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在学校里的好学生到社会上真的会输给那些情商高的差学生吗?

艾去酱


晓行答题,欢迎来辩!


我们确实经常有这种感觉,有一些在学校里学习好的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混得还不如当年的差生。

昨天还和母亲谈起老家的王姓兄弟二人。老大上学时逃学、打架、考试垫底,老二乖巧爱学,年年第一,最后考上了名牌大学又攻读了研究生。结果呢,现在的老大承包修桥的工程,年入百万,为村里修桥补路,口碑甚佳,老二研究生毕业先在哈尔滨,后来混不下去回到了老家的地级市,据说30多岁也没有结婚买房,工资也不高,让曾经引以为傲的老娘挂念不已。

这种情况难度真的是普遍现象吗?

晓行老师认为不是。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感觉呢?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1、形成这种感觉的地点和人群大多是在县级及以下人群中。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家。从读书考学的概率来讲,大约只有一半的学生考上本科离开家乡,而另一半考上专科高职或者干脆考不上的学生则留在了家乡。小地方对学历、科研水平的要求较低,大多是公务员、商人、工人等低技术密度的工作,而且县级地区属于熟人社会,对情商要求高,这样一来,上学时的捣蛋鬼很有可能逆袭成功,而念书念的好一点却没能走出家乡的同学反而是混的最差的。

大家如果去一线、二线城市调查一下,看看是否存在这种脑体倒挂的现象,应该很容易得出否定的结论。

2、优秀学生没有混过差生造成的强烈刺激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人对什么感兴趣?对反常的事情感兴趣。

如果一个学生,小时优秀,大了混的好,一直好,人们大多只是赞叹一下;而如果一个学生,小时优秀,大了混的很差,甚至比自己还差,这种刺激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也往往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一来二去说得多了,仿佛这种情况很多似的,渐渐成为某些人用以证明读书无用的绝佳实例。

能成新闻的,必是反常的,也必是不多见的。哪里又没有反常现象呢?

3、爱传播这种论调的往往是同学之间和街坊大妈。

同学聚会,尤其是高中、初中同学聚会,参加者以在本地就业者居多,考出去的同学很多因为路途或工作原因往往赶不回来,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因为常年在外,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少,所以聚会中人能够见到、听到和参照比较的仍然是本地同学居多,上面说过,县域内的生活,情商高的混得好的即居多了。至于某某同学在上海科研院所当科学家,由于知之甚少,也就提提罢了,往往不是谈论的重点。

所以,这种论调发生于同学聚会的概率最大。而街坊大妈的谈话严谨性就更差了,没有什么统计,样本偏小,随便拉两个例子感叹一番,我们见怪不怪。

其实,真相根本不是这样,至少不全是这样。

1、首先,我们论证这个事情的范围要大,样本够大才有说服力。

我们不但要站在县域的角度,还得站在全国的角度,把所有同学都拉出来,比一比,看看是考上学的同学混的好,还是考不上的同学混的好,要看统计数据,而不是看个例。

去年互联网大会上传出来的互联网大佬聚会的照片中,有一个是没考上本科的吗?

一线城市中,有多少本科以下混的比本科以上好的,有多少985毕业的混的比普通一本差的?

我的学生里,目前来看,考上本科,尤其是考上重点本科的学生,几乎很少有混不过留在家里谋生的专科生的。

2、时代在发展,读书无用论早已过时了。

改革开放初期,胆子大,走出体制的很多人都靠野蛮生长成功了,混成大老板的大有人在。但那是早期,现在还是那种环境吗?原来你卖个瓜子都能卖成亿万富翁,现在还行吗?考不上学,你连个糊口的工作都找不到,现在的工厂也早已不是当年拿着锤头敲敲打打干活的年代了。所以,万万不可被“读书无用论”所害,真的就丢下书本锻炼情商去了。好多人想着靠唱首歌成名、靠在网络拍个短视频致富,我觉得终非长久之计,很简单,那个成功的概率更小。我们总不能每天读一读买彩票中大奖者的故事,然后热血沸腾的就去摸彩票致富吧?道理都是相通的。

3、什么是成功?有必要好好的考虑一下。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怎样才算成功?是挣好多钱吗?是当好大的官吗?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想很容易掉进名利的陷阱之中去。

想当年的差生,毕业后走入社会,经过打拼,挣了钱,可以算成功。

想当年的优秀生,毕业后进入大学当个老师,搞科研,可能钱没当老板的同学挣得多,难道就不能算成功吗?

我觉得,成功的判定标准应该宽一点,不能只盯着名和利。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钟南山院士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钟院士挣得钱可能还不如一个乡镇企业的老板多,但是他却为国家做出了名垂史册的贡献,这是更大的成功啊!

当我看到视频里,钟院士拿获奖的奖杯当果盘的时候,我流泪了。钟老在人的高度上已经超越了不知几多万亿人?

晓行总结:成绩好的学生也有人品差、情商低、混的差的,成绩不好的学生里也有人品佳混得好的,不一而足。但是按统计规律的正态分布来看,还是成绩好的学生相对混的好的多一些。我们这个世界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读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习好了,对世界的认识可能要更清楚、视野更宽一些。同时,学习好坏不是判定成功与否的标准,同样,挣钱多少也不是判定成功与否的标准,还是以对人类、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评价一个人比较公正。


所言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感谢您的停留和关注!我是晓行致良知,愿意与您一起把教育变得更美好!


晓行致良知


有的好学生可能会输给情商高的困难学生,有的不会。关键看他是哪一类好学生。

一、成绩好情商高,这类学生不会输。

如果一个学生成绩好同时又有感恩之心,将来懂得报答父母师长、报恩社会,有更大的能力和潜力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更大贡献的人,这类学生人气旺,混得开。

二、成绩好情商低,大多会输。

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成绩好,只懂得读书,从小回到家,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只知读书,对人说话冷冰冰,长大了不懂得报恩父母与社会,不懂得与人交往,没人缘,会到处碰壁,工作生活不顺畅。

三、成绩中等情商高的好学生,不太会输。

这类学生人际关系很和谐,与同学老师相处很好,不感到生疏,遇到情况,善于交流沟通。以后到社会上很容易吃得开,因为他们积极乐观向上,即使成绩不是那么好,一旦他们懂得努力,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会奋发图强,想方设法做好自己的工作或生意。我身边就有不少的朋友和同事当年没有考上重点大学,但在大学里面努力学习考上了研究生,还读了博士。有的本科毕业就工作了,但在工作岗位上非常努力。现在非常出色的人不少。

四、成绩不好但有体育美术音乐编程等等方面的专长的好学生,不太会输。

这些学生把自己的专长发展成爱好,在跨过升学门槛之后,各科文化成绩就没有初、高中那么重要了,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发展自己的专长以至于把它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同样能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很好。

五、学习成绩不是那么好,但擅长社会活动的好学生,不太会输。

这一类学生的组织管理号召能力强,自己的人气比较高,只要他们能够用到正途上,他们都能做好自己的事业。

六、成绩差但以后知道发奋图强的好学生,也不太会输。以前成绩好不知道后续努力的学生,一定会输。

只要这个学生在人生长途中总趋势是乐观积极向上的、是善于学习的,哪怕他在前期或中途有过挫折,他的人生就不会输。


杭州英音


在社会上从事哪类工作,相同背景的前提下,看技术岗还是管理岗。

一、技术岗看专业性强不强

普通的技术人员情商高的其实更容易被领导栽培,上升空间更大。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性格好的人,那种自视清高,甚至情商低到没朋友的,最终结果必然不好。如果情商一般只能说不易被领导发现。

如果是专业性比较强的,看的还是能力和技术,所谓情商低一点,脾气不好一点,大家也会觉得瑕不掩瑜。比如,前几日有记者采访张文宏医生,他打趣地说:“医生们文质彬彬是假象,实际上脾气一个比一个烂。”

如果目的是向善的,态度是负责的,其实情商高不高对这类专业能力强的人真没影响。直来直往反而更让人喜欢。

二、管理的工作

情商高的人更占优势。情商高的人不仅说话让人很舒服,而且在决策方面考虑也更周全、人性化,这类人真的很适合做管理。

三、踏实做事,各有千秋

说到底,只要工作态度认真,脚踏实地做实事,无论情商高低,智商如何,在哪里都会不错。

PS:在我以前的那所学校里,有一个男孩子是华中师范毕业的高材生,很钻教学质量,但是作为教师没和家长沟通好(外人都说他情商低)。后来他一气之下考到了一个很好的初中教书了,初中了嘛,家长都放心交给老师了,现在挺不错了,各种评优评先。

还有一个女孩子,就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但她的情商真的很高,别人帮她磨课,她能买小礼物写贺卡感谢别人的。领导有什么公开课的机会都会想到她,现在混得也是风生水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活法~


苜蓿老师


一个人如果要混得好,首先要做到,别人说你行,其次自己真的能行,最后要有行的本事。

中国人可能看多了厚黑学了,这样的一些社会文学作品感觉到情商高真的非常重要,其实错了。

情商再高也需要真才实学,作为后盾,我们说曹操,刘邦,刘备这些人物,他们的确是一些情商高的代表,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坚强的个人能力,情商再高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称之为二流子。

那些辛辛苦苦训导别人说情商高是很重要的,刻意的隐瞒了真才实学的背景,其实这些人在向你督促一种学问而读书,这种所谓的目的就是为了赚你的钱。

中间无缝的道理,每个人都明白,当一个人有足够的真才实学的时候,还需要什么情商高呢,一定要注意别人对你的感情是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有时候有的人会把能力变成一种社交能力,但实际上哪一个人没有社交能力的,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能够为别人提供出多少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小圈子里面的人,如果自己有足够的本领善于帮助别人,自然而然就获得了一些好的交友好的朋友,一个小圈子的人,如果没有本事,只靠卖弄口头,恐怕也不会得到真正需要的资源。

不要被一些所谓的演讲,所谓的口才,所谓的社交达人所蛊惑,其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最好的情商,才是情商高的真正表现。

就像真理永远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情商也永远在自己的真才实学的范围以内。

别人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别人的帮助。


义诚老师


好学生不一定情商就差,而差学生往往会不按常理出牌,铤而走险!之所以说他们混的牛,看我的分析有没有道理!

这种观念形成于改革初期。

在市场经济建立的早期,制度还不完善,靠钻漏洞和铤而走险捞到第一桶金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的性格特质就是班上那些成绩差的人,他们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更吃得开。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这样写到:“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拔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这些都不是应试教育环境下好学生的特质。

——这些也仅限于市场经济早期。随着规则越来越完善,真正主导市场各环节的人会越来越依赖掌握真材实料的“好学生”。

不过因为路径依赖的存在,这个过程不会太快。所有被强者夺走的都会被更强者夺回,只是这个时代和我们对强者的定义不同。


神奇动物集锦


学校学习不单单注重分数,获得文凭。更多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也是提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忍耐力,自律能力,这些都是社会竞争力,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发展前途,可以上大学,考研,就业机会多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是说一无是处,有人提携,自己机灵,努力,也会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成功者还是少数,100成绩好的学生,可能有80-90个学生,可以成为白领,精英,100个成绩差的学生,早早进入社会,可能只有十个人成为生活比较优越。

升学率,小升初,99%

初升高,50%

一本升学率10-20%


在线教育课程助教


这个要看怎么定义好学生。

如果单纯是看成绩,未来还真不好说。

但是,现在的名校生,很多综合素质也强,成绩也好。这样的人选择很多。你看看中国现在的优秀企业家,都是名校毕业了。

成绩差混的好的也有,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佩服读书好的。

不过,不得不说,情商很重要。也见过一些只会学习的,参加工作很容易得罪人。

只能说,“好学生”,“差学生”,都有混得好和不好的。

但是,现在成绩很差又混的好的不说了,有的也是家里有矿,或者读书的时候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但在事业上用心了。


清风臆语


这是很有可能的。学校毕竟与社会上不同,学校是一个半封闭的环境,学校里人际关系教简单,学生主要以学习知识为主。但迈进社会后发现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扎根,还得学习好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像人情世故等。有时候社会上需要的专业知识较少,而需要你很强的情商。所以毕业生还是要到社会上多磨练多学习,把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互结合,一定能在社会上立足。


数学疯狂达人秀


实践证明确实比好学生混闯的好!对社会作出了一定貢献,他们办厂交税,工人也挣了钱。我真见的不少。好学生可能书读多了,一部分成书呆子了,离开学校作用没有了。


假设一切顺利


知识储备量+思维方式+环境+运气+行动力,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