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為何生性多疑?

偉大的時代


所謂曹操多疑,多是演義醜化,為了揚劉抑曹所故意捏造的。只降服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就不是一個多疑的人可以做到的。劉備雄才大略,曹操幾次被屬下勸說除掉他,都沒有動手。魏種背叛曹操,被曹操生擒,曹操卻憐惜他的才華,再次予以重用。這都是大胸襟的人才能做到的

曹操為什麼生性多疑?

所謂曹操多疑,多是演義醜化,為了揚劉抑曹所故意捏造的。只降服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就不是一個多疑的人可以做到的。劉備雄才大略,曹操幾次被屬下勸說除掉他,都沒有動手。魏種背叛曹操,被曹操生擒,曹操卻憐惜他的才華,再次予以重用。這都是大胸襟的人才能做到的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

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曹操(cáo cāo)(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恢復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曹操的性格豐富多變、多愁善感:他舉起五顏六色的大棒揮別了自己的出身;他用讀書打獵田園生活放逐過自己的理想;”大賢良師“現身的時候,這個中二病決定去做”漢故徵西將軍曹侯“;相信他會幼年中風的父親死了,”治世之能臣“一下子就成了復仇屠城的亂世奸雄;他曾經和一輩子的宿敵”出則同輿, 坐則同席“,想著”唯使君與操耳“;遠國來使,他會自卑的要命,站在床頭捉刀;面對巨大的軍事失敗,他眼睛掃過灰溜溜的智囊團,嘴裡懷念著死去的謀士;和當年戰友之子對壘長江的時候,他想著自己早慧早逝的小兒子。

能殺死他的,只有理想的破滅,除非是和他自己一樣充滿激情和理想的“君侯”關羽的大好頭顱——”那一天,他終於回想起了華容道上的恐怖,和,被世家大族支配的屈辱“——他看著繼承人身後世家大族的影子,靜靜吩咐妻妾舞女都可以改嫁。

可以說,是因為他性格的”體量“夠大,經得起後人這樣的追思和揣測,經得起文學和戲劇的演繹——即便是被貼了”殘暴多疑“的標籤仍然充滿人格魅力,這才讓我們對這張奸詐的白臉既有恨意又有親切。

再說,古往今來,也沒有幾個政治領袖所處的政治環境會比曹操的更加險惡啊?東漢的政治秩序已經瓦解了,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有影響的人,要麼就是上半身挨一刀,要麼就是要下半身挨一刀;國家信用已經在董卓鑄錢的時候破產了;瘟疫蔓延讓人覺得四百年漢家已死;寒冷的草原上,胡人們一會兒磨刀,一會兒生孩子。

一個會打仗的詩人,一個理想化的舊秩序修補匠,在這個時候是與所有人為敵的:他沒辦法在破敗的山河裡維護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沒法在自身受世家門閥支持的情況下,維護新興事功階級的利益和願望(父親”唯才是舉“,兒孫”九品中正“,簡直想哭啊)。他做的事情,多數都是對叛亂的reaction”反應“——通過屠殺滅族的方式加大對立面進行叛亂的機會成本。”望梅止渴“、”殺糧官卸責“等”酷虐變詐“都是應對時變的反應。曹操都是被逼的呀。

總之,還是應該用羅貫中這位民間曹操黑之集大成者,借曹操那死愛錢的親戚曹洪之口所說的來做個總結:”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

曹操的回答,也應該和他身上的一切一樣,充滿了爭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我不知”負“是背叛?還是承擔?





往事不再從來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1][2]。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3],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現在後人說起曹操,都會以客觀公正的態度來評判曹操。隨著社會越來越開化,人們在評判一位歷史人物的時候,不會單純的蓋棺定論,直接會以好和壞來評論,大多都會研究各種史料,然後多方考究進行綜合評判。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曹操的解讀,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下面帝道老王就給大家分析分析曹操性格多疑的原因。

  曹操生性多疑的原因

  對於曹操生性多疑這一點,後人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在東漢末年大的時代背景之下,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都有很強的實力,如果一不小心,可能自己辛苦打下的領土就成為了別人的囊中之物,豈不是很悲慘?就拿曹操來說,曹操有一個痼疾,那就是頭痛,後來越來越嚴重,以至於稍稍用腦想問題,都會痛的難以忍受。就連名醫華佗勸告曹操需要放鬆心情,有利於頭痛的治癒。但是曹操不能絲毫懈怠,所以,曹操多疑也是出於常理之中。

  另一種說法是,曹操生性多疑是一種誤讀,曹操對自己手下的將士們都很好,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之人。只是在後來的作品中,對曹操的塑造越來越偏頗,導致曹操的形象出現了扭曲。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和袁紹進行對峙,曹操軍隊的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及袁紹軍隊,況且加上曹操佔據了不利的作戰場地,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曹操大膽用人,聽取手下謀士們的作戰佈陣方法,在這場戰役中大獲全勝。

  真實的曹操是什麼樣的

  古往今來,多少正史野史描寫了曹操,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有好有壞,似乎曹操在我們的眼前是一個性格多重人物。但是真實的曹操到底是什麼樣的吶?

  曹操即是魏武帝,他是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是現今的安徽人,他的小名是阿瞞。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曹操運用自己的謀略與勇氣,挾天子以令諸侯,破各方割據勢力,最後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部。在北方,曹操屯田,他的目光很深遠,不僅僅限於爭奪權力,他還在水利上大力興修,即解決了人民的生計問題,也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一舉兩得,這樣可以使北方變得更加富強,解決了農業生產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經濟。

  而且曹操並不是一個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愛才惜才,因為他的出生並不是貴族,所以他任用中層階級,打破了門第的觀念,抑制了貴族壟斷仕場的局面。同時,曹操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他寫過兵書,自身武藝高強,打獵功夫了得。在文學造詣上,曹操著有《觀滄海》等著名著作,這些作品抒發了曹操的真實感想,有心懷天下的氣魄,同時也心疼天下百姓,心疼他們的生活疾苦。但是曹操也是一個重情好色的人。曹操一生擁有太多的女人,無法統計。曹操在教育孩子上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激勵孩子學習,同時希望孩子可以堂堂正正做人,要求孩子有良好的品格。




帝道老王


關於曹操為何生性多疑,這是個心理學問題。

其實,曹操也不是生來就多疑的,是後天原因造成的。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曹操的多疑是他的本能反應,而不是下意識去懷疑的。像這種本能的反應、行為,都是由我們的潛意識控制的。

潛意識是指人們心理活動未被發現的部分。潛意識所完成的工作是人類生存和進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始本能、衝動、童年心理印記、環境薰陶、觀念、習慣、人格等一系列因素。

每個人碰到內心恐懼的事物時,潛意識都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而曹操的經歷,讓他放大了他對周圍環境的恐懼感,並加強了他自我保護意識,才造成了他生性多疑的性格。這個經歷就是他帶刀入宮刺殺董卓。

曹操為了在各路諸侯中揚名立萬,憑藉董卓對他的信任(隨便出入皇宮),攜帶著七星寶刀入宮刺殺董卓。讓他潛意識裡認為人都是不可靠的,並放大了對周圍環境的恐懼,才造成了他多疑的性格。你看,他暗殺完董卓後逃到呂伯奢家避難,誤以為磨刀就是人家準備動手殺他了,路上碰到呂伯奢怕他告密,又把他也給殺了,還發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心聲。



小旺讀書筆記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如果曹操不多疑早死了。

曹操被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短暫的做了一段能臣之後,天下大亂,只好做亂世奸雄。

先是欲刺殺董卓,被通緝。已經被抓,被陳宮所放,因此多疑而呂伯奢一家。

與袁紹爭鬥時,袁紹可是四世三公,而且兵多將廣,內部很多人和袁紹串通,後來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曹操燒了很多書信就是證明。

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不是那麼好挾持的,動不動給你弄個血詔,就夠你受的。劉備就因為簽了個名,逃之夭夭。

後期還要篡奪劉家的江山,就更要小心在意。

孫劉未除去,他的腦袋是很值錢的。因此他只能一生多疑,頭痛而殺華佗。曹操多疑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外有強敵,內有心腹之患。


凡人評論熱點


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大多是生性多疑的,曹操有一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從這一句就能看得出他的性格,寧可錯殺也不放過。其實說他是自保也不為過,這個草船借箭這個典故就可以看出來了,還有長坂坡張飛一聲斷喝嚇退曹操八十萬大軍這個也能看得出來曹操生性多疑,尤其是錯殺農夫一家子。其實曹操也不一定是壞人劉備也不一定是好人,只不過是朝政立場不一樣而已。看個人怎麼理解,曹操還是一個詩人!





拓拔涼炮


三國演義相當於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沒有看過三國演義的,還不趕快來了解了解。那麼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今天給大家講一講吧!不知道的認真看一下,知道的也抽點時間再瞭解瞭解一下吧!曹操,這個人其實我挺敬佩他的,他是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怎麼說呢?他在我心裡也算是一位梟雄啦!魯迅也說過:“曹操在他心裡也算是個英雄”,所以這個人還是很不錯的吧!得到過很多人的讚揚過。

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當然了他也非常注重也才能的人,同時呢他又喜歡嫉賢妒能。舉一個例子吧!曹操手下有一個謀士叫楊修,特別聰明的那種,然後特別喜歡展露才華,那這就引起了曹操的不滿,你說有才就有才了啦,幹嘛要去在曹操面前炫耀呢?曹操讓工匠們蓋一個花園,修完之後,曹操去看,然後在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於是就離開了,可這“活”沒人能看得懂,然後楊修來了以後就告訴他們,曹操是嫌門太“闊”了,門加活也就是“闊”字了,於是工匠們把門改小了,這次曹操挺滿意的,可當曹操知道是楊修的主意,這下心裡可不是滋味了。肯定曹操說心裡想的是:“既然還有人知道我的意思,這真的是,世界上還有比我聰明的”這呢,只是猜測而已。

然後呢?這個楊修的結局是什麼呢?當然了,不可能因為這件事曹就會殺了他,因為一件事也難以讓其他人不起爭論,那麼下面的這件事就簡簡單單的給各位大佬講一下吧!“一人一個酥事件”“雞肋事件”等等,曹操後來就以楊修動搖軍心,趁機將他殺了,這或許就是曹操找到的一個時機吧!曹操就是這樣的,自身聰明,要是別人能讀懂他的意思,那麼他心裡就特別不舒服,喜歡有才能的人,但又嫉妒別人。

就不說他這個了,曹操呢?還是一個喜歡多疑的人,所謂的,好奇心太重不好,這不好不是對他不好,而是對那些無辜的人。因為他的猜忌而去濫殺無辜,因為自己的疑心而錯殺好人,他身邊的人也常常因為他的猜忌而妄,提防身邊的人固人是好,但還是要謹慎殺人,不要為了就算多殺一個好人而不去放過一個壞人,其實什麼事情都是要講真憑實據的吧!那麼他呢?當然也有好的地方的啦,雖然他為人奸詐,但是呢?上面也說了他對有用的人都是非常真誠的,而且面對人才,他盡全力攬為己用。所以他身邊一直不乏能人異士。他為什麼最後會取得勝利,當然也是有原因的,他能取得人心,能屈能伸,遇到問題能想到很多很多辦法,用盡一切手段。同時他在軍事上也能熟知對方,瞭解了對方才能讓自己的計劃能夠更完美的實施吧!而且他有勇有謀,說真的,這個人真心不錯。

說了那麼多,應該都知道曹操是個怎樣的人了吧!他在三國演義當中是這個戲裡面的男主角,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沒人十全十美。最後的勝利也是他的這些促就了他。他的實力是不可輕視的,他的計謀,他的求賢若渴……這些種種都是原因。還給大家說一個,關羽到底是怎麼殺的,很多人都以為是殺死的,可是我一直認為是曹操殺的,也算兩個人聯手殺的,所以他也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關羽在華容道放了他,可現在卻和別人一起殺了他,這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的吧!不怕別的,就怕被信任的人在背後捅一刀,這些都是我的感悟。所以看三國演義你會明白很多很多道理,三國演義中間的每一個人物都會告訴你很多很多道理,每一件事情都會告訴你很多很多道理,四大名著之一當然也不是徒有虛名的吧!

我看三國演義所明白的道理吧!如果你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要懂得隱忍,要自己不斷的努力等等,都是在三國演義當做學到的。還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是適者生存。現在也是一樣,只有一直進取,你才能發展,才能把自己想要的握在手中。






蘇哲Mj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

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


地理少女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


逍遙子涅槃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

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


鋒小帥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個人認為曹操並不是生性多疑,如果是天生的就多疑的話,那這個人的心胸和氣量會很小,那麼就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形象。比如說劉備,就是個偽君子。

可曹操並不是小人,他是奸雄。奸雄裡面有個雄字,那就證明他是有心胸和氣量的大人物。奸指的是有手腕,擅長陰謀之術。之所以多疑,是因為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下,經過了大量的磨鍊,以及對人情世故的徹察,必須要保持的警惕性。因為一個不小心,人頭就不知道被誰砍掉了。

就算當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也都要保持著像曹操一樣的警惕性。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這個社會偽君子實在是數不勝數,你把他當親兄弟,結果人家把你賣了你還得替人家數錢呢,最後你想哭著撞頭都找不到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