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我們從小學讀到大學,歷史書上不斷的告訴了我們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這一年是1935年,毛主席在遵義會議之後成為新的中央領導。從1936年開始,我認為也是我黨歷史上極為重要的轉折點。從這一年的12月份開始到1947年這段時間裡,是中國共產黨乃至毛主席都極為重要的十年。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1936年12月,毛主席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接著是1937年寫的《辯證唯物論講授提綱》。《實踐論》和《矛盾論》是後來從提綱中節選出來的。1938年,他寫了兩本關於抗日戰爭的特殊環境下的游擊戰略著作《抗日遊擊戰爭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在這個階段,毛主席寫完了1949年以前的全部重要理論著作。這些著作為指導中國革命,統一全黨思想,系統的闡明中國革命的理論、路線、綱領和政策。

其中在1937年所寫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兩篇論文,後來構成了“毛澤東思想”內在組成部分。

我們好奇的是,為何毛主席會將矛盾問題置於突出的地位呢?正是由於毛主席對中國現實的透徹理解,從而提出“主要矛盾”理論,他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社會模糊不清而又複雜的特徵,併力圖把這種洞見在其革命策略中具體化。因此,在一個既定時期內,要確定哪種因素或矛盾是占主導地位的,是至關重要的,不僅僅是個複雜的理論問題,而是迫在眉睫的策略需要。

由此可見,矛盾的觀念可以讓我們洞察社會中的存在與變化,它能使我們感知觀念和存在的本質是複雜、相互聯繫的,而這在不具有辯證思維的人眼裡,卻是簡單、孤立的。

如果我說,“小明和小強好像”,你的第一反應是他們兩個長得很像,而不是性格很像或者價值觀很像。這就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在驅使我們,再比如說“1+1等於什麼”,答案是:田。1+1最直接的答案來自數學,從數學角度是等於2,但從文字角度來看,“1”、“+”、“1”、“等於”不代表數目,而是筆畫形狀,這就是辯證法交給我們的,要用聯繫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這也是毛主席的《矛盾論》能夠成為指導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思想武器的重要原因。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事物的矛盾法則,既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由於唯物辯證法認為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有三大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和對立統一規律,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普遍存在的矛盾現象概括為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其中最根本的規律。

毛主席把對立統一規律形象地稱為矛盾規律,把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觀點,概括為矛盾觀點。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引用列寧的話說:“認為發展是對立的統一(統一物分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這是辯證唯物主義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精闢概括。

說白了,所謂矛盾,就是指事物內部的對立面的統一,即事物內部包含著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又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相互否定、相互鬥爭的方面和傾向。矛盾概念形象地概括了萬事萬物的既對立又統一的、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的最普遍的客觀法則。矛盾觀點只是毛主席將對立統一觀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通俗表述。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例如一家公司,“領導”這一概念本身暗含著員工這一概念的對立面,員工是受領導管理的。每一個概念自身都是兩個概念的對立面,沒有其中的一個概念,就不會有另個概念。例如警察與小偷,物業與住戶,商販與城管,醫生與病人等等。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理解。理解了這層意思之後,我們可以再提升一個層次,將矛盾理解為“看待事物的角度”或者“成立的前提”。例如這家公司裡面,領導的對立面不止是員工,還有客戶還有公司合夥人,員工的對立面也不止是領導,還有同事還有規章制度。這就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矛盾則不同。

我們詳細的展開理解,在一家公司中,領導與員工會有矛盾,領導和合夥人之間會有矛盾,員工與員工之間因為績效會有矛盾,員工遲到碰觸公司規章,這也是矛盾,所以彼此之間便存在著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又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相互否定、相互鬥爭的方面和傾向。

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可以容易理解,那麼相互轉化又怎麼理解?領導和員工之間可以轉化,比如說領導工作業績不好降為員工,員工業績提升轉化為領導。員工遲到碰觸規章,他成為領導改了規章制度,這都是相互轉化的作用,現實生活中到處可以看到對立統一的例子。

認識了矛盾的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看《矛盾論》中講的第二個要點:內因和外因。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毛主席在文中講到:“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毛主席舉了一個雞生蛋的例子。雞蛋因得到適當的溫度(外因)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內因)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任何的事物內部都存在著對立與統一的兩個方面,這是事物內部的矛盾,也存在著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這是事物外部的矛盾。事物之所以不斷地運動,並從一種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狀態,根本原因是內因,即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我們舉個類似的例子加以說明:一粒種子埋入土壤能夠長出樹苗,這是從一種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狀態,根本原因是種子本身的胚胎完整有生命力,外因才是土壤、水分、溫度、光照的條件。沒有生命力的胚胎種子根本長不出茁壯的成長的樹苗。

上面我提到可以把矛盾看作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或“成立的前提”,那這裡的內部矛盾性就可看作是內部的成立前提。種子的內部矛盾就是需要有胚胎的種子,這是成立的前提。再直白一點就是胚胎的生死是內部矛盾。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無所不在,所有事物都存在著矛盾,事物發展的每時每刻都存在矛盾,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毛主席在文中說:“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自終的矛盾運動。”

毛主席這句話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其一,一切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無不存在矛盾,這就是“事事有矛盾。

其二,每一事物的發展,從頭到尾,都存在著矛盾,這就是“時時有矛盾。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

簡單來說,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它成立的前提,理解這個前提,就能理解事物的變化。

矛盾就是事物,就是過程,就是思想,就是一切。在自然界、在社會中,一切事物及其運動形式都存在著矛盾。只有理解矛盾,才能理解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

很多情況下我們也在做著矛盾的事情。明知道違章操作要受處罰,為了省事還是故意違章;明知道吸菸有害健康,我們還在危害健康;明知道闖紅燈要罰款,還是有許多不遵守交規的現象;明知道外賣不衛生,我們還在圖方便……現實生活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毛主席在文中舉了幾個例子。在力學中,作用和反作用。在數學中,正和負,微分和積分。在物理學中,陽電和陰電。在化學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之前我們列舉的領導與員工,領導和合夥人,員工與員工,員工與公司規章等等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它存在於一切事物中。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有其各自的特點,就在於其內部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運動發展的形式和發展的過程都有特殊性。我們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

我們只牢記一點,運動是物質唯一存在的形式。我們之所以能夠將它們區分開,就是因為其各自包含各自的特殊性。譬如,機械的運動、物理的運動、化學的運動、生物的運動是不同的,自然的運動、社會的運動和精神的運動也是不同的,世上完全一樣的事物的矛盾運動形式和運動過程是不存在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刑警辦案的時候,會用指紋作為偵查案情的重要方法。這是因為人和人之間的指紋是不一樣的,這種特殊性是區分人和人之間不同的一個方面。

在事物發展運動的不同階段、不同過程中,其矛盾也有特殊性。譬如,在整個資本主義歷史進程中,其基本矛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佔有的私人性質的矛盾,然而這對矛盾在自然競爭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的不同階段,其具體表現形式都是不同的,呈現出事物內在矛盾階段性的具體特點。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我們上學的時候,總會有這麼一類人,期中考試沒考好,於是努力學習,期末成績考第一。這就說明在不同階段成績也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具體具體分析,就是要具體分析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相互聯結。毛主席在論述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們必須遵循的人類認識規律: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也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循環往復的認識發展過程。例如我們想研究一家公司,要了解它有哪些特點,把它歸為特點相同一類公司,再從特點相同的公司中找到它的與眾不同點。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共性因為個性而存在,共性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始終,而個性都是有條件的暫時的。

例如你去店裡買橙子。店員問:“請問你需要買什麼?”

我說:“買橙子。”

店員:“買什麼橙子?”

我說:“就是吃的橙子。”

店員問:“是橙子的哪一種?我們有為甜橙、臍橙、血橙、冰糖橙、紅橙、果凍橙幾個品種。”

我說:“果凍橙。”

在這裡果凍橙是橙子的一種,橙子是共性的,果凍橙是個性的,橙子的存在(抽象、不具體的)是因為有果凍橙(具體的實物)這類個性的存在,簡單說共性是概括、抽象的關係,個性是具體的關係。

總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係的實質,就是一般(共性、抽象)和個別(個性、具體)的關係,說到底也是矛盾關係(成立的前提,有果凍橙才有橙子這個普遍叫法)。藉助一般和個別的關係,我們可以說:沒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就失去其一般本質或抽象的基礎;沒有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就失去其特殊本質或具體的現實。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主要矛盾: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在諸矛盾裡起著主導、決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次要矛盾:指在諸矛盾中處於次要、服從地位的矛盾。

它們的辯證關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理解理論後,我們通過一個歷史知識深入理解一下這兩個理論。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的時候,唐朝廷為了加強對邊地的統治(這是當時的主要矛盾),防範吐蕃、回紇[gē]的進擾,開始派節度使領兵屯邊(次要矛盾)。這些節度使及其軍隊,當時又稱“方鎮”或“藩鎮”。

隨著節度使勢力崛起(轉化為主要矛盾),唐朝中央的政治每況愈下。唐玄宗時,口腹蜜劍的李林甫和狡詐貪婪的楊國忠相繼擔任宰相。兩人執政二十多年,胡作非為,搞得朝政腐敗不堪。當時各地藩鎮總兵力已膨脹到四十多萬人,中央禁軍卻只有十二萬人,在這種內輕外重的畸形局面下,藩鎮的反叛和割據已經不可避免。安史之亂爆發了。

主要矛盾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方向。一般來說,鬥爭形式越激烈的矛盾就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吐蕃、回紇一直是唐朝的外患,早已經不受朝廷控制,隨時都可以威脅朝廷,這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決定了當時的政策走向。

有些矛盾解決後新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或者沒有被解決,只是暫時的隱藏,更有一些在壓抑中發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間會互相轉換,轉換原因取決於當前矛盾鬥爭的激烈程度。邊境問題解決後,藩鎮問題雖沒有馬上展露出來,卻在壓抑中發展,由於朝廷腐敗,地方勢力崛起,其力量增強,轉化為主要矛盾,安史之亂勢必發生。

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了事物的性質。比如唐中葉以後的政局,朝廷中樞能否振作,影響著國家和平與動亂這對矛盾,唐朝中葉以後,君王寵溺宦官,干涉朝政,文臣武將多被貶謫,中央政府的強弱決定了朝廷政治是否清明(性質),政局是衰敗還是振作。從唐的朝廷中樞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的表現來看,可以得出它是向矛盾的哪個方面轉變的結論,所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會互相轉換"。

決定矛盾方面轉變的根本因素在於“力量的大小”。還是以上述歷史為例,朝廷中樞是力量因素,當朝廷的力量越來越強,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前有貞觀之治後有開元盛世;當中樞的力量越來越弱,政治腐敗,安史之亂、黃巢起義接連出現;每個朝代往往都是由盛而衰,力量達到最大的時候為什麼會下降,不會持續上升?衰敗的現象沒有了,為什麼會翻盤?

原因在於:矛盾本身沒有被消滅,矛盾方面的相互轉換就會持續下去,影響該矛盾的力量在矛盾裡面有一個上限,也有一個下限,我們可以通過獲得力量的大小來改變矛盾的性質,但只要矛盾還存在著,它就有往另一個方面轉換的可能, 而這種可能性在它的力量增加,你的力量減少或保持不變時最大。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矛盾著的對立面既有同一性,又有鬥爭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①矛盾著的雙方互相依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我們可以理解為矛盾的雙方像地球的南極和北極,兩者存在於地球這個統一體中,沒有北極也就無所謂南極。沒有上,也無所謂下;沒有正,也無所謂反。

②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都包含著這一思想。總之,矛盾著的對立面之所以能夠相互轉化,就是因為對立面之間本來就存在著由此及彼的貫通性,包含著相互轉化的趨勢。

矛盾的鬥爭性指矛盾對立面之間的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性質,這種互相對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這裡的鬥爭性不能單純的理解為政治上的鬥爭範疇,它涵蓋了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這些領域的一切相互對立和排斥的現象。例如自然領域裡的各種排斥和吸引、化合和分解、正電和負電、遺傳和變異等等。社會領域裡的人大與政府的監督與被監督,工廠裡的技能比賽,公司的節能降耗等等。

鬥爭是絕對的,只要有矛盾就會有鬥爭,同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矛盾在特定的情況下會被緩和,也會和平共處。毛主席說:“為什麼雞蛋能夠轉化為雞子,而石頭就不能轉化雞子呢?為什麼戰爭與和平有同一性,而戰爭與雞子卻沒有同一性呢?為什麼人能生人而不能生出其他的東西呢?沒有別的,就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就沒有任何的同一性。”

因此,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具備了一定的必要條件,矛盾才會形成,才能為矛盾的進一步轉化創造條件。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毛主席在本章最後說道:“在同一性中存在著鬥爭性,在特殊性中存在著普遍性,在個性中存在著共性。”就像小明和小強在一個班級裡爭第一,關鍵是兩人在一個班級,目標都是第一名,若不是在一個班級,便沒有矛盾的雙方,也就無所謂競爭。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此處不展開描述。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比如一家公司基層管理者野蠻粗暴,人浮於事,推諉扯皮,與企業價值觀背道而馳,破壞企業文化,褻瀆公司形象。這樣造成的問題就是企業價值觀無法落地,企業理念被員工推翻。這樣的管理者既害企業又害員工。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定有它的規律在裡面。

接下來我們開始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之前講了矛盾規律就是對立統一的規律,告訴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需要我們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對立和排斥,也要看到雙方的聯繫和統一,以及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這裡的“二”要有主次之分,就是要分主要、次要矛盾,主要、次要方面;既要從普遍性中找特殊性,又要從共性中尋找個性。

這個例子裡面有多個矛盾:價值觀與管理者的矛盾,管理者與員工的矛盾,員工與企業的矛盾。這裡面的主要矛盾是管理者與價值觀相悖,因為領導者與價值觀相悖才導致員工與領導者的矛盾,繼而導致員工與企業價值觀的矛盾。後兩者都是次要矛盾。解決了主要矛盾後面的矛盾都容易解決。

主要矛盾裡面管理者與價值觀相悖,那麼內因是什麼呢?是管理者人格需求。人格需求決定了人的行為動機,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公司環境和職位,環境條件激活了他人格需求裡對應的行為方式。外因是什麼樣,決定了它的表現形式。這裡就表現出了粗暴管理者的一面。

怎麼理解?就像寫小說一樣,每個角色都有他特定的行為和人格,人格和學習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和待人待物方面的整體水平。假設內因沒有,矛盾無從談起,所以這裡的矛盾要從兩方面入手。

首要解決的是內因的問題,管理者的思想教育是主要方面,其次外因是環境(職位),也就是載體。外因因內因起作用。解決這個問題,兩手都要抓。

所以這個例子圍繞著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提高管理者的思想水平;二是企業價值觀如何落地。

我們一分為二的看,管理者思想水平來源有二,一是文化程度及其性格影響(矛盾主要方面);二是公司基層管理傳統的劣根性(次要方面)。

所以提升管理水平可從這兩方面著手。一是抓住源頭,應當努力提高管理層隊伍的素質。基層管理者的素質是保證粗暴管理減少的重要因素。因為性格是造成粗暴管理的根源,只有個人素質得到提高以後,自我控制的能力才會大大增強,粗暴管理的幾率才會大大降低。企業可以通過管理培訓、會議總結、制度懲罰等手段來達到這個目的。

我們講對立統一,性格是粗暴管理的矛盾主要方面,所以基層管理的劣根性便是次要方面轉化而成主要方面。所以解決了源頭,劣根性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二是公司環境方面,應該採用監督與投訴系統,對基層管理者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主管是與基層員工最接近的群體,如果對他們疏於管理的話,會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工作情緒。許多企業工會形同虛設,還有HR部門沒有員工訴求的解決通道,這樣也很容易激化矛盾。之前我在浙江工作的時候,那時公司人力資源部門會定時派人力專員去車間調研,定期分析人員流失的問題,及時解決員工工作與生活問題。

重讀《矛盾論》:如何輕鬆學會矛盾分析法

毛澤東在為學員講課

針對企業價值觀如何落地,我們還需要學習毛主席。毛主席組建隊伍,非常倡導鬥爭性。鬥爭性也成為軍隊思想工作的特色。公司裡矛盾普遍存在,企業文化建立和推行的過程中充滿矛盾和鬥爭,作為公司的管理者,要持之以恆的抓企業文化,不能半途而廢,一時緊一時松。尤其在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後,許多企業緊抓機遇發展起來,完成原始資本積累,企業文化和思想教育無法落地,雖然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教材,有自己的規範,有自己的制度和隊伍,但是理念灌輸卻差強人意,這是一件長期的任務,毛主席的思想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內完成的,把管理與企業文化教育融為一體,通過企業文化教育提高全體員工的思想覺悟,從而實現管理目標,毛主席的《反對自由主義》便是一部很好的思想教育教材。

人們都希望能夠通過解決問題而將企業文化落地。其實很多時候,矛盾的轉化多種多樣,就像人的需求多樣一樣,職位的晉升就會多種多樣,所以企業文化很難落地的矛盾也會多種多樣,只要將問題的源頭找到,就能找到這個問題存在的形式。

另外,中國的諸多企業,粗暴管理比較常見,尤其是製造業,這個現象很難改變,隨著時代的進步,這樣的矛盾會上升為僱傭關係變化的矛盾和精英骨幹的矛盾。

我們最後再用這個方法分析一下“洗腦”這個問題。不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很喜歡聽一些八卦新聞,這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因為,我們對八卦感到好奇。

引用我們開篇說的一個話題,為什麼我們說“小明和小強很像”的時候,我們大腦直接反應是他倆長的像,而不是性格相似呢?這就是我們的慣性思維,也就是片面、靜止的看問題。這是辯證唯物論堅決打擊的。許多教條主義者就是習慣了不思考下結論。

“洗腦”就是利用了大多數人的慣性思維,片面、靜止的看問題。基本操作就是利用人性弱點。利用人們不獨立思考,相信權威,認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官方的、唯一的知識。還有好奇、親情、恐懼、貪念的心理,只要加上“科學”的外衣,人們很容易無條件相信。

例如權健帝國,他們兜售自己的產品,就是運用了洗腦的方式。先強化源頭,號稱自己是科學的傳承中醫文化,然後建立這種權威思維,讓老人相信,這是科學的。再建立外部條件,就是建立虛假案例,來構建可以治病的觀念。再利用老人或病人的心理鬥爭矛盾,利用人性需求,搭建可以幫助老人或病人解決主要矛盾的好奇心。

這裡的外因是虛假廣告,內因是利用人性需求,強調自己的科學性,在目標人群的腦中,通過構建一個慣性的觀念,目標人群便不會懷疑自己的決策。因此,傳銷組織將多個知識中摻入一個偽知識,那麼一個偽知識就可以達到商業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