。因明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此杨应龙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称出人出钱以抵罪赎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

二十六年,四川巡抚谭希思于綦江、合江(今四川泸州东)设防。次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令都司杨国柱率军三千进剿,失利,杨国柱被杀。明廷罢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

二十八年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三万人。刘綎进兵綦江,连破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天险。又败应龙之子朝栋所统苗军。巾帼英雄秦良玉与其丈夫马千乘亦率兵攻下金筑等七寨,并偕同酉阳等土司军一起攻下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其他几路明军也取得胜利。三月底,刘綎攻占娄山关,四月,杨应龙率诸苗决死战,又败。綎进占杨应龙所依天险之地龙爪、海云,至海龙囤(今遵义西北),与诸路军合围之。六月,刘綎又破大城。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自缢,子朝栋等被执,明军入城,播州平。后分其地为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

第三征:朝鲜战争,这个也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讨论的一场对外战争,我喜欢明军和去研究万历皇帝也是从这开始的。

万历朝鲜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1592年取得日本大权的太阁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首尔)。朝鲜国王李昖的军队望风而溃。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明朝派兵入朝,由于对整个朝鲜情况的不了解,明军战败。

消息传到北京,明朝调整部署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李如松险些阵亡。三月,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

第二阶段: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

万历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以邢玠为蓟辽总督,任命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中路董一元、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分道向釜山挺进,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打败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援朝抗倭战争取得胜利。

万历三大征是需要我们肯定的,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它有积极的意义。后代的有人说万历三大征耗掉了明的国力和经济,为以后明的灭亡埋下了隐患。这些个论点是把片面的问题扩大话了。可以粗略统计出这八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为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而三大征实际军费则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远未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以明晚期对后金的作战有六千万两。

明万历三大征都完成了战略目标,为民族的稳定融合和东北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九钧农特


万历三大征指的分别发生在朝鲜、宁夏及播州的三次比较大的战役。

朝鲜之役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攻占朝鲜釜山,进占汉城(今首尔),攻入开城、平壤。明朝应属国朝鲜之请,出兵援朝。先获平壤大捷,此后又收复开城、汉城。

  日军为拖延时间,与明军假意谈判。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次年二月,明军在海上打败日军精锐部队。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十一月,日军最终大败,战争基本结束。朝鲜名将李舜臣和明军老将邓子龙在露梁海之战中牺牲

宁夏之役

宁夏是明代边陲军事重镇,主要是防御蒙古族人。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后投降明朝。万历初年为游击将军,专制宁夏。万历二十年二月哱拜发动叛乱,势力强大,全国震动。因此明朝于三月开始平叛,至九月,哱拜军心涣散。明将李如松攻破大城,哱拜自尽,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播州之役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

  万历初,杨应龙为播州宣慰司使,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

  万历二十八年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三万人。巾帼英雄秦良玉率兵攻下金筑等七寨,战功卓越。其他几路明军也取得胜利。六月,杨应龙自缢,明军入城,播州之乱平息。后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二府,分属贵州、四川。

  三场战役虽然都取得了胜利,达到了巩固了明朝边疆稳定,使朝鲜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的最终目的。可是这三场战争也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力。

清朝官方的《明史》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传》:“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据此可以粗略统计出这八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兵力、财政等国力的消耗,加上后来的天灾、后金作乱,为明朝的覆亡埋下的伏笔。


码农读史


大家好,我是史忆小史官,对于万历三大征是怎样的一回事?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这里说的万历三大征,其实说的就是说在明代万历年间平息的叛乱,万历二十年的宁夏之役,万历二十五年的抗日援朝,跟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乱。

其实,这三大战役都是发生在万历二十至万历三十年间的。相当于在10年间发动了三次超大规模的大战。不论这个朝代到了多么强盛的地步,大规模的战争都会让这个国家消耗大量的国力跟人力。

可是,这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大明王朝越走越远,反而慢慢靠向了衰退!因为在万历发动三次大战的同时,东北地区的战况已经不稳定了。

三次大战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国力,关外的少数名族势力也开始摩拳擦掌,这时自然灾害频发,国家资金也开始紧缺,此时的国内外出现各种危机,导火索正在被点燃。


史忆小史官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但是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万历三大征极大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在加上自身的贪污腐败明朝,进一步走向虚弱,最终导致了明朝走向了加速灭亡的道路。


远锦楼


战争打的是金钱,《明史》记载:“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朝鲜用兵消耗最大,当时朝议上多数大臣反对,因为刚刚宁夏用兵已经国库空虚。这个时候在东北朝鲜边上的努尔哈赤,他通过人参贿赂朝臣宦官被万历封为龙虎将军,上书皇帝愿意领兵驰援朝鲜不用朝廷出钱,自筹粮草。但是朝鲜使臣听说后坚决反对,女真人经常进入朝鲜境内抢掠,他们担心脱离狼爪又入虎口。正在两难之间,万历皇帝说他掏自己私房钱,这时群臣不能在反对,就此明朝被拖入灾难性的八年抗战。出兵朝鲜主要抽走的是驻扎东北的军队,因此放松了对努尔哈赤的监督,他得以乘机统一其他女真部落扩充壮大自己队伍,扩大对关内出口人参规模赚取更多银子。期间也有他带兵支援在朝鲜作战的明军,努尔哈赤就当练兵,搂草打兔子也有获利。这八年抗日援朝就此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六年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努尔哈赤自称罕王宣布独立,就此与明朝对抗。


JCX13_咱也侃球


就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在西北、东北、西南边境接连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征讨被称作万历三大征,分别为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


老吕自媒体


万历三平西北、东北、西南的巨大魄力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棘手的国防问题。的确,作为一个边患十分严重的王朝,大明从建立之初就在不停地处理此类事件,几乎所有皇帝都遇上过,比较著名的有明成祖朱棣多次亲征漠北、瓦剌折腾的土木堡之变、正德平鞑靼还有东南戚继光抗倭等等。

在这样一个边患迭起的时代,朱氏集团的一代一代总裁却秉承了一个相当一致的默契:有冲突基本考虑的都是怎么征讨,皇帝养成了“专治各种不服”的暴脾气,这个朝代,创造了“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的奇迹,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它不仅是个成绩,更重要的是代表了种不可侵犯的尊严——因此,万历三大征之后,骄傲而满意的万历皇帝不厌其烦地莅临处死战犯的现场,让自怠政以来受过的气一吐为快,让天下都朝贺他这位全胜的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无限风光啊!

光亮越强的地方,影子也越黑。风光的背后,总是会有伤口。

万历大哥在为他空前的军事里程碑洋洋得意的时候,有没有记得冷静地回望一下大战之后,他千疮百孔的社稷,有没有记得谦虚地思考一下这场战争我们有多少漏洞呢?

他显然没认真想过。就连他的大臣们,还有很多后人也没有认真想过,大家都被这所谓“远迈汉唐”的闪亮成果所吸引,很难看到这风光背后难以愈合的伤口。如今,我们就来分析看看,除了胜利的喜悦,这三大征究竟还给明王朝留下了什么?又暴露出了怎样的“旧疾”呢?

经 济

先说经济,给大家一个数据,《明史》记载:“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帑金,指的就是国库中的钱。)

计算一下,三场战争花去了一千多万的国库存款,相当于横征暴敛情况下的明末政府大约一年的全部收入,这个数字是比较可怕的,若不是万历小时候他老师张居正为他积累下的雄厚财政基础,这仗是很难撑下来的。

但是张居正已经去世很久了,再也没有一个那样强大的宰相给他来一场“中兴”了,经济已经到了很吃紧的阶段,但是国家依然到处都需要用钱啊,明末自然灾害奇多,赈灾的钱哪来?灾荒年月民变就多,镇压民变的军费又从哪来?都是大问题!更有后来,女真崛起,辽东军饷又要出……三大征留下的经济危机不容小觑。

但是纵观整个战争过程,万历似乎仗着自己财大气粗,没有很刻意地节约下点滴费用,相反,他是带着一种炫耀、甚至调皮的心理去打仗的,这体现出的还是我们曾经说的,万历本身责任感的缺乏,每场战争都是以惨败为开始的,接着调换将领、重新重视才得以胜利。

这其中固然有官员无能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帝国的决策者,万历没有为国用支出有精打细算的本能,是他的失职。如果这场战争更谨慎一些的话,应该不至于费这么多钱。肉疼啊。经济的内伤是万历三大征很突出的后遗症。

军 事

再说军事,虽然这三场战争都赢了,却并不能说明军是强大的,因为每一场都打得用尽全力、精疲力竭,是勉强撑下来的。

平哱拜,最后不得已用了下策,放黄河水淹了人家才赢的;逐日本,是拖啊拖,拖得丰臣秀吉死翘翘了,趁机歼敌的;就连收拾一个西南山区的小土司,都是输惨了以后,把出国作战的大将调回来才胜利的。

所以细看看反而暴露出明军的作战能力其实很疲软,而且不同的地方水平相差太大。曾经戚继光、李成梁等训练出的军队是很硬,但其他地方草包就很多了,比如哱拜就是因为看见宁夏的明军跟自己差太远才坚定了造反的念头。

一个人庞大帝国的国防能力这么脆弱,万历注意到了吗?如此勉力完成的大型征战,明军要休整多久才能恢复战斗力?如果还有第四场战役,他们还撑得住吗?

当女真的铁蹄踏燃辽东新的烽火之后,外强中干的军事就要暴露它真正的不足了,而且刚刚杀完十年大仗的军队,也疲惫得厉害,没力气再战了。这,也是三大征无法忽视的大创。

朝 政

还有中央,朝政。战争让我们发现,明朝的政府还真是不乏白痴,一个比一个会说,说的都是错的;理论家遍地都是,能实际作战的寥寥无几,代表人物:魏学曾、党馨、石星、江东之等等。

这反映出的是万历他手下的官僚队伍真的很腐败,他长时间躲在紫禁城怠政,这官场能干净得了吗?官场不干净,直接影响的就是军队的战斗力。

腐败,贪污,万历年间军饷不足、将士哗变的事情不在少数,那么重视边事的万历皇帝不至于按着粮草不给供应,只能说是官员谋取私利,底层士兵苦不堪言,试问打仗何来动力?

而这些还没有人及时管,最高领导人长期罢工,他不了解这前朝有多乌烟瘴气,也就任由底下该贪污贪污,该涣散涣散去吧。他心里更多的是他自己懒惰自私的本性。

万历三大征,他没有百分之百怀着巩固边防的目的去战,尤其是后两场,还是带着一丝所谓“天朝上国”皇帝的傲慢炫耀的心理,不是很在乎过程是不是最合理,效果是不是最好,他更关心结果,试想一个几十年不愿迈出宫门一步的皇帝,两次登上城门欣赏处死战犯的场面,你不是脚疼得不能下床吗?!你不是心悸头晕不能见人吗?!砍人这么血腥的场合你见得了啊?……

所以,万历把这场征战,竟放了乐趣在里面,他享受这种俯视败将的快感,他陶醉于这种几乎变态的成就感。万历能领导三大征胜利说明他很精明很有能力,可这并没法让他配得上一些研究者给他的“功过康乾”的评价,只能说明他对这个感兴趣愿意管了。我们客观理智地读读这个受争议颇大的皇帝,会发现事实才是最公允的评价证据。

这个皇帝,有着识人用将的慧眼,也有把握大权的心机,却太缺少了一个统治天下的帝王应有的胸怀大略,太缺少了一个高度专制政权的君主必要的责任感,也太缺少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决策者关键的忧患意识。

作为皇帝,万历不够称职。这是胜利背后最大的阴影,也是对比看来,人们突然发现这天天睡觉的头儿其实是握紧了大政方针,惊讶佩服下,而忽略掉的事实。


呼伦贝尔匠心人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即1573年至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成梁长子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