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們為何如此焦慮?

青皮橄欖34


焦慮=急切+威脅


焦慮是一種恐慌,擔憂,不安,恐懼的心理,有一定的焦慮很正常,過多會造成我們所知道的心理障礙。


有的人對未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有的人因為人際關係吹不好,不懂社交;有的人沒賺到錢,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有人辜負了另一半···


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都會造成焦慮。


木心的小詩《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而現在,焦慮已經成為了一種病態,為了金錢,地位名譽,讓自己的內心不能歸於平靜,時時刻刻處於焦慮的邊緣。


君公子的後花園


大家好,我是一葦浮舟,下面分兩步來解答我們為何如此焦慮?

首先了解何為焦慮:

焦慮是由“無力感+恐懼感”混合而成的不安情緒。

本質上講,焦慮是源於我們錯誤的思維以及脆弱的自我,所導致的能力、觀念與責任的錯位、錯配。

那我們為何如此焦慮:

現在整個社會氛圍,都在塑造著各種各樣的美好形象,從小到大一直拿我們跟“別人家孩子”孩子比,別人家孩子數學又考滿分啦,別人家孩子作文大賽一等獎啦,他們從來不說數學考滿分的“別人家孩子”英語不及格,他們也不說作文大賽一等獎的“別人家孩子”數學考個位數,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我們的焦慮,很大原因是我們一直在跟別人最好的某一方面比,卻忘記每個人都有自己煩惱與不堪,我們不加審視就認為別人的生活事事如意、處處順心,對比之下顯得自己如此不堪,這種落後的無力感與自卑感便是我們如此焦慮的根本原因。





一葦浮舟


焦慮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代名詞,你要是現在不焦慮,你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話,因為自己的朋友都在焦慮工作,買房結婚,如果自己超脫世外,豈不是太不夠意思了。

以前的人們其實也很焦慮,但是並不像現今社會,現在互聯網發達,信息開放,我們知道了有人是富二代,生下來就不用賺錢,有人隨便一個目標就是一個億,網上開始炫富,朋友圈開始曬出國遊,好不容易找到比自己過得差的了,還發現早就已經結婚了,自己還是個單身狗,反正最慘的好像就是你一個人。

人的幸福程度來源於對比,焦慮程度也是。

信心最大程度的開放,也刷新了許多人的認知,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基本你的對比就是村子裡最富有的,可能就是村長或者是個出去打工掙了小錢的,基本在你伸手可及的社交範圍內,在比你富也富不了哪裡去,幸福指數頗高,結果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衡,才知道自己待的地方是個閉塞的二三線小城市,不知不覺對比範圍變成了你能觸及的互聯網信息。

而工作呢,特別我們這樣來一線城市打工的人,面對著全國上漲的房價,在看看自己可憐工資,基本上都是杯水車薪,都在每天加班拼命學習,有看咪蒙的,有看羅振宇的,就是要比別人勤奮,在想今年能不能升職加薪,如果加不了自己怎麼去跳槽。所以進本在北上廣一天,焦慮指數就不會下來。在一線城市唯一不焦慮的可能就是退休遛鳥玩的老大爺了。

所以既然焦慮,也要學會如何運用焦慮。

我有一個朋友,之前沒來北京北漂的時候,在哈爾濱工作,但是薪資大家都一樣,也高不起來,同事去周邊旅遊一下都算是放飛自我,可以回來得瑟一圈,當時還跟我感嘆,以後自己放鬆了也要去轉悠一下,去的遠點,去北京遊玩一圈。後來來北京北漂,發現同事基本三天假國內小遊,七天假國外大遊,出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之前在哈爾濱做業務好獎勵出國遊都要作為榜樣激勵一下員工,現在在北京簡直就是家常便飯。給我的朋友造成了困擾,也加重了焦慮,然後努力工作,深夜加班。不到一年升職加薪成功。

你看,焦慮其實是正面的情緒,最早在古代最焦慮的人就是怕自己隨時被野獸吃掉的人,那些不焦慮的覺得好好的沒有危險,等野獸真來了吃掉的就是他們。所以按照生物進化來講,焦慮是進化的必要條件。

其實我們大部分並沒有到焦慮症的程度,焦慮症是一種很嚴重的精神疾病,需要正規的長期治療,現代人大部分就是輕微的焦慮,沒辦法,信息世界打開了,再加上外面的集體拜金為主流觀念,咪蒙告訴你他的助理月賺5w很平常,你看下自己的工資條,你說能不焦慮麼?


西西的生活日記


焦慮指的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它與危急情況和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


現在的我們主要是對自己的前途命運有些擔憂,能否順利畢業,畢業後能否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工作後能否受到同事老闆的喜歡,能否找到一個相愛的人結婚生子,我想這是我們最擔憂的事情吧。


我們總是對未知的一切,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切充滿擔憂,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就是不確定性,這才是我們焦慮的真正原因,人生總是充滿著太多未知的變數,我們總希望一切確定下來,確定下來的結果不論好壞,我們還可以去思考下一步怎麼做,可如果無論什麼事都是確定的結果,那這一輩子得有多無聊啊。


小時候,枕頭上全是口水,長大後,枕頭上全是淚水;小時候,微笑是一種心情,長大後,微笑是一種表情;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我們終於到了小時候最羨慕的年齡,但卻沒有成為小時候最想成為的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丟失了小時候的好奇心,小時候看大人做什麼,都想摻和一下,長大後,再也不想摻和了,只想玩只等吃。小時候不懂事,喜歡摻和,大人說我們不聽話,長大後,什麼都懂了,卻再也不想幫忙了。


焦慮是每個人生階段都可能出現的情緒,像我這個年紀就是擔心是否能順利畢業,能否找到工作,我爸爸就是擔心我能不能做好這些事情,未來的生活自己能不能安排好,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焦慮。


不論是什麼情緒,既來之則安之,任何情緒的產生都有它的道理,我們不必去牴觸,事過境遷,焦慮自然就慢慢消除了。好的壞的,我們都要學會接受。改變不了事情本質,那就改變自己的心態,好好生活,好好愛自己,該有的都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加油。


乳臭未乾i


現在可以說全民焦慮,公眾號,微博大V等都在販賣焦慮吸引眼球,大眾焦慮其中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國人口多,好的資源和機會少。為了獲得好的資源和有限的機會,比如買個學區房花去了全部存款甚至背上沉重的房貸,教育資源不平均導致大家都想讓孩子上好的學校;自己要找個好工作多賺一些錢,要找個好對象,35歲面臨被炒失業等等,這種來自外來的壓力和內在的患得患失都使人焦慮;

二是保障體系不完善。國家有一些基本保障體系,比如九年義務教育,社保醫療和養老金和失業保險,但是這些都是最基本的保障,要想去好的學校需要報課外班,學費不菲;雖然有醫保,但是保而不包,只報銷社保用藥而且有限額,生大病就可能花掉辛苦攢下的積蓄甚至因病返貧;養老金的交納讓企業成本增高,但是退休了老百姓卻拿不了多少錢,現在新聞說2035年養老金用盡,沒有養老金可以領取;還要照顧老人,父母生病還要負擔父母的醫療費;中小企業生存不易,人力成本,房租支出,員工保險,稅收等讓中小企業舉步維艱。這些都導致人們焦慮。



Julia珠珠俠


如果你看過《體制內的人,你正在不知不覺中被淘汰》那篇文章,你應該知道,作者是聽完羅胖2017年跨年演講後有感而發的。說實話,我當時聽完也有一肚子話,但墨水不多,生生憋回去了。經過這麼久的醞釀,這幾天我突然回味到了當時聽完演講後的感覺。

我們為何對知識如此焦慮?羅胖的演講中多次提到他的“得到”APP,裡面從如何積累財富到如何給狗狗剃毛,各種知識,包羅萬象。《三聯生活週刊》雜誌中一篇文章給這種濃縮知識包起了一個外號,叫"知識膠囊”,意思是速效而淺顯的知識獲取手段。

有意思的是,這樣一個比喻,讓我腦中浮現出一個神情焦慮,行色匆匆的人,每天口袋裡裝著十多個藥瓶子,沒事就把紅黃藍綠各種小膠囊往嘴裡塞。

他怎麼了?是生病了嗎?還是營養不良?顯然,一個健康人,這樣亂服藥,是要出事的。

如果你是90年代前生人的,我們不妨回憶一下,當初自己是怎樣獲取知識的?那種感覺什麼樣?

我們沉浸在金庸的小說中,不會去搜索金庸武俠世界的方法論。

我們看了一部電影,不會立刻找到北大公開課,聽戴錦華的影片賞析。

我們讀了一篇文章,一時興起會寫寫劃劃,而不會直接拉到下方評論區。

那時的我們並沒有感覺到這種汲取知識的方法有什麼不對,雖然進展有些慢,但身心愉悅。而如今機不離手的時代,我們突然發現,認真地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細細地品味一部電影、一首歌是那麼的困難。

因為不知什麼時候起,我們對知識的汲取變得浮躁而怯懦,敷衍而功利。

設想一下,如果在地鐵進站的擁擠人流裡以2米每秒的速度向前移動,你是否會感到緊張、急迫?而當你在空曠的進站口同樣以2米每秒的速度向前行走,你還會有這種感覺嗎?

顯然,你的焦慮感並不來源於能否趕上地鐵,而來源於你對周圍環境的感知。你的感知領域越擁擠,你便越焦慮。

2.我們在知識共享的道路上是不是走的太遠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眼界忽然迎面撞上了無限的網絡世界。套用莊子的一句話,真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就是疲了,掛了。

不知道莊老師在知識大爆炸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不是也產生過這樣的困惑,為啥我這麼牛,偏偏周圍還有這麼多更牛的人?為啥我學的東西他們不care?為啥法家那幫人能掌權?儒家那幫人有那麼多粉絲?臣妾做不到啊!

自媒體時代更是如此,如果說以前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我們還可以通過"宅"的方法去逃避,現在的各種推送、直播、公眾號、小視頻如同箭雨般向你襲來、你便是鐵布衫也難以招架了。

每天面對聞所未聞的概念名詞,見所未見的奇人異事。這裡"得到"告訴你"如何快速實現財富自由,那邊剛辭職的好友在公眾號發文“如何通過公訴技能達到辯護目的”。

你除了默唸一句MMP外,有沒有過悵然所失的感覺,有沒有覺得空虛、寂寞,覺得冷?

如果這時,你再點開一篇雞湯文想暖暖心。豁然看見"如果再不努力你將被淘汰!”這樣的字眼,會不會把手裡的安卓千元機砸老遠?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你到底前生修的什麼,才有幸來到這個時代?你到底今生要怎麼修煉,才配得上這個時代?但回過頭,發現好好享受這個時代,就是對這個時代最好的註解。

3.我們該如何學習?

林語堂曾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解釋為通過知識的習得培養一種領悟的本領。這種解釋與當下流行的"知識工具論”、“知識商品論"有著截然的反差。後者認為,知識就像個取之不盡的超市,你應該竭盡所能到裡面採購、消費,強壯自己的大腦和精神,“羅胖”們只是剛好站在收銀臺那裡收取一點點酬勞。

而像我這麼傳統的人,到現在也難以接受這樣的高論。我更願意將知識當作一本隨身攜帶的“書”,你的所學所見所聞存儲於腦中只是目錄,目錄本身不是知識。只有當你有一天在感悟某個現象或使用某項技能需要媒介的時候,自然而然地調閱到這個目錄,通過這個目錄尋找到相關章節,然後進一步學習和領悟得到新的屬於自己的知識。就比如我們孩提時代背誦的古詩,散文,牢記的方程、公式,當時對我們是沒有意義的,但當你老了回到許久未歸的故鄉,一句“少小離家老大回"便脫口而出了。

所以說,獲取知識的方法無外乎學習和實踐,學習是為了存儲,實踐是為了讀取和創造。如果說兒時的學習更多出於無意識,成人之後的學習則是本能需要了。但我們堅持,儲存的過程應該是自然的,循序漸進的,就像泥土吸收雨水,樹葉沐浴陽光,以最愜意的方式學習,哪怕慢一點,笨一些,都沒關係。學習不是人前炫耀的資本,也不是謀求生路的捷徑,而是自己安放靈魂的森林。

還記得當年我們為高考拼搏的日子嗎?那時候是誰信誓旦旦的說“以後誰也別想逼我學習!”?是時候給那時的自己一個交代了。


農場的生活11


首先我們以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來論證這個問題吧。

人是社會動物,人的所有行為習慣都受社會的影響。

如果這點成立,那我們就可以分析我們為什麼會如此焦慮。

1.我們所有焦慮都是這個社會環境影響的。

2.比如,網絡上很多鼓吹年薪百萬才過溫飽線的(製造收入差異,引起焦慮,勾起人類的金錢欲)

3.鼓吹什麼女人就該過精緻主義,還有一個我們崇拜的粑粑說:年輕人就是要拼命消費,只有沒錢才會努力掙錢的。(鼓勵消費,刺激我們的消費慾)

現在我們知道他們知道焦慮是為什麼了,那我們說說他們的目的。(這是最重要的)

1.我們是不是發現很多製造收入焦慮的人,到最後

都是賣課程割韭菜的?

2.很多製造消費焦慮的人,到最後是賣美妝的?

3.最後一句也是最重要的,其實我們生活中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被人精心製造出來的,目的你們品,細品。


逆行者阿明


何以解憂,來喝杯茶。

1.上一則小故事

有一位老母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一個賣傘,小兒子一個賣布,下雨擔心小兒子生意,天晴擔心大兒子生意。天天焦慮不安!

後來路人告訴她,下雨天大兒子傘賣得好!天晴小兒子布生意好。老太太就笑了,開心了。

同樣的事,導致不同情緒,因為認知的改變。

當然,從某種程度來講

人就是一坨焦慮而移動的肉肉。

沒有選擇焦慮,有選擇也焦慮,選擇太多更加焦慮。當下疫情那就更不用說了,焦慮不安的世界啊。

開放程度越大,信息越多,我們慾望越多,對比越多,對當下得不滿就越多。焦慮開始啟動!

所有聽到的,看到的都可能成為新的焦慮源。

更何況還有販賣焦慮的行業。

或許焦慮推動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對當下的不滿足不安,從而不停追逐。

又或許真的:人活得太完美是一件很不值得的事情。

我是心理諮詢師豐遙!擅長繪畫筆跡分析諮詢,歡迎多多關注。


豐心理


焦慮是情緒中的一種狀態

焦慮的主要原因是在預測未來的事情,上班族可能會預測自己的中年危機,單身的人可能會預測自己嫁不出去,沒房沒車的人可能會預測自己將來買不起房子,創業中的人可能焦慮自己會失敗,貸款的人會焦慮自己將來還不起錢。

克服焦慮的唯一辦法就是活在當下,什麼都不要想

活在當下是最舒服的狀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工作,努力生活,記住,不要浪費時間,讓你自己的每分每秒都過得有意義。

培養自己的健康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焦慮的人是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心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會為自己的將來奮鬥,不會有焦慮這種情緒的。


小黑莉


我們為何如此焦慮?

1.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目標高,心有餘而力不足。

朋友的孩子上初中,學習中等,輔導班上了一大堆,成績依然原地踏步。家長著急啊,馬上中考了,考不上高中,就得去技校了。結果全家大人孩子都焦慮。

2、換個角度看問題

有時候焦慮真的是自己給自己帶的緊箍咒。還說上面那個例子吧。

孩子學習中等,還不算太差。上輔導班,家長做好後勤保障,高質量的陪伴。和孩子聊聊天,談談心。孩子考高中,大家同心協力。萬一考不上,現在技校的人才也挺吃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樣孩子心態好,家長也放鬆。說不定孩子就能考出好成績呢!

所以,放下執念,放平心態。我們變不會如此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